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代號三O三

諾蘭齊

警徽熠熠生輝,致敬永恒的記憶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紀念青海監獄工作60周年領導題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甲子力創輝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世紀再攀高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明迪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創業維艱守成不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展望未來貴在堅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均仁敬題。</span></p> <p>我的面前擺放著三本《激情似火的年代》和一本《永恒的記憶》。面對他們我的崇敬之情不僅油然而生。它不是一本本言情小說,在書的扉頁里,字里行間濃縮的是第一代開發大西北人那永恒的回憶。每一張照片定格了那個時代開拓者的影像,閱讀每一篇回憶錄仿佛又讓我們參與了那“激情似火的年代”。</p><p>縱觀諾木洪農場的發展史,也是青海所有勞改農場創業初期所走過的路程。</p><p>他們像一座座精神財富的寶藏那樣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去開采。</p><p>花開千朵、只撿一枝,今天我只表一表我熟悉的農場諾木洪。</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代號三O三。</b></p><p><br></p> <p><b>我緩緩地翻開了《永恒記憶》,恰似打開了厚厚農場歷史的塵封。那一幀幀黑白照片的畫面,那曾經熟悉的場景、熟悉的笑貌音容、他們似乎有了活力、有了靈動,仿佛在向我訴說著憶往昔崢嶸歲月的諾木洪。</b></p><p><b>?這時,一位鏗鏘有力朗讀者的聲音回蕩在我的耳畔。</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十年的崢嶸歲月,六十年的滄海桑田。柴達木監獄“原諾木洪農場”伴隨著青海省監獄事業發展的歷史足跡,走過了六十年的風雨歷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廣大諾木洪人忠實履行著國家賦予的鞏固新中國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地方經濟的光榮使命,在戈壁荒灘上白手起家,實行“邊勘測,邊開荒,邊生產,邊積累,邊建設,邊擴大”,在改造了一大批歷史反革命犯和各種刑事犯的同時,把戈壁荒漠變成了生態綠洲。這一幅幅畫面,正是一代又一代諾木洪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櫛風沐雨的不屈,默默無聞的耕耘,成就了后繼者百折不撓的堅毅品格。</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篇《永恒記憶》的“序”,簡明扼要濃縮闡述了農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里程。</span></p> <p>老一代監獄工作者,他們憑借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憑借對革命事業高度的責任感,在自然環境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舍身為國,開赴高原,吹響了走向西部,走向青海、建設柴達木的號角,開啟了青海監獄事業發展和建設的新篇章”。他們把青春年華獻給了畢生熱愛的監獄事業,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p><p>農場南面的戈壁灘上有多少農場干部、工人長眠于此。一塊一米多高、黑字白茬的松木板上撰寫著他們的名字。</p><p>邊關曉月、大地涼熱,伴隨著他們送走了多少個寒來暑往、大漠日落。</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60多個晨曦晚霞,60多個潮起潮落,圖為農場發展史上各個時期的老、中、青三代核心領導班子成員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圖是自1955年始,諾木洪歷任農場領導人任職時間、職務、班子成員組成的詳細表格。</span></p> <p><b>青海省柴達木監獄(青海諾木洪農場)始建于1955年8月。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邊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96.15—96.35,北緯36.20—36.30。平均海拔2790米,年平均氣溫4.3℃,年降雨量2868㎜,降水量39㎜,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農場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5公里,區域面積150公里,占地面積13.23萬畝。1960年編為青海省第十三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74年變更為青海省第六勞動改造管教支隊。</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皚皚的雪山,濤濤的諾木洪河水,秋葉正黃的胡楊林。它生而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這就是人們傳頌的胡楊精神。</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諾木洪農場就座落在這雪山腳下的胡楊林旁。</b></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55年8月,亙古的諾木洪草原,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匯聚在這還沒有雛形的農場。他們的配備很特殊,“一手拿鎬,一手拿槍”,古代的一座土圍城里成了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警戒墻。