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游即墨 憶古事

平子

<p>“即墨”是膠東半島上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策》、《國語》等歷史典籍,載荷著至少三千以上,豐富而沉重的歷史內容。</p><p> 作為江蘇南京人,得知山東有“即墨”地名,是2010年首次去山東半島威海地區選購海邊避暑之屋途中。七八月某日,車方駛入青威高速,突見綠色路牌非常醒目——即墨,大驚:古樸之地名如此,鮮為人知,何故?</p><p> 之后夏日每每路經即墨,皆心中戚戚,有感千年沉封信息撲面,卻虛無縹緲無從捕捉。即墨的網絡信息很少,尋思親去即墨尋古,又人地不熟,觀現代城市街景,了無意趣!</p><p> 今又在威海之濱避暑,算來夏日居住已十年有余,公元2020年8月16之日,隨中威國旅去青島小游兩日,偶遇嶗山山體滑坡,突改行程,去青島即墨區看“即墨古城”,甚喜呀!</p> <p>(朱毛村和墨水歷史照片。以下黑白照片均取自互聯網,為即墨市檔案館公開的即墨歷史照片)</p> <p>春秋時期的“即墨故城”坐落于今平度市朱毛村的墨水之濱。即墨:靠近墨水之意,當時為膠東萊夷國國都,后為齊國第二經濟發達之地。</p><p>其實孟姜女哭到長城的歷史故事并非發生于秦統一中國之后的修萬里長城,而是發生于春秋戰國時代,修筑齊國即墨故城的城墻過程之中。</p> <p>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故城而遷徙建即墨新城,依舊在墨水之濱,這就是我們今所到即墨古城,距今也有1400多年歷史了。</p> <h3>(即墨古城東門)</h3> <h3>(即墨古城南城墻)</h3> <p>據清《即墨縣志》記載,隋代即墨城墻有2000米長,高9.1米,厚6.6米,外側的護城河有3.9米深、11米寬。明朝萬歷年間,知縣許鋌、縣承楊元國重修。</p> <h3>(即墨古城西城門和西閣里大街)</h3> <h3>(即墨古城牌坊)</h3> <h3>(網絡照片:修復之前的即墨古城)</h3> <p>古城舊路和城門城墻殘垣還在,大片的明清民居建筑和少數古牌坊尚存,搬遷修復耗時兩年,于2016年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nbsp;&nbsp;</p> <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竊以為,這2016年才完成修復的“即墨古城”即便不是“全古”,也在原地舊址,有復建依據。這就是咱古老中國的“特色”——無論走到哪里,幾乎沒有歷史斷層,滄海桑田,輪回依舊……</p> <p>我們從即墨古城東門——半圓形翁城城墻之側的拱門入內,然后才看見了古城真正的東大門——“望海”門。城門上方刻有“潮海”二字,雄渾有力,意為“東望大海,聽其濤聲”。</p> <p>(網絡照片,航拍即墨翁城東門)</p> <p>即墨古城東門的這種半圓形城墻在外、正門奎樓在內的中國翁城式古城門樓格局,首次看到,頗感稀罕。</p><p>后得知即墨古城有三門,均為這種半圓形翁城式城門,城門上均有題額。東為“望海”(東臨浩瀚滄海),南為“景岱”(南眺嶗山群峰),西為“臨川”(靠近西河),時間趕緊,我們只去了東門。</p> <p>望海東門上方有中國典型的雙層閣樓古建筑,是頗有點雄偉的“奎明樓”,上有“海天極望”四個大字,字體雄渾有力。</p> <p>“奎”為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含星十六顆,其形似文字,所以古人就認為奎宿主管天下文章、文事、文運。看來自古即墨皆以文為傲。查資料,果不其然,即墨歷史上曾經出了69位文武進士、180多位舉人,縣城內有完整的三堂老縣衙、林林總總矗立過100多座坊表、蘊育出400多家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字號。即墨古城不但是大青島歷史文化的根基所在,甚至曾經是那個時代整個膠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今天,即墨被評為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p> <p>與別處古城又一不同之處,是即墨古城先見牌坊,再見半圓形城墻,之后才看到雄偉的城門城樓。竊以為將牌坊置于城外,非古代軍事布局之所為,難言“有據可依”,雖然美觀,卻為復修造假敗筆……</p> <p>東城古城墻外那高高聳立的白麻花崗石牌坊,很像漢白玉材質,雕刻極為精致,其內容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赫然幾個大字“致賢高潔——齊王田橫”。