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鷹貓山(雙髻山)亭江鄉最高山峰!海拔666米,正面俯瞰閩江口,多條山谷溪水由北往南而下匯入 閩江,東岐村處在正中央,東邊長安村,西邊英嶼村,鷹貓山是亭江鄉靈山,青山綠水,山脈往西北方向有17個村莊:英嶼、香爐、長柄、東街、象洋、鰲溪、笏山、盛美、亭頭、西邊、洪塘、閩安、東盛、康坂、前洋、白眉、牛項等19個村和亭頭、閩安等兩個居委會。注:生僻字?(髻jì)</p> <p>亭江鄉行政區域面積10566公頃,2017年常住人口據網上統計約為21500人 。亭江鄉也是著名僑鄉,據2019年馬尾區僑聯統計,分布在美國、中國香港等22個國家和地區,旅居世界各地海外鄉親達5萬多人。</p> <p>最大的溪流是源于大北嶺天馬峰的白眉溪,自西向東,至閩安鎮,稱邢港,過迥龍橋,匯入閩江。注:(迥jiǒng)</p> <p>山脈往東北方 向,養育長安村,連江縣,青芝寺,琯頭鎮地。閩江在亭江鎮境內流長12.5公里,長安至亭頭7.5公里的江面是天然的深水港。</p> <p>鷹貓山自古文 人墨 客向往之地,有宋朝朱熹碑刻,明朝侍郎董應舉(連江縣琯頭鎮塘頭村人)《龍潭游記》。</p> <p>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享年70歲,今年890歲)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注:(婺wù),年齡按周歲計算。</p> <p>亭江鎮的人文歷史悠久,早在宋代的時候,長柄村就已經有“鐵冶場”和“窯址”。宋大理學家朱熹曾在亭江怡山院、長柄村設塾講學,現在留有“鐵冶場”、“朱子祠”等古跡。圖上亭江龍津書院。</p> <p>據考證長柄村,在三國時期,就為東吳造船冶鐵的地方,宋時稱“鐵冶場”,置于“窯址”據我記憶中兒時見過,在英嶼村與長柄村山上交界處,名叫『嶺頂』的小山坡上,到處都是碎瓷片,長柄“窯址”應該就在此附近。長柄村后面的雙髻山(鷹貓山)有“龍潭”,并有朱熹“躍龍津”等碑刻,所以又稱“龍柄村”。</p> <p>清朝四川夔州知府王有樹(亭江象洋人),曾為長柄村朱子祠撰書《龍津書院祀典記》,“吾里龍柄,宋之鐵冶場也。自紹熙五年(1194),偽學之禁興,紫陽朱夫子避地居此。有朱熹的兩塊碑刻,即“得月潭”與“躍龍津”。為雙髻山(鷹貓山)壯顏生色。可惜,“得月潭碑”已毀,今唯余“躍龍津碑”。“躍龍津碑”通高168厘米,寬59厘米,厚15厘米,前后兩面均陰刻“躍龍津”三字,行楷,字徑34厘米。但該石碑已斷為三塊:一塊在荔枝樹下,另一塊在水池邊,還有一塊在長安村村民家中。1990年1月,三塊斷碑移至朱子祠邊。注:(?kuí,祀sì)</p> <p>明董應舉有《龍潭游記》:雙髻山(鷹貓山)在合北里。從香爐峰逶迤而來,重巒疊嶂。上有龍潭,懸巖夾立,飛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許,東有錦屏、兜鍪,有笏石、動石。溪曰岊溪、浩溪、龍逕溪。注:(鍪móu,笏hù,岊jié,逕jìng)</p> <p>《名勝志》:從浩溪涉上,有半練。又上,有石梁,水簾噴注其中,有白氣如虹,隨人叫呼而出,聲止亦滅。自此而上,峭壁夾天,西有龍門水注下,可二十丈,廣殺十之六,為第三龍潭,無徑可上。就東石壁二百馀步,至第二龍潭。兩壁愈高,幾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練如帶,飛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測。潭前舊有石屏,龍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p> <p>董應舉(1557—1639享年82歲,今年463歲),連江縣琯頭鎮塘頭村人。年青時,勤勉好學,立志報國。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進士時年41歲,歷任教授、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兼河南監察御史,經理天津至榆關屯務,政績卓越。後任工部侍郎兼理鹽政,巡鹽御史惡其侵官,被劾罷職,崇禎初復官。在家興利除患,與其子鳴瑋,不憚煩勞,竭力開發百洞山即青芝寺,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經歷47年大規模建設)由朝廷董尚書主持興建。