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進賀洼村

長風萬里

<p>  山巒聳翠,水波蕩漾,在風景如畫的丹河西岸有一個名叫賀洼的行政村,隸屬澤州縣金村鎮,距市區約四十華里。由東賀洼、西賀洼、孟掌三個自然村組成。</p><p> 正是夏秋之交,菽茭盈野,豐收在望,我們走進了賀洼村,看她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p> <p>  一、山川渺渺:</p><p> 賀洼村位于東賀鄉級公路的終點,也是晉城市公共汽車公司第317路(原18路)運營線路的終點站,同時是市區發往大箕鎮孔莊村的澤州公交的必經站點,還是到石青村鄉村游、圍灘電站風景游的山上最后一個休憩點,更是到河南青天河水庫游玩去的所經標志性村落,由此導致賀洼聲名赫赫、交通便利。</p> <p>  賀洼東與柳樹口鎮南石甕村接壤,西與大箕鎮東坡村搭界,南與大箕鎮兩谷坨村毗連,北與金村鎮石家街的申門村相鄰。東南方向的山下為石青村,石青村的村民已自行遷走,現在開發為旅游區。賀洼村的正南山下還有雙窯村,這個村也是人去村空,無人問津。此外,還有谷堆窯、許谷堆、將軍頭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荒廢的小山村,我們是只聞其名,難見其容。</p><p> 可以說,賀洼村是原鋪頭鄉和原河西鄉交界的一個位于山上、處于山頭、富有生氣、不甘落后的小山村。</p><p><br></p> <p>  其實,賀洼村在歷史上就是晉豫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村落。</p><p> 據《晉城交通志》記載,東南古道從晉城老城東城門出發,經趙家峪(即高莊)、西謝匠、東謝匠、侯匠、龍華、東蜀、上辛安、鋪頭、桿棚底、小井灣、寨則、石家街、申門、東賀洼、打街場、成群、谷堆窯、小草峪、兩谷坨,然后從大平村出境,入河南省博愛縣后寨村。</p><p> 當地老年人相傳,古道在賀洼村東南嶺上的黑虎廟分路,一路下到打街場,經成群、馬棧、谷堆窯、市元、梁莊河,進入河南省界;另一路上將軍頭,經三姑泉、青天河,上玄壇廟、上伯山、下伯山,入河南界。</p><p> 賀洼村為古道必經之地,村廟“西流泉寺”的下院舞樓后為馬棚,就是馱隊的歇腳之地。</p> <p>  村口古樹(下)</p> <p>  站在古道旁,向東瞭望,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駝鈴遠去,山河依舊。</p><p><br></p> <p>  二、閣樓巍巍:</p><p> 賀洼村現存有雙閣:北閣、南閣。</p><p> </p> <p>  北閣位于村北的進村口,緊鄰村委大院。閣下可行人,是古時進出賀洼的主要通道。</p><p> 閣樓面闊三楹,進深五椽。供奉北武當大帝。武當山興盛于明成祖在位時期及以后,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等,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p><p> 這說明北閣很可能是明朝所建。</p><p><br></p> <p>  這是北閣閣洞(下)</p> <p>  從北閣外看北閣,巍峨壯觀(下)</p> <p>  這是北閣外墻上的石額“北極”(下)</p> <p>  據村里人說,北閣的內墻上的壁畫畫的精美絕倫,不過現在已斑駁陸離。我駐足壁畫前,仔細端詳,壁畫依稀可見,倒是名不虛傳(下)。</p> <p>  從北閣上可看到村廟“西流泉寺”,真是:閣中帝子今何在?窗含北嶺古寺悠(下)</p> <p>  南閣位于村西南,面闊三楹,進深五椽(下)</p> <p>  南閣供奉南海觀音菩薩(下)</p> <p>  閣外看南閣,氣勢磅礴(下)</p> <p>  這是南閣外墻上的石額“慈航”。“慈航”,佛教語。謂佛、菩薩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濟眾,使脫離生死苦海。</p><p> 一村兩閣,北道南佛,同心協力,庇護村民。歷史悠悠,皇天后土。