每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排著隊伍有序的進出大城。起立、報數1、2、3、4。</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然后拉著進軍沙柳包和梭梭林的原始工具便是馬車、架子車、鐵锨、鎬頭、扁擔、抬筐和繩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繩索的用途是:有的沙柳根埋藏很深且又地方狹窄,套上繩索多人或馬匹拖拽沙柳的根莖用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年夜戰最好的照明工具~汽燈,它可以照亮周圍十幾米如同白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挖沙包、平地造田最具現代化氣息的便是鏈軌和輪式拖拉機了,它們在農場初建時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span></p> <p>開挖沙包、墾荒造田在草木葳蕤的諾木洪荒原上如火如荼地展開著。滿世界蚊蟲小咬、蠶豆粒大的“瞎兒蒙”烏泱泱地飛舞在人們的頭上,哼哼著多聲部的交響樂。篝火驚飛了荒原上的鴻雁,拖拉機的轟鳴驚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黃羊。一切似乎都在日新月異的改變,燃燒的篝火、挑燈夜戰的燈盞、鏈軌車的光柱把寂靜的荒漠變成了萬畝良田。</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改造大自然沒有意識到是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只憑一股原始的“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信念和樸素,向大自然要良田萬畝。用“人定勝天”的理念把諾木洪建設成不再是荒灘、蘆葦、沙柳包的蠻荒,而是戈壁綠洲上麥浪翻滾、枸杞花兒飄香的農副產品的農場。</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在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教誨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重新回頭審視才發現走過的路、原本無數美好的自然風貌被破壞了。</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訓是“成功之母”,這也提醒了我們以后在建設中,一定遵循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是科學發展的必然。</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照片是現住河南平頂山市師國強發給我的農場老照片。它記錄了當年參加會議老前輩們的音容笑貌。</span></p> <p>我們雖然不知道1964年7月22日諾木洪農場第二次黨員大會的具體內容,能認出的有孫承欣,唐友國,還有我們勞資科的師林山科長。</p><p>以前家中沒有此照片,父親也從未談起過參加這次會議。有幸的是我也從照片中找到了父親參加這次黨員會議的影像。從與會黨員們熱情洋溢臉上我們能感受到,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振奮人心的大會。在那艱苦創業的建場初期,共產黨員像中流砥柱那樣,始終站在群眾的前面。只要有了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時刻聽從黨召喚的共產黨黨員。</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開荒年代,第一批拓荒者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戈壁灘上安營扎寨,為開墾適于人類生活,為國家多產糧的綠洲做出了積極貢獻。那時的干部職工也要參加墾荒種糧、支援國家建設。</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1960年農場干部生產勞動場景。</b></p> <p>帳篷城前,泥巴裹滿了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可我們知道你們為了誰,為了秋天的收獲,為了春回大雁歸,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你是誰,為了誰,你們是共和國司法戰線上的奠基石,你們是為了共和國的安康,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你們是“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流血流汗不流淚革命的老前輩。</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從部隊轉業的官兵會立刻補充到農場監獄,成為管理教育罪犯的生力軍。</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格爾木農場第二站擬轉業官兵合影。</b></p> <p>諾木洪農場每一項發展和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前輩們親力親為的工作實踐。這張照片是1964年由局設計室及場有關同志在南山初次勘探諾木洪電站現場合影。右一:姚安貴(局設計室技術員)右二:王心厚(場計劃科科員)右四朱瑞堯,后排右一劉景生(場生產科科長)右二趙世揆(場計劃科科長)右三尚茂才(副場長)右四陳工程師(技術負責人)右六周西成(局設計室技術員)。</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海省諾木洪農場1958年三級干部會議合影。下圖是諾木洪農場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勞改工作積極分子大會合影。</span></p> <p>上圖:1987年8月時任中顧委張幫英(左二)青海省顧委主任馬萬里(左三)來農場視察工作。原政委高振武(右一)原副支隊長束留松(左一)原副支隊長姚季陶(右一)陪同視察。</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前輩馬佩蘭已在青海退休改離休,現生活在河南濮陽兒女家中頤養天年。</span></p> <p>50年代后期,家住河南南陽的馬佩蘭老前輩,為了確保新中國的勝利果實,他們執行河南南陽市公安局的要求,將一批河南籍的犯人押赴青海實行勞動改造。