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臨高縣腹部,北面大地的板塊,微微坡起,但不至于構成丘陵地帶,放眼望去,仍不失為一馬平川;南部大地的板塊,則是廣袤的綠色田園。而在南北兩個板塊的接吻處,一條十多米寬的溪河,蜿蜒逶迤地緩緩西流,入文瀾江,奔北部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加來鎮依河而建。那條溪河叫加來河,那個北坡叫加來坡,那個南園叫加來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4年10月,加來人民公社劃歸農墾系統管轄,易名為國營加來農場。1987年底,成立加來鎮人民政府,隸屬臨高縣政府和加來農場雙重管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文所說的加來,外延是加來鎮+加來洋+加來河+加來坡,內涵是加來五百年的前世今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農墾管轄時加來農場大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歸臨高縣管轄時的加來農場大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整治后的加來河風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宜居宜商 亦農亦工</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span></p><p> 臨高縣的圩鎮,如新盈、皇桐、龍波、波蓮、美臺、南寶、和舍與多文等,鎮名較儒雅,似乎有點文化含量。惟獨加來這鎮名,通俗、淺顯、直白,但名符其不斷地加進來之實,道出其系移民圩鎮的真諦。可不,鎮上的謝姓和符姓族群,來自福建省莆田市,羅姓族群由廣東省豐順縣遷入,凌姓族群由廣東省番禺遷入,孫姓族群來自海口市近郊,陳與王姓等族群來自瓊山縣,等等。漸漸地,形成了一條一百多米的老街,后來又平行地增添了一條新街,中間以農貿市場貫通,街道呈“工”字形狀。而今,竟然發展成為七橫八豎的大圩鎮了,茅草房演變磚瓦房,又蛻變為新穎別致的三五層小樓房。</p><p> 加來老街的西頭有白石廟,新街東頭有基督教堂。緊靠白石廟,就是鎮上唯一的王家的明清大院。自白石廟往東走,間隔著三棟兩層磚瓦結構的孫家,張家和王家的騎樓,其余的都是低矮的泥墻瓦房或簡陋的茅草房。</p><p> 加來的物產豐富,供銷兩旺。荔枝上市時,街道兩旁列滿了一擔擔荔枝,從街頭起,每擔嘗一顆,到了街尾,就打嗝了。番薯季節,家家戶戶的床底下都堆滿了,吃不完就制作粉和釀酒。公私合營前的老街,開裁縫店的是廣東臺山縣人,開照相館的是文昌縣人,開西醫門診的是儋州人,開甜品店和鑲牙店的是海口市人,賣農副產品的是澄邁人。就連新盈鎮那些漁姑,挑著一擔海魚,連夜跋涉幾十里路到加來趕集擺賣。</p><p> 在加來洋和加來坡,如繁星般點綴著70多個村莊。這些村莊在種稻谷種番薯種蓮藕種瓜菜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手工作坊,幾乎是“一村一品”。如美景村和蘭奇村燒磚瓦,美山村和龍盛村造犁架,廣大村編牛繩,美漢村和美巢村編織籮筐,潭芬村編竹笠,和浪村和蘭興村捏酒餅、織蓑衣,等等。</p><p> 在臨高的圩鎮中,加來操海南話的人最多;其他圩鎮的集市,隔三差五地開,只有加來隔日開;比起其他圩鎮,加來系沙壤土,雨天不泥濘,晴天不塵埃;加來因谷物生產的數量與質量上乘和適合橡膠種植,而冠有“農場”、“兵團”稱謂達40多年之久。</p><p> 宜居宜商和亦農亦工興旺了加來。</p><p> 臨高縣民俗文化的著名學者王國祥,就《臨高縣志》、羅氏、謝氏和孫氏族譜綜合考證后得出,加來形成于明朝中晚期,至今近500年,晚于隋朝建縣的臨高近500年。是時,臨高縣除了水稻、番薯等農作物外,還種棉織布,種桑養蠶。臨高縣的紡織印染的精品,一度成為宋代貢品。