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彩云之南潞江壩

金 平

<p class="ql-block"> 在山的那邊,</p><p class="ql-block"> 云的那邊,</p><p class="ql-block"> 一條莽莽大江沖出了橫斷山;</p><p class="ql-block"> 在江的那邊,</p><p class="ql-block"> 水的那邊,</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青春落子在潞江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壩子的山巔、</p><p class="ql-block"> 在壩上的水田,</p><p class="ql-block"> 開荒種植橡膠咖啡胡椒園;</p><p class="ql-block"> 潞江壩有我們的歌哭、我們的汗,</p><p class="ql-block"> ……有再不能回家的戰友,</p><p class="ql-block"> 還有蹉跎歲月的八年——</p><p class="ql-block"> 那是熱血冷淚的一天又一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雨季的怒江摧枯拉朽,濁流滾滾。從皚皚雪山到干熱河谷,迢迢數千公里的曲折江段、海拔幾千米的巨大落差,江水中裹挾了礫石泥沙、斷木殘枝,一直奔流到我們腳下……。</p> <p>  走杭瑞高速過大理、經永平、穿越保山市主城區到潞江壩,潞江大橋是必經之路。</p><p> 這座全長2208米,由30多跨橋墩托起的“云南跨江第一橋”,似白練橫空、如長虹飛跨,從江東的碧羅雪山直抵怒江西岸的高黎貢山脈……。</p><p> 橋下怒江奔瀉,兩岸田園錦繡;還有星羅棋布的美麗小鎮和富庶的村莊,都在這越江飛跨的長橋下勃勃生長。</p> <p class="ql-block">   保龍高速兩側,削平山頭建設而成的服務區,占地寬闊,不僅有干凈整潔的常規設施,還高調建成一座“云南省公路建設陳列館”。從最早的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到抗戰時期用八個多月建成的“滇緬公路”(也稱史迪威公路);并且展示了新中國70年云南公路的建設成就,圖片、實物、沙盤和紀錄片,豐富詳實、引人入勝。</p><p class="ql-block"> 露天展區還陳列著中國遠征軍使用過的美式吉普、盟軍裝甲車,以及修筑涵洞的鋼鐵頂板,都是那段歷史的生動記憶。</p> <p class="ql-block">   這條高速公路,還是連接中緬兩國乃至東盟自貿區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車過潞江大橋,一路前行就直抵邊城騰沖;而進匝道向北拐,就撲進了美麗富饒的潞江壩。</p><p class="ql-block"> 對于在這里蹉跎八年,經歷過熱血冷淚的老知青來說,潞江壩最美麗舒適、景色宜人的季節并不是現在,而是每年冬春的三四個月旱季。</p> <p class="ql-block">   到那時洪水退去、高山積雪,冬陽暖照、怒江溫馴;在橫斷山中橫沖直撞、奔流而來的怒江,這時候全沒了脾氣——清澈碧藍,悠緩舒暢,彎出一片片清水石、白沙灘,與百里江段怒放的木棉花相互映襯,那才叫一個“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在潞江壩狹長的百里河谷中,從北向南,天塹通途——靠幾座不同風貌、不同年代的橋梁,溝通與外界的聯系。</p><p class="ql-block"> 比如,最北端的雙虹鐵索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至今已有230多年,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至今往來通行。</p><p class="ql-block"> 位居中端的惠人橋落成于1839年,墩高52丈,橋長140米,懸空飛渡,無人可敵。