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致工程兵戰友</h1> <h1>工兵司令陳士榘</h1><div><br></div><h1>陳士榘出生就在工兵軍營里</h1><div><h1>新中國的工兵司令非他莫屬</h1></div> <h1>▲陳士榘任工程兵司令員23年,是解放軍兵種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司令員。</h1> <h1>▲1950年12月5日朱德寫給周恩來關于組建工兵司令部的信</h1><div><br></div><h1>1952年軍委籌建工程兵時,陳士榘和陳伯鈞均做為司令人選上報中央。</h1><div><h1>毛澤東說:陳士榘祖父克山、叔祖父克水,父親、叔叔工兵管代,工程兵司令非陳士榘莫屬。</h1><h1>就這樣,陳士榘成為共和國第一任工程兵司令。</h1></div>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1994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到1975年,我在工程兵任司令員期間,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工程兵艱苦創業、全面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一個重要兵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軍委工兵司令部領導名錄】</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195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迎希少將副司令(1951.1-195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哲明少將參謀長(1951.4-1953)</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上將司令員(1952.9-197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志勇中將副政委(1953.4-1957)</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奇才中將副司令(1955.3-197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奇才兼任參謀長(1955.3-1957)</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領導機關】</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2月25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領導機關。從此,人民工程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陳士榘任工兵司令員(上將),主抓健全兵種領導機關的工作。此前,李迎希副司令員(少將)、唐哲明參謀長(少將),開展了前期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0月,原二野12軍34師副政委羅洪標(61年少將),調任干部部副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1月,原西南軍區工兵政治部主任劉月生(61年少將),調任工兵政治委員辦公室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1月,原華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徐德操(少將),調任軍事建筑部副部長,陳士榘兼任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4月,原湖南軍區副政委、中南軍區工程兵部隊政委黃志勇(中將),調任工兵副政委。唐哲明參謀長調離任南京工兵學校校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10月,唐健伯(少將)任工兵器材部副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3月,原東野四縱司令員、塔山阻擊戰指揮員胡奇才(中將),調任工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迎希副司令員調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8月11日,工兵司令部改稱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2月,軍事建筑部并入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4月,徐德操(少將)任工程兵副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2月,黃志勇(中將)任工程兵政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8月,原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政治部副主任李良漢(少將),調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10月,徐德操任參謀長,胡奇才副司令不再兼參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8月,原沈陽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譚友林(少將)、原華北軍區防空軍司令員孫超群(少將),調任工程兵副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11月,原總后勤部營房管理部副部長李基(少將),調任工程兵后勤部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4月,原裝甲兵副司令員聶鶴亭(中將),調任工程兵副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12月,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黃文明(少將),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12月,譚善和(少將)任參謀長,徐德操不再任參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4月,原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謝明(少將),調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8月,原武漢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譚甫仁(中將),調任工程兵政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10月,原濟南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工程兵科學研究設計院政治委員嚴慶堤(少將),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組建工兵領導機關的過程中,陳士榘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和先例,軍委也沒有什么具體的指示,這些都需要司令員來操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5月,工兵機關下設司令部、國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委辦公室和工兵雜志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2月,工程兵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器材部和科學研究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11月,工程兵領導機關形成三大部的體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11月,工程兵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4個部和科學設計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7月,工程兵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總部,工程部撤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逐步完善了組織領導機構,在領導全軍工程兵部隊建設、國防工程、戰斗保障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2月,成立軍委工兵領導機關,標志著工程兵成為一個兵種。