</p><p> 臨高縣先進的發達的農耕文化,滋養著加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加來鎮街道風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加來老街(現園丁路)三十年代老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現在的基督教加來堂(前進路東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基督教加來堂始建于1931年,由美國人投資建造,該石碑有記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軍事基地 教育基地</span></p><p> 加來這個彈丸之地,卻是軍事戰略要地,兵家必駐之地。現在的加來機場仍為軍用機場,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基地,早先,在周邊駐扎著一個高炮團。</p><p> 1939年,日寇侵占加來。第二年,在加來坡修建機場。每天數千人在日本海軍航空兵第十三聯合航空隊的鞭子、刺刀、槍彈的淫威下,在茂密的原始灌木林里,日以繼夜地披荊斬棘地刨坡挖土。這些民工,有從大陸押送來的,亦有從本地捉虜來的。據老人回憶,每天都有槍聲斃人,尸體有的掩埋,有的拋棄亂崗,加來坡變成了地獄。在坊間,有孩子啼哭不止,大人就說:“再哭就把你扔到飛機場”,小孩立即變乖了。</p><p> 日寇修建機場,目的是控制海南島,支援東南亞日軍。飛機白天夜里在天空穿梭,其轟鳴聲,時而的爆炸聲,讓加來的老百姓日夜處于恐懼恐慌恐怖之中,惶惶然不可終日。</p><p> 日寇還在加來河修建橋梁,構筑碉堡,在加來駐扎軍隊,設生活營地、軍火倉庫、加工廠、糖廠、醫院和慰安所,并在周圍深挖壕溝,高筑圍墻及碉堡守護,還成立以臺灣人、當地漢奸和土匪為主的偽軍充當幫兇。鑒于離加來二十多公里的木排系瓊崖縱隊的抗日根據地,日寇經常四處掃蕩,燒殺搶奪。1939年11月3日,日寇四架軍機濫炸加來,有40多人死亡,近百人受傷。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5年間,日寇在加來制造了十多起慘案,毀滅了20多個村莊,有近三分之一的加來老百姓慘遭殺害。</p><p> 這期間,素有瓊崖縱隊驍將之稱的加來人符志行,時任瓊崖縱隊支隊長(解放后任湛江警備區司令員、空軍副參謀長),經常帶著隊伍蹚過加來河與敵人激戰。加來人馮大平(解放后任臨高縣政府財貿部長),跟隨和舍人符鳳耀(解放后任臨高縣縣長)活躍在加來一帶,抗擊日寇。</p><p> 日軍投降后,國民黨64軍駐扎加來。1950年,解放軍與瓊崖縱隊聯手解放加來時,國民黨動用了飛機轟炸,加來被燒得像個大火球,老百姓紛紛躲在加來河邊和加來洋的番薯地里,不少人被敵機掃射喪命。國民黨守軍挖戰壕,筑工事,用繩子綁住一個士兵的左腳和另一個士兵的右腳,不準逃跑,拼死抵抗,這一戰打得非常慘烈。</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日本鬼子飛機轟炸加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日本鬼子濫殺無辜。</span></p> <p> 加來是全島聞名遐邇的教育基地。加來人王之魁,上世紀初漂洋過海就讀北平朝陽大學,學成歸里,就任縣教育局長,創辦臨高縣第一中學即加來中學。在此之前,美積,禮倫,滄浪和加來已建有小學。</p><p> 在加來河北岸、西線國道的南邊,有一塊平坦寬闊的沙壤地。剛解放時該地為墾殖所和第十四拖拉機站。爾后,解放軍特種林業工程第一師教導隊駐扎于斯,對學員進行業務培訓。不久,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接手該地,成立了干部文化速成學校,建了三排混凝土結構平房,聘請蘇聯專家設計建造了一棟供辦公及招待所用途的兩層小洋樓,在四周圍筑高于人頭的磚墻,封閉化管理。從1955年到1957年,干校除了培訓基層干部外,還招收部分專業的中專生,如植物栽培、植物保護、財務、測量和衛生等。1958年學校改辦為海南行政區中等農業技術學校。1959年易名海南第一熱帶作物學校。不久,將在文昌縣的海南區第二熱帶作物學校和在粵西的農墾機械化學校搬遷到加來,合并成為廣東省熱帶作物學校。1974年設農墾干部學校,主要對各農場干部的政治理論培訓。1975年12月5日,開辦為廣東省農墾海南師范學校,開始培訓海南島墾區中小學教師,招三年制中師班。1980年同時開辦廣東農墾海南中等專業學校。兩個學校同在一個校園,同一個領導班子,同一套教學行政機構。1987年7月,中專學校分出搬到海口市。1988年,學校改名為海南省農墾師范學校,1990年易名為海南省農墾加來師范學校。