</p> <p>田橫原為齊國舊貴,后淪為布衣。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與兄田儋、田榮一起反秦自立,先后占盡齊地為王。劉邦統一天下時,其兩兄先后敗亡于秦軍和項羽,田橫繼為齊王。他因誤會而殺了說客酈食其,所以不肯稱臣于劉邦,率五百門客逃往即墨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途中在距洛陽三十里地的偃師首陽山自刎。劉邦用王禮葬之,并封兩部屬做都尉,卻不料那兩部屬在埋葬田橫之時,也自刎于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又派人去招降即墨海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p> <p>1930年徐悲鴻有著名油畫《田橫五百士》問世,畫面選取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田橫面容肅穆地拱手向島上的壯士們告別,在那雙炯炯的眼睛里沒有凄惋悲傷,而閃著凝重、堅毅、自信的光芒。時為二戰日本入侵中國之際,徐悲鴻受太史公感召,畫面呈現出強烈的悲劇氣氛,表現出威武不屈的鮮明主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幾年我曾親去田橫島祭拜田橫,卻不知其島隸屬于即墨,今見即墨古城東門外紀念田橫的牌坊,方醒悟,悲鴻畫作浮于眼前……</p> <p>由東門進古城,發現我先生正在接受小學生“記者”采訪。小姑娘面帶羞澀地問客“為什么來即墨古城?”他認真作答:“即墨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到古城就是為了實地感受中華文化,并且把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此回答,讓小姑娘記者很是滿意。</p> <p>放眼望去,城內一色明清建筑,一側商鋪,一側景點,中間一條石路筆直古樸,格局與老照片基本吻合。石路中央一座又一座花崗巖牌坊,制作精美,層層遞進,整齊壯觀。</p> <p>清同治《即墨縣志》記載,明清即墨境內各種牌坊多達113座,其中即墨縣城內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縣衙前的丁字街上,多為功德坊。</p> <p>即墨古城復修,根據歷史老照片和文字記載,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傳承人劉紅立團隊,選擇性建造了最具歷史價值的18座牌坊。</p> <p>即墨古城的每一座牌坊,雕梁畫棟,巧奪天工,氣勢宏偉,承載著中國各時期的厚重歷史。其中有田橫五百士信義感天動地、王羲之先祖即墨瑯琊王氏、御史郭琇冒死彈劾權相明珠……每一座牌坊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p> <p>現在復修復建的18座牌坊,就是18個說不完的厚重歷史故事,幸好導游只給了一小時瀏覽時間,即便“打卡”也只能欣賞其中幾座,否則此文將寫成書籍了!</p> <p>“書圣”王羲之祖脈在即墨。進古城后所見第一座牌坊,就是三間四柱七樓式的“瑯琊王氏祖脈坊”。上書“德光炎漢”,表彰如此之高,難道僅因王羲之書法嗎?</p> <p>瑯琊為秦代36郡之一,地域涵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瑯琊其實就是山東的古名,所謂“瑯琊山”,位于曾屬于古即墨的青島的黃島之上,而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安徽滁州瑯琊山,其地名出現應在瑯琊王司馬睿東進金陵之后……</p> <h3>瑯琊王氏是長期生活于(今山東)瑯琊郡行政區域內的豪門土著,奠基者王吉住瑯琊高虞(今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后徙家于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里(今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之后長達400余年人才輩出,成為晉時中國最豪橫的名門望族。后瑯琊王氏舉族輔佐晉元帝司馬睿赴金陵執掌天下,與謝氏共為不可一世的豪門望族,權傾天下……</h3> <h3>  區別于太原晉祠王氏始祖,這一支以郡望為名,稱“瑯琊王氏”。追根溯源,即墨是臨沂之前的瑯琊王氏之祖脈。糊涂巧合,即墨古城我僅在此留影一張。