</b></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8月,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工程兵部。標志著工程兵走完32年的光輝歷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工兵部隊發展】</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兵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方向發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發展有8個工兵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6月,全軍西北、西南、華東、中南等4大軍區組建了18個工兵團。還有華北、東北工兵部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2月,全軍統一了18個工兵團的番號序列,后沿用于28個工兵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2月,全軍發展有28個工兵團,工兵總兵力達7萬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2月5日,軍委第6次例會決定,同意在5年內建40個工兵團。隨著任務的加重,工程兵部隊迅速發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10月15日,重新規定工兵團、舟橋團、建筑團的番號和序列。全軍28個工兵團改為10個工兵團,4個舟橋團,14個建筑團(含101工區工兵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底,解放軍復轉500萬人。全軍兵力350萬人,工程兵約6萬人,比例僅占1.6%。</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4月11日,決定成立特種工程指揮部,代號為7169部隊,兵團級單位。陳士榘兼任司令員和政委,10萬大軍先后參加兩彈基地建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底,解放軍復轉100萬人。全軍兵力240萬人,工程兵約10萬人,比例增為4.4%。</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至1962年,中央軍委批準工程兵組建4個建筑師和1個工兵技術總隊,批準武漢等9個軍區各組建1個工程兵團。工程兵擔負了指揮防護工程,沿海國防工程和北線設防工程任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底,工程兵在此前五年內增加約一倍,兵力達20萬人。(陳士榘說法,4年多就實現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9月18日和1965年6月29日,中央軍委兩次批準擴編工程兵部隊,增加員額23萬人,擔負國防工程工任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6月,工程兵在此前兩年內共增加33萬人。除充實原有部隊外,新組建了一批建筑部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是我軍工程兵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1959年至1965年,工程兵部隊發展到4個建筑師、3個支隊、19個工區、1個工程技術總隊,連同工兵部隊、舟橋部隊、建筑部隊共114個團,總人數達54萬余人。在7年時間內,工程兵的建筑部隊增加7倍多,國防工程施工能力大大加強。工程兵的舟橋部隊裝備有了較大的改善,克服江河障礙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工程兵的工兵部隊專業配套,野戰能力加強。同時,海軍、空軍工程兵工程部隊也配套發展。總后勤部工程部隊開始組建發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資料來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1994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培根(1990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的光輝歷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抗美援朝17個工兵團1個工程團</h1> <h1>▲1951年2月,全軍統一了18個工兵團的番號序列,后沿用于28個工兵團。</h1><p class="ql-block"><br></p> <h1>▲1955年全軍28個工兵團改為10個工兵團,4個舟橋團,14個建筑團(含101工區工兵團)。</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1994年)</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一▼機關、部隊的建設</b></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軍委工兵機關的建立</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解放戰爭后期和建國初期,根據戰爭需要,工程兵有了較大發展,但沒有全軍的工兵領導機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2月5日,朱德總司令寫信給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信中說三野調來李迎希任工兵副司令已到京,請你即組織工兵司令部。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直接關懷下,經過積極籌備,1950年12月25日,在北京西單報子胡同59號建立了工兵領導機關,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其任務是統一領導原屬各大軍區的工兵部隊,配合作戰,筑路架橋,構筑國防要塞,開辦學校、初建時只有20來個工作人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3月1日,以中南軍區工兵司令部為基礎,成立軍委工兵司令部,唐哲明任參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夏,我在軍事學院任教育長兼訓練部長。有一天,劉伯承院長從北京回到學院后和我談話。劉院長告訴我,在北京時毛主席對他說,軍委工兵司令員還沒有一個合適的人,你們軍事學院不是有二陳(陳伯釣、陳士榘)嗎?能抽一個工程兵來吧。此時,我已經知道軍委在考慮我出任軍事建筑部部長的職務。我當時表示,組織上可以考慮我去工兵工作。當年9月和11月,中央軍委先后下達兩個命令:一個是任命我為中央軍委工兵司令員,一個是任命我兼中央軍委軍事建筑部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此,我在王兵當司令員一手就是23年,成為任期最長的工兵主要領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55年國慶節工程兵方隊</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逐步健全工兵機關</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我到工兵工作后,即和李迎希同志一起繼續抓健全兵種領導機關的工作。先后組建了干部部,羅洪標任副部長。政委辦公室,劉月生任主任。器材部,唐建伯任副部長。1953年4月,中央軍委調來黃志勇任副政委(后任政委)。