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南洋女子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創建于1912年,初名南洋女子師范學校。在閘北區(今靜安區)內歷史最為悠久,比其它幾所名校創辦時間更早,如市北中學1915年,新中中學1925年,六十中學1933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有一所同名的南洋女子中學創立于1917年。</p><p> </p><p> 學校創辦者是教育先驅者、民族實業家凌銘之先生。</p> <p><br></p><p>首任校長凌銘之</p> <p><br></p><p> 凌銘之(公元1875~1937.8),名祖壽,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04年來滬,初與同鄉合資經營繅絲業,后組織湖州旅滬同鄉會,設會館于中興路。</p><p> </p><p> 其后,為便利同鄉子女入學,1906年在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信昌里創辦湖州旅滬公學(小學),被推舉為校長。</p><p> </p><p> 1912年,有感于“女子師范者,母教之始基”之祖訓,凌銘之毅然典賣田產,和徐一冰等教育人士一起,獨資創辦滬上南洋女子師范學校,首創上海市中等女子師范教育。除自任校長外,還親自為學生上倫理和修身課。建校初期確立“莊敬”為校訓,以振興女子教育和培養女教師為宗旨。</p><p> </p><p> 其校歌中有<i><u>“同是圓顱方趾,知識完全,道德完全,蛾眉豈讓人先”</u></i>的詞句,表達中華巾幗英雄氣概。</p><p> </p><p> 學校納賢愛才,堅持延聘教界名師,采用先進的分科制,設立文學、數理化專修科,后又增設唱歌體操專修科。</p><p> </p><p> 凌校長既重視文化知識傳授(文化素養熏陶),也重視政治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養成),在人格、學問、生活上培養學生。他堅持獎勵學習進取的學生,規定前三名者免去全部或部分學費,凡家庭清寒的減免申請無不允準;每逢校慶全校就食面祝壽;每有遠足則刻石留念以彰校譽;每逢畢業必詩文為頌,以抒情愫。</p><p> </p><p> 南洋女師校園內充滿進步、民主、愛國風氣,師生親如家人、同學情同手足,學風欣欣向榮,引起社會各界矚目,眾多家庭趨之若鶩,有志女生爭相入學,一時名噪滬上,擁有極高的社會聲譽。</p><p> </p><p> 據1916年1月12日《申報》11版《南洋女師范畢業》記載,“南洋女子師范學校由湖州凌銘之君創辦業已四載,今夏因西門校合狹小,遷至美租界文極司脫路(今名文安路),聞今屆文學專科畢業者二十余人,成績均極優,于經史子集根抵之學,各省女校預先訂聘畢業生擔任敎科,頗有應接不暇之勢云。”</p><p><br></p><p> 學校始設于南市西門外方斜路三多里,后經幾度遷址,于1927年遷至閘北區開封路214號,并改名為上海私立南洋女子中學,仍設師范科。</p> <p><br></p><p>1947年出版的上海商業地圖中,開封路214號是南洋女子中學</p> <p><br></p><p>上海市私立南洋女子中學校舍(開封路214號)早期照片</p> <p><br></p><p>“上海私立南洋女子師范學校”體育課</p> <p><br></p><p> 百年來,學校先后歷經了五四運動、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今天的改革開放時期,具有豐厚的校史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p><p> </p><p> 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消息傳來,舉國嘩然。女師的學生們毅然走上街頭,融入長長的抗議游行隊伍;6月3日起全校罷課,成立聯合會并加入市學聯,她們在報上發表《宣言書》,號召全體國民:“本愛國之熱誠,擔救亡之重任”。</p><p>并附《愛國歌》一首,詞曰:<i><u>“救家先救國,國亡家亦亡,汝如欲愛國,國恥不敢忘”</u></i>,歌曲唱出了南洋女師救亡愛國的心聲,在滬上學生中廣為傳頌,振奮了廣大學子的民族熱忱與愛國信念。</p><p> </p><p> 1937年“八·一三”事變,淞滬抗戰爆發。中國軍隊浴血奮戰,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極大地鼓舞上海市民抗戰決心,人群中就有一群來自南洋女中的學生們冒著危險慰問部隊。及至謝晉元不幸被害,噩耗傳來,高一班的學生們立即自發地組織起來,赴膠州路軍營,吊唁謝營長,心催慟哭,送英烈最后一程。</p><p> </p><p> 1937年,凌銘之校長不幸因病去世,校董會推由舍監、英語教員吳若安接任校長。</p> <p><br></p><p>吳若安 南洋女中第二任校長</p> <p><br></p><p> 吳若安(1890~1990年),原名杏寶,女,上海金山縣人。幼年失怙,由叔父撫養成人,13歲進上海務本女塾讀書,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中學畢業。</p><p> </p><p> 1912年應聘擔任南洋女子師范學校英語和地理教師,后做舍監。對學生既悉心愛護,又嚴格要求,即使頑劣學生,也主張“寬嚴相濟”。