<br></h3> <h3>再往前走,是三間四柱三樓式的白麻花崗巖“鐵面御史坊”,上書“湖廣總督”。中門、邊門底梁上浮雕為蓮花卷草紋,寓意清廉高潔;邊門花板上浮雕,為蝙蝠、團花圖案,寓意福澤綿延。這是清康熙九年進士郭琇的牌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即墨郭琇是康熙朝重要人物,擔任過左都御史,類似今中紀委書記,還做過湖廣總督,即湖廣兩省的軍政“一把手”。他敢于彈劾權貴,曾“三本震天下”,堪稱鐵面御史。著名的“御史彈相”,為清朝一次政治地震,就是指御史郭琇冒死彈劾權丞明珠之事。該事件削弱了明珠政治集團勢力,對清朝歷史走勢產生巨大影響,“鐵面御史”郭琇震驚清朝。</h3> <p>在即墨古城林立的眾多牌坊中,有一座牌坊很獨特,既不是功名牌坊,也不是貞節牌坊,而是由明萬歷初年知縣許鋌所建的“勵志”牌坊。牌坊正面書“山海名邦”,背后寫“保家衛國”,充分表達出這位七品芝麻縣官的勵精圖治志向。</p> <p>史料記載,許鋌是現天津武清人,進士出身,初到即墨任職,看到的不是歷史上傳說的經濟繁榮,而是“鮮林木、罕廬舍、蒿萊極目、觀之凄阻”的頹敗景象。之后,許鋌跋涉全縣,踏勘山海地理,從“海防、御患、弭盜、墾荒、通商”五方面實施新政,為即墨的經濟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在縣衙前建造“山海名邦坊”,以喚起即墨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此牌坊毀于清代,2016年重建。</p> <p>“山海名邦坊”的后面,是縣衙有饕餮圖文的青石照壁,警示廉政之意。再就是有雙獅立前的縣衙官府了。這里曾經是即墨千年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政治中心。</p> <p>作為山東省唯一保存下來的三堂老縣衙,這是一座曾經接納過138位縣令的古老建筑。復修者認為,這里就是一處理解整個中國,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國家機構場所,如今完整地修舊如舊,具有功德無量的象征意義。</p> <p>縣衙門前,東側放置鳴冤鼓,西側放置古碑。上方匾額“即墨縣署” 兩旁木柱上的木刻對聯內容,一看就是今人所為,不說也罷。</p><p> 但門廳背后的匾額就不同了,一看便知是“老古董”。上聯“決之於有司賦斂寬撫墨城昌教化”,下聯“求也使無訟刑誅須慎名利青史警愆尤”,橫聯匾額“天理國法人情”。原來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執政標準呀,將“天理”置于“國法”之前,“人情”置于“國法”之后,斷案執法綜合兼顧。</p> <p>以前看過柳宗元對一樁復仇案的分析文章,今見即墨縣衙對聯匾額,則以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執政理念活生生的教材!</p><p> 如今強調依法治國,甚至提倡“法無禁止皆可為”,這種資本主義社會的執政觀點,比起中國封建社會的“兼顧”理念,追求“賦斂寬”和“無訟刑誅”,撫慰和教化百姓,究竟好了多少呢?當然,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如果真正做到了這些,那么他們的統治也就不會被推翻了。</p> <p>即墨縣署分三進,有前后院。后院為四合院制式。過去的規模有可能超過現在的修復。</p> <p>正南屋子為斷案公堂,不時傳出調皮游人在內鳴冤的擊鼓之聲。</p> <p>兩側廂房是“辦公室”,為縣衙收賬之處。現在則成為即墨歷史博物館,里面擺放的古書,清代縣衙賬冊,銀錠、算盤、稱量器具等,可能是從民間或縣檔案館收集而來。</p> <p>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即墨出土文物,尤其是當地所使用過的四種貨幣:貝幣、布幣、刀幣和銅幣,從夏商周到清朝,基本涵蓋。看來即墨在“齊魯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個“富戶”了,春秋戰國時期有“即墨刀幣”,既是當時經濟發達的標志,也是文化繁榮的象征。</p> <p>縣衙后院中心有個“箴言”碑亭。古碑斑駁,云紋圖案,有些字跡已模糊不可辨認,非中國文化功底深厚者無法讀全內容。</p> <p>古碑陽面六大字“公生明,廉生威”。此言出自明朝郭允禮《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 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p> <p>古碑陰面寫“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五代蜀主孟昶的《頒令箴》。