此前,經中央軍委批準,將原華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徐德操調任軍事建筑部副部長(后任工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至1953年10月,軍委工兵領導機構基本健全,領導班子初步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時的軍事建筑部,是根據蘇聯專家的意見,按照蘇軍模式搞起來的,它與工兵司令部都是軍委直屬機構,由于共同擔負國防工程建筑任務,職責范圍很難劃分。1956年2月,經中央軍委同意,軍事建筑部并入工程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5月,中央軍委正式頒發工兵機關編制表,下設司令部,國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委辦公室和工兵雜志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3月,胡奇才同志調任工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迎希同志調離,同年8月11日,國防部決定工兵司令部改稱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8月,以政委辦公室為基礎組建了工程兵政治部,李良漢任主任,工程兵機關逐步擴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精簡機關,總參謀部批準工程兵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器材部和科學研究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11月,總參謀部,總后勤部批準,以特種工程指揮部后勤部為基礎,成立工程兵后勤部,李基任部長。至此,工程兵領導機關三大部成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完善的組織機構,在領導全軍工程兵部隊建設、國防工程建設和完成歷次戰斗工程保障及交通工程保障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軍委工程兵領導機關組建過程中,各軍區工程兵領導機構也相繼成立,軍區工程兵機關隸屬軍區建制,既是軍區領導下的業務部門,又是軍區直屬工程兵部隊的領導機關,業務上受軍委工程兵指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56年11月全軍國防工程政治工作會議</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3▼整頓和發展部隊</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軍委工兵司令部成立前,工兵部隊是由各大單位領導的,存在著編制機構、人員定額和裝備差異大,部隊番號重復等許多問題。軍委工兵司令部成立后,首先統一了工兵團的序列和編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2月,軍委第6次例會決定,同意在5年內建40個工兵團。并規定,將工兵部隊統歸軍委工兵建制領導。這不僅便于統一編制和裝備訓練,也有利于加強工兵干部的培養與交流。到1954年工兵團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8個發展為28個,步兵師,團分別建立了工兵連、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加強工兵部隊的建設,1953年9月23日,我和李迎希,黃志勇向中央軍委彭德懷副主席寫報告,提出將28個工兵團按照任務劃分為工程工兵團,舟橋工兵團、建筑工兵團的建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日;彭德懷便簽署同意并“請主席審核批示”的意見。28日,毛澤東主席作了“退彭副主席照辦”的批示。這一方案的實施,使工兵部隊的編制和分工更為科學,對提高工兵部隊的專業技術和戰術水平,有計劃地裝備訓練和使用部隊起了重要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1958年4月起,工程兵先后承擔了我國第一個導彈、原子彈試驗發射基地和核武器研制試驗基地的工程建設任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后,工程兵擔負的指揮防護工程建設,沿海的國防工程建設和北線設防工程建設全面展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起又先后接受了援助越南和老撾修筑防御工事和公路的任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些工程從國內到國外,規模宏大,技術復雜,任務十分艱巨,為適應任務和形勢的發展,中央軍委三次批準給工程兵增加定額,擴大部隊,增設院校,健全科研機構。工程兵部隊發展到50多萬人,是我軍工程兵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64年6月工程兵軍事訓練匯報 </h1> <h1>▼學習雷鋒好榜樣</h1> <h1>·▲1963年8月陳士榘到雷鋒班同官兵交談</h1> <h1>▼雷鋒班官兵學習</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span></h1><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二▼修建國防工程</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8月,中央軍委作出了建筑國防工事的決定。“決定”的實施,揭開了有史以來我國大規模進行國防工程建設的宏偉篇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span><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彭老總率隊踏海疆</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國幅員遼闊,圍境線長達4萬多公里,其中海岸1.8萬多公里。我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島嶼共有2960多個。鑒于當時美軍陳兵臺灣海峽,威脅我國安全,臺灣國民黨軍經常犯擾東南沿海的嚴峻現實,黨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大規模建筑國防工事的決定后,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彭德懷,多次率領軍兵種司令員踏上各戰略要點的海岸線,和各大軍區司令員一起勘察確定設防部署,我作為工兵司令員兼軍事建筑部長,從1952年底到1956年多次陪同彭總前往期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這些勘察的日子里,有粟裕、陳賡、羅瑞卿,許光達4位大將,劉亞樓、陳錫聯,葉飛3位上將,以及李壽軒、王尚榮中將和蘇聯專家等參加,足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國防工程建設的重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居高位的彭德懷元帥,總是輕車簡從,工作上嚴謹細致,生活上艱苦樸素,嚴于律己。他乘坐一輛野戰吉普,每到山地,不僅下車步行,爬上爬下,一絲不茍地勘察了望,還仔細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同隨行人員和有關軍區領導反復研究,選擇設防地點,確定設防部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在大連和廣東曾兩次罷宴,拒絕了為他而設的豐盛的宴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不無感慨地說:光有一道物資防線是不夠的,還有一道我們黨員干部的思想防線更要建設好。近百年來列強所以屢屢入侵我國,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舊政權的腐敗。腐敗而無能,就要挨打。這個歷史教訓我們永遠不能忘掉。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勤儉節約,艱苦創業,這既是公仆本色,也是真正的鋼鐵防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彭總不僅為國防建設和工程兵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在黨和軍隊領導干部作風建設上作出了光輝榜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遵照中央軍委指示,1953年1月至7月,軍事建筑部三次召開由各大軍區和志愿軍工兵指揮部等單位領導參加的國防工程會議。