</p> <p>青芝寺山上景點,《三友巖》是指:董應舉(琯頭人41歲中進士官職侍郎)葉向高(福清人24歲中進士,官拜宰相)李廷機(晉江人41歲中進土,官居相位。李延機年齡大于董應舉15歲,大葉向高17歲),當年三友在青芝山的懷抱里苦讀詩書處,廣為流傳的“三人同行三宰相,回首一人貶侍郎”的佳話就出在他們身上。傳說中三位好友游學相識青芝寺,志同道合,結伴苦讀,立志報國。一日,他們遍游百洞巖各處勝跡,留連忘返,直到黃昏時候,才匆匆回歸。當他們路過觀仙洞時,山嶺上刮來一陣清風,林濤聲中,信佛有女子輕歌曼舞之音,三人不約而同地駐足探視,但眼前暮色蒼茫,一無所見。李見時已不早,催促葉、董二人趕路。行不數步,走在后面的董應舉罕然聽到背后傳來女子的逗笑聲:"三人同行兩宰相。"他回首張望,茫然間又聽那女子的聲音:"回頭看我是侍郎。"他感到驚奇,側耳細聽,卻再也聽不到別的了。回到住處,董應舉向葉、李二人說了剛才的奇遇,三個都受了鼓舞,尤其是葉向高,他前年在石竹山得夢"玉帶環腰",今天又遇"宰相侍郎"的奇事,自感前途無量,但他掩飾激動的心情,對李、董道:"謀事在人,我們還是讀書要緊。"話說后來,葉向高、李廷機同朝為相,董應舉也官居工部侍郎,當讀者看完美好勵志傳說故事后,旅游青芝寺,一定要覌賞《三友巖》《覌仙洞》景點,會給家中成員帶來驚喜與靈氣 !切勿錯過!</p><p>據說董應舉生前為官剛直,對百姓寬宏有度,死後被奉為神祇,實屬少見!福建有三處建祠祭祀,分別是福州朱紫坊董見龍祠、連江青芝山董公祠、武夷山見龍祠。注:(祇qí神祈)另音(zhǐ)</p> <p>編后語:福州市亭江鎮地理位置,依山傍水,風光崎麗,地靈人杰,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以上選用朱熹,董應舉,古賢聖人,因為他們與亭江鎮鷹貓山有過歷史機遇的緣故 。原計劃編寫歷史上著名的亭江賢人志士,如:1??林碩(1388~1440年享年58歲)字茂弘,閩縣(今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長安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授御史,出按山東、浙江等省,為治嚴肅。朝中凡有疑獄,必請林碩會訊。2??王有樹(1785~1870年享年85歲)字萬滋,號植庭,(今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象洋村)人,進士出身,任主事簽分吏部驗封司,兼文選司。道光十七年升文選司郎中,補授四川夔州知府。孫子近代著名詞人王允皙,玄孫王助烈士(1914-1941年享年27歲)又名道助。知識分子,曾在北京燕京大學,廈門大學求學過。1931年夏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選派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反帝大同盟遠東大會,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9月21日率領小分隊前往建甌、南平、順昌邊界開展工作途中,在建陽東坑頭遭受敵軍襲擊,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3?? 林述慶(1881-1913享年32歲)字頌亭,福建省閩侯閩安鎮人,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后,林述慶對袁世凱表示不滿,聲稱南下起兵討袁,為袁世凱所忌。1913年4月16日,袁世凱派心腹梁士詒將林述慶毒死。鑒于篇幅緣故,長篇短寫 ,只能起拋磚引玉作用,待期再述!作者筆名:(郭甄賢G·Z·X英嶼人,編寫于20年8月中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墨玉县|
陈巴尔虎旗|
沧州市|
保康县|
修文县|
泌阳县|
西和县|
张家界市|
龙海市|
慈溪市|
岳普湖县|
九江县|
巴塘县|
岑巩县|
静乐县|
洞头县|
龙海市|
芦溪县|
珠海市|
无锡市|
商城县|
玉门市|
昌邑市|
台前县|
益阳市|
西贡区|
洱源县|
呈贡县|
册亨县|
灵宝市|
津市市|
措勤县|
遵义市|
尖扎县|
邓州市|
轮台县|
巢湖市|
海伦市|
平顺县|
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