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忽然之間發現一條短信:“老同學,回來了,龍眼熟了,一起品嘗吧。”,驚訝間,老同學總能尋思漂泊在外游子的心結。每年龍眼熟了,我一直都在想辦法脫身,回到家鄉去,嘗一嘗新鮮的龍眼,總被公務和瑣事纏身而耽擱了。有人說,鄉愁是一種舌尖上的味道,只有家鄉的味道,才是讓人回味無窮,縱然你離家千里萬里,縱然你離家多久,念念不忘是家鄉的美食。</p><p> 我的家鄉位于福廈324國道旁,座落在玳瑁山腳下,面積不到4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土壤主要是紅沙壤,粘土等為主,適宜種植龍眼樹,山地多,水田少,龍眼樹大都分布在橋尾山腳下,白拐山上,頂坡頭山半腰,以及房前屋后,零星撒落丘嶺地帶;蒜溪,萩蘆溪涓涓細流從村兩岸穿越而過,涌入興化灣畔,生生不息。建村已有650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家鄉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作。兒時記憶中,這個小村莊,簡直就是一座花果山,枇杷,龍眼,水蜜桃,番石榴,蜜柚等水果樹隨處可見,琳瑯滿目,四季分明。生活在這D個村落人們總有忙碌不完農活,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精細耕作,然而,人多地少的緣故,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艱難度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應該是改革開放之后,一大批村民走出國門,懷抱著發財夢想,去世界各地闖蕩發展。當年徬晚時分,家家戶戶炊煙裊裊,一幅濃墨重彩的田園風光躍然紙上,詩意盎然,令人心曠神怡。</p><p> 這個村,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過度開發,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由此引發了很多果樹已無蹤影,令人痛惜!</p><p> 這個村落就是我的家鄉,進入莆田第一村~江口鎮園下村。</p> <p> 龍眼亦稱桂圓,是一種亞熱帶植物,冠喬木,綠葉成蔭,喜空氣濕潤,土壤松軟,雨量充沛;枝丫硬度和韌性都非常好,樹枝高度不超10米,樹木表皮顯暗褐色,龍眼引進家鄉種植也有4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天開花,花蕾顯白色,秋季結果采摘,龍眼皮是灰黃色,肉白核黑,含葡萄糖量高,營養豐富,是人們最喜愛吃得一種時令水果。</p><p> 種植龍眼樹,是一種細活,要精心管理,剪枝,嫁接,施肥,防治病蟲害,尤其剪掉多余果實,那是經驗和科學完美結合。當龍眼碩果飄香時,掛滿枝頭,那些老農笑容滿面,豐收喜悅總能溢于言表。其實不然,龍眼是一種特有春華秋實的水果,不僅要精心培育,而且還要預防各種自然災難,臺風最令人頭疼,無法預防和控制,龍眼被風一刮,灑落滿地,一年勞作付之東流,果農們只會叫苦連天,一年收入被風吹走了。人們常說,農業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產業。</p><p> 小時,在家鄉最愛吃水果是龍眼,由于龍眼樹是集體的,總是盼望能夠分得一些龍眼,剝殼后,將白嫩無比,清甜蜜口龍眼肉放入稀飯里,美滋滋吃上一頓,為此,望穿秋水。</p><p> 有時,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發悶似地在那里輕撫著歲月的思念。</p><p> 少 年時代的事情無時無刻不在眼前浮現;龍眼樹下,一位衣杉襤褸的少年,手握柴刀,蹲在一群老黃牛旁,時時盯著耕田之后老黃牛臥槽在地下休息,反胃,悠然自得,我總希望這些老黃牛快點站立起來,拉一坨牛糞便,撿到土籏里,曬干后盡快變錢,曬干后牛糞是做蘑菇好原材料。</p><p> 一個人躺在龍眼樹下,望著下垂,黃燦燦龍眼,饞涎欲滴,總想去采摘,去圓嘴饞的欲望。我敢說,改革開放之前,最怕的人是生產隊的隊長,他就是土皇帝,他就是法律,一聲高亢吆喝聲和口哨聲,兇神惡煞的模樣,一根細細的竹鞭,嚇倒一大群嘴饞想偷吃龍眼的孩子們,望著碩果累累的龍眼,膽戰心驚,不敢越雷池一步。</p><p> 然而,幾年之后,靠著撿牛糞攢錢交學費,衣衫襤褸的少年,誰能料到會邁入大學校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于是乎,這位少年可以在書卷里,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在校園一角,高談闊論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文學繁榮與浪漫愛情抒情詩歌,萬千風景,皆在書韻,弄文舞筆,馳騁球場,揮灑</p><p>青春。</p><p> 其實,人生之路永遠是一場修行,所有苦難,勞累,悲傷,是非曲直,起伏,酸甜苦辣咸也好,得失成敗也罷了,皆是過往云煙。正如龍眼樹枝桿,枝丫,婆娑的樹葉一樣總會生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信和豪邁,把痛苦和歡樂,都已深深埋在昨天的路上,一笑置之。