我在會議上提出了如何貫徹中央軍委重點設防方針的建筑原則,以及通過示范,取得經驗,全面推廣的國防工程建設意見。從而在思想上、組織上、技術上為開展大規模施工作了準備。</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構筑地下鋼鐵長城</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2月,軍事建筑部召開第四次國防工程會議,將國防工程建設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規劃與部署。這一年,國防工程建設在沿海地區大面積展開,絕大多數施工部隊攜帶簡單的工具和帳篷陸續開到沿海地域和登上海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人煙稀少、缺乏淡水、交通供應十分困難的工地上,懷著強烈的使命感,發揚戰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爭年代艱苦奮斗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按照“好,快,省,安全”的施工方針和“質量第一”的要求,開動腦筋,大膽實踐,采用專業流水作業施工方法不斷提高工效,加快施工進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增強工程的防護性能,遵照1955年軍委擴大會議關于防原子彈的指示,我和徐德操副部長組織軍事建筑部多次研究試驗,重新進行設計,陣地工程增加了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的三防措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經過十幾年艱苦施工,沿海主要設防地域和重要島嶼均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防御陣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央軍委關于北線設防的決定,我奉命多次前往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勘察,并根據中央軍委的要求作了部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北京、沈陽、蘭州,新疆軍區工程兵部隊為主,在十分惡劣艱苦的環境中,風餐露宿,日夜奮戰,完成了主要防御方向上大規模的陣地工程建設。70年代初,我國主要戰役防御方向的陣地工程初具規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遵照周恩來總理、軍委葉劍英副主席關于對全國的國防工程進行檢查,該加強的加強,該收尾的收尾,該配套的配套的指示,工程兵對陣地防御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檢查清理,提出“突擊重點,搞好收尾配套”的方針,并制定《防御陣地工程配套規定》,在1975年8月的專門會議上作了部署。主要方向主要陣地逐步形成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堅固要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此,在歷史上屢遭外敵入侵的中華民族,在沿海地域和北部邊境,筑起了一道地下鋼鐵長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3▼修建恢宏壯觀的指揮防護工程、水下隧道和指導人防工程建設</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黨中央、中央軍委對指揮防護工程的建設極為重視,毛主席親自批準建設規劃。首項工程由粟裕總參謀長等反復勘察,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定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施工期間,彰德懷、賀龍、葉劍英、陳賡、羅瑞卿等軍隊領導人多次視察工地,看望部隊,解決施工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擔任施工任務的工程兵部隊指戰員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國民經濟最困難時期,艱苦奮斗,戰勝艱險,屢創紀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的困難情況下,廣大指戰員,科研設計人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工程設計不但未中斷,反而不斷發展創新,使工程總體結構嚴謹,設備系列完整,工程抗力和安全性能進一步提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由工程兵修筑一條水下公路隧道。我們工程兵黨委研究決定,由工程兵科研3所、4所和某工區分別承擔科研設計與能工任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地質結構復雜、水下施工風險大,又缺乏經驗和水文資料的情況下,他們密切協作,深入調查,反復試驗,攻克難點,填補了技術空白,經過3年的團結奮戰,于1973年圓滿完成施工任務,首創我國水下隧道工程建設的業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澤東“深挖洞”的指示,把我國城鎮人防工程建設推向高潮。在人防工程建設急需規章和技術的時候,1971年1月,總參謀部指示工程兵擔負起國家人防工程建設的技術指導任務,我們指示機關,組織有關單位,及時制定了《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人防工程設計資料》,較好地規范了全國人防工程建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1974年起,我們工程兵為地方培養了大批專業人防工程建設人員,按照平戰結合的方針,通過全國性的技術交流逐步完善“三防”設施,把人防工程建設推向了新的水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4▼修建“兩彈”工程</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4月的一天,周恩來同志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請火箭專家錢學森同志談了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與會的同志聽后十分興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會后,我情不自禁地問錢學森:發展兩彈,工程兵能做些什么?他說:搞兩彈是離不開工程兵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年5月27日到7月22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毛澤東主席在會上講話時說,原子彈嘛,就這么大個東西。沒有這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原子彈和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建設導彈、原子彈的工程定了下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秋,中央軍委決定籌建導彈試驗靶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特種工程指揮部”,以第19兵團機關、志愿軍工程兵指揮所和志愿軍后勤部二分部為基礎,組成特種工程指揮部機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12日,國防部任命我為司令員兼政委,曾旭清為副司令員,黃文明為副政委,趙東寰為參謀長,姚國民為政治部主任,李基為后勤部部長,王云為器材部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把工程兵司令員的工作暫時交給徐德操副司令員代管,便帶著30多人由北京飛向大西北勘察選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30多人里,有總參及有關軍兵種的負責同志,地方和工程兵勘察設計部門的專家,還有幾位蘇聯專家。