宋太宗刪繁就簡,摘取其中這四句,頒于州縣,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p> <p>所以此碑雖有“御”字卻并非皇帝所賜,不是“御碑”。</p> <p>  查資料得知,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根據即墨縣署箴言亭所設位置,故以為制碑時間恐在前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只要真正做到這些“箴言”,封建社會將全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實際情況卻多為“言堯舜語,行桀紂事”!</p> <p>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縣作為地方行政基層單位維持了2000多年,甚至影響至今。</p><p>&nbsp;&nbsp;&nbsp;&nbsp; 縣是封建社會政治領域中最關鍵的層面,中樞政令皆通過州縣而實施。州縣衙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勸農、理財、獄訟、興學、治安、工程建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幾乎囊括了封建國家統治機器效能的全部。參觀即墨縣署時間雖短,但因有了這個小小的“博物館”、古楹聯和箴言碑,收獲不小。</p> <p>即墨縣衙周圍有宋學宮和清勞山書院。</p><p>&nbsp;&nbsp; 學宮初建于宋末元初,到清同治年間,已歷經十余次重修擴建,與旁邊的文廟共同形成完整的即墨儒學建筑群。因時間緊張,我們沒有入內,只看了看建筑輪廓。此建筑1971年才被拆除,2014年復建,個中原委“五味雜陳”。</p> <p>勞山書院始建于清乾隆時期,為了彌補縣學教育不足,由即墨知縣創建。兩座如此規模的書院存在,顯示出古代即墨官方對教育的重視。</p> <p>學宮旁邊的紅墻青瓦格外漂亮醒目,中國封建社會,非皇城則只有孔家可用如此皇家建筑,這就是孔子文廟的外墻。</p> <p>走過去,果不其然,看見了“欞星門”。此為孔子文廟專用牌坊,也是中國某種牌坊建筑的“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也象征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欞星相比。</p> <p>欞星門牌坊下設木柵欄,一把大鐵鎖,阻擋住任何入文廟之欲。我們只好透過柵欄,拍攝文廟門景,甚美!</p> <p>此文廟建于1270年的元代,至1871年的清同治時代,已歷經20余次修建,規模不斷擴大。</p> <p>既然文廟進不去,那么就尋找文廟簡介銅牌看看吧,這一看就嚇一跳,原來此文廟也是中國晚清“維新變法”事件的一部分!</p><p>1894年,在距離即墨一百多公里的威海海面發生了中日甲午海戰。次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于北京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戰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引發出晚清著名的“百日維新變法”運動。</p><p>見中國軟弱,此時西方列強便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1897年11月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軍艦武力強占了即墨南部的膠奧海灣。次年元月,駐扎在即墨的德軍毀掉了文廟中的孔子塑像,從而引發了第二次“公車上書”事件,推動了維新變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網絡歷史照片,入侵青島的德國艦船)</p> <p>(網絡歷史照片,入侵青島的德國軍官)</p> <p>之后維新變法很快失敗于中國政府高層內部,1898年3月,清政府割讓出即墨南部的膠澳海灣和嶗山,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從此中國產生出殖民城市青島。政府無能,而文廟的這段歷史,卻令人深切感受到即墨人的不屈!</p> <p>從清同治版《即墨縣志》中仁化鄉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窺見青島這座城市的原始狀態。