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按照吉林省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廠社掛鉤文件精神,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一律由單位與家長動員應屆初高中畢業(yè)生協(xié)調(diào)公社生產(chǎn)隊直接廠社掛鉤,不在由學校公社統(tǒng)一分配知青名額。一九七五年七月我們劉家集體戶有知青一十八名、七六年七月為三十名、七七年七月為三十四名,面對不斷增長的龐大集體戶,吃喝拉撒睡就成了知青的頭等大事,圍繞著一日三餐演繹了一場悲情、無奈、精彩的故事!</p><p>借糧:七五年八月上旬,當下鄉(xiāng)知青才半拉來月集體戶就彈盡糧絕出現(xiàn)了糧荒,國家給知青的那點微薄待遇入不敷出,一根腸子得閑半截,老戶知青那口糧已吃光了,我們新知青領的那點糧食也所剩無幾,大家都愁得是一愁莫展。</p><p>有困難、找組織,馬上找領導反映實情,經(jīng)過生產(chǎn)隊政治隊長張風岐、生產(chǎn)隊長孫士信、大隊書記李彥斗、大隊副書記谷慶共同研究決定:從生產(chǎn)隊戰(zhàn)備儲備糧中借給集體戶三千斤苞米棒子,前提是知青農(nóng)忙時不得誤工。兩位隊長私下找我談話,說“知道你們知青也還不了,就從你們年末工分中扣除吧。”這就等于知青自掏腰包買生產(chǎn)隊的糧食,這也是天大的恩惠了!從此以后的兩年中,我們分別于七六年借糧五千斤、七七年借糧六千斤,在我的知青生涯中真的沒挨過餓,雖受苦挨累但能吃飽啊……</p> <p>一九七六年八月立秋,又到了青黃不接集體戶缺糧的季節(jié),我和副戶長高慶玉突發(fā)奇想,能不能搞點免費的糧食呢?我立馬起草了一份(公發(fā)大隊劉家集體戶緊急申請國家返銷糧)的申請書,洋洋灑灑幾千字,生動例舉了知青與社員共同戰(zhàn)天斗地、每天繁重地體力勞動、能干也特別能吃的實際情況,內(nèi)容貼近事實、入情動理,結(jié)尾特意強調(diào)我們知青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恐怕無法進行下去了,十幾天后即將斷糧,懇請公社革委會給予緊急救援!我與高慶玉共同簽字,劉家生產(chǎn)隊、公發(fā)大隊又出具了情況屬實的介紹信并加蓋公章。</p><p>第二天我跋涉幾十里山路到達公社,與知青辦王明昌主任一起找到公社黨委書記金福貴(黨政一把手),金書記看完申請書及介紹信后沉思良久,“我們先研究一下,回去等信吧。”</p><p><br></p><p>共產(chǎn)黨真有好干部,辦事效率極高,第二天九點多鐘王明昌主任騎自行車趕到集體戶調(diào)研來了。集體戶門前正好來了一伙走村串屯用玉米換碴條的商販(屬集體性質(zhì)),每斤玉米換一斤碴條,這是天助我也,知青也好長時間沒吃過碴子了,正好用來招待一下公社干部,也趁機犒勞一下我們自己,讓領導看看知青們的吃相,中午飯時共二十五人換了五十斤碴子,還燉了一大鍋老茄子,吃飯時知青們拉足了架式可勁造,那動靜、那滋味足已勾起那無盡的食欲,就好象多少天沒吃飽飯是的,饑不擇食、狼餐虎噬、大快朵頤、風卷殘云,不足十分鐘碴條全部下肚,大家還吵吵著沒吃飽,那就每人再換一斤碴條,咋也得吃飽啊,重新架火燒水下碴條,十幾分鐘消滅干凈,連湯也沒剩多少,看得那王主任眼發(fā)直發(fā)傻,摞下飯碗,二話不多說,急匆匆騎車回公社向主要領導匯報去了。</p><p>第二天下午公社來了電話(大隊部有一部手搖電話,)同意批給我們集體戶返銷糧玉米面兩仟斤。