我們在茫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麗茫的戈壁沙漠之中,住帳篷,蹲沙窩,風餐露宿。經過一個多月艱苦的現場和空中勘察,反復的比較和論證,我們向中央軍委建議,將導彈試驗靶場建在甘肅酒泉東北地區。中央軍委批準了這個建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1958年3月31日軍委第一個調令起,以工程兵部隊為主,先后有約10萬大軍調到施工地點。同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召見總后勤部部長黃克誠、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和我,代表中央明確提出:導彈試驗靶場第一期工程一定要在1959年6月1日前完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沉默、冷清的大沙漠終于迎來了新的一天。10萬大軍晝夜奮戰在戈壁灘,人馬喧囂,機車轟鳴。這是一個神秘的世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炎炎烈日照得沙漠像一個蒸籠,使人透不過氣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陣陣旋風將黃沙卷起一根根擎天的沙柱,此起彼伏,有時狂風驟起,沙塵肆虐,天昏地暗,有些部隊的帳篷被卷上高空,油桶被刮得無影無蹤。干部戰士時常吃蓋上一層沙子的飯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治伏風沙,戰士們想了不少辦法。如每隔2公里打一眼井,利用施工間隙,挖土栽樹植草。又如蓋起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房子,頂棚用芨芨草和黃泥密封,很像我們祖先在原始社會的房子,這種房子冬暖夏涼,遮風避沙,戰士們可喜歡它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戰員過著一盆水先洗臉、后洗腳、再洗衣服、最后澆樹的艱苦生活。但他們有著從來未曾有的自豪感。在指戰員的艱苦努力下,分布在41個場區,共2555個建筑物的首期工程,保質保量完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8月,總參,國防科委組織質量檢驗,專家們對導彈試驗工程作了高度評價:“這項工程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好。”全部工程被評為優良以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我們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務,恰好趕在蘇聯撕毀合同之前,蘇方不得不按合同規定將全套設備交付我國,聶帥十分興奮地對我們說:“你們不僅搞出了質量和速度,也搶回了設備,意義重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9月10日,即蘇聯專家撤走后的第7天,我國用國產燃料發射的蘇制近程導彈獲得成功,它證明,我們建設的工程、安裝的設備完全符合要求,經受住了實彈發射的考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年11月5日,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傲然豎立在發射塔上。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元帥專程趕來參加發射試驗。上午9點,隨著指揮所發出的“點火”命令,霎時火光閃耀,飲雷轟鳴,國產導彈呼嘯著落到預定目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喜訊傳來,聶帥笑了,笑得淚流滿面,張愛萍同志高興得跳了起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無法控制住自己的心情,放聲地喊了起來,“我們的工程建設沒有問題!”我們終于實現了周總理的指示:“穩妥可靠,萬無一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在西北部地區的核試驗基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核試驗基地發出嘉獎令,高度評價了工程兵施工部隊的功績。</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工程兵風鉆施工</h1> <h1>▲工程兵學習毛選</h1> <h1>在戰爭年代,工程兵有唐秋光、柴學久、霍蘭田、張貴云、邢全禮、張振智等戰斗英雄。在和平建設時期,有中央軍委和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好十連”、“劈山開路先鋒連”、“勤儉創業修理連”,“大興安嶺撲火先鋒連”和雷鋒、羅光燮、孫征民等,他們就是突出的代表。</h1> <h1>▲劈山開路先鋒連<br></h1><h1>1965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簽署命令,授予某團十連(原八連)“劈山開路先鋒連”的榮譽稱號。</h1><h1>——某團即工兵第8團(原工兵師12團,后為工兵第8團、工建105團)</h1> <h1></h1><h1>▲風雪高原工程兵好十連</h1><p>1968年8月1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授予某團十連“風雪高原工程兵好十連”的光榮稱號。</p>——某團即工兵第5團(原五兵團工兵團,后為工兵第5團、工建103團) <h1>工程兵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兵廣大指戰員共同努力的結果。</h1> <h1>▲工程兵施工作業</h1> <h1>▲陳士榘(前排右二)擔任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時與工程技術人員合影</h1> <h1>▲工程兵在馬蘭</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三▼工程裝備的建設</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初期,我軍僅有少量的從日軍和國民黨軍手中繳獲的性能落后的地爆器材、舟橋器材和工程機械等工程裝備。這期間,我軍從蘇聯購買了少量的工程裝備,并作了一些仿制,但遠不能滿足部隊訓練和完成任務的需要,更不適應工程兵現代化建設的發展。1952年我任工程兵司令員以后,主要力量是抓國防工程建設;同時也抓工程裝備的建設,尤其是舟橋裝備的建設。說到工程兵裝備的建設,還得從1958年工程兵在黃河架橋說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毛澤東下令“搭橋”</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中央辦公廳打電話來,說毛主席要我馬上過去,我乘車直奔中南海。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圍坐在游泳池邊的一個棚子里,像是在開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澤東對我說,是我請你來的,正好有事跟你商量。周恩來接著說,聽鐵道部呂正操部長說,工程兵在黃河上架過橋了,現在鄭州黃河鐵路橋被洪峰沖垮,工程兵能在這里架一座浮橋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這個問題我不好直接回答。因為總理說的那一次架橋是在濟南地區黃河非汛期架成的,根據當時工程兵的裝備訓練情況,能否在洪峰汛期架成浮橋,沒經過實踐,不一定有把握,我只好向中央領導秉報實情。但中央已經定了這件事,有位領導講的更加明確,他說,黃河鐵路橋沖垮,南北交通大動脈中斷,這對我們國家,對全世界影響都很大。如果能架成浮橋,連通大河南北,將會充分顯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我軍的戰斗力,就是架不成功,作為一次練兵,實踐一下我們的裝備技術,也有好處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澤東果斷地說:那就搭(架)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24日,工程兵奉命在鄭州地區架設黃河浮橋。