抗戰后期中國遠征軍滇西戰役中反攻日寇,光復騰沖,即由此成功渡江。</p> <p class="ql-block">  繞過幾處江灣,往下游幾十公里的潞江壩南端,還有一座懸索吊橋飛跨怒江,那就是史迪威公路的咽喉要道——惠通橋。</p><p class="ql-block"> 戰火紛飛的82年前,滇西民眾、國軍將士僅僅八個多月,就在崇山峻嶺間修通了滇緬公路。此后盟軍將士和大量戰略物質,即便是在日寇盤踞的“松山堡壘”眼皮之下,也從印、緬諸國艱難運送到大后方的昆明、重慶。</p><p class="ql-block"> 直到1944年雨季,我軍拼死攻破日寇最后防線的“松山血戰”,終于奪回焦土累累的制高點,而數千名遠征軍將士在此血灑疆場,埋骨青山 ……</p> <p class="ql-block">   1952年保騰公路通車,在下游數千米新址建起懸索大鐵橋——東風橋,粗索飛跨,鋼板鋪路,人車兼行。1971年雨季,一批批成都知青就是乘坐大卡車由此進入兵團農場。</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歲月摧折、鋼索斑駁;幾十年風雨侵蝕、橋欄黃銹,早已不能通行。而在它近旁,鋼構水泥的新“東風橋”巍然挺立,即便在高速通達之后,還一直擔負著省道的客貨運輸。</p> <p class="ql-block">   闊別多年之后,我們邀約了一群從未見過怒江、從未到此一游的老同學們,自駕車1200多公里,來到對于我們“舊地重游”,而對他們“新奇夢幻”的潞江壩!</p><p class="ql-block"> 一路奔波之后,大家下榻在江邊的熱科院招待所,頭枕起伏的濤聲一覺到天明。……推窗開門,站在走廊里,看到了在雨霧煙云中醒來的潞江壩——</p> <p class="ql-block">   晨曦初露,天邊微紅。</p><p class="ql-block"> 高山的剪影、江面的薄霧、婆娑的檳榔,還有遠遠近近的雞鳴犬吠——足以讓同伴們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 潞江壩新的一天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   農場的大門還是幾十年前的模樣,樸素簡單,腳踏實地,透著一種獨有的氣質。1950年代初,解放軍進軍云南、追剿蔣軍殘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之后,大批官兵就地轉業,在云南邊疆組建起多座軍墾農場,屯墾戍邊。潞江農場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到如今,從轉業官兵、當地農民,到建設兵團時期來自各地的知識青年(1957年后,上百名不適宜在“邊境五縣”的右派分子,被遣送到此監督勞動,不算職工僅發點生活費)——幾十年來,潞江農場的干部職工一茬接一茬,“艱苦奮斗”的農墾精神一代傳一代。這句透著深深歷史感的“場訓”,勝過一切花言巧語的企業廣告,令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這幅領袖像直接畫在場部公屋的山墻上,風吹日曬,色彩斑駁。</p><p class="ql-block"> 當年主席像前邊是一片鐵刀木林,團長政委、書記場長都曾站在土臺子上,慷慨激昂傳達紅頭文件,進行“會戰動員”——麥克風、大喇叭吱吱嘎嘎雜音亂響;磨拳擦掌的干部職工則聞風而動,激情燃燒、大干苦干!</p> <p class="ql-block">   艱辛的日月,并肩走過,</p><p class="ql-block"> 初戀的甜蜜,深埋心田, </p><p class="ql-block"> 如煙的往事已成共同記憶,</p><p class="ql-block"> ——執子之手啊,滿滿四十年!</p> <p class="ql-block">  當年曾同窗,濟濟在學堂。只是因緣際會,人生各走一方——不論當兵入伍,還是做工進廠,或者插隊落戶農村山鄉,反正那年頭所有的選擇都是~“四個面向”。