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部分會員在浙江泰順泗溪鎮合影)</p><p><br></p><p><br></p><p><br></p> <p> 橋,中國古橋,遍布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它們歷經滄桑橫臥堅守在江河湖溪之上,在千百年的悠悠歲月中,無論酷暑烈日或寒冬雪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經受著風吹雨打。以它古老蒼勁的身軀承載著歲月滄桑,溝通著東西南北;以它質樸醇厚凝重的品質,默默無聞地承受著行人和車馬跨橋而渡的踩踏及碾壓,依然毫無怨言地屹立了千百年,無私的在奉獻著自己。</p><p> 一一一一題記</p><p><br></p><p><br></p> <p>(西浦廊橋夜景……)</p><p><br></p><p><br></p> <p> 福建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組織了60名會員于庚子年8月7日至9日三天,前往閩浙兩省交界處一帶進行采風攝影,這是踩著“黑格比”臺風在浙江溫州一帶登陸后的一次尾隨活動。</p><p><br></p><p><br></p> <p>(疫情并未結束,體溫檢測還不能放松。組織人員對采風會員嚴格行前體溫檢測……)</p><p><br></p><p><br></p> <p> 適逢機緣,我遂同攝影采風的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的老師們,在協會主席陳蘇華和常務副主席范本仁老師及副主席石琛琪、鄭曉東和林耘秘書的帶隊組織下,從五一廣場南側的“福建大劇院”門前,乘上車牌YF676號大巴車和三部自駕車,開赴閩北浙南交界處的壽寧和泰順。</p><p><br></p><p><br></p> <p>(向著快樂出發,向著風景誘人的地方出發,向著攝影人創作地出發……)</p><p><br></p><p><br></p> <p> 向著快樂出發,向著風景誘人的地方出發,向著攝影人創作地出發。7日這天,艷陽普照,晴空萬里,對采風活動的會員來說,心情格外的舒暢。一路車程一路歡聲笑語,旅途的時光總是顯得那么的短暫,不知不覺三個小時的行程,似乎是個一晃的瞬間便到了壽寧。</p><p><br></p><p><br></p> <p>(一路青山秀水,一路迷人風景,撒下一路好心情……)</p><p><br></p><p><br></p> <p> 從寧德行至壽寧的途中,隔著車窗可遠觀到高速公路兩側的茶山,在一層層綠色的圍堰中,一排排的茶垅,一行行的茶樹,猶如階梯般的從山頭整齊的排列到山腳下,好似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山上的茶樹青又青,茶山的綠充滿了九月摘采的期待。壯觀的茶山景致是一種獨特魅力的美,我們不僅驚詫于茶山綠色,更喜好茶能致遠,沉溺于茶香能醉心的誘惑。</p><p><br></p><p><br></p> <p>(下榻在犀溪村和西浦村交界處的“雙浦酒店”……)</p><p><br></p><p><br></p><p><br></p> <p> 攝影采風的第一站是福建壽寧縣犀溪鎮,我們下榻在犀溪村和西浦村交界處的“雙浦酒店”。該酒店是按照四星級賓館標準建造的酒店,時下在犀溪鎮算得上是最好的酒店。在與酒店總經理龔鄭貴(136 5695 0415)短暫的接觸交流中感覺,這是個淳樸好客、熱情時尚的小伙子。</p><p><br></p><p><br></p> <p>(鄉村發展帶頭人、福建省2017屆的“大地之子”一一樸實憨厚的壽寧縣西浦景區運營經理繆正先生)</p><p><br></p><p><br></p> <p> 西浦古村民風淳樸,尊教重禮,那里的鄉民樸實無華、熱情厚道。當我們到達“雙浦酒店”時,壽寧縣西浦景區運營經理繆正等人,早已在酒店恭候我們多時。繆正經理是福建省評為的鄉村發展帶頭人,是福建省2017屆的“大地之子”。他回村帶領鄉民發家致富的事跡很感人,屬于感動大地的大地之子,為我們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此行采風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從我們到達西浦古村即日始,繆正經理一直為我們忙前忙后到“廊橋長桌宴”上菜時才離開,隔日又張羅和陪同我們在狀元祠觀賞北路戲。</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掩映在樹蔭下的古民居……)</p><p><br></p><p><br></p> <p> 具有“廊橋水鄉”之譽的西浦古村,距壽寧縣城約有20公里,距離浙江泰順縣城約15公里,居于壽寧和泰順兩縣城之間。西浦古村,也是我們頭尾三天攝影活動下榻的大本營。</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p><p><br></p><p><br></p> <p> 酒店內每個客房的桌上擺放著一張《千年名村西浦村》的廣告冊。上面印有古村“以廊橋和古建筑為特色,以狀元、民俗、戲曲文化為底蘊,西浦景區被壽寧定為集旅游觀光、運動休閑、修學科考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酒店積極地向住宿游客們介紹了狀元古村西浦“十橋風景柳依依”的美麗風光。</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臥溪虹橋……)</p><p><br></p><p><br></p> <p> 有著千年文化積淀的西浦古村落,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景色秀麗,享有“廊橋水鄉.狀元故里”和“三步一柳,十步一橋”的美譽。</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p><p><br></p><p><br></p> <p> 閩北浙南邊界處這一帶的深山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這里山勢蜿蜒,是一片綠谷尋幽,溝壑縱深,峰巒疊嶂的大山區。只要是有靈氣的地方,就有活的源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里的山多溪多溪長,這里的橋也就自然多了起來。