事不宜遲,第一時間我套上牛車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拉回了返銷糧,那可是一牛車整整十二麻袋玉米面啊,實際上那是一種質(zhì)量很差的玉米面,俗稱糠面子,人只有挨餓的時候才會吃的糧食,好歹也是糧食啊,我們通過攤大尖餅、摻合黃豆面、按比例摻好玉米面等方式,再加上生產(chǎn)隊借給我們的五千斤苞米捧子,讓知青免予了挨餓,讓我們順利度過了艱難的一九七六年……</p><p><br></p><p><br></p><p><br></p> <p>口糧與公糧:白頭霜玉米是一種能夠自己留種的玉米,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在這片黑土地上種植著這種神奇的谷物,它色澤金黃、口感醇香,但產(chǎn)量極低,劉家生產(chǎn)隊大部分山坡地上種植的就是這種玉米(也種一些叫小粒紅的玉米,全部用于社員口糧,城市居民是吃不到的,農(nóng)民是有私心的。)少部分土地上種植的是一種雜交玉米,俗稱大馬牙子,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差(是用來交公糧的,)我們知青年末分的口糧和社員質(zhì)量是一樣的,這也是當農(nóng)民的一種福利吧。</p><p>我們劉家生產(chǎn)隊的公糧指標是二十噸(四萬斤,包含黃豆二千斤。)交完征購糧后,還要交貢獻糧(余糧,)、戰(zhàn)備儲備糧、牲畜飼料糧,再分社員口糧,先國家后集體再社員嘛!縣里每年都要派工作組到公社、大隊、小隊主抓階級斗爭、次抓征購糧質(zhì)量數(shù)量,我們屯的領導和社員都是很精明睿智的,每年都是象征性的交一、兩千余糧,確保社員口糧,不交過頭糧、不吃返銷糧。一九七六年末是大豐收年共交公糧四萬兩千斤、社員分口糧四萬九千斤(每個人三百六十斤,)知青分口糧一萬五千斤(每人六百斤,)儲備糧一萬斤、飼料糧及種子一萬伍仟斤,分光留盡,真的做到了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滿足了社員的。</p><p><br></p><p><br></p><p><br></p><p><br></p> <p>知青的主食:我們的主食百分之九十多是玉米面,每隔幾天就得磨一麻袋苞米面,首先要撮苞米捧子、簸苞米、用濕抹布將玉米粒擦一遍、悶上幾十分鐘、然后下磨抓出苞米皮、拿出大中小碴子(留做悶飯或做粥,)再反復磨上五、六遍,黃澄澄的玉米面就誕生了。我們集體戶每三、四天就會吃掉一麻袋,烀大餅子可是女知青大廚的拿手好戲,每天晚飯后先燒水燙一部分玉米面、再加水加生面、加面引子、放在炕頭上或溫度高的地方進行發(fā)酵、第二天根據(jù)發(fā)酵程度加適量面堿中和酸堿度、大鍋燒熱后用雙手加腕部來回將玉米面倒幾下、用力將玉米面烀在熱鍋上部(每個大餅子有半斤多,)鍋燒不熱會出溜到鍋底,鍋里還要燉上十幾斤豆角或其他青菜,蓋上鍋蓋用中火或小火燒至幾十分鐘,一鍋香噴噴的大餅子和菜肴就新鮮出爐了!這種伙食我們每頓飯要做兩大鍋呢。</p><p>中國素來有餐桌禮儀文化與教育:食不語、不發(fā)聲、不翻菜、不敲碗、不磕筷,在我們集體戶那可是蕩然無存、打破了習慣、顛覆了你的認知,男女知青每屋各有一個小坑桌、也沒有餐盤,吃飯時每人端一大碗菜或湯、手拿一塊大餅子(每個大餅子要切成三塊,)或蹲炕上、或坐炕檐、灶臺、窗臺哪都是餐桌,主食是可勁吃、管飽,菜是看菜吃飯、限量供應,一個個都是不顧形象、抓緊吃飽喝(菜湯)好、趕緊躺炕上休閑一會,出工的哨子馬上就要吹響了……</p><p><br></p> <p>知青的菜藍子:集體戶吃菜大部分都是自己種的,少部分由生產(chǎn)隊分配(主要是冬天用菜),隊里分了我們一塊看上去還算不錯的菜地在西山溝,大約有二畝地吧,還給我們配備了貧農(nóng)老戶長指導種菜,春天種上豆角、茄子、辣椒、大蔥、土豆做為主菜,香菜、洋蔥、生菜等小菜,甚至還種了甜菜疙瘩(菜葉子可做湯,疙瘩可熬糖稀。)