</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家專程前來,來遙遠的邊陲、來壯美的高黎貢——來了好啊,來了就是潞江人!</p> <p class="ql-block">   新城農場辦公樓后邊的這棵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比我們還精神!</p><p class="ql-block"> 1955年“昆明青年墾荒隊”數百名青年響應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胡耀邦的號召,志愿從省會昆明到邊疆屯墾戍邊建農場。那時的潞江壩可不像現在,刀耕火種,茅寮土灶;瘟疫流行,萬戶蕭疏——人們都把這“瘴疬之鄉”視作畏途,流傳最廣的一句民謠是:“要到潞江壩,先把老婆嫁”。</p><p class="ql-block"> 而這些年輕的墾荒隊員們不動搖、不信邪,他們種下的一棵棵“扎根樹”,歷經幾十年風吹雨打,真在邊疆的紅土地里站成了永恒!</p> <p class="ql-block">   還有這座搖搖欲墜的小木樓,特別有來歷——潞江土司世襲21代,統治潞江壩長達658年。氣勢恢宏的土司署坐西朝東,原有三進四院,由戲臺、糧倉、內房、憩娛樓組成。眼前僅存土司小姐的繡花樓還殘留著原先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而讓知識青年們記憶深刻的是一本小說——《邊疆曉歌》,它生動描寫了當年墾荒隊員的生活細節:男隊員們在糧倉一角打地鋪,女隊員則睡在繡花樓上的竹笆床。為了大清早第一個開工墾荒,女隊員們在胳膊上系條繩索,臨睡前從窗口扔下樓去。約好心儀的那位男生天亮前在樓下拉繩子,把睡熟的自己拽醒。</p><p class="ql-block"> “啊呀,他們好浪漫!”書中樸實的故事,當年打動過無數小知青,大家爭著搶著要來潞江壩,想在這片土地上和墾荒隊員一樣,鋪展自己的浪漫青春……</p> <p class="ql-block">   和生機勃勃的潞江壩相比,我們的農場還是老了。</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的滄桑歷程,體制多變的各種創傷,人才流失的錐心之痛,經營方向的一改再改,還有難為人知的種種內耗,都使它一年年衰弱老邁……。想當初,叱咤風云的人物一個個老了、病了、安息了,“青山處處英雄塚”;要不就投親靠子,四散于云南各地。到如今,云南農墾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有能耐的人家早就起了新屋小院、樓高幾層,而進出連隊的道路卻被一占再占,擠壓得只能單車通過。當年這種兵營式的連隊宿舍,沒人愿住早就做了倉房、雜物間。</p><p class="ql-block"> 唯有屋后的一棵棵木瓜樹,在大自然的風雨中蓬蓬勃勃,按時令生長,照樣碩果累累,青綠可愛。</p> <p class="ql-block">   這天一大早,我們去看望江叔和趙姨,分別幾十年就再也沒見面。</p><p class="ql-block"> 濃蔭如蓋的龍眼樹,掩映著一對耄耋老人的晚年生活。剛剛敲門,就聽到節奏有力的掃地聲,接著傳來宏聲敞亮的嗓音:“誰呀?來了來了!”</p><p class="ql-block"> 院門打開,四目相對,彼此都難以相認……。江叔,江西人,今年已96歲高齡,是建國之初隨軍入滇的老兵,也是第一代云南軍墾人。在艱難創業的那些年代,他擔任過好幾個連隊的老書記,還擔任兵團農場的組織干事,最善于做青年工作,最能夠吃苦奉獻?,F在他這樣的離休干部,少了~更少了,全農場也就數一數二 ……</p> <p class="ql-block">   “啊嚜嚜,這些天回潞江壩的知青多了多,沒想到你們也來了!”我和江叔拉著手,在他家門口就說個不停:“你老身體硬朗、真硬朗!”</p><p class="ql-block"> 坐在花紅草綠的院子里,一手芒果一手桂圓,江叔告訴我,你們千辛萬苦種下的橡膠樹啊,扛不住霜凍死的死、敗的敗,沒留下幾棵像樣的。眼下好多土地都流轉出租了,有的還租給臺灣人種咖啡、種水果,來錢可快!……“當年我們咋就死腦筋、轉不過彎,沒想到這么干。