</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酒店前是一條寬闊的犀溪……)</p><p><br></p><p><br></p> <p> 鄰近酒店門前公路旁是一條寬闊的犀溪,這條流淌不盡悠悠古意的犀溪水,自北向南從上游犀溪村緩緩地流向西浦村。順流而下至一家西浦飯店午餐后,再返“雙浦酒店”午休。</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西浦古村的村口牌坊……)</p><p><br></p><p><br></p> <p> 下午三時,在一位繆姓西浦村小伙子的導游下,我們正式對西浦古村進行游覽拍攝。一座四柱三門的石雕牌坊高高的矗立在235國道旁,正門楣上題“千年名村”,兩側邊門楣上各是“廊橋水鄉”和“狀元故里”金字行書。這是古村的新村口,老村口在新村口牌坊北側咫尺之遙的地方。一個小下坡的右邊是土地廟、大帝宮和太陰宮,直至眼下的“蟾宮橋”,這里就是古村口。</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狀元樹……)</p><p><br></p><p><br></p> <p> 穿過牌坊是一座筆直通往西浦古村的現代石橋,站在橋上向北望去,一條自北向南的北浦溪(當地人稱犀溪),穿過橫臥在犀溪上的蟾宮廊橋,與自西向東的與西浦溪(當地人稱蟾溪)匯合后,形成倒“人”字型整條犀溪,向南方的福安流去。</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隱匿在綠蔭下的古民居和古廊橋……)</p><p><br></p><p><br></p> <p> 邁過石牌坊橋朝右向北行,遠遠望去,那些“青磚黛瓦馬頭墻”古樸靜謐的古民居,在我們徜徉鄉間路的視角變換中,被參天古樹掩映下若隱若現,給游人一種大姑娘待字閨中,“金窩藏嬌, 足不出戶”,偶爾在樓閣軒窗處現靚影的感觸。</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狀元樹……)</p><p><br></p><p><br></p> <p> 鄰近西浦小學北側處,一株撐天的八百年老樟樹,像巨人般的聳入云天,這就是“狀元樹”。據傳南宋時,壽寧西浦村出過一個名叫繆蟾的狀元,在趕考前種下了一棵樟樹,被喚“狀元樹”,西浦人用以激勵“狀元故里”的后人勤奮學習。 </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古村口“蟾宮橋”……)</p><p><br></p><p><br></p> <p> 在狀元樹的北面,隔溪望去是一座靜臥在清溪之上的蟾宮廊橋(又稱“狀元橋”),這座掩隱在溪畔綠柳中的古廊橋,就是古村口的通道處。遠眺依稀可見,廊橋側中部橋頂上標有“狀元廊”白底黑字匾額,鄰近橋的下游是一排碇步橋。</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碇步琴橋……)</p><p><br></p><p><br></p> <p> 當地流傳著一句“六朝煙雨一澗廊橋三碇石,百代風光雙溪流水四城山”到詩贊。千百年來,“西浦伴隨著流水,沐著柳煙,以淳樸的方式演繹著自己的傳奇,以閩北水鄉獨有的清新脫俗之美,步入了人們的視野”,展示了西浦村“廊橋水鄉.狀元故里”的獨特魅力。</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現代徽派建筑民居……)</p><p><br></p><p><br></p> <p> 從“狀元樹”路口往西拐向蟾溪溪畔,古村建筑從徽派逐漸進化為現代鋼筋水泥結構的樓層民舍。在蟾溪中,一條從北至南的碇步橫嵌在溪中,這是一條新建的碇步。其西側是一座由五條大石條并列成約1.8米左右寬的“永安橋”,這座石板橋曾是壽寧通往浙南泰順的要道,也是壽寧縣轄內最長的石板橋。</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狀元古巷”……)</p><p><br></p><p><br></p> <p> 在永安橋南面是一條標記“狀元古巷”的木牌坊,穿過牌坊即踏進狀元路,走入隱藏在現代建筑中的古民居群。這條約有一華里多長的狀元路,是由石板條鋪中和鵝卵石鋪邊的巷道。</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狀元古巷內的鵝卵石古道……)</p><p><br></p><p><br></p><p><br></p> <p> 雖然現在有不少地方的古村落,在社會進化發展的今天,古建筑已在一定程度上被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筑所逐步替代。但尚存的那些古建筑,依舊像璀璨奪目的珍珠嵌入在現代建筑中,像金子閃閃發亮似的,遮擋不住的向世人昭示曾經的故事和輝煌歷史。</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鄰近“狀元祠”東側段的鯉魚溪……)</p><p><br></p><p><br></p> <p> 狀元古巷內不足兩米寬的鵝卵石步道旁,是一條穿村而過的水圳,當地人稱其為小溪。這條古巷小溪是當地的鯉魚溪,曾是西浦古村人飲水洗菜的生活用水。我曾與老伴游覽過周寧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浦源村鯉魚溪,那里的鯉魚溪吸引了數千萬的游客前去觀賞。游客們無不為溪中色彩斑斕的鯉魚與溪邊戲魚游人,和諧相處的融為一體場景而感嘆,顯然西浦村鯉魚溪的場景大大遜色于周寧浦元源村鯉魚溪。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兩個古老的村落所展現出來都是人與魚之間和諧共處的“人魚”文化,同樣令游人真切地感受到與自然親近融為一體的美好畫面。</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閩東北民俗文化館……)</p><p><br></p><p><br></p><p><br></p><p><br></p> <p> 自東至西游覽狀元古巷,先后觀賞了民俗博物館、狀元祠、躍魚軒,還有油坊水車、官廳等古建筑。民俗博物館匯集了明清時期的各類民俗生活用品和生產農具等,讓游客了解感受到西浦的傳統文化。</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狀元祠”……)</p><p><br></p><p><br></p> <p> 狀元祠是西浦古村其中的一個主要大景點(門票3元/人),我們沒有進祠內觀賞。因得悉:擬有安排在狀元祠內觀賞北路戲演出的計劃。可想而知,能在此祠堂里看戲,說明祠堂內是有戲臺的。