2002年,海南省教育廳批準在師范學校的基礎上開辦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p><p> 加來是海南農墾教育的發源地,亦是全省的教育基地,耕耘60春,桃李千萬樹,為海南、廣東、福建、云南和廣西培訓和培養大批的管理與技術干部,以及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全省農墾系統人,甚至全省人,誰不知加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臨高縣加來中學(前身是王之魅創立的臨高第一中學)</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校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五十年代蘇聯專家設計建造的兩層洋樓,依然如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農墾加來高級中學學生宿舍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五百年誕生一個明星企業</span></p><p> 加來是小農小耕、小商小販的汪洋大海,冷不防誕生了由黃宏生、羅玉英和陳吉蘭一家三代人創建的創維這個明星企業。創維作為香港上市公司,實行現代化管理。黃宏生是創始人,羅玉英與陳吉蘭,作為董事,直接參與公司的決策運作。</p><p> 2018年,創維總部舉辦紀念公司成立三十周年文藝晚會,大型銀幕上出現了一位50多歲的阿婆在加來洋挑著擔子,一頭籮筐裝滿番薯,另一頭籮筐里坐著嗷嗷嚷叫的小男孩。頓時,全場五千多名員工響起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坐在臺下的黃宏生雙眼噙著淚花……</p><p> 那個小男孩正是黃宏生,阿婆叫陳吉蘭,是黃宏生的住在加來老街的外婆。加來老街留有黃宏生小腳丫的印痕,加來河有他兒時戲水的笑聲。</p><p> 羅玉英從加來中學考上海南護士學校,畢業后分配在海南防疫站工作。黃宏生隨母在海口一中就讀,在華南理工大學深造,隨后移居香港,創辦創維液晶電視。創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到高精尖即尖端精細技術,黃宏生與母親與外婆一路風雨同行,備受了創業起步的艱辛,飽受了遭遇挫折的苦楚。當然也分享了攀登高峰的喜悅,沉浸著勝利成功的歡樂。陳吉蘭阿婆每天起床后,就巡視生產車間,問候員工。當她看到流水線在流水,每分鐘生產一臺電視機,她會從內心發出甜美的笑聲。她在廠區顯眼處設一大神龕,每天點燭上香供果,祈禱生產安全,員工安全。陳阿婆以她在加來滋養出來的生活方式,滋潤著創維。黃、羅、陳三個姓三代人,都是創維的創業人,守業人,他們把畢生的血汗、精力和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鑄造鍛造成就成功了創維這個國家級國際級的時代精品。</p><p> 加來五百年,臨高一千年,涌現了黃羅陳三代企業家,創維橫空出世,創造了一個神話。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對我們加來人、臨高人的震撼與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三代人含辛茹苦、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奮力前行,永不言敗的創業、守業、振業的頑強拼搏精神,永遠激勵加來人、臨高人在社會上自信自強,靠努力創造奇跡,憑奮斗贏得未來。</p><p> 還有,黃、羅、陳三代企業家對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一往情深,經常大手筆贊助臨高縣的扶貧機構和希望工程,臨高聯誼會、珠三角加來同鄉聯誼會的活動經費,邀請在珠三角工作的兩百多位老鄉參觀創維公司并熱情款待,并且不遺余力地為家鄉近百人創造就業機會。黃宏生、羅玉英和陳吉蘭三代企業家情溢桑梓,澤潤后生,鄉思浩蕩,功德無量。