由于主要使用蘇聯的架橋器材,不適應黃河汛期水性等原因,5000多指戰員雖然奮戰了6晝夜,第一次架橋失敗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5日,周總理親臨現場看望架橋部隊,參加架橋指揮部召開的營以上干部會議,對架橋工作作了重要指示,給全體指戰員極大的鼓舞。經過調查研究和充分準備,8月10日開始第二次架橋,大家苦干兩天半,于12日上午架通重16噸浮橋1050米,列柱橋500米,連同岸灘道路,共3887米,并成功地進行了通載試驗,為克服黃河天險積累了經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工程裝備大發展</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5日這一天,我終生難忘。我們第一次架橋失敗后,周總理在張愛萍副總長、河南省趙副省長等陪同下視察架橋現場,慰問軍民,調查研究。周總理對工程兵架橋指戰員給予鼓勵,但又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架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裝備到訓練不適合中國的情況。要研究裝備訓練如何結合我國情況的問題。工程兵要深入調查,作出戰略規劃。總理的講話既切中要害指出問題,又為工程兵裝備訓練指明了方向。我們兵種黨委在廣泛聽取意見、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裝備訓練與實際相結合,自力更生,以我為主,改造、創新、發展的指導方針,制定了發展規劃,成立了工程兵裝備研究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8月,經專家論證,我們兵種黨委提出了抓緊科研隊伍的建設,組織舟橋部隊對進口特種舟橋進行淘汰試驗、積極改造和仿制適合中國江河情況的舟橋等三項措施,并制定了以發展舟橋器材和道路保障機械為重點的工程裝備科研發展規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初,我同徐德操副司令員向軍委寫報告,請求解決外軍科技資料,提高科研人員素質、建立項目試驗工廠、解決科研試驗技術設備和專家參加國外技術交流等5個問題。在周總理,中央軍委的關懷下,上述問題得到了解決,從而迎來了工程兵技術裝備研制工作的蓬勃發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截至1964年,國產工程裝備已達80%。在此期間,防耐爆的防坦克地雷、火箭布雷車、62式輕型舟橋、輪胎式挖土機、快速挖壕機等一批工程裝備先后定型生產,裝備部隊。這些產品不僅性能好,并實現部分配套。從而提高了我軍的工程保障能力和部隊訓練水平,在作戰、訓練和匯報表演中,受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贊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加速工程裝備研制工作,我們還十分重視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1964年學習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中,工程兵以就便器材為主的訓練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比武場上。6月16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鄧小平、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十三陵水庫後閱了工程兵對空拋射手榴彈、水雷、火障等12個項目的精彩演練。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連聲說好,不斷鼓掌。朱老總興奮地說:工程兵發展快,工程兵能打空降,國內外歷史都沒有先例。這一年國家和軍隊領導人多次檢閱工程兵尖子分隊和技術能手的匯報表演,均給予高度贊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11月12日,劉少奇主席參觀全軍裝備技術革新展覽,對工程兵的革新成果十分滿意。在工程兵展區他對我說:工程兵的這些土設備不怕炸,不怕打。他看了革新后的多用雷管鉗說,應該大量生產,讓地方上,特別是農村也可以用嘛!劉主席的贊揚,使我們受到很大的鼓舞。</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工程兵架設黃河浮橋</h1> <h1>▲工程兵架設長江浮橋</h1> <h1>▲工程兵研制的擺渡平臺</h1> <h1>▲工程兵軍事訓練匯報表演</h1> <h1>▲工程兵部隊訓練表演</h1> <h1>▲到工程兵部隊視察</h1><h1>1965年陳士榘陪同國家主席劉少奇到工程兵部隊視察</h1> <h1>▲匯報工程兵大比武情況</h1><h1>1964年6月16日陳士榘向朱德元帥匯報工程兵大比武情況</h1> <h1>▲工程兵部隊訓練表演</h1> <h1>▲工程兵裝備表演</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國后工程兵建設的回顧》</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四▼建設院校,培訓干部</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到工兵工作時,工兵已有兩所學校和一所訓練基地。即位于長沙市的培訓工兵中級軍政指揮員、參謀和教員的高級工兵學校(簡稱高工);位于南京市的培訓工兵初級指揮員的工兵學校(簡稱南工);位于吉林市的培訓機械技術干部和修理工的工兵訓練基地。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建設院校,培訓干部</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對于辦好學校的重要性,我與工兵的其他領導同志思想上是十分明確的,因此我到工兵任職后,盡管工作千頭萬緒,仍抓緊時間到高工、南工和工兵訓練基地去實地看了看,作了調查研究,對學校和訓練基地的現狀及需要解決的一些主要問題,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2月下旬至1953年1月上旬,我們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工兵軍校會議,我在總結講話中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明確了各校的培訓任務和訓練目標,再次強調要下大力抓好教員隊伍、教學設施、教學制度、生活管理等學校的基本建設。隨著國防施工任務的全面展開,部隊工程裝備的逐步改善,工兵部隊急需大批干部。于是我們工兵黨委報經中央軍委批準,于1955年12月將工程兵訓練據地擴建為工程兵技術學校,培訓工程兵機械分隊的指揮員、技術干部和工程器材管理干部,并將校址由吉林遷至北京市昌平縣(簡稱昌平技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在洛陽新成立了一所工兵學校(簡稱洛工),培訓工程兵建筑部隊的初級指揮員、政工干部和技術干部。此外,為提高干部和部分戰斗骨干的文化程度,在無錫開辦了工程兵文化速成中學,在長沙和南京各成立了一所以文化教育為主的工程兵預備學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加強學校建設,我們工兵黨委報經中央軍委批準,選調了曾任西南軍區工兵司令員兼工兵學校校長、時任志愿軍工兵指揮部司令員的譚善和同志,曾任東北工兵學校校長、中南軍區工兵司令員、軍委工兵司令部參謀長的唐哲明同志,剛從越南返國的我軍援越顧向團工兵組長崔萍同志等一批既有實戰經驗又善于抓教學的同志擔任學校的領導職務。并在長沙、南京、昌平等學校駐地,修建了工兵團的營房,為學校訓練提供有利條件。我們又指示工兵機關,從部隊中選調了一批有實戰經驗和訓練能力的干部到學校任教;允許學校從畢業的優秀學員中挑選一部分充實教員隊伍;并辦專門培訓工兵專業教員和政治教員的訓練班(我還請我的老戰友、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政干校校長梁必業同志為我們培訓了20多名政治教員);選調一批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的干部去蘇聯和地方大學深造,以提高教員隊伍的素質。我還根據在軍事學院任教育長時的教學經驗,要各學校派負責干部帶隊到軍事學院去參觀學員畢業時組織的戰斗演習,要求他們把組織演習的方法學到手。