一般祠堂是祭祀祖先和族親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的場所,是個肅穆安靜的地方。然而,能在祠堂里演出,也讓我們看到了此狀元祠堂與其他祠堂所不同的區別。</p><p><br></p><p><br></p> <p>(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班子成員合影在西浦古村“狀元祠”內……)</p><p><br></p><p><br></p> <p> 西浦古村是一座“繆氏”血緣的村落,該村繆氏始祖曾為躲避戰亂從浙江紹興遷徒而來,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p><p><br></p><p><br></p> <p>(在西浦古村“狀元祠”內觀賞縣北路戲非遺傳承中心(劇團)演員表演的“戴清亭”節目……)</p><p><br></p><p><br></p> <p> 有史以來,壽寧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與名人有著不可分隔的聯系和傳承影響,故而,這座古城歷史文化積淀是厚重的。這里形成了以耕養讀,以讀饋耕,且耕且讀,半耕半讀,耕讀結合,以“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耕讀理念,讓耕讀傳家世代傳頌。尤其是在民俗博物館里看到的一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的楹聯,讓我們看到了西浦古村數百年來延續不斷的一種耕讀文化精神。</p><p><br></p><p><br></p> <p>(西浦古村“閩東北民俗文化館”……)</p><p><br></p><p><br></p> <p> 古村西浦是個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地方。歷代人才輩出,除出了文狀元繆蟾外,還有繆元威、繆昌道兩名武狀元。我們行至到村里的“躍魚軒”屋便可知,這是清代時崇文重教的一個私塾“四教坊”學堂,“躍魚”顧名思義指鯉魚跳龍門之意。這個古村在“歷朝歷代共出過18位進士和舉人,這里經久不衰的文化奠就了古意盎然的人文風物,也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經典民居”,在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中承載了太多的傳奇和輝煌。</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躍魚軒”……)</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躍魚軒”內景觀……)</p><p><br></p><p><br></p><p><br></p> <p> 走出“躍魚軒”數十米處的一條十字岔路口,就是出了狀元古巷的西巷頭。繼續朝西行就到了“油坊水車”景點,這是一處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油作坊,是利用水車流水帶動大碾盤,進行壓榨的油坊。</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油坊水車”……)</p><p><br></p><p><br></p><p><br></p> <p> 從村西頭折返,順蟾溪畔大路向東行,來到路口一處古建筑“官廳”處,這是古代官員到民間辦案開庭審理的地方,相當于現代的一所“法庭”。有史記載:馮夢龍在崇禎年間曾做過壽寧的知縣,壽寧任職時正是他施展抱負,改革吏治、明斷訟案、興利除害,為壽寧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官廳大門兩側是時任61歲縣令馮夢龍題寫的一副“訟庭何日能生草,俗吏有時亦看山”楹聯。</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官廳”……)</p><p><br></p><p><br></p> <p> 故事里的故事有說不完的故事,而西浦村是個很有故事的故事。明末文學家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一生中所著書籍甚多,印象最深是我其中的藏書“三言二拍”里《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三言”。故而,馮夢龍這個名字早已與壽寧融為一體,在壽寧形成了獨特的夢龍文化”。</p><p><br></p><p><br></p> <p>(明未文學家馮夢龍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書籍……)</p><p><br></p><p><br></p> <p> 享有“狀元故里,進士之鄉”美譽的西浦古村,村中很多景點均與狀元名號有關,如狀元樹、狀元廊、狀元祠、狀元巷……,西浦古村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村內的這些狀元景觀與木拱廊橋、古碇步、永安橋等古建筑與溪畔水楊柳帶、鯉魚溪等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展示了“廊橋水鄉·狀元故里”的獨特魅力。該村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等榮譽。</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楊文壽老師拍攝“蟾宮橋”景觀……)</p><p><br></p><p><br></p> <p> 回到永安橋處,右側是碇步,因其石墩排列在水中形狀如鋼琴的琴盤,當地人喻為“琴橋”,也就是通常我們所稱的跳墩,有的地方稱其為石墩,碇步、跳巖、水跳,這是一處吸引人眼球的景觀。當地人對這種跳墩式的橋,流傳了一句“三排碇步奏琴聲,禮樂名村意匠宏”來傳頌琴橋。</p><p><br></p><p><br></p> <p>(楊文壽老師作品“蟾宮橋”……)</p><p><br></p><p><br></p><p><br></p><p><br></p> <p> 在西浦古村,這種“堤梁式”琴橋是橋梁的原始形式,因步齒聯排又恰似琴鍵故稱。我們先后有趣地對西浦的三座琴橋至少都走了一遍,兩條古琴橋各分布在蟾宮橋下西側和蟾溪“官潭橋”的東側,與永安橋東側鄰近并排的是新琴橋。