</p> <p><br></p><p> 吳若安代課時給楊小霞同學數學小測試卷“特別的滿分”,用愛啟迪學生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軍侵占上海后,吳若安深明大義,不出席日偽當局召開的會議,不執行日偽當局放假的規定,對日偽統治當局采取敷衍的策略,動員教師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保持民族氣節。</p><p class="ql-block"> 她還邀請宋慶齡作抗日形勢與抗戰前途的報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據有關文章報道:“在南洋女子中學演講的那天,她(宋慶齡)穿著樸素的衣衫,面對禮堂里密密麻麻的師生,用親切甜美的上海方言向大家介紹抗日形勢,她號召婦女們要愛祖國、愛人民,為中國抗戰貢獻自己的力量。她的激情感染了大家,一個多小時的演說結束后,師生們開展了自發的募捐活動,南洋女中附近的居民趕做了1000件絲綿背心送到前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堅決支持學生參加游行,多次掩護進步學生,巧妙地應付軍警特務的搜查,使特務三闖學校撲空而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學生無心讀書,她親自執教法國名著《最后一課》激勵學生,把愛國的熱情藏在心底,把勁用在學習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戰爭時期學校成為本市北區頗有影響的“民主堡壘”。當時學校教師有中共黨員24名,學生有中共黨員19名。學校建立學生黨支部,成立學生自治會,組織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一直從事革命活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13日,南洋女中中共地下組織發動學生200余人參加宋慶齡主祭的上海各界人民公祭昆明“一二?一”慘案死難四烈士追悼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學校以全體同學名義在《文匯報》上發表<i><u>《南洋女子中學學生呼吁書》</u></i>,呼吁全市同學團結起來,反對內戰,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響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3日,上海學生、教師、工人、店員、婦女等各界5萬余人到北火車站歡送“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赴南京請愿。許廣平、田漢、葉圣陶、周建人、吳晗、陶行知,沙千里、也來送行。上午九時,百貨業的銅管樂隊奏起了反內戰的歌曲,歡送大會開始。廣場北面兩輛裝著擴音器的卡車,成為臨時主席臺。雷潔瓊、陶行知、林漢達、吳晗等相繼講話。講話內容千言萬語并成一句話“人民需要我們反對戰爭!”</p><p class="ql-block"> 主席團成員林漢達在臺上大聲呼吁:“國家是屬于人民的,人民不愿意再打內戰。現在我們的代表到南京去請愿,假如不成功,我們就第二次再去,我們全上海的人都去,我們步行去,非達到目的不可!”群眾齊聲高呼:“去,去,去,步行去!”臺上臺下融成一片,在掌聲中,南洋女中學生將繡有“立刻無條件停止內戰”的錦旗獻給了請愿代表。</p><p class="ql-block"> 送走了代表后,5萬群眾舉行游行,圣約翰大學學生高舉著“上海市學生爭取和平聯合會”的橫幅走在游行隊伍的前面,四人一排浩浩蕩蕩從北站出發,沿浙江北路、南京東路、江西路、中正東路(今延安東路)、西藏南路、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最后到達復興公園。下午4時游行結束。(節選上海地方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元旦,學生們到外灘公園前面集合,舉行全市大中學生反美抗暴游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9日,參加全市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示威游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17日 學生們赴外灘,參加全市抗議英帝國主義制造九龍暴行示威游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29日,學生們到同濟大學參加爭取民主,反對迫害的請愿活動,遭到國民黨軍警、特務的血腥鎮壓,數百人受傷,本校學生<i><u>倪慧慈</u></i> 被敵人馬隊的刺刀砍傷頭部,傷勢嚴重。(史稱“一?