這應該是先人立閣的心愿吧!</p> <p>  三、庭院深深:</p><p> 順著村委大院延伸下來的街道,我們走進了賀洼村。街道稍顯彎曲,但大體是東西向的。</p> <p>  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走進了位于主街中段北邊的廳房院。</p><p><br></p> <p>  這是一個一進二院的古院。外院為坎宅巽門,是明朝院落的布局模式。讓人稱奇的是,正房有柱廊,華貴大氣,好比深山中的金鳳凰。</p> <p>  前院東房(下)</p> <p>  前院西房(下)</p> <p>  前院南房(下)</p> <p>  順著外院西南角的通道,我們進入內院。讓我驚嘆的是,后院正房也是廳房,同樣雍容華貴。</p><p> 村里人說,原來的主人是新莆(音譯)老爺,是村里的大財主,上世紀四十年代土改時分配給其他村民。</p> <p>  后院沒有東房,這是后院西房(下)</p> <p>  后院南房(下)</p> <p>  在主街中段的南邊還有一個古老的院子。大門口的木雕華美,門墩雅致。</p> <p>  這個院子的布局也是坎宅巽門,是標準的北方四合院。二層結構,在第一層的門、窗過木處有明顯的類似墀頭的卷云磚。所以這是一個明朝留下來的古院。摸著厚重、土黃的墻磚,望著古樸、青色的屋脊,感覺時間凝固在那過去的歲月里。</p><p> 這是正房(下)</p> <p>  這是東屋(下)</p> <p>  這是西屋(下)</p> <p>  這是南屋(下)。</p> <p>  我們順著主街一直走到村西頭,上下兩街在此交匯。這里地勢較低,并且有一個石頭砌成的泊池,泊池外就是南閣,布局比較特殊。</p> <p>  在泊池的北邊,有一個掛著紅燈籠、敞開著大門的古院落,我們打了招呼、走了進去。</p> <p>  這是一戶馮姓居住的院落。正房鎖著門,盡顯滄桑(下)</p> <p>  這是南街,也是東西向。街南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修的房屋。</p> <p>  曲徑通幽(下)</p> <p>  這是連接上下兩街的南北小巷的東一巷(下)</p> <p> 東二巷(下)</p> <p>  東三巷(下)</p> <p>  東四巷(下)</p> <p>  東五巷(下)</p> <p>  東六巷(下)</p> <p>  由于賀洼村距石青電站不遠,冬季取暖主要依靠電暖,村民花費不太大,所以村中住戶比其他山村要多得多,老屋保護的也較好。</p> <p>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離開了土地,離開了鄉村,古村的衰落也讓人傷感。村中一些房屋因無人居住,受潮而坍塌。可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p>  走在賀洼村的老街上,我不免對農村的未來有些許擔憂。人口流失,土地荒蕪,鄉村振興如何實現?真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p> <p>  四、新廟奕奕:</p><p> 賀洼村的古廟廟名為“西流泉寺”,現在我們看到的是2005年左右新修建的,舊寺大約在1958年左右拆毀。</p><p> </p><p><br></p><p> </p> <p>  當地有這樣的傳言:“先有曲丘后有州,西流泉小廟起根由,四管八廟在后頭”。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隋開皇三年(583年)設立澤州前,大箕鎮的孔莊村的曲丘寺已先建立起來,后來賀洼村的西流泉寺也建修起來,緊跟著晉城的“四管八廟”才隨之而建設。這說明賀洼村的西流泉寺建立在隋唐時期,有相當長的歷史了。這難道是真的嗎?</p> <p>  1.唐刻:</p><p> 賀洼造像碑:碑存澤州縣金村鎮賀洼村,勒石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青石質,約呈等腰三角形,底邊長約4米,高約3米,上雕六龕和一方碑記。碑高41厘米,寬約32厘米。碑文從左至右豎書,碑文漫漶不清,保存完好。