這一去便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大西北的教育改造事業。</p><p>前排左一:馬竹君、馬佩蘭。中排左一:馬雅婷、李淑芬、張麗珍、馬莉萍、馬楠。后排左一:馬超、馬勇、俞相勇、俞蒙的全家福照片。</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柴發信老前輩和女兒柴國秀在上海時的合影照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每一個在農場工作的老司法干警,當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建設邊疆,開發邊疆”。建場初期提出的口號是“穩的住,跑不了,吃得飽,改造好,改造第一,生產第二”的大政方針。他們的妻子風塵仆仆地攜兒帶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了諾木洪農場。雖然各有不同的來農場的經歷和背景,但他們卻匯聚成一股力量扎根戈壁建農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大隊管教股股長柴發信是來自甘肅新昌縣。50年代建場中期,從甘肅押來一批刑事犯罪分子來到諾木洪農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鞠守豐(左)任膠東地方八路軍時期的照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8年穿干部制服的趙金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8年趙金箴(右一)和她的戰友們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199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授予趙金箴司法行政二級金星榮譽勛章。</span></p> <p>農場老司法干警鞠守豐,年輕時受其二姑父王炳初(王,1946~1948年任我黨海陽縣長,后南下為副省級干部)革命影響 1939年4月入黨。1940年初,鞠守豐任海陽縣共產黨領導的“青抗先”小紀區聯防指導員,同年參加膠東八路軍地方部隊。1947年為了支援孟良崮戰役,建立膠東支前司令部鞠守豐任股長,此間結識了田毅(后來的諾木洪農場副場長)。1948年鞠守豐調任膠東地區總醫院任總務股長和總會計師,此時又結識了人事股長毛林楓(后來的諾木洪農場的毛場長)。解放后,為加強公安隊伍,調任膠東行署公安處萊陽勞改大隊任中隊長,三個中隊長分別是鞠守豐、田毅、喬東盟(喬東盟后來任青海省哇玉香卡農場黨委書記)。在萊陽勞改大隊工作期間,又結識了從招遠縣公安局充實勞改大隊的副大隊長李丹同志。</p><p>母親趙金箴,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1948年進入我黨華東工商干校學習。不久就隨父親一同押犯去青海。先后在懷頭塔拉、格爾木、省勞改局公安二校、勞改局筑路支隊、勞改局西寧磚瓦廠、諾木洪農場工作。(部分摘自鞠旭照對父母的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0年代風華正茂、青春靚麗的楊振金、廖淑芬夫婦。楊叔他們因從廣西押犯到西寧,被告知暫借一段時間,留在青海幫助做廣西籍犯人的思想教育轉化工作,誰知這一借就是一輩子,少年離家老大回,兩鬢蒼蒼鬢毛衰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晚年的廖阿姨和女兒楊桂洪在一起安度晚年,其他子女們都非常孝順,經常給予經濟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撫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難能可貴的是廖阿姨還是一位格爾木、諾木洪農場發展史、地形地貌的活地圖,又是農場干部、工人家庭成員組成的“百科全書”。2017年4月我們一行到廣西荔浦看望她,時隔半個多世紀,只要你報上格爾木農場或諾木洪農場父輩的名字,她馬上就能說出家庭人員的構成是幾男幾女,絕對沒有含糊其辭,這對一個高齡老人的思維能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日宴會,全家族兒孫輩們圍繞著壽星老媽媽照的全家福。</span></p> <p>當年,每個生活在農場的家庭都有他們來青海的故事。最為傳奇的是來自廣西桂林地區公安處的楊振金老前輩。50年代后期,一輛押犯的悶罐子列車發往甘肅蘭州,那時到西寧的鐵路還沒修好,火車只能通到蘭州。當時桂林地區公安處的領導通知隨車押送的干部,押犯移交給青海接犯單位后就算圓地滿完成任務,剩下的事情便由押解組長帶隊返回廣西??墒怯捎诋數馗刹亢蛷V西籍的犯人語言不通,加之南方和西北氣候、飲食、語言等諸事溝通困難。而這一批調犯又是社會上的幫派體系、殘渣余孽、土匪、國民黨殘兵較多難以管理。據阿姨說青海勞改局曾致電廣西公安廳,要求將這一批干部集體留下來傳、幫、帶,言明時間為一年后再返廣西桂林。為了共和國的穩定,為了全國一盤棋,廣西公安廳同意了青海的請求,遵照上級的指示廣西的干部被留下了。她說起初,丈夫是在西寧處理來青押犯移交和往各州縣的農場派送犯人,做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p><p>樹葉黃了又綠了,一年的借調很快就要結束了,正當這批廣西桂林的干警準備回家時,1958年發生了西藏達賴喇嘛的武裝叛亂,為了剿匪,為了監獄罪犯的思想穩定,他們被要求留下再支援一段時間。</p><p>日月如梭,當又一年格?;ㄩ_放的季節,他們以為這次再沒有留下來的理由肯定可以回廣西了,誰知又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前線炮火連天,這一批廣西籍干部不僅沒走成,有意思的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了”,青海勞改局已經把他們視為自己忠誠可靠的干部隊伍了,給他們編隊增援格爾木監獄,補充那里的干部不足。阿姨長舒一口氣說:老楊這一留啊,就是一輩子與勞改事業結緣了。他熟悉了青海的大漠戈壁,熟悉了雪山草地,更熱愛組織賦予的勞改工作。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結束了,組織上裝作不知,不提回廣西桂林的事,他們這一批押犯干部也不愿走了,徹底的從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視為青海干部隊伍里的一員。