<p>全國第一條渠化的河流——綦河,四川第一條通車的準軌鐵路——綦江鐵路,他們都是在抗戰時期,我國政府開辟的能源生命線。兒時坐火車路過銅罐驛看見江對岸的火車十分好奇,問那是那條鐵路,大人們告訴我那是以前綦江鐵路。在1997年,第一次坐火車去趕水萬盛游玩時,一過夏壩就看見一江碧水,問這是什么河流,父輩告訴我這是綦河,至于為什么這么清亮,那是因為有船閘,水流緩慢,自然很清亮。從那時起我心中便產生了好奇,為啥銅罐驛對岸有鐵路,綦河上修船閘是為了什么?</p> <p>兒時的疑問一直久久環繞在心頭,隨著年歲的長大,漸漸地把綦江鐵路、綦河船閘的來龍去脈漸漸摸清楚。抗戰時期,為滿足大后方軍工需求,方便將綦江的煤鐵資源運送到重慶,1938年3月,國民政府下令當導淮委員會對綦河進行整治。1939年底,蒲河上三座閘壩建成通航,1940年初,綦河兩座閘壩完工。陳果夫將五座閘壩分別以“智、仁、勇、信、嚴”為名,前面冠以“大”字,以崇尚前方將士之武徳也。一期船閘通航后,煤鐵運輸變得通暢,為了進一步提高綦河的通航能力,1940年1月,導淮委員會開始設計在綦河干流中下游修建20座閘壩,以使水位提高,保持全河最低水深2米以上,能使30噸以上的木船通航無阻。原計劃20座船閘擬采取馮玉祥將軍“中華常勝利,民族慶復興,道德本忠義,公理生和平”一詩中的20個字來命名。由于受到物價上漲、工程款短缺等因素,直到1945年只建成6座船閘,便依次命名為大中閘、大華閘、大常閘、大勝閘、大利閘、大民閘。這一系列船閘的建成讓綦河航運效率大大提高,據當時統計,從1939年第一批船閘建設到1945年,綦河共運輸了44.42萬噸物資,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綦河也成為中國第一條進行渠化梯級開發的河流。</p> <p>修建綦河船閘舊照</p> <p>盡管蒲河、綦河船閘的修建使得煤鐵運輸,但是水路運輸時間長、運量有限(年最大運輸量11萬噸)、受季節影響大,加之運輸損耗較大(損耗率接近10%),為保證鋼鐵廠等軍工企業的正常需求,國民政府決定修建綦江鐵路提高煤鐵運輸效率。1942年4月28日,綦江鐵路正式動工,1945年8月,第一期工程貓兒沱—五岔段建成,1946年6月1日正式通車,1947年8月通車至綦江。該鐵路盡管標準設計低(最小曲線半徑163.8米,最大縱坡比12‰,鋼軌重量17.4公斤/米),線路質量較差,運輸能力有限(月運輸量僅7000噸,6000人次)。但卻是四川盆地內通車的第一條準軌鐵路,為重慶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物質。</p> <p>1947年綦江鐵路通車到綦江</p> <p>綦江鐵路舊照</p> <p>2020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軍哥書屋第二場戶外講座拉開帷幕,帶領大家走進抗戰能源輸送生命線綦河船閘和重慶第一條準軌鐵路綦江鐵路。大家驅車由主城出發,沿長江逆流而上,經過魚洞、珞璜,開始了探索之旅。第一站來到綦江鐵路起點貓兒沱,從1946年一直到1959年,綦江的鐵礦石和南桐的煤礦都經過綦江鐵路輸送到這里,然后渡過長江,在對岸銅罐驛上岸,再由火車運送到重慶以滿足工業生產所需。1959年10月白沙沱長江大橋竣工,同年12月川黔鐵路渝趕段正式通車,綦江鐵路退出了歷史舞臺,貓兒沱至五岔段廢棄,五岔至趕水段成為川黔鐵路的一段。1974年川黔鐵路小南埡——貓兒沱的鐵路專用線修建,但是貓兒沱已經不復當年的繁榮景象。如今貓兒沱已成為玖龍紙業的廠區,只有廠外奔流不息的長江是乎還在訴說當年貓兒沱的光輝歲月。</p> <p>綦江鐵路起點—貓兒沱</p> <p>沿著省道106繼續前進到達仁沱,轉入先新路繼續前進,這段公路就是在當年綦江鐵路路基上修建的,公路沿著綦河彎彎曲曲前進,很多地方都是依山傍水,可以想象當年筑路工人的辛苦。很快來到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真武大橋。這座修建于上世紀40年代的大橋由條石砌筑橋墩,然后上面架上鋼筋混凝土橋梁而成,這種鐵路大橋在此后30年間十分常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這座大橋在鐵路廢棄后又成為了公路橋,直到1990年新的真武大橋建成通車后才廢棄,如今大橋上已是雜草叢生,靜靜地屹立在綦河之畔。