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北京胡同里出生,一直生活到六十年代倒數第三個月,當知青去了云南。那之后我再沒有能夠回到胡同生活(十二年后從云南回到北京,卻住在老城之外的新建社區),這一晃就過去五十年。</p><p> 胡同里的生活鐫刻著我兒時的記憶,寄托著我對往日的眷戀;對于沒有“老家”的“北京妞兒”來說,胡同就是家鄉,那里承載著我的鄉情。</p><p><br></p> <p>以下圖片是我童年少年時期的記錄,戛然而止在那場“十年浩劫”降臨之時;圖片在留下我成長腳步的同時,無意中記錄了半個世紀前北京胡同生活中的斑斑印記,成為我童年胡同生活的記憶截圖。</p><p><br></p><p>這是媽媽抱著一歲的我。背景的房檐下掛著防曬的葦薄簾子。</p> <p>我從小寄養在保姆家,她家就在交道口南面的“香餌胡同”。這是在保姆家門前,窗上還沒有玻璃,是糊紙的,右下角可以看到爐子、拔火罐和鐵水壺。</p> <p>我和座駕。這種竹藤車是小孩子最經典的坐騎,車中的小桌可以拆下與座位放平,就成了孩子的小床。</p> <p>我穿著北京小妞兒的經典冬裝~毛窩(棉鞋)和棉猴兒。</p> <p>爸爸媽媽帶我春游~北海九龍壁(這面琉璃墻至今依然如故)。</p> <p>這是媽媽帶著我和鄰居孩子。胡同里的大院是寬敞的,盡夠孩子們玩耍。</p> <p>五十年代孩子的玩具。</p> <p>小個子的不是妹妹,是我叔伯姑姑,比我還大7天。鑒于她從不謙讓我(圖中玩具是當時比較好的,必須一人給買一個),我始終直呼她名字,一輩子沒管她叫過姑姑。</p> <p>這是我剛上學,那時躥個兒(北京話:長得快),靠著胡同墻根一站,疑似電線桿。</p> <p>背景大門是一間汽車庫,當時胡同里的車庫是極少的。</p> <p>小學四年紀,參加“紅五月歌詠比賽”集體合唱之后,穿著隆重的“演出服”在家院子里拍了張照片,腳上的白球鞋是借的。</p> <p>(此處省略五十年歷練坎坷N多字)</p><p><br></p><p>退休后開始學習攝影,長槍短炮糖水美圖,從非洲原野到南極北極,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眼睛看見的心里想到的都是“詩和遠方”;</p><p>庚子年的疫情把我匆忙的腳步斷然暫停。宅家的日子讓人靜下心來環顧身邊,于是往事重新浮出水面漸行漸近終于淹沒思緒,在亦實亦虛的懷舊中我重新走回了胡同~我生命的起點。</p><p><br></p><p>我開始用手機凝固胡同里的一個個瞬間,試圖在隔斷了五十年后,重新記錄胡同中平凡的日子,盡管我已經不是那畫面中的主人,但主人公都是我的父老鄉親,記錄價值是一樣的。以下圖片就是距前圖五十年后的近期拍的。</p><p><br></p><p>北京胡同里藏龍臥虎,這氣勢恢宏的牌樓后面是歷史上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國子監。</p> <p>下馬碑,皇帝來到這里也是要自己步行的。</p> <p>北京胡同里還有不少這樣氣宇軒昂的大宅門~曾經的王府重地,它們現在各自承擔著新的責任。</p> <p>還有的胡同是百年來馳名中外的商業街,比如前門大柵欄。</p> <p>更有的是二十一世紀新近改造升級的“胡同游”新景點。</p> <p>時尚美女伴隨時尚商圈接踵而來。</p> <p>住戶們寬容的接納了走進胡同看風景的過客。</p> <p>這位老爺子熱情好客,給走過家門口的游覽客人講北京故事……</p> <p>“你們見過老佛爺嗎?</p><p>我可是~~”</p><p>“……?!”</p><p><br></p> <p>“~也沒見過??,哈……” </p><p>北京人骨子里的貧嘴和幽默跟年齡無關。</p> <p>胡同里故事太多,我想記錄的既不是官宦大宅也不是商賈洋場,而是普通老百姓天天經歷的平淡日子。</p><p><br></p><p>胡同里通常是安靜的。</p> <p>不時的,清亮的鴿哨聲會洋溢在胡同上空</p> <p>大蒲扇是純天然可移動的制冷設備。</p> <p>有了馬扎、蒲扇和老姐們兒,哪兒都能開座談會。</p> <p>買菜做飯是最基本的生活情節</p> <p>小門臉售賣燒餅面條,顧客都是街坊鄰居,買張大餅捎帶聊會兒天。