</p><p> </p> <p>  碑文:</p><p> 夫澤州之南山,太行之北嶺,溪橫險阻,疊石□□,兩□之間,有石像一所。其像也,盤石平面雕□,朗日光□,鄉□年□功□多瑞。是□若□求□神威。石相敬造彌勒佛及金剛神□一鋪,今得成就。上為皇帝皇后,下及法界蒼生。</p><p> 西流泉功德、維那主趙光、俗七人等普得圓滿。七世先□、見存父母,俱日□□咸同佛果。其年也,屬災荒□亂,臣去,父子逃散。□澤(缺字)同(缺字)馮仙義、王崇暉□陳□補(缺字)西流泉。紀畢。</p><p> 碑書人馮光□</p><p> 鎸人□□□</p><p> 乾元元年十二月十五日</p> <p>  乾元元年是公元758年,距今1262年,唐肅宗李亨在位,李亨是著名的開元盛世開創者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于公元756年8月至762年5月在位。</p><p> 乾元元年正值安史之亂(755-763年)之時,晉城地區雖未經大的變亂,但災荒戰亂,父子逃散,人民生活不易,因此賀洼村民想通過刻像,上為皇帝皇后、下為黎民百姓祈福。</p><p> 不過同時說明,賀洼村是一個千年以上的古村,不容小覷!</p> <p>  2.古鐘:</p><p> 在拜棚下懸掛著一口古鐘,生鐵質,有銘文。由于沒有抄錄下銘文內容,故不知鑄造時間。古鐘略有殘缺,但古樸渾厚,十分珍貴。</p> <p>  3.石柱:</p><p> 在正殿門前保留有兩根古石柱,柱上刻有人物、故事 ,雕刻精細,栩栩如生。</p><p> 北柱柱前雕刻有:玉帝敕賜九重天、王母蟠桃晏八仙。</p> <p>  南柱柱前雕刻有:上皋群屳來聚會、天宮九曜降臨凡。</p> <p>  根據柱上的人物形象、花鳥圖案、刀工力度、文化傳統,我猜測是明朝遺物。</p> <p>  4.清碑:</p><p> 廟內現留有兩塊清朝時期的石碑。</p><p> 其中橫式石碑估計是一塊墻碑,勒石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距今283年。</p><p> 碑文:</p><p> 乾隆貳年九月十九立</p><p> 掌神:張建法、甯雙玉、王朝法、王憶</p><p>施地一塊甯雙法</p><p> 合社人:寺重</p><p> 住持:國禎</p><p> 社首:李方瑞、甯雙関、趙法艮、甯雙成、王可淂、甯雙甫、張世明、甯雙太、王所進、甯文部、李其瑞、成文忠、王雙現、張進金、王朝斌</p> <p>  另一塊碑為立式,勒石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距今256年。</p><p> 碑文:</p><p> 澤州府鳯邑西流泉寺離城三十餘里,一峰浮靑、四水繞緑者為毘山。毘山之陽鍾磬號風、香煙含樹者為西流泉寺也。此以鎮東南龍脈,供逰人歇足而為行息僧肩?也。予生也晚,未見其創始之巍煥,問與二三知已。佛像吞風飲雨,今幸有維首善人頺然偶起,贇贇善意,今人比衣而居者,緑為小言以告諸公捐資以襄勝夆,重脩金粧,俾佛像之吞風飲雨得以佩玉披金,庶幾東南龍脈不致有洩,而人佛同受其庇。落成後,況夫神之為靈照照也。雖居幽冥無處而不顯,猶水之在卋,無?而不達也。蓋天雖能生之,而雷霆亦能殺人;地雖能成之,而險阻亦能溺人。惟西方古佛則權衡于人之善惡,或救人于臨危,或拯人于?順,而神化不測是,則人之賴于佛也大矣。而今勒碑以記諸公名號,使後之歇足息肩者知某信士之所施也,某工某善人之所助也。則不獨副往昔継述之望並以開來者保護之心矣。自脩之後祈保閤社平安,永為重脩西流泉寺碑記。重 脩湧佛殿信士</p><p> 掌神</p><p> 張印得施艮柒両</p><p> 甯永州施艮四両</p><p> 王朝余施艮四両</p><p> 甯雙公施艮四両</p><p> 社首</p><p>甯雙朋、王朝斌、甯崇庚、李守庫、張可會、</p><p>張自林、王可公、甯永安、王 