</p><p><br></p><p><br></p> <p>(壽寧西浦古村景觀:“永安橋”東橋頭亭……)</p><p><br></p><p><br></p> <p> 新琴橋東側的溪中部,有一塊酷似蟾蜍的溪巖石,欲從蟾溪水中跳向新碇步橋,這就是“蟾蜍躍水”的景點。蟾溪與犀溪兩溪匯合處,也就是從蟾宮橋至永安橋這一片景區,可說是西浦古村最精華的自然景觀帶。</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蟾宮橋”西側“琴橋”……)</p><p><br></p><p><br></p> <p> 當我們游覽至“蟾宮橋”不到五分鐘時,天下起了小雨,這場雨正值立秋時分的雨。蟾宮橋上早已擺好了一張張圓桌,將每張圓桌連成一字型長長的“長桌”。當地鄉民為我們準備了晚餐,在蟾宮橋上擺起了“長桌宴”。從東橋頭至西橋頭,60個人圍定“長桌”歡聚在一起。陳蘇華會長還將自己從福州帶來的茅臺系列白酒和高檔瓶裝葡萄酒,貢獻給會員們暢飲。席間,陳會長和常務副會長范本仁等協會領導依桌次向會員們敬酒致意。</p><p><br></p><p><br></p> <p>(西浦古村廊橋上的長桌宴……)</p><p><br></p><p><br></p> <p> 廊橋“長桌宴”都是大碗大盤的農家菜,味道確實很一般。但對采風會員來說,倒是講究“廊橋宴”的特別場景效果,要的也就是這種獨特的場面氣氛。</p><p><br></p><p><br></p> <p>(西浦廊橋夜景……)</p><p><br></p><p><br></p> <p> 夜幕降臨,籠罩四野,大山深處一片寂靜。在夜幕的襯托下,夜晚的古村更顯安靜。然而,“蟾宮橋”上卻是熱鬧非凡,會員們有說有笑,觥籌交錯,相互間禮節性敬酒,大家盡情盡興,歡樂自在。</p><p><br></p><p><br></p> <p>(西浦夜景:“琴橋雨聲”……)</p><p><br></p><p><br></p> <p> 未待鄉民們收拾完宴席后“長桌”上的餐具,會員們早已按耐不住的舉起相機和手機,冒著小雨拍攝著廊橋夜景。還有不少女會員甘當模特的到廊橋下,從西向東的走在碇步上。橋廊內的老師們倚著石欄,對準那些行走在石墩上的“模特”,按動相機快門的“咔嚓咔嚓”聲,在廊橋間此起彼伏的回響一片。</p><p><br></p><p><br></p> <p>(西浦古村夜景……)</p><p><br></p><p><br></p> <p> 佇立廊橋上,向西南面的古村放眼望去,萬家燈火微微閃爍,整個村莊在燈火閃爍中猶如瑞靄繚繞,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與廊橋景觀燈光融為一體,烘托出美麗而又寧靜的古村夜景,映亮了古村頂空半邊天,我們沉浸在這恬靜的古村鄉情中。</p><p><br></p><p><br></p> <p>(西浦古村夜景……)</p><p><br></p><p><br></p> <p> 夜晚,臥榻在鄰近公路一側的客房,耳邊傳來犀溪嘩嘩的流水聲,猶如催眠曲回蕩在山鄉夜色中。過慣了鬧市喧嘩的我們,難得在如此寂靜的夜晚,枕著田園村莊里的蛙鳴蟋蟀聲靜靜地入眠,為行走旅途的人們尋得了一處可以恬靜的心靈凈土。這是鄉村田野的一種獨特的寂靜,連空氣也彌漫著一股特有的鄉村泥土芳香氣息。</p><p><br></p><p><br></p> <p>(西浦古村夜景……)</p><p><br></p><p><br></p> <p> 8日清晨六點,我們按照前日游覽路線,再次途經村口石牌坊至狀元樹,邁過永安橋和碇步“琴橋”至“蟾宮橋”,在這個精華景觀地帶游覽拍攝和在廊橋內休憩。</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p><p><br></p><p><br></p> <p> 當我們凝視著廊橋上的“蟾宮橋”匾額時,自然而然會想到一句“蟾宮折桂”的成語,這是用攀折月宮桂花來喻為古時科舉應考得中之意。“蟾宮橋”因南宋時的西浦人繆蟾高中狀元后,又榮幸入贅皇家為駙馬,仕途厚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顯赫榮耀故里,故而“蟾宮橋”又稱為“狀元橋”。</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遠觀“蟾宮橋”……)</p><p><br></p><p><br></p> <p> 清晨游覽回酒店早餐后,又出行沿著溪畔鵝卵石路走向蟾宮橋。溪岸邊楊柳拂堤,行行水柳綠枝垂臨于水面,風景亦有“三步一柳”之喻。一幅“楊柳綠千里,春風暖萬家”之景象,展現在我們眼前,大有數株青柳又綠江南之意境。</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陳裕秀老師發在群里的“琴橋樂聲”……)</p><p><br></p><p><br></p> <p> 在犀溪“蟾宮橋”上游處,有一條用大鵝卵石壘砌成的碇步。碇步南側緊接著是個落差的小瀑布,同行的鄭鳳玲老師等一幫會員們,穿著泳衣在那拍攝美照。正當我們路過時,她們的拍攝已接近尾聲,我們不免也用手機搶拍了幾張。</p><p><br></p><p><br></p> <p>(范本仁老師發在群里的作品:攝影采風的女神們猶如“仙女沐浴”在盡興地嬉戲著……)</p><p><br></p><p><br></p> <p> 行至狀元橋上倚欄觀景,耳聞橋下的“琴橋”叮咚淙淙流水聲,猶如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古箏輕音樂,甜甜地流入到我們的心田,洗滌了我們心靈上的塵埃。</p><p><br></p><p><br></p> <p>(犀溪“碇步”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p><p><br></p><p><br></p><p><br></p><p><br></p> <p> 在這個兩千多口人的西浦村中就擁有十多座橋,平均不足百米就有一座橋,故為“十步一橋”之譽。當地還傳頌著一首童謠:“西浦風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橋”,就是對“十步一橋”最形象的描述。</p><p><br></p><p><br></p> <p>(跳在“琴橋”琴鍵上的女神們……)</p><p><br></p><p><br></p> <p> 再走一次“狀元古巷”,再賞一次前日觀賞過的景點,我們從蟾溪的南側溪畔,通過“官潭橋”到了北側溪畔。狀元及第的“繆顏翏紀念館”,這是一個未開放的紀念館。不知為何紀念館名用是“繆、顏、翏”三個姓?詢問了門前一個保潔人員,也不知所然。