</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創維集團辦公大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2011年11月陳潔蘭、羅玉英在創維石巖產業園迎接到訪的珠三角加來老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2011年11月王雄主持珠三角加來同鄉聯誼會,由首任理事長王貽參和副理長王海勇,授牌匾給羅玉英老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中國樂壇閃爍的雙星</span></p><p>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贊譽了海南經典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就是加來人謝文經。這首歌把一對戀人久別重逢前的渴望之情和久別重逢后的喜悅心情揮灑得酣暢淋漓,淋漓盡致,是世界情歌里的金牌戀曲。</p><p> 1950年,在加來小學音樂教師崗位上的謝文經被保送到廣東省南方革命大學海南分校藝術系深造。畢業后一直任職于海南民族歌舞團(后易名為廣東民族歌舞團,現定名為南方歌舞團),一直在樂壇里打滾。起先,謝文經為該團的演唱演員。他音質帶磁性,宏亮又粗獷,細膩又委婉,是該團的臺柱。每次演出,總是因觀眾的熱烈掌聲而再唱。因為業績突出,他擔任了歌隊的隊長。謝文經視音樂為第二生命而加倍珍惜而刻苦努力。他踏遍海南的山山水水,走遍黎苗族自治州的山寨邊陲,采集椰風海韻、水音山調,艱辛地艱難地從事海南民間音樂、少數民族音樂的收集和整理,創作出上千首作品。他由此任該團的創作組長、藝術委員會主席。謝文經在樂壇里長袖善舞,善于另辟蹊徑,尋覓創作靈感。他能歌能詞能曲,其演唱演奏、灌唱片和刻錄光碟的海南話歌曲《舂米謠》、《久久不見久久見》、《黎家姑娘》和《我們苗家多么美》等,榮獲省級,國家級獎項。他由此為中國音協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協會員、廣東省音協理事。</p><p> 謝文經的作品,韻律悠揚,曲調委婉,音符流淌,把真善美傾注于五線譜間。他以美音,美意和美形,展示孔雀開屏,吟唱鴛鴦戲水。他以童心捕捉歲月,誘惑時光,為多彩的海南風情涂上永不退色的桂冠。他是海南黎苗族民歌的“開山鼻祖”,是海南話歌曲的首創者。</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2018年4月10日習主席在亞洲博鰲論壇開場引用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演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謝文經照片</span></p> <p> 無獨有偶,加來人王貽參,亦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樂壇明星。</p><p> 王貽參是靠吹笛子起步的。讀加來中學時,他用自制的簡陋的笛子就能吹出悅耳的曲子。他自學嗩吶,一入門就上手,并且技藝嫻熟高超。畢業后,他理所當然被臨高縣文工團吸收為嗩吶手。1980年,他考入廣州音樂學院(現為星海音樂學院),主修嗩吶,輔修作曲。畢業后,他作為廣東民族歌舞團(現南方歌舞團)的嗩吶手,以獨特靈巧的演奏譽滿華南,因而被電影《瓜棚女杰》、《武松》吸收為嗩吶配樂。</p><p> 在音樂王國里,王貽參總是跳躍式地發展。1992年,他為詞作曲的《馳騁時空》,在1200多首征集作品中獨占鰲頭并榮獲第三屆全國殘運會會歌光榮稱號。</p><p> 王貽參曾獨立完成中篇電視連續劇《丐王》的背景音樂和主題歌的創作。</p><p>王貽參的作品,充滿能量,高亢入云、激情充沛,柔情蕩漾。有位詞家贊美他:“鏗鏘寫春秋”,“美曲傳神州”。</p><p> 更可貴的是,王貽參時時刻刻關注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善于抓住機會譜曲放歌。1994年,由全國著名詞作家鄭南作詞、王貽參譜曲的《天涯文明歌》,成為廣泛流傳的“島歌”。海南建省十周年慶典晚會的主題曲《擁抱海南》,為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創作的《云月追夢》等,都是王貽參歌頌故鄉的贊歌。</p><p> 此外,王貽參還為儋州、澄邁、萬寧、樂東、保亭、屯昌和臨高等市縣寫曲譜歌。這些歌曲,突出了他善于調動中西樂器伴奏和揉合很多地方曲調元素的創作特點,由此,他在海南省、廣東省乃至全國獲獎多多。</p><p> 最近,由加來人陳正優作詞、王貽參作曲的海口市臨高商會會歌《讓夢想托起翅膀》,已制作完畢并已上市傳唱。