二九”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5日,赴外灘,參加反對美帝國主義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的“反美扶日”愛國運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學校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號召下,開展“護校”運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7日國民黨警察在特務分子帶領下,到南洋女中逮捕學生12人、教師2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戰爭在即,南洋女中組成“學生近衛軍”、宣傳隊、救護隊,調查學校周圍廠、校、醫院和蘇州河邊倉庫等分布情況,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上海戰斗在閘北打響后,中共閘北、北站分區委分別在南洋女中和市北中學內設立區人民保安隊指揮部及路北派出所。中共地下黨員和區人民保安隊,密切配合解放軍作戰。為解放軍作向導、對敵開展政治攻勢、捕捉敵特、維護地方治安,俘獲不少國民黨士兵和收繳大批武器彈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南洋女中有23名學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亦稱南下服務團2400余人),南下福建,參加福州接管工作,有的投入到地、縣、區的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土地改革任務中,大多數成員以后都成為福建各條戰線的領導骨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上海又有一批女青年前往南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4800余人),挺進四川等地。南洋女中在校學生會主席 <i><u>王欣</u></i> 帶動下,24名學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去大西南地區為解放和開發邊疆服務。同時,在中共黨員影響下,全校近百名學生南下北上,參加革命。</p> <p><br></p><p> 1956年南洋女中轉為公辦。</p><p> </p><p> 1957年南洋女中從開封路214號遷址海寧路830號</p><p> </p><p> 位于海寧路830號的舊址前身是“匯司捕房”,又稱西虹口捕房,是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設立的一個巡捕房,專門用于拘捕、審訊、關押華人的警察機關。“匯司捕房”系英文“West”諧音。捕房大門上書“S.M.P”英文橫額(“上海市巡捕房”的縮寫),四號樓東側墻上至今留有“1898”字樣,意指此房系1898年所造。內有5幢各自獨立的樓房,分西捕房、華捕房、印捕房、辦公房和牢房,還附有馬廄車庫等(2004年列入閘北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p><p> </p><p> 1941年冬,該房被日軍侵占,1945年后民國的第一警察局北站分局進駐。在內戰時期,此地曾關押過大批因參加“反饑餓”、“反內戰”游行示威而被捕的學生。</p> <p><br></p><p> 海寧路830號的舊址建筑最早是“匯司捕房”,它是租界當局侵奪中國政府警務權的象征,拼圖的右中有外國警察在巡捕房門口站崗。</p> <p><br></p><p> 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商業地圖中,海寧路830號是警察局北站分局</p> <p><br></p><p> 上海解放后,此間一度為上海市北站區公安分局所在地。</p><p> </p><p> 所以,當時的校舍遺有牢房的建筑痕跡,女中同學都有印象。</p><p> </p><p> 1966年文革期間,南洋女中易名向東中學,兼收男女生。</p><p> </p><p> 據1993年的統計:向東中學海寧路830號舊址,占地面積3378平方米,初中8個班級,290名學生,高中6個班級,240名學生,教職工100人,其中教師58人。</p><p> </p><p> 1998年學校由海寧路830號遷至蒙古路48號新址,翻開了新的篇章。</p> <p><br></p><p>向東中學(蒙古路48號)在地圖上的方位</p> <p><br></p><p>向東中學蒙古路48號校門</p> <p><br></p><p>向東中學晉元路上的邊門(原來是正門)</p> <p><br></p><p>向東中學(蒙古路48號)校園內的教學大樓</p> <p><br></p><p>向東中學(蒙古路48號)校園內一角</p> <p><br></p><p> 1998年向東中學遷入蒙古路48號新址后,舊址海寧路830號現在由塘沽學校使用。</p> <p><br></p><p> 同時新中中學初中部并入向東中學,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p><p> </p><p> (<i><u>順便一提:筆者是1962年~1965年新中中學的初中學生,我的母校最后歸宿于向東中學,所以說,向東有其一半的“基因”,這也是我一直關注并寫此篇的原因。</u></i>)</p><p> </p><p> 歷年來,向東中學繼承傳統,與時俱進,在改革與發展中,形成“崇真、求知、開拓”的校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益。近年來,高考成績一直在高位穩定,一榜上線率96%以上,2007年達到100%。學校曾被命名為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集體,成為全市教育系統十面紅旗之一。