此后,工兵各學校都較好地運用了這些經驗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1951年5月高工和南工建立到1958年,工程兵所屬4所學校(不含文化速中和預校)的教、職,學員,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譬如教員隊伍已由1951年的100人左右,擴大到900余名,教員隊伍的結構也從以曾在國民黨軍中工作過的同志為主,改變為以我軍自己培養的新生力量為主。各種正規專業教室、訓練場地等也建立了起來,并先后畢業學員9000多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周恩來總理、彭德懷元帥以及我軍的一些高級將領,分別在昌平技校、高工、</span>南<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聽取匯報和視察,周總理、彭總和將軍們對這3所學校的建設都表示滿意。周總理還對昌平技校勤儉辦校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工程兵的學校,經過50年代的建設,雖已有了一定規模,但仍不能滿足工程兵部隊大發展的需要。1960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以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為基礎,在西安組建工程兵工程學院,隸屬工程兵,為工程兵培訓高等軍事工程科研設計人才。同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將高工升級為工程兵學院。為加強這兩所學院的領導,我們工程兵黨委報經中央軍委批準,由工程兵副司令員孫超群,徐德操分別兼任院長。選調實戰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時任哈軍工工程兵系副主任的薛克忠到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任副政委(后任政委)。與此同時,中央軍委決定,南工、洛工依次改稱第一,第二工程兵學校,長沙工程員預校(南京工程兵預校已與其合編)改編為第三工程兵學校,昌平技校改稱工程兵第一技術學校,在酒泉新組建了工程兵第二技術學校。這樣工程兵的院校發展到7所(不含無錫速中),在校學員1.3萬多名,成為工程兵院校史上規模最大的時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夏,遵照中央軍委精簡整編的指示精神,我們工程兵黨委經過認真慎重的研究,報經中央軍委批準,撤銷了無錫速中,長沙第三工校,將酒泉第二技校并入洛陽第二工校,將昌平第一技校改稱第三工程兵學校。經過精簡整編,各院校培訓目標明確,專業設置合理,形成了中級和初級兩個層次的指揮與技術院校體制。</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余年來,工程兵院校的建設雖也有過曲折和起伏,但院校確是越辦越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前,不論你去哪一所院校,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訓練和生活設施配套,綠樹成蔭,整齊清潔的校園,努力工作的院校領導和教職員工,以及朝氣蓬勃,勤學苦練的學員。校園里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傳統作風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此時各院校已先后畢業學員共3萬多人,其中大多數畢業學員已成為工程兵各級機關和部(分)隊的骨干。到90年代,那時畢業的學員已有5人成為大軍區級的領導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工程兵的院校同全軍的院校一樣遭到極大的破壞。工程兵的5所院校被撤銷,另組建了一所工程兵學校。所幸在撤銷院校時,我們工程兵黨委設法保留了一批長期從事院校工作和教學的骨干,這就為70年代葉劍英,鄧小平同志主持軍委工作,決定恢復和增建院校時,工程兵重建徐州工程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校,昌平工程兵機械學校創造了有利條件。</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任工程兵司令員期間,在中央軍委和總參,總政,總后的領導關懷下,經過工程兵廣大指戰員的努力,工程兵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等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同時在進軍西藏,抗美援朝和歷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工程兵協同兄弟軍兵種,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英勇奮戰,出色地完成了作戰工程保障和交通工程保障任務,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和邊境的安全。</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各部隊,院校,科研單位等,還以自己的裝備技術優勢和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大力支援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工程兵部隊還多次踏出國門,用自己的汗水和鮮血,為支援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反對外來帝國主義的侵略,發展經濟,默默無聞地英勇奮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10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54年陳士榘與張宗遜視察工程兵學校</h1> <h1>▲工程兵工程學院學員</h1> <h1>▲火箭布雷系統獲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h1> <h1>▲毛主席紀念堂修建工程</h1> <h1>▲首都機場擴建工程</h1> <h1>▲抗美援越</h1> <h1>▲輪戰動員(工兵十六團)</h1> ▲ <h1>▲1968年2月毛澤東主席與陳士榘</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1909-1995)湖北荊門人。</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建基地造兩彈 驚世揚國威】</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跟著毛澤東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打下新中國,解放后建基地造兩彈,驚世揚國威。</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一生這兩件大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澤東主席曾親切又風趣稱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東戰場幾個大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的不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做窩建成兩彈基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了大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此,陳士榘晚年完成回憶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翻地覆三年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解放戰爭回憶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井岡山走進中南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老將軍回憶毛澤東</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憶當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戰 士 壯 懷 凌 云 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熱 血 盡 灑 戈 壁 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化 作 驚 雷 震 寰 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 風 常 渡 玉 門 關</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七一六九部隊所經歷的時代</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是艱苦創業巨龍騰飛的時代</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陳士榘回憶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當時的特殊背景和嚴格地保密制度,這支部隊默默地開進戈壁灘,又默默地撤出戈壁灘。