</p><p> 國家一級作曲家王貽參創作的歌曲,通過毛寧、楊鈺瑩、張也、祖海和王麗達這些著名歌手的演唱,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王貽參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2008年謝文經和王貽參,參加首屆廣州加來同鄉聯誼會時合影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井噴”的文化人</span></p><p> 改革開放以來,加來陸續涌現一批文化人。他們創作的戲劇、小說、詩詞、散文、評論和書法等,或結集出版,或散見報刊雜志,計有25人出版個人文學文化書籍43本(集);計有省作協會員7人,中華詩詞學會及省詩詞學會會員20多人,縣作協會員10多人;計有先后培育出30多位成名的木偶劇人,另有臨高縣詩詞楹聯學會加來分會主辦的以詩詞為主的《綠浪》刊物和珠三角加來同鄉聯誼會主辦的《加來鄉書系列》刊物。</p><p>下列兩份表格,系不完全統計:</p><p>表一:業余文化人的加來人名單</p><p>林先動 中國美術協會會員</p><p>王春榮 臨高木偶劇團 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p><p>林 穎 個體經營戶 省作協理事</p><p>陳正優 省扶貧辦原副主任 省作協會員 </p><p>羅民介 省行政學院 教授 </p><p>王健強 省農墾中專學校原校長 省作協會員 </p><p>林青海 臨高縣法院原庭長 省作協會員 </p><p>王國祥 省農墾師范學校原副校長 省作協會員</p><p>王貴榮 中學退休教師 省作協會員 </p><p>吳仕章 省農墾局干部 省作協會員 </p><p>孫瑞釗 縣文聯退休干部 省音協會員 </p><p>許永青 海南民族歌舞團編導 省戲劇協會員 </p><p>王開繼 海南瓊臺師范學院 畫家 省美協會員 </p><p>表二:在加來工作過的業余文化人名單</p><p>郭紹昌 廣東農墾干部學院原黨委書記 散文集 </p><p>吳乾杰 海南省工會宣教處原處長 散文集 </p><p>肖建鄴 海南省農墾加來師范 小說集、散文集 </p><p>楊云飛 加來農場原場長 散文集 </p><p>韋萬選 加來農場干部 長篇小說 </p><p>譚苑圣 廣州市白云區退休干部 論文集 </p><p>邱 旭 農墾中學教師 詩歌集 </p><p>譚愿群 廣東省畫家 國畫作品 </p><p> 兩張圖表羅列的文化人,在繁忙的勞作之余,癡迷案頭,以優美的文字,深沉的筆觸,悠揚的情調,悅耳的旋律書寫加來乃至臨高的故事,挖掘加來乃至臨高的文化積淀,頌楊加來乃至臨高的人人事事,對加來乃至臨高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產生加速度的能量效應。</p><p> 第一張表所列的加來籍的文化人,以2012年不完全統計,在地市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散文40篇,小說13篇,報告文學2篇,古體詩53首,新詩 18首,文學評論6篇。他們創作勁頭十分旺盛。</p><p> 他們當中,個別人的父輩,充其量只是小學文化,大多數人的父輩都是白丁,完全沒有家學淵源。他們之所以今天能業余地當上文化人,一是他們有這方面的潛質與天賦;二是他們有這方面的興趣與愛好;三是他們在這方面付出了勤奮與努力。所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圩鎮,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井噴”如此眾多的文化人,也就不足為怪了。</p><p> 當然,從大環境來說,加來系移民圩鎮,文化淵源具有外來性與包容性,長期受儒家、道教以及基督教等諸種文化的熏陶,加上加來系軍事基地和教育基地,外來干部、教師、大學畢業生、知青以及管理與技術干部來往頻繁,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并引領加來的文化風向,他們春風化雨般在不同程度上構筑、充沛加來的文化氛圍。移民圩鎮的人文造化,由此層層堆積、沉淀,愈來愈堅定而厚重。加來的文化韻味,是中原文化,閩南文化,嶺南文化,部隊文化,軍墾文化與海島文化的有機結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包括養育一方文化。