那么多農墾職工能吃苦、都不笨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趙姨拉開了家常:江家在潞江壩都有了第四代,吃個團年飯子子孫孫圍攏來,要坐兩大桌!……三個兒子中兩個退休了,你說我們咋會不老呢?</p><p class="ql-block"> 而當年支邊赴滇的知識青年,即便與農場職工結婚成家,如今他們的子女也都通過高考、參軍、外出打工離開了潞江壩,在保山、大理、昆明等城里安家落戶。</p><p class="ql-block"> …… 分別時,在紅紅火火的小院門口,我們拍下這張喜滋滋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滇西南“三江并流”的廣大區域,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自此,橫斷山中默默無聞、千古濤聲的“怒江大峽谷”引來蜚聲網紅、眾人游歷、世界矚目。</p> <p class="ql-block">   我充當導游,同伴們開始以旅游者的角色,在豐饒美麗的潞江壩上上下下盡情觀光。</p> <p class="ql-block">   不論是果樹、橡膠、大青樹,還是咖啡林、胡椒園,還有灌木、經濟林、原始森林 ……,隨意站下來,“咔嚓”拍張照,都是潞江壩最美的底色 —— 綠!</p> <p class="ql-block">   這是著名的“丙悶榕樹群”,由傣族村寨丙悶和浪壩之間、20多株400年樹齡的大樹結成一大片連綿不斷的綠蔭。每年傣族潑水節、堆沙節、趕大擺,當地政府舉辦攀枝花節、芒果節,這里都是熱鬧的會場。</p><p class="ql-block">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沿國道219北上六庫、貢山、老姆登教堂和滇藏交界的“丙察察”,寨子里趕忙開辦了傣家樂,還建起大大小小的“自駕車營地”。</p> <p class="ql-block">  每年六七八月,是潞江壩水果大豐收的季節——芒果、荔枝、楊桃、龍眼、蓮霧、檸檬、酸角、蛋黃果、菠蘿蜜、火龍果、臺灣青棗……,價廉物美,琳瑯滿目,讓你大長見識、一飽口福!</p> <p class="ql-block">   在老朋友朱家兄弟的院子里,我們歡呼雀躍、嘖嘖贊嘆:前院的龍眼、楊桃,后院的芒果、菠蘿蜜都熟透了,蜜蜂嗡嗡,香氣醉人,兩只眼睛看不過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落地的果子把好大一群跑山雞撐得打盹。</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幾棵果實累累的龍眼樹,高過屋檐,濃蔭滿院,足有五六十年的樹齡,那是老軍墾朱伯伯生前親手種下的。老人家年輕時參加中國遠征軍,出征印度、緬甸,在戰場上練就了機車維修的過硬本領,隨軍征戰。轉業來到農場后,不僅是全場有名的高級技師(工資比場長書記都高),還把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培養成拖拉機手,駕駛鐵牛奔馳田間,大家親切叫他們“朱家兄弟”。</p><p class="ql-block"> 業余時間,朱伯伯種果養花,鉆研園藝,他在龍眼樹的側枝上嫁接了不同品種的果枝,有良香、有甜二、還有肉球,真的是“一樹多風味”。每年夏天,逗人喜愛的果樹都結滿圓圓(潞江壩人這樣昵稱龍眼),墜彎了樹干枝椏,要用木棒、鐵棍來支撐。</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時恰逢盛果期,大家散坐在樹下,伸手采摘、張嘴品嘗 —— 真心體會到“前人栽樹,后人享?!钡哪且环N特別的滋味 ……</p> <p class="ql-block">   這位小客人,是一對知青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小小年紀早已是潞江壩的??土?—— 她春節來過年,雨季來嘗鮮,冬天曬太陽;只要城里幼兒園一放假,她就嚷嚷道:“爺爺奶奶帶我去潞江壩!”