</p><p><br></p><p><br></p> <p>(范本仁老師拍攝的“古村西浦”景觀……)</p> <p> 永安橋的北橋頭亭內坐著幾位打發時光的老人,不遠處是嬉戲奔跑玩耍的孩子們。前日游覽這里就發現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們在這亭內,這里是他們無憂無慮歡樂休閑和玩鬧的固定場所。在那,我們仿佛看到的是一幅“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小伙兒彈琴,姑娘歌唱”的場面,這種與美麗鄉村和諧的畫景,正是我們今天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的寫照。 </p><p><br></p><p><br></p> <p>(西浦古村景觀:“狀元樹”前……)</p><p><br></p><p><br></p> <p> 午餐后,我們即乘車前往浙江泰順縣泗溪鎮,這是我們此行攝影采風的第二站。</p><p><br></p><p><br></p><p><br></p> <p>(穿過“泗水迴瀾”景區門,朝東向“姐妹橋”行去……)</p><p><br></p><p><br></p> <p> 在歷史上,泰順的廊橋始建于明清時期,多以清代廊橋為多。因泰順境內群峰疊翠,山路崎嶇不平,荊棘遍布,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一路風塵仆仆餐風露宿,陸續遷徙到這山高路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他們看到了大山溝里風光綺麗,潺潺溪水接澗泉,四周山嶺猶如屏障,把禍亂阻隔在千里之外,先人們以求在這片偏安一隅的陌生大山溝里生存繁衍。經過先人的辛勤拓荒耕織,劈山開路,遇水架橋,將這片蠻荒而神奇的土地建似為我國古代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p><p><br></p><p><br></p> <p>(泰順廊橋文化園……)</p><p><br></p><p><br></p> <p> 古時的泰順山區村落偏僻分散,遠行路途艱難。故而,當地鄉民在相隔一定距離的路上,便建造一座風雨廊橋亭供行人歇腳,廊橋也就分散在鄉間。這些散落在寧靜鄉間的橋,一般采用橋廊結構建筑,不僅可保護橋木免遭日曬雨淋的侵蝕,同時又為行人避風遮雨提供了有益的乘涼和休憩場所。 </p><p><br></p><p><br></p> <p>(楊文壽老師拍攝的“北澗橋”作品……)</p><p><br></p><p><br></p> <p> 據資料記載:泰順縣境內有各式橋梁900余座,又因廊橋現存居多,故被稱為“廊橋王國”。時下,泰順共有46座古廊橋,其中有15座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9座廊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若是細算泰順現有九百余座橋梁的累加長度,總長約近17公里,這是泰順橋梁上的奇觀,也是泰順境內的一大奇跡。</p><p><br></p><p><br></p> <p>(誘人的北澗橋,世界上最美麗的廊橋……)</p><p><br></p><p><br></p> <p> 泰順境內青山碧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又有似彩虹臥波兩岸廊橋的景致點綴,被譽為美麗山鄉。尤以馳名中外、被稱為“世界最美廊橋”而著稱的“姐妹橋”,更為美麗山村增添風采,贏得了名揚四海之美名。</p><p><br></p><p><br></p> <p>(跨過一條南北向的跳巖就到了北澗橋……)</p><p><br></p><p><br></p> <p> 在泰順這一帶攝影采風是不可能對每座橋“座座俱到”的,無論是時間上不足的緣故,還是知名或不知名的橋都難以走遍,不免要舍棄一些山路崎嶇偏遠和景觀差疵及不知名的廊橋。然,可想而知:我們雖未能顧及觀賞這些孤獨靜臥在大山深處的廊橋,但它們在風雨飄搖中依然是不會失去往日的風采。</p><p><br></p><p><br></p> <p>(北澗橋下戲魚的游人,表現了人與魚之間和諧共處的“人魚”文化……)</p><p><br></p><p><br></p> <p> 人類的延續除了繁衍后代外,還有一種延續,那就是先人創造給予后人一種永久緬懷的建筑,邈遠的古橋就是這種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一種延續。</p><p><br></p><p><br></p> <p>(這處茶館寶地真可謂“神仙居”……)</p><p><br></p><p><br></p> <p> 百年滄桑,世事變遷,神奇古拙的廊橋,歷經風雨雪霜的挺立在水面上,向過往行人訴述著千百年悠悠歲月里曾發生過的故事。廊橋讓美麗的鄉村增添了古香古色的濃郁文化氣息韻味,成了一道靚麗奪目的景觀線。</p><p><br></p><p><br></p> <p>(真是養尊處優的好地方……)</p><p><br></p><p><br></p> <p> 古往今來,這里的祖先和鄉民們面對著大山里諸多的山澗河溪,就有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建業創舉。故而,這一帶保存有中國最多,最完整的古橋和古廊橋。為此,這里也就有了“千橋之鄉”的美譽。</p><p><br></p><p><br></p> <p>(特意到橋下最近的地方觀看橋下梁木穿插別壓形成的結構,與《清明上河圖》的虹橋相同……)</p><p><br></p><p><br></p> <p>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進步標志,古橋將建筑藝術與歷史文化相融在一起,不僅妝點了河山,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這些建筑給后人留下了“中國古橋,風流永瞻(贊)”的豐厚文化遺產。 </p><p><br></p><p><br></p> <p>(站在東溪與北溪交匯處,觀賞東溪北岸景觀……)</p><p><br></p><p><br></p> <p> 形似彩虹的廊橋主要分布在浙江泰順和福建壽寧一帶,尤以泰順最為集中,當地人又稱廊橋為“蜈蚣橋”。走進壽寧和泰順,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洗禮的古廊橋,涌入了我們此行攝影采風的視野內。