悅、王印龍、</p><p>王印淂、陳進功、甯雙志、張文魁、張自其、</p><p>甯永何、甯崇維、張存仁、甯永秀、王印春、</p><p>王可□</p><p>南裕社</p><p>甯永蘭、甯永愷、張印榮、張可友、王印軒、</p><p>孔文艮、張印才、王興美、孔進才、甯永川、</p><p>王印孝、王可甫、張印富、韓世虎、甯雙奌、</p><p>王子月、甯永三、賀天喜、李甫進、王印婁、</p><p>尚自興、王子才、焦東庭、趙云亭、甯永晚、</p><p>甯永萬、甯永召、甯雙榮、王朝雙、李甫寶、</p><p>王可誰、王印安、甯永詩、李淂瑞、王印廷、</p><p>張存禮、王印福、甯永式、李加全、甯永順、</p><p>王金甫、劉全秀、王印懷、李守倉、李金太、</p><p>甯雙群、孔進得、甯永吉、劉全國、王印昌、</p><p>郜文宣、劉建周、張永金、甯崇興、甯崇德、</p><p>韓廷順、甯永庫、閆文榮、李法現、王子甫、</p><p>甯永耒、甯永相、王子以、郝大順、張明法、</p><p>代有貞、李忠義、趙法成、張永文、張永印、</p><p>王有魁、張永民、王興堯、甯永收、李加寶、</p><p>王印斌、趙廷斗、王興文、申文翰、毋存榮、</p><p>甯永□、甯永敖、趙 成、范永安、孔進旺、</p><p>崔生立、張文法、張文淂、馮印斗、張永奎、</p><p>王印川、李全福、甯雙虎、甯雙標、甯永邦、</p><p>王子富、孔貞旺、張存貴、甯永強、甯永能、</p><p>張法旺、李甫信、趙美福、孔文禮、趙海聽、</p><p>甯雙珮、甯永之、甯永福、張文玉、焦法興、</p><p>陳子淂、甯永松、崔生孝、閆昌喜、王子貴、</p><p>王子相、富文朝、王金現、王子龍、王印奌、</p><p>代甫先、王子奉、王金庫、王印秀</p><p> 碾玉湧佛殿聖像維首王印文</p><p> 旹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季夏荷月十九日吉日碑記</p> <p>  庚子六月二十申時,我有幸走近西流泉寺,觀廟宇,賞古碑,心曠神怡。廟里正唱戲酬神,鑼鼓響,字腔圓,暖在心頭。</p><p> 嘗讀詩云: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又云: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作善之人,降之百祥。</p><p> 在公元2005年,原祖籍賀洼村后遷霍秀村的馮拴富先生捐巨資新修廟宇,功德無量,美名傳揚。張貴喜、寧紅建二信士虔誠禮佛,鼎力相助,終成盛事,值得稱頌。</p><p> 依據老廟留有的根基,新廟做了微調,由艮山坤向偏移為卯山酉向。上下三院,梯次排列。上院正殿為玉皇殿,供奉主神玉皇天尊。左配殿為三元殿,右配殿為奶奶殿。上院左廂房三楹為四天王殿,右廂房三楹為三姑殿。中院左廂房三楹禪房,右廂房三楹為五道殿,南殿為閻王殿。下院正殿為湧佛殿,相對為舞臺,左為正門,右為副門。</p><p> 古廟新生,神靈有棲,希望年年風調雨順,祈愿歲歲樂業安康!</p> <p>  上院左配殿及左廂房(下)</p> <p>  上院右配殿及右廂房(下)</p> <p>  上院拜棚(下)</p> <p>  中院左廂房(下)</p> <p>  中院南殿(下)</p> <p>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和客,</p><p>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p> <p>  西流泉玉皇廟,好像在向信士香客招手致意,又好像為凡夫俗子指點迷津。</p> <p>  賀洼村在過去的時代還有一座三教堂,根據村民的叫法,我猜測現在的村委大院應該是其所在地。</p> <p>  這是三教堂的碑記:</p><p> 山西澤州移風鄉青蓮都賢子里賀家洼創建三教堂碑記</p><p> 嘗聞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賢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本社之中風俗靡,人心不古。維有數眾善人,安能家喻戶曉,教合社于盡善者哉?語云,上品之人望空而作福,中品之人見像而作福。因是而本村社首寧等曁領合社善男信女各發善心,善心捐舍資財,新創建三教堂一所,以為勸人向善之榜樣也。聞之佛在西域,霞光現于周朝,所遺者生老病死苦也,令后人觀佛之□容各萌善念,因保當世之榮昌,更護過世之快樂也。又聞□□生□無數□,以陰陽分而萬物生,所遺者金木水火土也,令后人睹□□□形,皆起慈心,福祿固以豐盈,壽延亦以綿長也。