</p><p> 每年龍眼熟了,總想著回到家鄉去,總想舅公喊我乳名,去萩蘆深固村吃龍眼,那馨香的歲月,已經是浮生若夢,幾度春秋,那種溫暖深情,只是記憶。</p><p> 每個人內心都有了一個精神支柱的世界,龍眼誘惑,我總是淡然處之。但有一次,我改嫁他鄉的母親,攜其夫和子女歸來,又是龍眼熟了的季節,年少輕狂的我,趁著天黑星稀,手捏著麻袋,冒著滂沱大雨,急匆匆趕到頂坡頭山的山腰,從茂密草叢里,躥到6米高龍眼樹上,折摘龍眼,放入麻袋中。</p><p> 當從草寮(稲草做蒙古包)中,走出一個老農用手電筒四處照射,嚇得我在樹上不敢喘一口氣,直哆嗦,直至老農自言自語說,沒人。返回草寮,我才敢從龍眼樹爬下來,一溜煙功夫就到家了,讓我母親吃到了家鄉的龍眼。</p><p> 光陰似箭,幾十年過去了,有一次回村里,偶然間,我與村里一位白發蒼蒼,慈眉善目的老者閑聊,他告訴我,你那天去偷摘龍眼之事,我是一目了然,盡管被偷摘二十多斤龍眼,是集體的,我還是心痛不已。當時,如果我一喊,你從樹上掉下來,手斷骨折,落個殘疾,毀了你終身,你又是家里主要勞動力,那咋么得了?當年,我沒說穿了,隱藏心里。說得我羞愧難當,我掩面而逃,后來當面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謝謝您!</p><p> 如此積德行善之人,必有厚報,愿他健康長壽。</p><p> 這一則故事,卻深深刺痛和驚醒了我,我經常告誡身邊的人,慎用公權力,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的人抱負失望,私欲極度膨脹,導致因貪腐倒在退休的前夕,悔不當初,殃及家中幾代人。</p><p> 莆田諺語:“不要看賊吃,要看賊被打。”銘記于心。</p><p> </p> <p> 家鄉龍眼熟了,采摘是有季節性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白露節氣前后為止,滿山遍野的龍眼,是難不倒家鄉人,歷經幾百年探索積累,已經摸索出烘烤龍眼的成熟技術,新鮮的龍眼賣不出去,可以烘烤,成為馳名中外的莆田桂圓干,并且按各種等級分類出售。</p><p> 龍眼肉營養價值,經濟價值不言而喻的。桂圓干的藥用價值更是妙不可言,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一大批莆田人冒著被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帽子的風險,將多余桂圓干拉到那種綠皮火車上,放在火車座位旁,走廊里;受盡了列車員的白眼,聽夠了火車輪和鐵軌撞擊聲以及火車上轟鳴聲;輾轉千里,歷經千辛萬苦,莆田還是烈日炎炎,把桂圓干運到大西北,已經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他們還要走村入戶,走街串巷叫賣;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那些游牧民族以肉為主食,經常消化不良,淤積于胃里,吃了桂圓干泡開水后,竟然起到安神補腦通便潤肺的作用,而且效果明顯;有時還會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善良的大西北游牧民總是把桂圓干當作靈丹妙藥,是一種能治百病圣藥。據說,一粒桂圓干可以賣到25元,一趟西北行之后,就是萬元戶,富甲一方,莆田人的神奇可見一斑。</p><p> 當年,我們吃完龍眼,為什么桂圓核都不舍得丟,還去到處撿,曬干后直接賣給藥店換錢。據說莆田東莊的游醫,除了一副治療疥瘡的秘方外,還有的是把桂圓核和板藍根碾磨成粉末加上莆田蔗糖,就可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良藥。在那個不講衛生的年代,這種藥能把胃腸道里蛔蟲病治療好。</p><p> 福建閩西北地處丘陵地帶,天氣陰冷潮濕,莆田桂圓干性溫味甘,總是受到閩西北百姓的青睞,女人坐月子不少人家,都會把桂圓干準備好,燉雞,燉鴿子,燉蛋等,補血養顏之佳品。</p><p> 每年春節,正月期間,百姓走親訪友友,更不能缺乏一包冰糖一包莆田桂圓干,這是閩西北百姓人情來往之間必不可少最高禮遇!</p><p> 家鄉的龍眼熟了,在外打拼的莆田人,你想家了嗎?“外袞黃金色,中懷白玉膚。臂破皆走盤,顆顆夜光珠。”尤其在世界各地經商的江口人,期盼著團圓和平安的祈愿,龍眼熟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歸來吧!</p> <p>作者簡介:關宋陵,男,檢察官,原江口園下村人,現就職光澤縣人民檢察院。離開家鄉40多年,偶爾提筆,撫慰鄉愁。</p><p>曾在《福建日報》,《福建法治報》,《福建林業》,《閩北日報》等報刊雜志發表各類文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连山|
平顶山市|
德庆县|
泽州县|
瓮安县|
马公市|
卓资县|
新沂市|
南阳市|
罗定市|
稻城县|
武定县|
临夏县|
永宁县|
新源县|
台北县|
彩票|
宽城|
江永县|
兴业县|
南川市|
蓝山县|
上林县|
磴口县|
宣汉县|
罗田县|
寻乌县|
桐乡市|
法库县|
西贡区|
白朗县|
汉川市|
江西省|
三河市|
福海县|
霍山县|
太原市|
黎平县|
棋牌|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