林林總總共種了有十余樣,夏秋兩季是蔬菜旺季,品種齊全,產(chǎn)量很多,能滿足需要且換樣吃,一般是早上燉茄子、中午熬豆角、晚上吃湯(土豆白菜湯),有一次居然拉了一牛車豆角子到縣城賣了十幾元錢,可見蔬菜都已到吃不了的地步,一到冬春兩季可就有點慘了,除了漬一大缸酸菜、偶爾腌一點小咸菜外,基本上就是老三樣(大蘿卜、大白菜、土豆子,)做菜就一個做法:燉湯,不管多少不計品種,添水一定要加至滿鍋,要保證每人要吃(喝)上兩大碗。</p><p>集體戶吃油是精確計出來的,每天用油量嚴格控制在二兩之內(nèi),二、三十人用油量真是少的可憐!第一個打菜的人拿勺子在湯面上攪上幾圈、沿著鍋沿輕輕轉(zhuǎn)上一圈,菜湯浮油全被他一勺打盡,第二個、第三個人照此辦理,往后打菜的人是一點油花不見,是不是有點“狼多油少”啊……</p><p>吃菜最難的是春季四、五月份,菜窨里冬儲菜已所剩無幾,幾乎就剩下大青蘿卜了,春耕在即,公社大隊小隊的口號是“不種五月地、不插六月秧。”全屯男女老少全都勁員起來了,一律不準請假、有病也得堅持工作,集體戶知青幾乎干得都是同一種農(nóng)活:刨茬子,全隊五百多畝(大畝)大田苞米地都得刨完啊,整個四月每天是臉朝黑土背朝天、兩頭不見天日、掄起大鎬猛勁干、其樂無窮戰(zhàn)天地,老社員干得可是技術活:扶梨、點種,誰讓你是接受再教育、誰讓你沒手藝呢?</p><p>超強度的勞作、疲乏的身體,糧食雖夠吃、單一的蘿卜湯、胃里缺菜呀,知青們?yōu)榱松娴米跃劝。仡^地腦、山坡溝膛那野菜還是蠻多的,插空采一把揣兜里,剜到匡里都是菜,什么柳蒿牙、婆婆丁、薺薺菜、小根蒜貓爪子、蕨菜、廣東菜都成了我們的蘸醬菜。大醬吃光了我想請假到縣城里買點,隊長說春忙等幾天吧,去社員家借還真沒有幾家有大醬的,農(nóng)民和知青幾乎一樣貧窮,有人提醒貧農(nóng)老戶長徐萬祿家有臭大醬,到那揭開醬缸臭氣熏天、無數(shù)蛆蟲蠕動,那也得借吃呀,幾天時間把小半缸臭大醬也給吃沒了。</p><p><br></p><p><br></p><p><br></p><p><br></p> <p>吃豆餅(豆粕):是一種黃豆榨取豆油后所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是飼養(yǎng)禽畜的優(yōu)質(zhì)飼料,我們集體戶每年冬季都會用四、五百斤黃豆去換取豆油,以備全年之需,距離我們屯十里地的東柳樹大隊就有機榨的油坊,每百斤黃豆換取十一斤豆油及七十斤豆粕。</p><p>我們知青都是十八、九歲的年齡,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身體極度缺乏蛋白質(zhì)與營養(yǎng),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呀,吃豆餅成了知青們補充營養(yǎng)的無奈選擇,那股濃濃的豆腥味、吃到嘴里那粗燥感難以下咽。我們或炒或燉,即當飯又當菜,每年幾百斤的豆餅都吃進了知青的肚子里,吃到后來你說怪不怪?