</p><p> </p><p> 學生曾獲全國“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一等獎、上海市高中物理競賽一等獎、上海市金鑰匙科技競賽一等獎和等獎項。</p><p> </p><p> 學校是全國活動課實驗基地,圍棋和藝術教育是學校特色項目。學校圍棋隊曾獲全國“希望杯”、上海市中學生圍棋比賽團體和個人冠軍、亞軍等,多年來為國家輸送了許多優秀選手。</p><p> </p><p> 據2000年的統計:向東中學蒙古路48號新址,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40個班級,學生總數1899名,教師數110名,其中高級教師30名。</p><p> </p><p> 今天的向東,正在大踏步前進!</p> <p><br></p><p>1914年南洋女子師范學校文學專修科畢業生攝影</p> <p><br></p><p> 1934年私立南洋小學校四年級葉影如學期終考列第二名,獲乙類獎勵證書校長凌祖壽(凌銘之)</p> <p><br></p><p>1940年7月私立南洋女中學生陳慧珍初中畢業證書 校長吳若安</p> <p><br></p><p> 1948年私立南洋小學附屬幼稚園胡世雄學期成績報告單 校長吳若安</p> <p><br></p><p> 私立南洋女子中學(開封路214號)1945年聘陳仁娥初中幾何教員的聘書和信封,校長吳若安。</p> <p><br></p><p>南洋女中(海寧路830號)的校園老照片</p> <p><br></p><p>南洋女中女生合唱團到郊區練唱革命歌曲</p> <p><br></p><p>南洋女中學生周巧云1962年7月的初中畢業證書,校長嵇容之。</p> <p><br></p><p>南洋女中學生周龍梅1964年7月的初中畢業證書,校長嵇容之。</p> <p><br></p><p>南洋女中學生、我的鄰居陳瑤華的1964年入校學生證。</p> <p><br></p><p>南洋女中1965年初三(5)班畢業生合影</p> <p><br></p><p>海寧路830號向東中學教學樓(前身南洋女中),“崇真、求知、開拓”校訓隱約可見。</p> <p><br></p><p>向東中學中三(5)班學生金意群73年下半年的學生在校情況匯報單,有“上海市向東中學革命委員會 教育革命組”印章。</p> <p><br></p><p>向東中學學生王九殿1974年學生證,有“革命語錄”。</p> <p><br></p><p>向東中學1976年聘請王幼梅為校外輔導員的聘請書</p> <p><br></p><p>向東中學1982學年初三(4)畢業生合影</p> <p><br></p><p>66屆畢業校友重回母校故址海寧路830號再聚首</p> <p><br></p><p>向東中學建校80周年紀念刊</p> <p><br></p><p>向東中學教師論文選《園丁筆耕錄》獻給九十校慶</p> <p><br></p><p>向東中學100周年校慶公告</p> <p><br></p><p>上海市南洋女子中學校徽、上海市向東中學校徽拼圖</p> <p><br></p><p>向東中學琺瑯徽章</p> <p><br></p><p> 吳若安和教師合影。</p><p> 她曾是原民進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教育家。</p><p> 她終身獻給教育事業,終身未婚,領養一孤兒,取名吳彼得,悉心撫養成材。</p> <p><br></p><p> 馬孝敏老師在上海南洋女中(向東中學)任語文教師31年,教書、育人、教育孩子,一生投身教育界,是他的堅定選擇。</p> <p><br></p><p> 原開封路開封里214號,1927年至1957年,是南洋女子中學所在地,原建筑為鋼筋水泥磚木結構,已拆除,現為上海大悅城(西藏北路海寧路口,西藏北路166號)。</p> <p><br></p><p> 向東中學校歌歌詞</p><p> (韓妙法嚴任鈁作詞羅書華作曲)</p><p> </p><p> 帶著父老的期盼,聆聽師長的教誨,我們匯聚在“紅色堡壘”,我們集合在世紀學校。繼承光榮的傳統,發揚優良的校風,崇真求知勇于開拓,主動勤奮銳意進取。啊!我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繼往開來,任重道遠,我們滿懷豪情,我們奮勇向前!前!</p><p> </p><p> 帶著人民的囑托,聽從祖國的召喚,我們歡聚在蘇州河畔,我們奮發于向東中學。探索知識的海洋,攀登科學的高峰,人格健全敢于創新,體魄強健努力實踐。啊!我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繼往開來,任重道遠,我們滿懷豪情,我們奮勇向前!前!</p> <p><br></p><p>校歌有錄音,應是向東中學晚期的制作。</p> <p>【本篇的文字圖片均來自網上和好友】</p><p> </p><p>(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永康市|
铜陵市|
东方市|
炉霍县|
中宁县|
夹江县|
大兴区|
汕头市|
福鼎市|
四子王旗|
西乌|
正安县|
鄂托克旗|
聂荣县|
镇赉县|
巫山县|
土默特左旗|
安国市|
通许县|
吉木萨尔县|
武陟县|
盐城市|
安陆市|
德阳市|
荣成市|
霍州市|
宜都市|
五寨县|
新营市|
辽阳县|
怀宁县|
赤城县|
东阿县|
汝城县|
塔河县|
高尔夫|
崇州市|
永清县|
增城市|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