等形勢進一步穩定了,我也背著簡單的行囊領著孩子跟隨丈夫來到格爾木后又來到諾木洪農場。</p><p>我想廖阿姨她們伴隨丈夫扎根農場艱苦創業的事例,僅僅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在農場困難時期,全青海農場系統有千千萬萬個像廖阿姨這樣的家庭。所有的干部工人家屬響應組織號召“我們也有兩只手,絕不在家吃閑飯”。她們組成家屬隊,養豬、打豬草、拔燕麥賣給青藏公路養路段、脫土坯蓋房子。農場也相應的給各大中隊干部工人家屬們劃撥幾十畝土地,讓她們種植蔬菜賣給格爾木市和兵站。用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支援丈夫的司法事業,請問那時農場的媽媽們,不管丈夫的職務高低,不講農場特有的社會地位、又有誰沒拉過架子車,參加過家屬隊的勞動呢?</p><p><b>可以說在青海各農場早期發展史上,都有一個叫做“家屬隊”婦女群體,是她們用羸弱的肩膀支撐著家庭相夫教子的半邊天。青海監獄農場的壯大和發展,繁榮和穩定有她們濃墨重彩的一筆,每一位取得成績的干警,軍功章上絕對有她們的一半。</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此,我們應該銘記當年“家屬隊”的媽媽們所發揮的作用、這就是歷史永恒的記憶!</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現已定居安徽內地的束場長,今年是他和老伴的金婚紀念日,束場長自制了以“松鶴延年”為題的一篇彩視音樂像冊,他們把自己相戀相愛一輩子以場為家,繼承發揚了“講奉獻,講政治,講大局”的農場精神濃縮在小小的音樂相冊里。</span></p> <p>“我倆是1962年中國農業大學同班同學,同一學習組,同在學校廣播站工作。6年的相識到相愛,68年畢業前確立了戀愛關系,同年秋天,我們到青海某部隊鍛煉,70年分到柴達木諾木洪農場工作。當年的土坯房就是我們的住房。1975年有了大兒子保華。這就是原諾木洪農場副場長束留松和老伴鄒鶴齡金婚紀念冊的自述語”。</p><p>打開相冊一股股青春氣息的倩影撲面而來,他們朝氣蓬勃的在農場艱苦年代結為伉儷。轉眼執手相伴一生,如今已經走過了一萬多個過日日夜夜,終于成就了“松鶴長相依”金婚的紀念冊。</p><p>縱觀農場60年的光輝歲月,又有多少不離不棄的農場人,在這里開花結果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大西北的勞改、勞教事業。</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注:原農場副場長束留松,其妻鄒鶴玲,兩人各取名字中一字便是“松鶴延年”)這是一篇非常富有詩情畫意和注入想象力的吉慶相冊。</b></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父親在50年代中期,也就是第一次西部大開發,被山東省公安廳要求押犯去西北格爾木監獄,一同前行青海的還有當年戰友,海陽籍的公安干部鞠守豐老前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們從山東萊陽勞改隊押犯奔赴青海格爾木農場三站。那時的站,相當于現在稱呼大隊。大約63年,格爾木農場撤銷后又調到諾木洪農場,1981年8月退休又改為離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父親母親,他們一輩子沒有進過高檔餐廳,睡過酒店席夢思。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高鐵、輪船。身為大隊長的他,一生都在司法第一線,卻一輩子沒有熬到他熱愛的,由國家配發統一標志的司法制式服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見到了最初是數字的“三星、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卻沒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手機,更別說現在的智能手機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在奉獻了一輩子的勞改事業中,父親只是其中的一員代表,他們是吃苦最多、報酬最少的老一代農場人“眼睛一睜干到熄燈”。他們獻了青春獻子孫,穿著計劃年代憑布票供給的粗布衣,吃著國家的定量標準,沒有加班費、沒有交通補貼、沒有誤餐補貼、沒有通訊費。</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枚司法部頒發的榮譽勛章,是概括總結了父親獻身司法事業一生最高的獎賞。</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母親也像那個年代所有的家屬一樣,只要組織一聲調動,拿著最簡單的鋪蓋卷、陪著丈夫由格爾木轉戰到諾木洪。她也用自己的雙手參加家屬隊的勞動來減輕家庭的負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我父母的一生也是所有青海勞改、勞教系統的一個縮影吧……</span></p> <p>一幅珍貴的歷史老照片描繪了那個時期進藏管教干部的真實寫照,他讓我們后人看到了當年真實的影像。</p><p>頭戴皮帽,一架四邊有玻璃防風、防沙塵暴的風鏡架在皮帽上。身穿有布面的老羊皮大衣,口罩、圍脖統一挽在胸前的衣服里。腰扎武裝帶,一把手槍掛在武裝帶上,在冬天他們卻穿著單鞋,一件太小的外罩蓋不住稍長的棉襖。這就是當年赴格爾木農場干部的風采吧。</p><p>母親則是當年比較流行的裝扮,披肩長發戴一頂帽子遮蔽風吹日曬。一領圍脖可能既抵御風寒,圍到嘴上又能擋風沙。穿一件我叫不上服裝樣式又不知啥顏色、白里子的短大衣,兩手斜插在大衣的口袋里,不合腰身的肥棉褲,全身冬天的裝束,腳上卻穿著和季節不同的單鞋。他們都目光炯炯的憧憬著前方,至于他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背景下照得這張照片。小時候不過問也不在意,等到某一天再見到這張照片時,它已經凝固了時間,把父母的人生永久地定格在一瞬間,變成了記憶的永恒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圖:1992年領導班子部分成員從左至右:李文朝,楊光,高振武,姚季陶,石磊。</span></p> <p>農業中和開發中,1993年時任副政委李文朝(右二)生產科長吳秀林(右四)機電科科長閆林(右一)管教科副科長閆沛(右三)水利工程大隊大隊長張學(左一)等與技術人員在工地上合影。</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照片:1962年12月歡送袁中壽(前排中)退休合影。