</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乖孫女有她的小玩伴、小寵物,還能爬爬樹、踩踩水;小山坡、白沙灘任她蹦噠玩耍,自由自在的天地多么廣闊。</p> <p class="ql-block">   面對高山,背后江水,天地萬物在孩子眼前生動展現。爺爺剛講了些什么,話音未落,小孫女就搶著回答:“雪融水、江河滿;山戴帽、雨水飄;木棉紅、春天到——爺爺爺爺,我知道!”</p><p class="ql-block"> 童音繚繞,童真喜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咖啡、芒果、香料煙是“潞江壩三寶”,產量大、品質好、經濟價值高。最有名的特產,當數潞江小粒咖啡。</p><p class="ql-block"> 世界公認小??Х仁强Х戎械木?,而且是最行銷的“阿拉比卡”,只有潞江壩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獨特氣候,才能種植出這樣優質的咖啡豆。農場工人們都知道,一株咖啡樹苗種下兩年就能投產,且成活12年以上;一畝地種300棵,每棵樹年采鮮果10斤,那收益想想都醉人!每到春季,人們會用優良的種子培育咖啡苗,然后移栽;新苗老樹循環生長與淘汰,也使咖啡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p> <p class="ql-block">   傣族村落新寨,現在是潞江壩最有名的“中國咖啡第一村”,從高黎貢山麓到怒江江畔,所有的土地都種植了咖啡。每年二月,一樹樹咖啡豆由青變紅,像掛滿枝頭的小櫻桃。采摘下的咖啡鮮果要去皮、脫漿成為咖啡豆;隔地架空晾曬干后再脫去外殼,成為咖啡米。咖啡米經過不同溫度的細心烘培、研磨成粉、萃取沖泡,才能有一杯我們喝到的香醇咖啡。</p> <p class="ql-block">   過去種水稻、刨土豆,十戶九窮的新寨村與海內外客商,簽定了供貨協議,成立了咖啡合作社;村子里還辟有咖啡體驗館,現場烘培、研磨、沖泡他們種植的咖啡。每到收獲季節,各路客商云集村寨,一邊喝咖啡,一邊就做成了買賣。</p> <p class="ql-block">  好客的村長得知我們是農場的老知青,熱情邀大家在屋外的涼篷下喝冰茶、吃小點、聊家常。最后,還開開心心與大家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沿著怒江邊的公路向北走,山勢漸漸收窄,水流湍急的江灣一處接一處。雨季的江水渾濁,與隆冬時的碧藍形成鮮明對照。</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到此時留下記載:“崇禎己卯年四月十一日,自永赴騰,過怒江,于此渡船……。潞江渡,舊刳木為舟以渡,往來甚驚人。”</p> <p class="ql-block">   雙虹橋是怒江上最古老的鐵鏈吊橋,清乾隆五十四年,知府陳孝升捐資建橋。造橋工匠們巧妙利用江心石崖作為橋墩,分兩段“以鐵索橫牽之,懸空而渡,遙望如雙虹然,故名?!?lt;/p><p class="ql-block"> 從這里,一隊隊馬幫艱難翻越高黎貢山,再經騰沖去往緬甸,到達遙遠的印度、大夏(今阿富汗)。1944年,占領松山的日軍騷擾潞江壩,戴安瀾將軍率部就從雙虹橋過江,再翻過南齋公房,直搗騰沖、龍陵,驅除倭寇。</p> <p class="ql-block">   百花嶺是高黎貢山中著名的“植物王國”、“雉鵲鳥天堂”。每年冬季北方的候鳥南遷,百花嶺恰是亞洲的一條鳥道,許多喜愛“打鳥”的攝影人,從各地涌來尋找心儀的“鳥塘”拍攝鳥照。</p><p class="ql-block"> 1904年,英國人喬治.佛瑞斯特從緬甸來此,采集了上萬個植物、鳥類和昆蟲標本。由于他的細心發現,高黎貢山獨有的大樹杜鵑才引種至英倫、歐美,進而轟動世界。</p> <p class="ql-block">   這些安寧美麗的小村莊,千百年來都靜臥于大山深處?,F在隨著打鳥、徒步、野外涉險的人群越來越多,給他們帶來了新的生計。</p> <p class="ql-block">   離開百花嶺,我們汗流浹背行走在干熱河谷的潞江壩。