憶昔圣人出而三倫備,一貫通而萬圣同。所遺者仁義禮智信也,令后人顧圣之金形,各存誠心,天懷固以欣悅,道業更次小大也。然分之雖名三教,佛祖混元出于一氣,諸佛諸祖其揆一也。由今創建之后,佛祖亦以資助風水,保合社人安物阜,家業興發,田蠶茂盛,六畜興旺,有感即應,獲福無窮,永垂不朽云。</p><p>計開施財信士于后(略)</p><p> 木匠陳強、范奇顯</p><p> 石匠王光禮、李才六</p><p> 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初日立</p><p><br></p><p> 此碑立于公元1672年,距今348年。</p> <p>  在賀洼村口還留有一古碑,估計原在三教堂內。碑記記載的是嚴禁賭博的告示。勒石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距今210年。</p><p> 碑文如下:</p><p> 嘗聞邪正不兩立、公私不並行。邪道不去則正事有虧,今吾村子弟浪蕩不務生理,倫常乖舛,傾家敗産,大抵因賭搏之由,居是知:賭近盜,姦近殺,此言信矣。於是合村公議:嚴禁賭局,倘有不知自愛,竊於村邊野地外、神堂古廟之中隱然自犯,一時突見,送官究處。</p><p> 嘉慶十五年正月初十日,賀窊合村人等鄉約同具</p> <p>  五、家族綿綿:</p><p> 賀洼村是一個千年古村,由村名知,應由賀姓最先立莊建村,今天我們依據有關資料對家族作一下簡單探究。</p><p> 1.村名變化:</p><p> 明崇禎四年(1631年):賀家凹(wa)</p><p> 在賀洼村現存有明崇禎年間的石供桌的部分構件,上刻有“山西澤州移風鄉青蓮都賢子里賀家凹(wa)甯世和、清□人施石供槕一張工價一千肆百文,石匠楊國全同男楊得□,同姪楊得山、才,崇禎四年四月十二日吉旦,長神甯世科”。</p><p><br></p><p> </p> <p>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賀家凹</p><p> 這是金村鎮東旺村觀音堂墻碑《重脩東莊村三教堂觀音殿記》的捐款名錄里有:東西賀家凹施谷六斗。</p><p><br></p><p> 這說明賀洼村在明朝及清朝前期一直叫賀家凹。</p><p> </p><p><br></p><p><br></p> <p>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賀窊(wa)。</p><p> 賀洼村口清嘉慶十五年禁賭碑上有:賀窊閤村人等鄉約同具。</p> <p>  清光緒八年(1882年):賀窊(wa)。</p><p> 清光緒八年《鳳臺縣續志》卷之二的里村(南鄉):賢子、冶頭里(二十六莊):干河(距城十六里)、河東(距城七里)、東田社(距城八里)、耿窯(距城十三里)、南寺底(距城十四里)、洞頭(距城十八里)、左匠(距城二十里)、冶頭(距城二十里)、王匠(距城二十里)、葦園(距城二十里)、泉頭(距城二十二里)、東賢腳(距城二十二里)、西賢腳(距城二十二里)、西亂石峰(距城二十四里)、干司(距城二十六里)、東賀窊(距城三十三里)、孟掌(距城三十八里)、石青(距城四十里)、孔莊(距城四十五里)、李道棧(距城五十里)、谷堆窯(距城五十里)、許谷堆(距城五十二里)、時家嶺(距城五十里)、圪塔村(距城五十里)、岐道村(距城五十二里)、西賀窊(距城三十五里)。</p><p> </p> <p>  公元1999年,這應該是2000年合鄉并鎮前一直到清嘉慶年的稱呼:賀窊</p><p> 在1999年版《晉城縣志》第119頁:</p><p> 東賀窊55戶,233人,420畝</p><p> 西賀窊10戶,48人,131畝</p><p> 孟掌30戶,131人,402畝</p><p> 石青17戶,85人,193畝</p><p> 南背1戶,2人,10畝</p><p> 雙窯28戶,93人,172畝</p><p> </p> <p>  2.甯姓資料:</p><p> 賀洼村的大姓是寧姓,占比最大。</p><p> 寧,是寧的簡體。而作為姓氏,甯還是甯。不過現在大家把“甯”簡寫為“寧”了。