</span></p> <p>1962年12月退休的袁中壽,他也是一輩子沒有穿過警服的第一代拓荒者,沒有伙食補助和單位自助餐,他們穿著最樸素每人每年一丈六尺的布票做成的粗布衣,那時條件艱苦,每個家庭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想來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那個時期,男女青年穿補丁衣服卻是很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場初期,農場子弟學校教師劉玉坤后排左一,王義英后排左二與學生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每年秋天收割小麥的時候都要召開一次集體動員大會。給參加秋收的人員定指標、定任務。這是一場真真正正汗水浸透脊背,太陽曬脫皮、手掌布滿老繭,龍口奪糧的勞動競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農場干部在秋收期間各辦公室停止辦公,全力以赴到就近田間參加割麥勞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70年代農業專家在諾木洪農場小麥高產田參觀考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農場的春小麥是3月份播種,秋天的8月底開始收割,那時大田里紅旗招展,掛在防風林帶樹杈上的高音喇叭一首首鼓舞干勁的紅歌輪番播唱。此時帶工干部也人手一只土喇叭巡查督陣,關鍵季節農工們也是熱火朝天地你追我趕的虎口奪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中隊在麥場裝車喜交愛國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長鞭哎,那個一甩哎~啪啪的響哎,趕著大車去交公糧。支援國家搞建設,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形容一個沸騰的場面可以用“人歡馬叫”來形容,如今在高度機械化的21世紀,這個形容詞已經很少用到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諾木洪農場的今昔》作者簡介:高振武,男,遼寧省人,79歲。1949年5月參加革命,歷任柴達木監獄黨委書記等職,1992年10月離休,現享受副廳級待遇。</span></p> <p>1955年為了響應國家開發大西北的召喚,從祖國各地,主要是從解放軍中轉業一批干部來支援青海的經濟建設。這批曾經南征北戰,在槍林彈雨中為祖國立下戰功的英雄好漢,脫下戎裝,響應號召來到青海柴達木盆地。這些老戰士、干部占農場干部工人隊伍的75%。他們仍發揚解放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光榮傳統,為開發柴達木農業,雄姿勃勃,戰天斗地,我就是其中一員。(摘自高振武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獻身勞改事業37年》作者簡介:楊明高,男,81歲。1956年3月參軍。中共黨員,曾任諾木洪農場醫院內科主治醫師,二大隊衛生所所長,1996年退休現定居在四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時補充司法干部的主要來源是從部隊上集體轉業。圖為身著戎裝年輕時楊明高前輩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6年5月2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銀星榮譽勛章。</span></p> <p>1959年2月,我由寧夏固原騎一師三團炮連轉業到青海公安總隊三支隊二營六連。一路顛簸進蘭州、西寧于1958年農歷除夕夜到了香日德鎮,下車以后天色已晚,我和幾位同志跟大馬車到香日德河去拉冰塊化水后燒開水做飯。正月初一趕到了諾木洪六連一排駐地。歇了二天,第三天又行軍來到大格勒一站六連三排駐防、我被編在七班。當時條件極其艱苦,能住在棉布帳篷五人的地鋪大炕,算是中等偏上的待遇了。我們的副班長李格勞同志則常年住在夏熱冬寒的單帳篷里。當時我們的任務是為大格勒分場看押犯人,監獄設施十分簡陋,或者說稱不其為監獄。選一處坑洼地或堆一道土嶺埋上紅沙柳杖子,四面插上警戒旗就是天然的監獄。(摘自楊明高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難忘諾木洪》作者簡介:張興漢,男,甘肅臨洮人,85歲。1949年8月參加革命。歷任副支隊長等職,1985年4月離休,現享受副廳級待遇。</span></p> <p>青海省勞改局前身在1951年叫勞改科,1952年以后叫勞改處,處長是張貴德,后來勞改處升格為勞改局,張貴德任第一任局長。我原在西北野戰軍第一軍政治部做民運工作,青海解放后,我和其他同志以軍代表的身份分配到青海財政科,也就是后來的財政局、財政廳。省公安局成立勞改處,急需經濟人才,這樣,我就調過來了。當時的青海公安廳廳長是薛克明,他十分重視啟用有文化水平的干部,于是我又被點名調到省局計劃處工作。我愛人是1954年從上海招干到青海去的,她也是青海離休回來的。</p><p>1964年,根據省局工作安排,我被調到諾木洪農場工作,一直到1982年,隨后調到賽什克農場任副場長。</p><p>在諾木洪工作的日子是我一生當中最強難忘的歲月,直到今天,雖然離開青海近30年了,我還是時常夢見在諾木洪農場工作的場景。</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戈壁灘上的30個春秋》作者簡介:樊世昌,男,河南鄢陵人,現年82歲,1948年1月參加工作,歷任中隊長等職,1984年5月離休,現享受副縣級待遇。</span></p> <p>1954年底,我從部隊轉業到青海工作,于1955年初被分配到勞改大隊,在張發芝同志的帶領下修筑茶甘公路。同年8月公路全線竣工。省勞改局決定勞改大隊整建制調往柴達木盆地的諾木洪地區開辟勞改農場。</p><p>8月中旬,我們一同修路的30多名干部帶押著近800名犯人,乘著十幾輛老式汽車和輪式拖拉機,踏上了開發建設諾木洪農場的征程。車隊浩浩蕩蕩一路向西,經過6天的風餐露宿,走了六七百公里的路程,終于來到了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南邊緣,海西州都蘭縣境內的諾木洪地區。(摘自樊世昌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搶險》作者簡介:王義盛,男,山東乳山人。