</p><p><br></p><p><br></p> <p>(站在橋下觀美麗的北澗橋屋頂上“二龍戲珠”時隱時現在空中……)</p><p><br></p><p><br></p><p><br></p><p><br></p> <p> 穿過一座門楣上標有“泗水迴瀾”的木牌坊景區門,意為這個享有“中國古橋之鄉”稱譽的鄉鎮,因境內東西南北向四溪相交匯合,故素有“泗水迴瀾”之稱。</p><p><br></p><p><br></p> <p>(楊文壽老師拍攝的北澗橋東頭“茶館”景觀……)</p><p><br></p><p><br></p><p><br></p><p><br></p> <p> 沿著東溪畔向東行,老遠即可眺望到東溪北岸處,有一座橫臥在北溪上的廊橋,這就是著名的“姐妹橋”的妺妹橋北澗廊橋。</p><p><br></p><p><br></p> <p>(佇立在北澗橋廊橋內,俯瞰千年樟樹旁的人與魚和諧景觀……)</p><p><br></p><p><br></p> <p> 還未踏著碇步過東溪,同行的老師們便手舉著“長槍短炮”,迫不及待地對著攝影聚焦點“咔嚓”聲不停地“掃射”著,唯恐漏掉一個視線內的“目標”。從這些攝影老師忘我拍攝的神情中不免看出,他們對中國的“廊橋之鄉”已達頗為癡醉的程度。</p><p><br></p><p><br></p> <p>(廣西三江“程陽風雨廊橋”景觀……)</p><p><br></p><p><br></p> <p> “遙望虹橋如畫里”,直視眼前廊橋景,我們癡醉了。借用去年己亥年8月與老伴游覽廣西三江程陽風雨廊橋時,觀賞立在橋頭處的一首現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題三江程陽橋》詩碑,掐頭去尾特摘錄其詩中間兩句:“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和“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的詩句來頌橋敘景。</p><p><br></p><p><br></p> <p>(北澗橋東頭商鋪景觀……)</p><p><br></p><p><br></p> <p> 踏著碇步來到東溪,佇立在東溪北岸,此時我們擱下了手中拍攝的相機和手機,目不斜視地觀賞著北溪上的古廊橋,望著橋身軀上的斑駁年華,一種懷古邂逅的遙遠情思在心中氾浮。</p><p><br></p><p><br></p> <p>(再望北澗橋千年古樹景觀……)</p><p><br></p><p><br></p> <p> 觀此眼前北澗橋,特借用唐代詩人盧綸的一句:“虹橋千步廊,半在水中央”的詩來抒發此情此景,仿佛讓我們感受著這幅懸吊在水面空中的虹橋畫面景觀。</p><p><br></p><p><br></p> <p>(北澗橋東頭鵝卵石古道直對著跨東溪的碇步景觀……)</p><p><br></p><p><br></p><p><br></p> <p> 從這座北澗廊橋的建造中,足以滲透出當地先人和鄉民骨髓里的人文情懷,泰順的每一座橋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只要眼觀這些橋,便會觸景生情地給游人一種“千般風情萬般美貌”的飽覽感。</p><p><br></p><p><br></p> <p>(無論從什么角度望茶館,都是個令人沉醉的地方……)</p><p><br></p><p><br></p> <p> 頗令游人青睞癡醉的古廊橋,是閩北浙南這一帶橋型的一大特點。尤為泰順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木拱廊橋,其類型數量眾多、工藝結構精巧、造型奇特之美,堪稱世界一絕,這是到閩北浙南不可不看的一大景觀。</p><p><br></p><p><br></p> <p>(北澗橋橋西頭塑有三位建造和重建及修復者的雕塑石像……)</p><p><br></p><p><br></p> <p> 人們發現,在初始北宋版本《清明上河圖》的名畫中,所繪北宋時期盛行的那座虹橋,其結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似蜈蚣的拱橋,與閩浙一帶的虹橋如出一轍。虹橋是《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個著名聚焦景點,只要展出《清明上河圖》畫卷,大部分人眼光首先瞄準的是畫卷里的虹橋。為此,泰順廊橋又因《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有染而蜚聲中外聞名于世。</p><p><br></p><p><br></p> <p>(醉癡的廊橋,有令多少人為你“廊橋遺夢”……)</p><p><br></p><p><br></p> <p> 據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原型就是泰順境內最負盛名的泗溪鎮的北澗橋和溪東橋、三魁鎮的薛宅橋、羅陽鎮的仙居橋、筱村鎮的文興橋、洲嶺鄉的三條橋這六座木拱廊橋。</p><p><br></p><p><br></p> <p>(《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p><p><br></p><p><br></p> <p> 站在碇步處昂首仰視橋東頭,被稱為千年樹神的老樟和烏桕兩株參天古樹,挺拔聳立在北澗橋東橋頭旁,像英勇斗武士守護在虹橋身邊。一爿居在半坡上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廊橋紅茶館”,正對面的直對著碇步,大有那種“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的茶韻。這里真是個休閑養性和觀景舒心的好地方,可惜限于時間,我們沒有條件坐在那觀景品茶 。說實話,我很喜歡這處幽雅的境地,有種令人超脫世俗和享受自然的感覺。</p><p><br></p><p><br></p> <p>(廊橋下的橋身,其結構由梁木穿插別壓所形成的……)</p><p><br></p><p><br></p> <p> 想起了宋版《清明上河圖》中其結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的虹橋,我特意到橋下最近的地方,拍攝橋身底部的梁木穿插別壓結構。這座灰瓦紅身橋屋的屋脊上有二龍戲珠的雕塑,與橋身旁的參天古樹及橋東端的商鋪屋成相互輝映,一條大塊鵝卵石鋪就的登坡臺階道,潺潺東溪流水從橋下奔流而過,古樹掩映下的虹橋,構成一幅青山碧水的美麗風景畫面。</p><p><br></p><p><br></p> <p>(如長虹凌空飛架……)</p><p><br></p><p><br></p> <p> 故意緩慢腳步,盡量拖延著觀覽時間,真想把時光停滯定格在此時。