清代即墨縣下轄七鄉,仁化鄉為其中之一,仁化鄉的東面轄地,不僅包括現在的即墨古城,而且包括由即墨古城東南一直到海的整個今青島市區,以及現在嶗山區大部,這些土地將全部被德國“租賃”去99年,建設所謂“中國北部港口”,即墨之青島,就這樣變成了青島之即墨……</p> <p>(網絡照片)</p> <p>一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青島事實上淪為日本殖民地(此后爆發“五四運動”)。這樣一來,青島實際接受德國殖民統治長達17年,但德國審美文化的影響卻歷久不衰。</p><p> 即墨古城雖以明清建筑為主,但天主教堂建筑還是打下了德國殖民文化的印記。</p> <p>路過即墨古城露天會場,發現那里已被“青島啤酒節”廣告牌占領。廣告圖案完全歐化,如果沒有幾個中國字,則會以為是德國啤酒節。</p> <p>在即墨古城的石路上,不止一處有模仿歐洲人模樣的小丑在玩耍,吸人眼球……</p> <p>我們停留于即墨古城的時間僅短短一個小時,走馬觀花也看不完全部。返回潮海東城門之時,突然發現奎明樓下方有橫匾“山城保障”,四個大字,十分威武提氣!想到奎明樓背面是“海天極望”四個大字,那海那天,不就是東南青島的那片黃海嗎?</p> <p>出潮海門時,城墻上發現銅板說明,上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倭寇屢警,知縣劉應旗將原土城墻易土以磚,改東城門題額為“潮海”……潮海門曾受戰火摧殘,1955年拆除,2014年9月夏復建竣工。”</p> <p>讀諸文,豪情涌起,深感即墨古城一磚一瓦之厚重,體察即墨人數千年不屈不饒之中華靈魂……</p> <p>補敘:即墨是中國至少三千以上未更改的古地名之一,商周時期為萊夷國國都,秦開始置縣,屬于膠東郡;隋開始建城,之后無論行政隸屬如何變化,即墨之地始終稱為“即墨”。</p><p>&nbsp;&nbsp;&nbsp;&nbsp;&nbsp; 今考古發現,此地6000年前便有先民集中繁衍生息,夏商周時為萊夷之地,即萊(夷)國。</p><p>&nbsp;&nbsp;&nbsp;&nbsp;&nbsp; 萊夷為東夷一支,是五千年前被黃帝打得不得不由西入東的神農炎帝之后裔(王獻唐先生考證:"萊為神農苗裔,神農起于西方,自西伹東,族眾隨之,山東之萊族,殆亦由西徙來者”)&nbsp;。“來”即“萊”字初文本字,甲骨文是一棵麥子的象形字。因發明了小麥,故尊稱發明小麥的“來”人,其部族名稱曰“來(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遲從4000多年前的夏朝開始,即被視為東方夷族之一的萊夷,已與中原華夏文化高度融合,拙著《夏商經典故事》中有多處情節提及萊夷。《尚書·禹貢》曰:“萊夷作牧,厥匪檿絲。”可見當時萊夷即墨人雖在海邊半島生活,卻主要以放牧、養蠶、制綢為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實行封邦建國,姜子牙獲得齊國封地,而即墨依舊屬于萊夷古國地界。“新貴”姜子牙初就齊時,《史記·齊世家》記載說,“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說明當時的萊夷國是“地頭蛇”,至少夏商時已存。成語“萊偪營丘”,意思是因為萊國的壓迫,姜太公不得不做了遷都之舉,可見西周初年,萊國具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 春秋時期萊國經濟文化仍舊相當發達,不僅魚鹽豐富,采礦冶鐵業發達,且有著名的“萊樂”,即墨方言成為膠遼官話(青島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前567年,“齊侯滅萊”,即墨從此開始屬于齊地。走馬觀花看古城,這之后的歷史痕跡,今皆有選擇地出現于古城中軸一字排開的眾多牌坊之中……</p> <p>(明?四世一品坊)</p> <p>(清?道冠古今坊)</p> <p>此文作于2020年8月18~20日,整三日工作于深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邵武市| 唐山市| 平罗县| 满城县| 丽水市| 大荔县| 河津市| 尚志市| 大丰市| 资溪县| 宜都市| 麻栗坡县| 宣化县| 吉木乃县| 沙湾县| 育儿| 闻喜县| 武强县| 手游| 夏河县| 元阳县| 三穗县| 东安县| 铜鼓县| 桦甸市| 图片| 钟山县| 荆州市| 浮梁县| 通化市| 楚雄市| 东阳市| 台东市| 云阳县| 江永县| 游戏| 鄄城县| 温州市| 乌恰县|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