1958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歷任諾木洪農場電站站長、黨支部書記等職,1996年9月退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諾農三寶》作者簡介:李傳鈞,男,河南開封人,81歲。1949年5月參加革命,歷任管理員等職,1982年10月離休,先享受副縣級待遇。</span></p> <p>我剛轉業到諾木洪農場天天和沙柳打交道,燒火做飯用的是沙柳,土炕鋪的是沙柳葉,棚地窖用的是沙柳木,坐的是沙柳木板凳,切菜用的是沙柳木案板,就連家家戶戶別具風格的四合院的圍墻,也是用沙柳柴垛的。諾木洪農場有三寶:小麥、枸杞、黑沙棗 。提起諾木洪農場的小麥,在柴達木是很有名的。青海省勞改系統曾經流傳著幾句順口溜:“浩門的油菜,德令哈的路,諾木洪的小麥,香日德的樹”。</p><p>我在諾木洪農場多年,曾對小麥磨出的面粉做過細致觀察,二遍三遍磨的面粉,質量最差;四遍五遍之后又差一些。另外,如果用80%的諾木洪面粉,配上20%的冬小麥面粉蒸出的饅頭、色澤純白、質地松軟、口感綿長沒有發粘的感覺,請君不妨一試。(摘自李傳鈞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籌建諾農電視臺的回憶》作者簡介:潘福君,男,遼寧省人,80歲。1946年3月參加革命,歷任科員主任科員等職,1989年12月離休,現享受副縣級待遇。</span></p> <p>我是1946年3月15日參加革命的,在部隊上當過通訊員,偵察兵,參加過解放沈陽的戰役,剿過匪,開過汽車,當過飛行員。后來在海軍學校學習做過海軍指揮員。1958年我從遼寧撫順海軍部隊轉業來到了青海省諾木洪農場。</p><p>諾木洪屬于盆地氣候,夏季氣溫比較高,風沙非常大,遍地都是沙丘,刮風多、沙塵多、蚊子多。當地人常用“三只蚊子一盤菜”來形容蚊子。那時候住的是土坯房子,四處漏風,外面刮起沙塵屋里到處都是沙子。就算點盞煤油燈,也什么都看不見。生活上也很困難,由于沒有磨,最初每家每月定量只供應3斤白面,三兩食用油,條件非常艱苦。(摘自潘福君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前輩潘福軍所熱愛的電視事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為青海省諾木洪有線電視開通典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諾木洪—好地方》作者簡介:張立君,男,現年74歲。1957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柴達木監獄科員、主任科員等職,1993年12月退休。</span></p> <p>45年前,滿頭黑發的我帶著激情和夢想,從學校畢業走進諾木洪農場。15年前,兩鬢斑白的我,又帶著無限的眷戀和無尚的光榮,離開了那片曾經留下了青春、灑下了汗水的熱土上。如今每每回憶起在那里工作的情景,不禁心潮彭拜,激情滿懷。作為一個老諾木洪人,回憶農場發展的里程,總是讓我倍感創業之艱難,發展之不易,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p> <p>五十年代初,我省著手開發柴達木盆地的資源。開發農業,水利先行。德令哈、諾木洪、格爾木、香日德四個灌溉工程先后上馬。組織上派我們十幾個人到諾木洪灌區施工。</p><p>諾木洪灌區在都蘭縣境內,位于柴達木盆地南緣,昆侖山北坡山前面。工程從1955年開始,1956年完成,1957年試水加固,灌溉渠道全長32公里,解決了諾木洪農場6萬畝耕地的澆水問題。它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開發柴達木的建設中,是一個滿意的工程。(本文摘自《輝煌歲月》)</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諾木洪農場的開發經過》作者簡介:張立君,男,河北獲鹿人,74歲。1957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農場生產科科長等職,1983年12月退休。</span></p> <p>當人們乘車由西寧出發,沿途恰似一條油光發亮的的黑色緞帶。青藏公路西進,到達柴達木盆地國道634公里處時,一條長約25公里、寬約3公里郁郁蔥蔥的林帶和大片的綠洲映入眼簾,令人頓覺心曠神怡。這是什么地方?如果問我這個“柴達木人”,我會自豪的告訴你:這塊綠洲,就是青海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擁有6萬畝耕地的諾木洪農場。</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簡介:張景州,男,河南南樂人,74歲。1958年9月參加工作,歷任主任科員等職,1992年11月退休。</span></p> <p>《艱苦創業難忘懷》1960年3月,我從伊克高麗農場帶犯人合并到諾木洪農場在二站(現在三大隊)幫助搞春播。當年5月初,我們原班人馬到達天格勒農場(后改為諾農五站)。</p><p>到達那里后,既沒有監舍,有沒有監墻,警戒旗一插即使圍墻,也是警戒線。沒有住房,干部、武警、犯人都住在單帆布帳篷。住帳篷晚上冷,白天熱。有一天晚上刮大風,把我和劉汝讓住的帳篷刮跑了,我倆被壓在帳篷下,第二天早晨我們倆從帳篷下爬出來,我看見他就笑,他看見我也笑,笑什么呢?因為我倆滿臉都是沙土,看不見對方的面目,只有兩只眼睛在轉,所以我倆哈哈大笑。田格勒那里有五多:蚊子多、狗熊多、咸鹽多、鎖陽多、天鵝多。(摘自張景州回憶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聲》作者簡介:劉凌云,男,85歲,1948年12月參加革命,歷任干事、副科長、科長等職,1984年1月離休,現享受副縣級待遇。</span></p> <p>艱苦奮戰54春,往事歷歷記憶深。</p><p>原始荒漠處女地,耕耘創業才有今。</p><p>開荒造田興水利,千里戈壁扎營地。</p><p>氣候惡劣風沙大,心系邊疆何所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劉玉坤(左二)劉凌云(左三)夫婦和兒女們的合影。</span></p> <p>通過前輩們一篇篇的回憶,我似乎觸摸到了老一輩司法工作者那青春昂揚的脈搏。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書中教導說: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p><p>他們當年正是有了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理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諾木洪農場。