</p><p> (1)甯姓出現:</p><p> 賀洼村甯姓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是明天啟元年(1621年)。</p><p> 村內舞臺前沿的墓碑上有:</p><p> 明故父顯考甯公諱九忠妣母張、武、李氏之靈之墓</p><p> 大明天啟元年歲次辛酉年己亥月一十二丙申日立</p><p> 孝子甯世和、甯世清</p><p> </p> <p>  乾隆年間墓碑:</p><p> 龍邊:乾隆肆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吉立</p><p> 中榜:清故顕考永安府君配室郭太君之墓</p><p> 虎邊:孝子崇□孫大用□立</p> <p>  咸豐年間墓碑:</p><p> 龍邊:大清咸豊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勒石</p><p> 中榜:皇清顕考諱永蘭甯府君配妣馮太君合塟之墓</p><p> 虎邊:孝男崇儒、法、常,孫大豊、有、偉、然、田、德、美,曾孫成土、新土、拴土、西方、安慶、圖書、□女、安土、和慶、丙午、群土</p><p> (2)甯姓字輩:</p><p> 崇禎四年(1631年):世</p><p> 乾隆二年(1737年):文,雙</p><p>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雙,永,崇</p><p> 道光八年(1828年):法(寨則)</p><p> 咸豐元年(1851年):永,崇,大</p><p> 同治八年(1869年):長,岐(寨則)</p><p> 民國三年(1914年):仁,小,修,其,甲</p><p> 根據賀洼村的一位朋友的口述,甯姓的字輩有:修,其(或岐),治,平,忠,和,甲(或節),義,冠,勇,振,華,所,得,昭,明等(音譯)。在“修”字輩前邊有:世,...,文,雙,永,崇,大,...,仁,小,...。</p><p> 這個字輩應該從同治八年開始。按大約20年一輩人算,現在甯姓的字輩在“義”字輩或其上下輩。</p><p> 至于甯姓從何時、何地遷來,我們沒有確切資料證明。甯姓在原晉城縣是一個特殊的姓氏,除賀洼、寨則等少數村外,晉城其他的地方沒有這個姓氏,和郭壁的毋氏情況類似。</p> <p>  3.馮姓資料:</p><p> 賀洼村的馮姓也是本村一大姓。</p><p> 據傳說,賀洼村馮姓是從鋪頭村遷來,先在嶺上開店做生意,最終落在賀洼,已經有八輩人了。根據賀洼馮姓的字輩,這個傳說應該屬實,和金村鎮的鋪頭村、田莊村的馮姓同宗。</p><p> 在乾隆十六年田莊村的三清宮碑記以及乾隆二十九年賀洼村西流泉寺碑記中兩次出現“馮印斗”這個名字,他很可能是田莊村的馮姓祖先,也有可能是賀洼村的馮姓祖先,并且是從鋪頭村遷出。當然,這僅是猜測而已。</p><p> 鋪頭村的馮姓從乾隆二十六年開始的字輩是:世,金,印,正,裕,德,泰,存,興,忠,義。現在已傳至“義”字輩。在上世紀1963-1966年的“四清”運動中,鋪頭的馮氏家譜燒毀,但老一輩已編出隨后的八個字輩:廣,聚,財,寶,立,志,傳,家。</p><p> 字輩命名,極具科學性。我們往往從古碑記載中推測家族的發展、遷徙,研究社會的興衰更替。如果古人像我們今天那樣胡亂命名,那么留下的古碑的作用將大大減弱。拋棄字輩命名的傳統,是我們文化發展的重大損失。</p><p><br></p> <p>  4.孔姓資料:</p><p> 孔姓出現,主要有乾隆十六年田莊村三清宮的碑文中的孔旺山、孔文富,以及乾隆二十九年賀洼村西流泉寺的碑文中的孔文艮、孔進才、孔貞旺、孔文禮、孔進得、孔進旺,說明孔姓參與了乾隆十六年田莊村三清宮和賀洼村西流泉寺的重修。</p><p> 在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九年有旺、文、進、貞等字輩。</p><p> 碑石上的孔姓應該生活在賀洼村或其周圍村莊。據賀洼村孔承靠老師說,孔姓原在將軍頭村,后搬遷到賀洼村,還有一戶孔姓搬到申門村。孔姓最近的字輩是:傳,繼,廣,昭,祥。</p><p><br></p> <p>  5.西賀洼王姓:</p><p> 西賀洼在東賀洼西一里地,村中主要是王姓、耿姓。立村時間不遲于光緒八年,因光緒八年的《鳳臺縣續志》中登有西賀洼村名。