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崔莊邂逅崔鶯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月西廂傳佳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誰知元稹《會真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亂終棄是張生。</p><p> 鶴壁淇濱區湘江社區(崔莊)東,有一不起眼的小廟宇,偶然探訪,發現卻是《西廂記》中鼎鼎大名的崔鶯鶯的墳冢舊址,頗有意外!</p> <p> 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其講述的書生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喜劇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p><p>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最早見于唐代文人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而《鶯鶯傳》講述的卻是貧寒書生張生對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p><p> 有學者考證,元稹筆下的《鶯鶯傳》中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他實際也就是那個相愛相離的負心人,其實元稹在離開崔鶯鶯之后,并沒有就此死心,因而才會創作出《鶯鶯傳》以抒發其心中的苦悶之情,而張生和崔鶯鶯的悲慘結局,其實也就是元稹的內心真實寫照。</p><p> 貞元十五年(799)冬,21歲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后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然而貞元十九年在長安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后,與太子賓客韋夏卿之女韋叢(成之)結婚,蒲城女子遂被拋棄。婚后六載,韋叢病故。不到兩年,納妾安氏。后又續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體驗,寫作了一些愛情詩和悼亡詩,現存八十余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經滄海難為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除卻巫山不是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次花叢懶回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緣修道半緣君。</p><p> 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就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游春七十韻》)。</p><p> 另元稹《元氏長慶集》中亦存《鶯鶯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殷紅淺碧舊衣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次梳頭暗淡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合帶煙籠曉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牡丹經雨泣殘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低迷隱笑原非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漫清香不似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頻動橫波嗔阿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等閑教見小兒郎。</p><p> 元代詩評家,曾經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曾經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昵之游戲”。</p><p>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微之自編詩集,以悼亡詩與艷詩分歸兩類。其悼亡詩即為元配韋叢而作。其艷詩則多為其少日之情人所謂崔鶯鶯者而作。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情感,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可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者尤巨”。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附《讀<鶯鶯傳>》中明確指出:“《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p><p> 魯迅先生也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唐之傳奇文》中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p> <p> 從以上分析可知,崔鶯鶯并非元雜劇中虛構的人物,而是現實中實有其人。《鶯鶯傳》記述鶯鶯被張生始亂終棄,一年后,崔張分別嫁娶:“后歲余,崔已委身于人,張亦有所娶”。后張生以表兄的身份求見崔鶯鶯,崔鶯鶯堅持不見,最后,送了他一首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棄置今何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時且自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還將舊時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憐取眼前人。</p><p> 至于崔鶯鶯嫁于何人,《鶯鶯傳》并未明說。鶴壁市淇濱區崔莊(原歸浚縣管轄)南地墳冢,曾發現一通墓碑,該碑為《唐故滎陽鄭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銘》(俗稱“鶯鶯碑”),今安放于浚縣第一實驗小學院內,碑高0.8米,寬1米,左邊及右下角已殘缺。碑文正楷書,許多地方已漫漶不清。仔細辨識,尚可讀懂大意。文中并未提及鶯鶯,但據當地人介紹說,碑中所提到的崔氏即是鶯鶯,《鶯鶯傳》中的張生即是作者元稹。取之與墓志對照,傳中鶯鶯與碑中崔氏頗多吻合:均姓崔,均為博陵人氏,均出身名門望族,均為唐德宗至宣宗間人。碑文載崔氏“病卒于大中九年(855年),享年七十有六”。《鶯鶯傳》中鶯鶯之母向張生介紹鶯鶯年齡時稱:“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于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意思是:鶯鶯生于今天子甲子年七月,到現在貞元庚辰年,已經十七歲。經查,“今天子甲子歲”,即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按此推至大中九年,鶯鶯應為七十二歲,與碑文所載崔氏享年七十有六相差四歲,頗為相近。因此,頗疑鶯鶯所嫁之人即碑文中滎陽鄭府君鄭恒。如此多處吻合,難說碑文中崔氏不是《鶯鶯傳》中崔鶯鶯。至于淇水之畔的崔莊與崔鶯鶯有何關聯,滎陽鄭恒和博陵崔鶯鶯為什么會合葬于崔莊,碑中沒有介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從該碑來自崔莊南地墳冢,且從以上對照分析來看,鶯鶯墳及傳說并非空穴來風。</p> <p>??????????????????????????</p><p> 2019年4月13日初記:</p> <p>??????????????????????????</p><p> 2020年8月13日再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2020年12月8日補記:</p> <p> 近日路過湘江社區(崔莊),發現社區東北角新辟出一方小園,樹起一塊石牌,上書“西廂記故事起源地——崔鶯鶯故里”,園存一亭,一碑,一像,西墻為仿畫的著名畫家王叔暉創作的《西廂記》工筆連環畫。石亭中一碑,正面書“西廂記故事起源地”,背面摹刻“唐故滎陽鄭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銘”。</p><p> 石亭有兩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劇喜劇西廂故事傳千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產詩出歌淇水悠悠流萬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持才無誠元稹失寵貶江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儀承善鶯鶯賢淑得善終</p><p> 對聯格律不合,對仗亦欠工穩,刻字用的還是現行的印刷標準楷體,這些都使對聯的藝術性大打折扣。</p><p> 一座古裝少女銅像,身段婀娜,羅裙飄轉,卻手捧香茗托盤,不知到底是鶯鶯大小姐還是丫鬟小紅娘。</p><p> 王實甫《西廂記》中記載的西廂記故事發生在山西永濟普救寺,說鶴壁崔莊是崔鶯鶯故里雖有待考證,但好歹有塊唐碑為證。若說崔莊是西廂記故事起源地實在有些牽強,想必也是為了增加些噱頭吧。</p><p> 至此街頭小景,觀碑賞畫,至少也寄托一下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而崔鶯鶯魂歸淇水,也為鶴城文化增添了些許積淀和浪漫。</p> <p>山西永濟普救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九江县|
南澳县|
班戈县|
东源县|
延吉市|
和静县|
嘉禾县|
车致|
芜湖县|
蓬安县|
兴隆县|
兴国县|
南川市|
皮山县|
松阳县|
镇平县|
安岳县|
平利县|
阳原县|
黑山县|
义乌市|
永泰县|
临邑县|
胶南市|
潜江市|
渝中区|
庄浪县|
瓮安县|
都江堰市|
新闻|
阳泉市|
深州市|
邯郸市|
游戏|
东方市|
苍南县|
嵊州市|
康乐县|
福泉市|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