不過這里的氣候又很特別:再烈日當空,再酷暑難耐,只要你躲進樹蔭就涼風習習,暑熱頓消。</p> <p class="ql-block">   山下有一株700年樹齡的“亞洲第一大榕樹”,獨樹成林,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潞江壩是“榕樹博物館”,真的名符其實。走村串寨,你會看到山頭上、壩子里,到處是綠蔭匝地的大青樹,人們根據樹形取名“舞廳樹”、“龍抱樹”、“餐廳樹”。這些“樹王”先由一棵樹干發出無數并蒂根(也叫氣根),根須入地又長成另一株大樹,歷經數百年,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白龍潭是又一處勝景。這座典型的地涌型水潭,潭面約400多平方米,清澈見底的潭水晝夜涌流,灌溉著四周的農田果園,被當地人尊為“神潭”。</p> <p>  水中游魚穿梭……</p> <p>  潭邊新樓默立……</p> <p>  面對熟悉的山水,再端莊的美女也要擺他個POS!</p> <p>  傣家寺廟安寧靜謐。</p> <p class="ql-block">  傣族人家的“孔雀宴”,把魚肉蛋菜果的自然色彩,拼擺成生動有趣的孔雀圖案,栩栩如生。客人們以竹匾為餐盤,以竹凳竹桌進餐,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   芒旦佛塔巍然聳立,塔前有個大廣場,是傣族民眾節日喜慶狂歡的地方。水果豐收的季節,這里車來車往、果子堆成小山、香氣八方飄散,成了十里八鄉最熱鬧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從早到晚,人們把各自村寨的鮮果運送到這里,再忙忙碌碌地分揀、包裝、裝車,晝夜兼程運往四面八方 ……</p> <p class="ql-block">   路旁、樹下、集鎮和大小路口,隨處可見一長溜賣水果的攤檔,鷹嘴芒、火龍果兩元一斤,剛剛采摘的新鮮龍眼,十塊錢一大袋!順豐、韻達、中國郵政 ……,好多家快遞公司的收寄點,這時都人來人往,生意爆棚!</p> <p class="ql-block">   幾天來,大家早出晚歸在潞江壩東游西逛、南來北走,真的愛上了這片豐饒美麗的土地。最后再悠閑漫步于潞江亞熱帶旅游小鎮,體味它別樣的風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潞江鎮地處高黎貢山脈南端東麓,西高東低、北窄南寬,壩子成扇形分布,當地人叫它“小平田”。這里最高海拔3570米,最低海拔648米;夏季最高氣溫38.5℃,冬天最低氣溫4℃,年均降雨量751毫米,適合各種熱帶經濟作物生長。</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以傣族為主體,漢、彝、傈僳、德昂各民族和諧相處,全鎮約七萬余人。</p> <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潞江壩以“高黎貢山風情小鎮”的定位規劃建設,道路、商街、酒店賓館、咖啡文化都初具規模,頗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倘佯于此,誰會想到五十年前,這里僅僅是一個農場的小小場部——沒有街子,也不逢場,想買點蔬菜水果小零食,先要到營部開 “邊境通行證”,才能過江去趕街。……東來西去的長途班車,只在這里歇腳捎客;客車頂上掀下來的大小郵袋滿是泥塵,里邊就是大家眼巴巴盼望的家書、包裹和公家的 “兩報一刊”。</p> <p class="ql-block">   文革時期的兵團農場威風凜凜,雄霸一方,農家世代相傳的土地、山林和水源被兵團無償占用,但經營無方卻又清貧艱苦:開荒種橡膠、雙搶下秧田,農忙幾個月不放假,春節初三就上工。知青們戰天斗地辛勤開墾的田地里,一掬汗、兩捧谷;一座山、萬畝膠?!瓡r光荏苒,歲月淌水,現在田平了、樹砍光,都化作“遠景規劃沙盤”上的新鮮玩藝兒 —— 采摘果園、濱江景觀、康養中心、攝影師之家和即將破土的特色民宿、星級酒店。</p><p class="ql-block"> 半世紀舊地重游、親眼所見,真叫人百感交集 —— “誰道前人都泥古,化作春雨更護花”。