</p><p> 據村里人說,西賀洼是由王姓立村的,立村約在清乾隆年間或更早。</p><p> 在明萬歷年間,金村鎮下辛安村王姓先擴展到下石家街,后又逐步向南發展,先后來到申門、西賀洼。</p><p> 下辛安村從清朝遺留下的字輩為:孝友傳家,詩書繼世,仁義守昌(常),道德垂訓。</p><p> </p> <p>  這是西賀洼王姓祖宅(下)</p> <p>  6.西賀洼耿姓:</p><p> 西賀洼耿姓大約在乾隆三十年后遷來。</p><p> 聽耿姓族人及村里王姓長輩人說,耿姓祖先是從晉城城區望川樓遷來的,是為王姓人家當長工留下的。剛來時是一個二十來歲的精壯小伙子,勤勞能干,王姓主家把姑娘嫁給他,并建了“新院”作為居所。耿姓遷來已有十幾輩人了。</p><p> 下邊是西賀洼的“新院”,相傳是西賀洼耿姓祖宅(下)</p> <p>  7.孟掌范姓:</p><p> 孟掌在東賀洼西五里地,村中主要是范姓。立村時間不遲于康熙十一年,因賀洼村三教堂康熙十一年的碑文中已有范姓出現。孟掌也許不是范姓立村,或者是孟姓最先建村,故名孟掌吧!</p> <p>  </p><p> 在原晉城縣縣域內,南嶺鄉、李寨鄉、周村鎮、原水東鄉水東村都有范姓。根據地理關系,也許范姓是從南嶺那邊遷來的? </p><p> </p><p> </p><p> 東西賀洼一里許,涼熱不同一天宇。</p><p> 孟掌深藏西山里,逍遙自在神仙居。</p><p> 寧姓不知何處來,賀家豈知哪里去?</p><p> 唐像明碑留古跡,村秀人杰名不虛。</p> <p>  六、其他資料:</p><p> 1.抗日遺跡:</p><p> 晉東縣(晉城縣志第90頁):組建于民國32年(1943年)秋,抗日縣政府先后駐柳樹口、東溝等地。管轄范圍:東至與陵川交界之處,西至白晉公路,南與河南輝縣接壤,北與陵高縣接壤。組建的第一、第二年轄四個區,民國34年(1945年)5月又增加了兩個區,共轄六個區。</p><p> 一區區公所駐柳樹口,</p><p> 二區區公所駐原水東鄉郭背,</p><p> 三區區公所駐原鋪頭鄉寨則,</p><p> 四區區公所駐原南河西鄉南莊</p><p> 五區區公所駐原金村鄉府城</p><p> 六區區公所駐北義城</p><p> 抗日戰爭時期,賀洼村屬于晉東縣第三區。日寇經常到賀洼村掃蕩。由于再往前走就是崇山峻嶺,鬼子怕遭八路軍游擊隊伏擊,所以到賀洼村就不敢往前走了。村民說,在南嶺上還留有鬼子挖的戰壕。憶往昔戰火硝煙,看今朝天高云淡,希望莫忘國恥,自強不息!</p> <p>  2.革命英烈:</p><p> 耿有珠(1922-?),西賀洼村人,炮七團連長,在翼城縣戰斗中犧牲。</p><p> 寧貴田(1925-1945),東賀洼村人,共產黨員,十三旅三十八團指導員,在云南作戰犧牲。</p><p> 寧小金(1927-1948),東賀洼村人,十三旅三十八團班長,在河南開封市戰斗中犧牲。</p><p> 寧才亮(1918-1948),東賀洼村人,二十三旅六十七團班長,在臨汾戰斗中犧牲。</p><p> 寧未孩(1924-1948),東賀洼村人,三旅八團戰士,在臨汾小關莊戰斗中犧牲。</p> <p>  嘗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賀洼村北靠古寺,旁倚古道,下瞰丹水,雄據行山。千百年來,不管繁華喧囂,不管默然獨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聲名遠播。</p><p> 太行千里連芳草,獨酌一杯天地小。</p><p> 醉臥花間人不知,黃鶯啼破春山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五原县| 汽车| 汕头市| 大同县| 连州市| 邻水| 平乐县| 青川县| 休宁县| 米脂县| 合肥市| 德保县| 桓仁| 临洮县| 铁岭县| 独山县| 朝阳区| 尤溪县| 盐池县| 海兴县| 闽侯县| 桃江县| 霍城县| 南宫市| 绥滨县| 六安市| 南召县| 龙门县| 蒲城县| 大埔区| 吉木萨尔县| 陆良县| 个旧市| 海原县| 修文县| 开阳县| 上饶市| 宁化县| 大城县|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