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業績從來沒有人提起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當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只知道從事兩彈研制的科技工作者和發射試驗部隊,而未聞那個特殊的名字,即代號為 7169部隊的特種工程指揮部。想到這里我內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內疚和懷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無論是已故的,還是活著的,我們都不應忘記他們。因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艱苦創業的時代,他們也開辟了一個時代,一個巨龍騰飛的時代,一個驚世揚國威的時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4月23日,原7169部隊(特種工程指揮部)黨委部分常委及機關部隊同志召集座談會,回憶當年兩彈基地創建情況后之合影。</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1起馬蘇政(原工程兵副司令員)、黃文明(原通信兵政委)、陳士榘(原軍委顧問)、趙東寰(原工程部部長)、姚國民(原裝甲兵副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2起黃鶴壽,李光勛,蔡傳云,陳信菁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部之光》馬蘇政王賢根-1995</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馬蘇政介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10月,原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的領導同志,陳士榘(原軍委顧問)、黃文明(原通信兵政委)、姚國民(原裝甲兵副政委)、趙東寰(原工程部部長)等,聚集一起,還有李光勛、陳信菁,蔡傳云、黃鶴壽等同志參加,他們回憶了當年在戈壁灘戰勝困難,完成今天酒泉衛屋發射中心的情景。同時,也談了原7169部隊的廣大指戰員,要求能出一本反映當時施工情況的文學作品,提議由馬蘇政同志牽頭。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90年陳士榘和遲浩田一起接見工程兵老干部</h1> <h1>▲陳士榘在延安</h1> <h1>▲陳士榘</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簡歷</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士榘(1909-1995)湖北荊門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9年4月14日出生于武昌黃土陂。</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參加秋收起義</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參加湖北學生軍事訓練班學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并轉入中國共產黨。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常委,參與領導農民分配土地,發展革命力量。</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土地革命戰爭時期</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教導隊區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排長,后任副連長、副營長,紅四軍第三縱隊副大隊長,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參謀,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參謀處處長、參謀長,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長。</span></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中央紅軍長征</b></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紅一軍團教導營營長 </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到達陜北以后</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紅一軍團第四師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期學習。陜北紅十三軍參謀長、代軍長,紅一軍團隨營學校校長。</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戰爭時期</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參謀長,晉西支隊司令員,八路軍一一五師參謀長,山東濱海軍區司令員。</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戰爭時期</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兼西線兵團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第八兵團司令員。擔任過北平軍事調停執行八路軍代表團整軍處處長兼參謀長。南京警備司令員。</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國成立后</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教育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兼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社會職務</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八大,九大,十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軍隊榮譽</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授于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陳士榘</h1> <h1>▼工程兵大院及周邊街景</h1> <h1>大胖子,工程兵108團三連戰士<br>1968年入伍,年過七十居北京</h1> <h1>謝謝戰友們分享</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克什克腾旗|
太仆寺旗|
资溪县|
黔南|
霍邱县|
祁连县|
广水市|
丹巴县|
达尔|
开原市|
敦煌市|
北票市|
屏东市|
虎林市|
弥渡县|
博湖县|
北辰区|
齐齐哈尔市|
昭苏县|
太白县|
离岛区|
彰化市|
科技|
焉耆|
康保县|
阿尔山市|
通州区|
安新县|
且末县|
沐川县|
两当县|
武山县|
康马县|
丹棱县|
丹江口市|
寻乌县|
温州市|
调兵山市|
肥乡县|
乐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