</p> <p>原一大隊中隊長武希學攜老伴相玉樂現已離休在山西運城安度晚年。</p><p>女兒武霞專程從浙江湖州趕往山西運城給父親過生日,圖為她和父母相親相愛其樂融融的場景。</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諾木洪農場老干部劉獻忠(左四)離休山東日照后和兒子劉家勝(左一)生活在一起。</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農場五大隊加工廠,那個年代最令人羨慕的雙職工家庭,劉運清,劉云梅全家福照片。左:劉云梅、劉云清,前排媽媽懷抱的是小女兒,劉東明。后排:左:劉東風,劉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現劉阿姨退休后回河南周口地區淮陽縣居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8年10月,劉穎秋、劉衛紅夫婦專程看望了退休后定居在濟南市原農場老干部魏廣超(左二)吳穎芝夫婦(右二)。吳穎芝阿姨曾在五大隊加工廠任會計。右一是他們的女兒魏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排左起:倪菁、倪為國、胡薇。前排:周吟琪、倪赟、倪昌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倪科長先后在諾農醫院、財務科、政治科任職。周吟琪曾是農場婦產科醫生,現兩位老人在青海退休后定居在廣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左起:王錦環、倪菁、李彥、倪為國、劉衛民、倪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排左起:劉洋、倪亮、倪昌禧、周吟琪、倪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倪赟、王錦環夫婦,他們像所有內調干警一樣走向廣東新的監獄崗位,繼承發展了在青海高原工作艱苦奮斗、認真負責、埋頭苦干開拓進取的優良作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農場第一剪,原五大隊被服加工廠朱銀祥師傅和老伴許荷娣左一。前排左一:朱雪琴,朱雪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們也應該記住朱銀祥師傅那一代人,他們也是農場建設的親歷者,是他們用勤奮的勞動、揮灑的汗水,將農場的藍圖一步步變成了現實的沙漠綠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諾木洪農場子弟姚俊霞,現已退休在西寧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諾木洪農場子弟徐春梅,工作在威海鐵路部門,退休后現在威海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9年7月諾木洪農場同事在威海聚會,分別40多年的徐春梅和兒時農場同學宋毅軍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7月我和老伴與徐春生、袁彩棉夫婦以及徐春生的妹妹徐春梅一家人相遇在青海西寧時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趙建文和母親、妹妹們在太湖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趙阿姨和她的女兒們的合影。</span></p> <p>這是一個特殊的永恒記憶。那是1976年元月2日在西寧召開的全勞改系統“農業學大寨”會議。當會議結束農場參加會議的干部乘農場返程的客車走到湟源時,一場火車與客車相撞的突發事件從天而降。要知道他們都是農場中層以上的領導干部,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英年早逝的他們突然的離開我們,為此,農場蒙受了巨大的人材損失,失去了各中、大隊的中堅力量。</p><p>這一批老干部、他們真正做到了為黨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讓我們永遠緬懷這些老前輩的名字他們是:</p><p>徐向前二大隊大隊長。</p><p>劉金生農場生產科長。</p><p>姚增彥偵??崎L。</p><p>李月龍二大隊一中隊隊長。</p><p>徐海龍,付成興,張發英,魯紹明。</p><p>一大隊谷云山。</p><p>二大隊三中隊指導員趙富榮。</p><p>三大隊一中隊劉海。</p><p>五大隊三中隊姚中意。</p><p>四大隊中隊長姜新昌。</p><p>五大隊二中隊隊長陳見太。</p><p>如今他們長眠于西寧烈士陵園。</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字由原農場政治科姚俊霞提供,可能還有遺漏和不詳之處敬請諒解和指正)</span></p><p><br></p> <p>他們都是平凡的人,在農場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著。正如那個時代的老同事說的那樣,他們都懷有樸素的無產階級感情,上不攀下不比,老老實實正自己。他們身為司法干警,卻穿著沒有任何標志的面布衣,長年累月的野外帶工,使他們的臉頰有了重重高原紅,他們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瘢瑳]有向組織伸手要過待遇、鬧過思想情緒、沒有爭名奪利。他們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走出了一條不同凡響的人生道路。</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秋到農場的11月中旬,諾木洪已經進入嚴寒的冰封期,農場人會給大田周邊的防護林帶再澆一遍越冬水、確保林木安全越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那花色品種少之有少的年代,由于“倒掛金鐘”好培育,好飼養,所以家家戶戶都有幾盆不同花瓣的“倒掛金鐘”花,它的綻放無疑給那色調單一室內增添了些許春的艷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建的諾木洪農場辦公大樓指揮中心。</span></p> <p>青海監獄事業的發展,見證了老一代監獄工作者創造的卓越功績,也彰顯了老一代監獄工作者無私無畏的崇高奉獻精神。