</p> <p class="ql-block">   看著山巔的晚霞一點點消退,街邊建筑的五彩燈飾也依次點亮。我們沿著熱科院外嶄新的步道,去往新建的咖啡產業園。</p> <p class="ql-block">   門前的涼篷,回廊的鮮花,任人閑坐的咖啡吧臺 ……。五十年前做夢也難見的情景,變成了眼前的事實,讓人驚訝潞江小鎮的雍容大度與開放時尚。</p> <p class="ql-block">   用高黎貢山松木打造的木桌吧臺,散發著松脂的清香;柔和明亮的燈光,把飲品區、制作區、客戶洽談區、產品展示銷售區,布置得優雅得體,置身其中,恍然于昆明、成都、京滬的時尚街區。</p> <p class="ql-block">   殷勤的服務生告訴我,這里從早九點營業,直至晚十點打烊,客人不多也不少。凡來到潞江壩的客商、同業、觀光客,哪怕是匆匆趕路的騎行者、自駕車,都會按“網紅打卡店”的指引,來這兒吹一吹江風、喝一杯咖啡。再把自己心儀的咖啡豆、手磨機、獨特杯具和袋裝成品一一買好,交給店家快遞回去——非常方便。</p> <p> 大家一陣買買買之后, 我們真的閑坐在此,浪漫“小資”了一晚,印象深刻,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   萬萬沒有想到,穿過這堵用各式咖啡杯設計的文化墻,順著明亮燈光、悠涼空調的引領,在我眼前居然出現一間漂亮的 “咖啡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人類種植咖啡的歷史,中國引種的經驗,小??Х鹊莫毺伧攘Γ约昂媾嘌心?、沖泡調試咖啡的種種技藝,都在此娓娓道來,引人駐足……</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知道了,全世界每年有50多個國家生產出3000多種咖啡豆,而全球市場流通的兩大咖啡品種:阿拉比卡占75%,羅布斯塔占25%。羅布斯塔種口味濃烈,散發一種多數人不習慣的苦味與霉臭味,不直接做單品咖啡,主要用于速溶咖啡、拼配咖啡、罐裝咖啡。</p><p class="ql-block"> 而行銷市場75%的阿拉比卡咖啡,擁有絕佳風味和香氣,口感醇厚,略有酸味,其完美的品質最適合做單品,烘培研磨后現場沖泡。潞江壩的小粒咖啡,屬于阿拉比卡的上品,曾獲得英國皇室認證。</p><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一舉榮獲“尤里卡”金獎,一時聲名鵲起,可與藍山咖啡、摩卡咖啡、哥倫比亞咖啡、巴西咖啡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我們步出比頓咖啡園,走在涼風拂面、空氣清新的濱江大道上——遠望是街頭燦然的七彩燈光,仰臉是一輪幾十年難遇的 “超級大月亮”。</p><p class="ql-block"> 前方不遠處,便是我們50年前青春落地的東風橋。</p><p class="ql-block"> 深沉寂靜的夜晚,我想起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怎知我心中的苦與樂?!?lt;/p><p class="ql-block"> 七八月間,恰是怒江水量充沛、雄渾有力的奔流時節。此時此刻,在這里,在這條大江難得的平緩處,披星戴月的怒江沒有喧騰,也沒有咆哮,浩浩蕩蕩的一江活水,在橫斷山中它固有的位置蜿蜒盤繞,匆匆流過,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武汉市| 西昌市| 瑞丽市| 茂名市| 宁津县| 张掖市| 旺苍县| 建昌县| 新竹县| 永顺县| 报价| 安阳市| 扶余县| 南漳县| 剑川县| 邢台市| 雷波县| 扶风县| 南昌市| 博罗县| 南华县| 玛沁县| 泊头市| 辽源市| 石门县| 泸水县| 辉县市| 淳安县| 苏州市| 象山县| 桓仁| 永清县| 玛多县| 宝丰县| 嘉禾县| 汤阴县| 当涂县| 大名县| 阜城县|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