</p> <p>遠眺真武大橋</p> <p>走在真武大橋上</p> <p>講解真武大橋歷史</p> <p>真武大橋文保牌。真武鐵路大橋的文保牌上有兩處錯誤,一是這座大橋修建于20世紀40年代而不是30年代,第二這座鐵路橋是在1959年川黔鐵路渝趕段通車后才改為公路橋,而不是1954年。</p> <p>離開真武大橋繼續前進便來到青泊鐵路橋,這座橋在構造上與真武大橋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1994年并鄉建鎮青泊鄉并入西湖鎮,這里進一步蕭條,周邊破舊的房屋與廢棄的大橋交相輝映,仿佛在訴說當年的車水馬龍。</p> <p>青泊鐵路橋</p> <p>青泊鐵路橋文保牌</p> <p>沿著公路繼續前進,在路過賈嗣來到五岔,這里既是綦江鐵路一期工程的終點,又是與川黔鐵路的交匯點,還是綦河大民閘所在。1945年3月,綦河渠化二期工程完工,同年8月綦江鐵路鋪軌至此,也許從那時起五岔便成為水陸聯運的重要節點,一批批從小魚沱、南桐的煤鐵從這里上岸裝車再由鐵路轉運到貓兒沱,再裝船運往重慶。漫步在大民閘上,石質的船閘依然堅固,盡管隨著水運的衰落,船閘早已停止使用,但是走在堅固的大堤上,遙想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后方軍民克服重重困難修建抗戰物質生命線的情景。繼續參觀了車灘大利閘后,便驅車幾十公里來到三江繼續參觀老三江火車站和大中閘。</p> <p>大民閘的名牌</p> <p>大民船閘內部,可以看見石制閘門</p> <p>車灘大利閘</p> <p>大利閘的鋼制閘門</p> <p>老三江火車站坐落在蒲河南岸,與新三江火車站隔河相望。火車站邊有一座綦江鐵路新線工程完成紀念碑,上面記載了新中國成立后,綦江縣民工修筑鐵路的過程。1947年8月綦江鐵路通車至綦江后,由于受物價飛漲、戰爭等影響,鐵路僅僅往前修了幾百米就停工。直到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重新開始修建綦江鐵路,1950年10月通車至三江,1952年1月通車至趕水,1953年7月通車至溫塘,至此綦江鐵路全線完工。1954年綦江鐵路進行第一次改造,將輕軌全部更換為重軌,使鐵路運量提高了30%-40%。1956年川黔鐵路開工,為節約成本,川黔鐵路利用率綦江鐵路五岔—趕水間線路,由于綦江鐵路技術標準過低(最小曲線半徑163.8米)再次對部分線路進行改造,并對三江、綦江火車站進行遷移。此后隨著川黔鐵路通車以及電氣化,舊有線路不斷被改造,如今綦江鐵路除了青泊、真武兩座大橋遺址,還有就是老三江火車站以及老蒲河大橋還能依稀尋找到當年綦江鐵路的影子。</p> <p>綦江鐵路新線工程完成紀念碑,這也是新中國四川鐵路建設第二座紀念碑</p> <p>漫步在老蒲河大橋,這也是50年代綦江鐵路的遺存</p> <p>90年代川黔鐵路電氣化改造修建的新蒲河大橋,橋后面就是蒲河大智閘</p> <p>離開老三江火車站,來到考察的最后一站—石溪口大中閘,由于通道被鎖住,最終沒有走上船閘,但是站在遠處遙望船閘,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雄偉。</p> <p>整個考察穿越江津、綦江兩個區,行程達百余公里,對部分綦江鐵路舊址、綦河船閘進行考察,掌握一些第一手資料,也讓大家在整個行程中進一步加深認識,使大家受益匪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盈江县|
岑溪市|
新化县|
上林县|
连云港市|
辉南县|
东源县|
延庆县|
广元市|
临海市|
嵊泗县|
洪江市|
元江|
龙胜|
上栗县|
加查县|
通河县|
新营市|
浦东新区|
友谊县|
邵阳县|
汉中市|
五大连池市|
邵阳市|
砚山县|
温泉县|
繁峙县|
平乡县|
汤原县|
绩溪县|
宿州市|
衡阳市|
濉溪县|
庐江县|
密云县|
漳州市|
明星|
维西|
安康市|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