</p> <p>肉攤也都是老主顧</p> <p>胡同活文物之一:傳統副食店,老師傅熟練的把散裝芝麻醬裝進瓶子里,干凈利落。</p> <p>顧客帶個大碗來打半斤黃醬,先給容器稱重量~</p> <p>日雜百貨隔著柜臺由售貨員拿取,結賬時幾聲清脆的“噼啪”聲立刻報價,咱們“中華計算器”玩兒的一個溜!</p> <p>許多寬敞的院子被住戶分割擴建為自家住房,院里只留狹窄的通道。</p> <p>有些活計就挪到當街施展~</p> <p>鋁質水壺曾經是鐵質水壺后的家常必備用品,在普遍使用電水壺、飲水機的當下,好像正在淡出北京人的生活。</p> <p>胡同老房子里接上水容易接下水難,排下水得用桶提到“當街”下水道去。</p> <p>多數院子里沒有廁所,人們解決“方便”問題還得靠胡同公共廁所。</p> <p>洗澡也有公共浴池。</p> <p>露天理發攤,便民便宜。</p> <p>老城區鋪設天然氣管道相對困難,人們還在使用煤氣罐做飯,換氣罐是個力氣活。</p> <p>公共自行車普及私車見少,修車攤位越來越少,懷疑再過些年就會成為“非遺”項目了。</p> <p>攤位雖小卻是他自強自立的落腳點。</p> <p>這是真正的“非遺傳統手藝”~捏北京面人。</p> <p>走街串巷“磨刀磨剪子”的更成為珍稀資源,已經很難遇到了。</p> <p>長凳依舊,磨刀石依舊</p> <p>只是肩挑的擔子已經由電動車替代。</p> <p>下午清閑時候,手上總有該盤的玩意兒。</p> <p>伺弄花草怡神養性,小小胡同疑似蔬菜大棚。</p> <p>彈丸大的土地就得撒點種子。</p> <p>提籠架鳥是絕不會少的。</p> <p>四處周游的“純爺們”</p> <p>小帥哥的時尚加經典發型</p> <p>雖然是房上房下具有神功的游擊戰士,可屋里的奶奶老給喂食,也就跟自己家一樣了。</p> <p>外出遛狗,自帶笤帚簸箕,狗便便不能妨礙了街坊。</p> <p>多數胡同狹窄,還是自行車最便捷。</p> <p>因為道路狹窄,老胡同里有些拐彎處的墻壁就砌成了“拐彎抹角”,把下半段齊人高處的直角墻專門砌成圓彎,方便車馬通行。</p> <p>墻邊砌有護門石,防止馬車碰撞。</p> <p>有的胡同里還遺留著過去街道工廠的老廠房</p> <p>山墻壁砌著護墻跺,頂端還有通風口。</p> <p>走進廠房遺址里面,宿舍區還有人在看守,這是公共水房。</p> <p>洗衣盆木搓板都還在用。</p> <p>胡同里飯館規模雖然不大,涮羊肉卻必須是正宗的燒炭銅鍋。</p> <p>吃碗炸醬面的當兒,哥幾個借機斗斗啤酒。</p> <p>胡同里有塊兒稍微寬敞的地兒就是聚集踢毽子的好場合。</p> <p>雖然多數人都在手機上看新聞了,可還是有人習慣在閱報欄看報紙。</p> <p>“門蹲兒”抽煙的休閑方式,要改也難。</p> <p>扎堆兒打牌下棋這老傳統絕對雷打不動。</p> <p>電線桿子底下“膀爺”(光膀子)的夜生活,這是我記憶中最具胡同特色的經典之作。</p> <p>老北京胡同里的故事,許多已經像這塊標牌一樣進了古董鋪子,老城改造升級在穩步進行,百姓生活設施、生活質量在不斷改善,許多過去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退出……,</p> <p>鬼使神差,從北京疫情稍緩我便開始四九城胡同里漫步溜達,帶著手機隨時記錄下觸碰到心里的那些場景。潛意識告訴我去完成一個使命:趁著我的腿腳還能動,趁著胡同還沒有被完全拆除改造,在我生命進入晚年的階段,我要盡可能多一點把胡同生活形象記憶變為物理存在的實體圖片,給生命旅程中這一段的橫截面,做第二次記憶截圖。</p><p><br></p><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白银市|
宣武区|
连江县|
海兴县|
武乡县|
和静县|
营口市|
威远县|
涞水县|
龙岩市|
桃源县|
江源县|
旬阳县|
泽州县|
宁夏|
吉安县|
德格县|
永宁县|
保德县|
泽州县|
循化|
威海市|
寿光市|
南乐县|
新兴县|
象州县|
县级市|
定日县|
筠连县|
当阳市|
宜城市|
泗阳县|
抚远县|
额尔古纳市|
隆昌县|
永修县|
绥中县|
哈巴河县|
阿克苏市|
民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