</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加來“井噴”文化人出版的書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出版書籍及珠三角加來同鄉會編輯的“加來叢書系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移民圩鎮的獨特風俗</span></p><p> 春節年俗,誕生于農耕社會,千百年來,逐漸固定了一些模式。但加來的年俗,還有一個獨特節目,即“巡公”。初五過后,自鄉下開始,屆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各村抬出廟里的“神爺”,從村頭巡至村尾,各戶在自家門口擺貢品,臺上點香燒燭、迎接神賜天禧。有些村莊還要巡到已搬到鎮上住的同性家戶,有的村還配上八音隊伴巡,非常壯觀。</p><p> 這是同族同廟的“巡公”。</p><p> 加來鎮上居民均為移民。白石廟系多性居民共同供奉,所以“巡公”儀式感強烈,花樣繁多,場面隆重,情景熱鬧。大年十三晚開始,鎮上居民返鄉渡假的游子、學生、甚至外嫁女兒亦攜帶闔家大小,走出家門,從街頭巷尾,從四面八方紛紛匯集擁擠在老街的白石廟門前,爭先恐后地熙熙攘攘地甘當觀眾。只見,俗稱“巡公”即游神活動開始了,扮相長老者在一片鞭炮聲中一片吶喊聲中從白石廟里抬神游行。隊伍中,有濃妝艷抹地扮相玉皇大帝、仙姑、包公、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神仙。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舞獅摘青,抬公上身。最為震驚最為精彩的是“穿令”,即用一根長鐵條在鑼鼓喧天,在上千人的見證下插穿腮幫,而且滴血不流。此時此刻,掌聲響起,歡聲雷動,場面壯觀。此“公”被眾人抬坐神椅開始巡游,一條足有上千人的長龍隊伍,伴有鑼鼓聲,鞭炮聲,喧鬧聲,走街串巷,示眾巡行三天。這是充滿著魔幻與激情與躁動與野性與瘋狂持續三天的民間活動,旨在讓神靈照耀圩鎮的角角落落,祈求平安;讓神靈恩澤男女老少的心靈,禱告吉祥。</p><p> “巡公”活動把一年一度的春節推向高潮。高潮就是閉幕,十五一過,人們就開始忙于生計了。</p><p> 多文鎮的巡公,也有穿幫情節,但那是為冼夫人專設的。此類民間活動,經過歲月的洗滌,各圩鎮都相互模仿。加來這個富有移民色彩的巡公活動,逐漸有些邊緣化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加來鎮白石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加來鎮特色民俗“巡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驚訝的“穿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做大做強瓜菜種植業</span></p><p> 加來的土地面積16萬多畝,人口近四萬。1972年冬,農墾三千多名職工,奮戰近一年,建成容量為兩百多萬立方米的敦靈水庫。第二年,又建成了蓄水量近兩百萬立方米的水閘。1975年,海南農墾局從各農場抽調數萬名職工在加來洋日夜奮戰60天,鏟丘陵填溝壑,挖灌渠道排溝,修公路筑田埂,平整土地造梯田,共整出5萬多畝良田,為加來這塊風水寶地如虎添翼般擴展了種植面積。</p><p> 加來屬于松濤水庫和堯龍水庫灌區,有近百公里的防洪水利渠道,有2個小型水庫,有3個水閘,還有縱橫交錯的田間主渠、干渠、支渠,潺潺流水地日夜滋潤著四萬多畝水田。加來是海南省耕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不懼自然災害而旱澇仍收的綠色田園。并且,225國道即海榆西線穿越境內,西環鐵路與西線高速公路分別從東西兩側通過,是瓊島西線的通衢大道。</p><p> 如此自然資源優越、水利設施齊全和交通四通八達的田洋,發展瓜菜種植業,呼之欲出。</p><p> 早在1995年,加來的敦香村轉變耕作模式,試種瓜菜,大獲豐收。有關部門及時總結推廣這一炮打響的經驗,并從市場經濟、富裕民生的高度加以引導。加來的瓜菜種植業,如今形成規模,年種植面積三萬多畝,產量約8萬噸,產值近2億,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20多個大中城市。