帶著貪婪的眼光,踏著石階登向橋東頭。鵝卵石道被踩踏的蹭光發亮,表面上猶如一層厚厚的包漿,可以看得出已有悠久的年代。</p><p><br></p><p><br></p> <p>(從溪畔通往北澗橋東橋頭的鵝卵石古道景觀……)</p><p><br></p><p><br></p> <p> 鵝卵石道兩側是商鋪,橋東頭鋪有16級石階。我與楊文壽老師同行時,有意與他數著臺階數;而橋西頭臺階26級,整整比橋東頭多10級,這是因橋東頭山勢比橋西高。在橋西頭立有三位先后造橋和修橋人的石雕塑像。</p><p><br></p><p><br></p> <p>(泗溪鎮溪東橋廊內景觀……)</p><p><br></p><p><br></p><p><br></p><p><br></p> <p> 駐足廊橋上,透過被分割的廊窗眺望廊屋外的風景,窗外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再聆聽橋下北溪的東溪淙淙流水聲,憑欄遠眺廊橋屋外景,俯視橋東烏桕樹旁那些觀魚戲水的游人,是種心情舒暢的抒發。我觀橋下觀魚戲水游人景,又是他人觀我為廊橋畫中人,彼此構成一幅相映成趣的“人人都在畫中游”的廊橋風景畫。</p><p><br></p><p><br></p> <p>(濱東溪流水從橋下奔流而過,古樹掩映下的虹橋,構成一幅青山碧水的美麗風景畫面……)</p><p><br></p><p><br></p> <p> 北澗橋因橫跨北溪故稱,其造型和結構與上橋東溪橋相差大異。氣勢如虹的北澗橋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北澗橋長51.9米,寬5.39米,凈跨29米,橋屋分割20間,橋中部供奉著觀音菩薩等神像。在北澗橋的橋頭西側百米遠地方,是一座室內戲臺小禮堂。</p><p><br></p><p><br></p> <p>( 位于北澗橋西側是一座室內戲臺小禮堂,表演的提線木偶戲……)</p><p><br></p><p><br></p> <p> 原路從北澗橋西測的演出廳返回碇步前,沿著溪畔向東順流而下,穿過泗水仿古街至溪東橋。上橋村的北澗橋與下橋村的溪東橋兩座同稱“姐妹橋”相距約有一公里的路程。</p><p><br></p><p><br></p> <p>(馬航海老師拍攝的泰順“姐妹橋”溪東橋景觀……)</p><p><br></p><p><br></p><p><br></p> <p> 無論觀賞北澗橋還是東溪廊橋,都可見橋身自上而下像魚鱗般的疊鋪釘固的整體“風雨板”,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形成了一座座造型優美的橋廊屋。這些廊橋除在造型上的區別外,每座廊橋還有它的獨特之處,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這是在古代亂世時,為躲避戰亂情形所供奉的。這是當地的一種濃郁風情,是祖輩們祈盼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p><p><br></p><p><br></p> <p>(橋身自上而下像魚鱗般的疊鋪釘固的整體“風雨板”,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p><p><br></p><p><br></p> <p> 規模略小于北澗橋的溪東橋,始建于明隆慶年間,至今已有450年的歷史,比北澗橋要早建一百年,應為姐姐橋。姐妹橋同系疊梁式木拱廊橋結構。溪東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建有廊屋15間。導游邱姑娘在介紹“姐妹橋”時,我向他提出疑問:兩座橋建造時間相差一百年,不是同時代建造的,怎能稱姐妹橋呢,應為祖孫橋。</p><p><br></p><p><br></p> <p>(泗溪鎮“姐妹橋”的溪東橋景觀:“溪東琴橋聲”……)</p><p><br></p><p><br></p> <p> 游覽完溪東橋后又次返回觀覽北澗橋時,恰巧碰上橋西處的演出廳有演出,算是不期而遇地觀看了那里的提線木偶戲表演。</p><p><br></p><p><br></p> <p>(溪東廊橋內景觀……)</p><p><br></p><p><br></p><p><br></p><p><br></p> <p> 下午約四時半乘車離開泰順泗溪鎮,待六時晚餐時,西浦古村西邊的太陽還掛在西山頭上,老天卻不協調地又下起了小雨。</p><p><br></p><p><br></p> <p>(殘碎的夕陽余暉零散地撒向古老的村莊……)</p><p><br></p><p><br></p><p><br></p><p><br></p> <p> 當我們晚餐后返回“雙浦酒店”時,殘碎的夕陽余暉零散地撒向古老的村莊,西邊的天空染上了一層淡漠的紅暈,猶如坐花轎新娘緋色的臉頰。當西邊最后一縷晚霞隱去時,紅云猶如新娘害羞般瞬間躲進轎子似的鉆進云層。</p><p><br></p><p><br></p> <p>(西邊的天空染上了一層淡漠的紅暈,猶如坐花轎新娘緋色的臉頰……)</p><p><br></p><p><br></p> <p> 9日上午,省勞保科攝協采風會員在西浦古村“狀元祠”內,觀賞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有影響的珍稀劇種“北路戲”。這是寧德市旅游協會秘書長、法人代表宋經老師特地從壽寧縣城聘請來的北路戲傳承中心(劇團),為我們專場舉辦的演出。壽寧縣北路戲傳承中心利用這個祠堂舞臺,為久遠傳承國家非遺文化“北路戲”,所作的一項擴大宣傳的演出。不僅讓我們一飽眼福的欣賞了“北路戲”非遺戲曲,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攝影采風素材,以及開闊了我們的眼界。</p><p><br></p><p><br></p> <p>(臺上和臺下都是演員,這種戲可能沒人看過……)</p><p><br></p> <p>(臺上臺下都是舞臺上的主角……)</p><p><br></p><p><br></p> <p> 宋經老師是個才華出眾的才子,曾在多次攝影活動中接觸過。我對閩東北風景的熱衷,還是通過宋經老師編著的《閩東北親水游》精裝書籍中了解的。在“狀元祠”演出前,宋經老師特地趕赴到西浦古村。我還是詢問了宋老師后,才知悉來“狀元祠”演出的劇團是壽寧縣北路戲傳承中心。