豆餅餐反而成了美味佳肴,沒有的時候還怪想它的……</p> <p>“順手牽羊”:說的好聽文明一點稱“順”,說的難聽一點叫偷竊,一九七六年秋天,知青整天吃豆角茄子土豆吃膩了,看著生產(chǎn)隊菜地里那一大片綠油油的大青蘿卜,知青們真是眼饞,要是做成蘿卜咸菜或包頓蘿卜餡包子該多好,有幾個人蠢蠢欲動找我商量,我說“你們不怕有人打小報告嗎?”“把那幾個不放心的都帶上,肯定沒事。”我點頭點許,白天都打好了眼,晚上半夜十幾個男生加幾個女生靜悄悄的分批出發(fā)了,輕車熟路分步驟每隔兩三棵撥一棵,蘿卜櫻子都扔到溝膛子里,做的是有條不紊、盜也有道,明早終于可以吃上蘿卜咸菜了!</p><p>幾年的知青生活這種事情做了有十幾次吧,分別“順”走過生產(chǎn)隊的香瓜、大隊飼養(yǎng)場的地瓜、鄰村公發(fā)屯的落地果。我們集體戶知青也是很仁義講底線的,從未有過偷雞摸狗的齷齪行為、社員自留地的農(nóng)產(chǎn)品也沒有光顧過。現(xiàn)在回想起那些“順”的行動,真想真誠的說一聲:對不起了!!!我的貧下中農(nóng)同志們,也請你們原涼那些小青年們嘴饞、饑腸轆轆的窘境吧……</p><p><br></p><p><br></p> <p>吃餃子:吃餃子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剁餡、和面、搟皮、包餃子,熱熱鬧鬧迎新春,則有著濃濃的意味、那就是團圓、喜慶、祝福、平安。</p><p>對于集體戶知青來說,那餃子長什么樣、什么味都快忘光了,吃上一頓久違的餃子可是所有人的期盼,誰家過年不吃餃子呢?可吃上餃子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最難的是要有二斤豬肉吧,提前十幾天就得注意誰家殺年豬了,本屯沒有外屯也行啊,好不容易買了豬肉,還得張羅借面板桿面杖,準備點調(diào)料醬油醋。餡是冬天的當家菜大白菜或大蘿卜,當然還有那最饞人的豬肉。</p><p>一番剁餡和面忙碌后,知青全員參與,包餃子開始了,女生包的餃子比較歸整、男生包的餃子可不敢恭維了,有的碩大無比、有的小巧玲瓏,知青郭民權甚至搞起了惡做劇、包了不少的空氣餃子,大大小小形壯各異的兩千多個餃子包完了,餃子下鍋煮沸后,大家眼巴巴的等待著,第一鍋餃子出鍋了!有人撈上一大碗急不可待開吃,第二鍋煮熟了,吃第一鍋的快吃完了,第三鍋第四鍋繼續(xù)煮,全部煮完后男生回屋“餃子就酒越喝越有了。”</p><p>這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歡聲笑語至始至終溢滿了集體戶,餃子盛宴一直持續(xù)到胃里再也盛不下宣告結(jié)束,知青們抓緊時間躺進被窩里,可別吃肥了走廋了,撫摸著圓滾滾的肚子,有人開始念叨著那句名言“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只可惜這樣的幸福時刻多么稀有、短暫、寶貴、難忘啊!</p><p>春節(jié)過去餃子吃完,一年一度的餃子盛宴圓滿落幕了,期盼下一個春節(jié)我和餃子再相會………</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互助|
平陆县|
泽州县|
密山市|
邛崃市|
二连浩特市|
韶关市|
青龙|
黔江区|
兴文县|
濉溪县|
旬邑县|
大英县|
兰考县|
静安区|
仲巴县|
邹城市|
浮山县|
洪江市|
兴仁县|
墨玉县|
高台县|
常州市|
饶阳县|
怀集县|
德昌县|
青浦区|
睢宁县|
库伦旗|
天等县|
合阳县|
石泉县|
苏州市|
玛沁县|
托克逊县|
磐安县|
宜都市|
浦县|
兴宁市|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