最重要的是,由于加來處于瓊島西線中樞,且交通發達,加來已成為海南西部一個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p><p> 當前首要的,就是要保護好、管理好、經營好這個輻射本縣、澄邁、儋州三市縣的10多個鄉鎮、農場的農副產業集散地的中轉市場,促進其良性循環,健康發展。</p><p> 在這方面,加來有過教訓:早年,在加來坡即加來機場附近有個自發興起的牛市,儋州、白沙、東方等市縣的牛販子都來供銷。高峰時,每天有幾百頭牛上市,每天有近百頭肉牛成交,有六輛運牛車分別運往徐聞、海口、澄邁。是時,加來牛市與萬寧牛市并駕齊驅,是全島兩大牛市。可惜在2004年前后,由于有關部門疏于管理,使“拍牛屁股”的與閑雜人加入牛市,漫天壓價與抬價,造成牛市日漸式微,現已遷往澄邁長安鎮。</p><p> 這是加來市場經濟不該發生、不可彌補的大損失。</p><p> 其次,加來的瓜菜種植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已開辟一定的銷售渠道,已占據了市場一定的份額。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把瓜菜生產和銷售做大做強。有關部門要在資金上、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要走訪、請教科研單位,聘請專家現場指導,實地培訓,科技引領。要引進優良品種,擴大耕種面積,尤其是要狠抓質量上的提升,不斷增加并提高瓜菜生產的有機水平。要以廣東省的供港瓜菜的標準作為標桿,科學地規范苗種,灌溉,施肥,摘收和保鮮等各項環節,加強監測,讓綠色健康的瓜菜擺上人們的餐桌,創建并打響“加來瓜菜”這個優良品牌。</p><p>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在臨高波蓮的蘇來村落腳,后定居于離加來三十多公里的儋州中和鎮。在此之前,即他在黃州被貶的第三年,他寫下《定風波》一詞,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他不畏坎坷,博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超然情懷。</p><p> 加來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飽受日本軍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火的摧殘,民不聊生。解放后,由于“左”橫行,運動不斷,老百姓的日子,深陷貧困之中。改革開放四十年,逐漸解放了生產力,老百姓的生活日漸改善。今后,加來全力以赴地做大做強瓜菜種植業,振興特色鄉鎮,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日可待。</p><p> 加來,歲月的打磨如此滄桑,時代的印記這樣深刻,幸福的期盼那么清晰。加來,昔日苦難,現在小康,未來富裕。</p><p> 煙雨加來!</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加來辣椒豐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王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個人簡介:海南臨高加來古里村人,1963年8月出生。曾在海南省國營加來農場土地管理科工作,1993年6月停薪留職到廣州打工并定居廣州。現義務擔任珠三角加來同鄉聯誼會秘書長。著有散文集《鄉情詠嘆調》和《游子鄉夢不曾休》,在《番禺日報》、《海南農墾報》和《文瀾》等報刊發表過多篇散文,系海南省臨高縣作家協會會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崇明县|
个旧市|
沙坪坝区|
太谷县|
屯昌县|
拉萨市|
确山县|
南木林县|
沙坪坝区|
青田县|
沂源县|
牟定县|
鄂伦春自治旗|
锦州市|
昌邑市|
上虞市|
永善县|
康马县|
阳信县|
资溪县|
浦东新区|
临夏县|
广东省|
营口市|
大渡口区|
新巴尔虎左旗|
海兴县|
陇西县|
资阳市|
尉氏县|
广灵县|
神木县|
惠来县|
宝兴县|
沂源县|
广南县|
大兴区|
册亨县|
晋城|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