在生活條件及其惡劣的高寒環境中,他們用熱血乃至生命在荒漠中拓荒、開墾,用忠誠和使命展現了高原監獄工作者的光輝形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b>五個特別的柴達木精神;體現了高原監獄工作者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敬業精神。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色盾牌熱血鑄就,危難之時顯身手,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span></p> <p><b>我耳邊隱約傳來輕輕地哼唱聲:</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幾度風云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色盾牌熱血鑄就,危難之處顯身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崢嶸歲月何懼風流。</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謀而合的截圖,原來在同一時刻,遠在青海的同事也在“抖音”里緬懷過去。</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們在“抖音”畫面里真摯地問了一聲“老前輩,你們還好嗎”?</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心相通的懷念真讓人唏噓不已。</b></p> <p>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如今的“諾三代”已經投身司法戰線,不負青春志成城。他們接過父輩的槍,也就接過了黨和人民賦予的監管改造偉大使命。</p> <p>警徽熠熠生輝,我們謳歌時代賦予“三O三”創業者們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他們的歷史功績必將彪炳史冊,他們的事跡必將成為我們永恒的記憶!</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天邊走來一隊隊跋涉的駱駝,昂首闊步是它堅強的性格。</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緩緩地合上《永恒記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邊走來一隊隊跋涉的駱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走啊走啊走在那茫茫的沙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風里雨里高昂著它的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雪飛沙鍛煉了它的性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高的駝峰從來不寂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茫茫的瀚海里印著它的腳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沉甸甸的駝背上駝著他的心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駝鈴聲聲響是它心中歡樂的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邊走來一隊隊可愛的駱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高大大從來沒有那動人的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默默無聞苦中也有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昂首闊步是它堅強的性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駝鈴叮咚響給人們帶來好生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叮咚的駝鈴聲是草原上最美的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駝峰上滿載著草原人的希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駝隊鏗鏘的腳步聲聲震動萬里山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啊~天邊的駱駝,為你唱支祝福的歌!</span></p><p><b>我相信,那“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柴達木精神,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高高大大從來沒有動人的歌,默默無聞苦中也有樂的駱駝品格,不也正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三代諾木洪人的縮影嗎!</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文章指導:微笑。</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文章朗誦:秀秀。</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文字校對:沙棗。</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資料提供: 雪。</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2020年8月12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天柱县| 城固县| 贡嘎县| 泸定县| 乐平市| 安徽省| 天等县| 耒阳市| 汕尾市| 瑞丽市| 游戏| 湄潭县| 峨边| 旅游| 顺平县| 新绛县| 磐石市| 仁怀市| 晴隆县| 长汀县| 灌云县| 山西省| 萨嘎县| 青岛市| 依安县| 阳曲县| 云阳县| 资溪县| 东台市| 独山县| 澄迈县| 抚顺市| 扎囊县| 哈尔滨市| 兴隆县| 宝鸡市| 宜都市| 保德县| 岑巩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