</p><p><br></p><p><br></p> <p>(協會常務副會長范本仁與才子宋經老師在一起……)</p><p><br></p><p><br></p> <p> 我對北路戲很陌生,查閱百度資料悉:“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曾流行于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p><p><br></p><p><br></p> <p>(正在化妝的演員為了滿足攝影采風活動老師的拍攝需要,抬頭側臉嘴角上揚的美麗一笑,猶如綻開的牡丹花,笑意寫在她的臉上。就此一瞬間被不少攝影老師抓拍到了,我詼諧的對姑娘說:這是喜悅的“三笑”……??)</p><p><br></p> <p>(楊文壽老師拍攝的“甜甜的靦腆一笑”作品……)</p><p><br></p> <p>(吳用森老師拍攝的“演出前的自信”作品……)</p><p><br></p><p><br></p><p><br></p> <p> 上午10:30時演出開始了,隨著北路戲劇目《小放牛》《戴清亭》《天女散花》等出場節奏音樂,將我們投入到戲曲中。演員們用“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配合歡快順暢的行腔,來表現劇目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臺上演員們表演的動作能傳神,真是美侖美奐,嘆為觀止。</p><p><br></p><p><br></p> <p>(正在西浦古村“狀元祠”舞臺上演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小放牛”劇照……)</p><p><br></p><p><br></p> <p> 午餐后,我們從雙浦酒店登上了返榕的大巴,結束了頭尾三天的泰順和壽寧攝影采風活動。在先后臨別令人癡醉的這片“廊橋王國之鄉”時,我們不免貪婪地再次回眸這里的山、這里的水,再望這里清溪上的古廊橋,再望參天古樹下櫛比鱗次的古民屋以及風雨橋邊不知疲倦追趕水流旋轉的水車……。這些一幅幅美麗的田園詩情風景畫卷,深深地烙印在我們每個福建省勞保科攝協此行閩北浙南攝影采風會員的腦海里。</p><p><br></p><p><br></p> <p>(舞臺上長袖飛舞的表演北路戲“天女散花”,舞臺兩側亭柱上是一對“半假半真千古事、一顰一笑百年人”的楹聯……)</p><p><br></p><p><br></p> <p> 會員們所拍攝的每一幀照片都有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故事里的照片都有著一份凝重的美。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悟,使會員們在這里感受到無盡的美。</p><p><br></p><p><br></p> <p>(范主席坐在廊窗上拍攝觀戲的會員們,卻成了臺下會員們攝影抓拍的“聚焦點”……)</p><p><br></p><p><br></p><p><br></p><p><br></p> <p> 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古民居和古廊橋已靜靜的等候了千百年,在等候著每一個攝影者的采風和每一位旅游者的親臨觀覽。</p><p><br></p><p><br></p> <p>(《圓圓的長桌宴》楊文壽老師作品)</p><p><br></p><p><br></p> <p> 附:福建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赴閩北浙南交界處攝影采風活動部分會員名單(按林耘老師提供的報名順序謄錄記載):</p><p> 陳 誠、 林秀蓮、 黃艷平、</p><p> 陳蘇英、 余 建、 陳建平、</p><p> 范本仁、 鄭鳳玲、 林 耘、</p><p> 曾林如、 張溫玉、 江禮鈿、</p><p> 范秀英、 李道鑾、 楊美青、</p><p> 夏日利、 盧小玲、 杜小娟、</p><p> 陳水發、 林麗蘭、 鄭錦鏗、</p><p> 杜孟聰、 徐昌祥、 王志云、</p><p> 張麗玉、 畢建榕、 張慶祥、</p><p> 王勇利、 邵依坦、 韓派朝、</p><p> 陳紫君、 趙毅萍、 陳 蘋、</p><p> 吳小玲、 吳用森、 蔡廣富、</p><p> 楊文壽、 馬航海、 鄭 陽、</p><p> 陳裕秀、 黃秀華、 王金慧、</p><p> 莊水金、 應 云、 胡宇帆、</p><p> 黃松林、 陳蘇華、 陳蘇珠、</p><p> 黃愛娥、 石琛琪、 鄭曉東</p><p>等60人。</p><p><br></p><p> 注:因未能全知三部自駕車人員名單,海望遺漏的人員原有是幸。</p><p><br></p><p><br></p><p><br></p> <p>(在“狀元祠”里拍攝花絮 “夫妻雙雙當紅軍”……)</p><p><br></p> <p>(在“狀元祠”里拍攝花絮:“當年的老紅軍回來啦……”)</p><p><br></p> <p>(拍攝花絮:“聚焦”……)</p><p><br></p> <p>(拍攝花絮:張麗玉大姐發在采風群的“焦點外的焦點”……)</p><p><br></p><p><br></p> <p>(拍攝花絮:“過把癮”……鏡頭中的人物為陳蘇華會長和石琛琪副會長)</p><p><br></p><p><br></p><p><br></p> <p> 因時間倉促,趕在此行采風結束前發美篇,免不了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美篇中采用了部分老師發在此行采風微信群里的作品,在此表示感謝。失禮之處,望諸位老師見諒!</p><p><br></p><p> (2020年8月9日美篇發于壽寧返回福州的途中)</p><p><br></p> <p>(與陳蘇華會長同飲采風酒,圖中左邊長的很難看的人,就是鄙人徐老漢。在此特引用我孫子對我常說的一句玩笑話:“爺爺,長的難看不是您的錯,但是您跑出去會嚇人的,那就是您的錯了……”??)</p><p><br></p><p><br></p> <p>(福建省勞保科技攝影協會部分會員赴閩北浙南攝影采風時,在西浦古村“狀元祠”內合影……)</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仪征市|
金堂县|
盐津县|
柳江县|
徐汇区|
东乡县|
绥阳县|
莱阳市|
贞丰县|
芮城县|
湖南省|
绵竹市|
子长县|
嘉义市|
光山县|
丹凤县|
呼图壁县|
肇州县|
玉山县|
长葛市|
璧山县|
靖江市|
嵊泗县|
武义县|
温州市|
义乌市|
海城市|
当涂县|
达拉特旗|
图们市|
益阳市|
昭平县|
巩义市|
微山县|
太湖县|
道真|
温宿县|
江安县|
广东省|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