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夢里水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圖/李樹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鄉,全國眾多的水鄉,你是否首先想到小不點兒——五通橋?不瞞你說,這就是俺最最原始本能的反應,我對家鄉的水始終潛藏著非常、非常特別的情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憶深處,祖輩都是靠水吃飯的——水上一族,那高大威猛,艱難爬行于江河湖海的古銅色軀體,深深嵌入我的腦海,這就是消失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的:纖夫。</p> <p class="ql-block"> 除卻祖輩,窮且歡樂的童少時代,總是與家鄉的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上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小西湖與岷江就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年代,若是沒有家鄉豐富的水資源,很難想象那時的我還能有多少快樂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賽龍舟是國人抹不去的記憶,并且必將時代相傳。賽龍舟對咱水鄉五通橋人來說更是家喻戶曉、津津樂道。</p> <p class="ql-block"> 多年來,描繪小西湖龍舟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上佳之作,因此無需再費筆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寫龍舟就沒什么可寫的了嗎?不,有關家鄉水的故事還多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端午,在生我養我的五通橋還有一項非常特別的活動——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當“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巨幅橫匾,被熱情高漲的人民群眾小心翼翼移入水中,此項活動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 人民群眾以單位為單位,依次跟隨“萬歲”牌匾后面,從古老的‘四望關’碼頭下水,順流游向小西湖對岸的竹根灘碼頭,水中拱衛牌匾的勇士,不僅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游泳高手,而且政治思想過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紀念活動開始后,用不多時,小西湖上星星點點,男女人頭布滿湖面。各單位領隊手執彩旗,緩緩游移湖面,長龍陣似的紀念隊伍,從下水到下游對岸碼頭,連綿不斷,好像龍王爺派遣的魚兵蝦將在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場面蔚為壯觀,只可惜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我在想,當年國務院授予五通橋“游泳之鄉”美名,是不是與此項活動有關呢?</p> <p class="ql-block"> 說起咱五通橋的水,‘話說長江’沖動止都止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家貧,每每背起背簍登臨緊靠城區的菩提山砍柴。渴了,掬一捧防空洞內清涼甘甜的泉水,潤喉清肺,精神煥發。在揮刀砍柴當爾,“泉水叮咚”毫不著調,飛向叢林,飛向天空。當背簍拾滿柴禾,來到泉邊,稚嫩小樣潛入水中,總免不了對著泉水作秀一番,其目的還是為了退涼潔凈,當小臉蛋與小腳丫先后觸水,那絲絲涼涼的感覺從肌膚傳導于心,身體疲憊,頓感消散。</p> <p class="ql-block"> 到瓦窯沱四一煤礦拾煤,年少的我怎么可能搶得過那些成年人呢,于是老老實實,一擔一擔將粗細不等的煤砂混合物擔到不遠處的小溪溝內,學箸大人們用煤砂混合物將溪水死死攔住,待溪水漲到將要冒頂之時,用掏耙兒(比鋤頭寬的一種工具)扒開,利用溪水沖擊力,來回快速翻動煤砂,亮晶晶的細煤粒兒就隨流水沖到下游特意挖出的小水坑中,如此反復多次,一擔純凈細煤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 眼見無數顆汗珠兒換來的粒粒細煤,想著家中燒飯又可以多日無憂,當時蹦發出來的喜悅心情,感覺一點也不亞于當下的手機游戲,而這種細煤粒與砂石分離的絕好辦法,包含科學原理,充分體現勞動人民智慧結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盛產“井鹽”的水鄉,甚至一度成為民國抗戰時期后方“鹽都”(當年國民政府鹽務總局就設于此)理所當然成為咱五通橋人的驕傲,但鹽與本主題有關嗎?那是必然。辛勤勞作一天后的人們三五邀約,到鹽廠八車間公共澡堂,花上二分錢集體展示人體美,只為洗個熱氣騰騰、咸咸的鹽水澡,舒筋殺毒,安逸的很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了,泉、溪、湖以及鹽水都扯遍了,再來聊聊俺與咱五通橋境內最大河流:岷江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時從現在的三丁壩音樂廣場到上游約四公里處的黃天壩篩鵝包兒(大小不等的石子),每到收工的時候(洪水期間除外)幾乎都要與同伴一道,從江邊弄來二至三根漂浮水面的圓木(當時我國交通非常落后,上游國營林場伐木工鋸下的木材,幾乎都是利用河流運送,所以岷江河道一年四季都有漂木)然后用抓釘將圓木連成整體,瞬間就變成了一條小木筏,乘木筏向下游漂流,俗稱“放爬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爬兒”是勇敢者的游戲,會游泳是最基本的,從“楊花渡”渡口下水,大約七八百米后抵達浪花飛濺、水流湍急的“老木孔”險灘。此時,小木筏上的人兒神經高度緊繃,紛紛下蹲,牢牢抓住連接圓木的抓釘,生怕落水,驚險刺激。還好本人從未失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漂過約六百米長險灘,河道變寬,水流變緩,一切顯得輕松愉快。“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弊腳的歌聲與江面水鳥共同起舞,仿佛水與萬物皆因我而生,且為我服務。興起之時,光胯丁當(赤身裸體)從小木筏躍入水中,與江水親密接觸,歡樂無限,就算不小心咽下幾口江水又有啥關系呢,那時的江水碧藍碧藍,就跟現在喝特制純凈水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樂歸樂,但我得告訴你一個小秘密,這種‘游戲’可千萬別讓父母知道,要不然父母手中的“黃金條兒”抽得你娃雞叫鵝叫,個中緣由相信你已猜到。</p> <p class="ql-block"> “幾度山花開,幾度湖水平,以往歡笑依然在夢中。” 苦中作樂趣味無窮,以上幾個片段共同組成兒時水鄉美好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鄉,名符其實的水鄉。東北向有流入城區的茫溪河,西南向有經石磷和西壩兩鎮匯入岷江的沫溪河。岷江,在親吻樂山大佛后,由北向南進入大佛后花園——五通橋,稍作停留箭指長江。岷江支流涌斯江與茫溪河相擁五通城區“四望關”,下游約一公里處的“堰埂”將河水攔腰斬斷,從而形成美麗的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 “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大清詩人李嗣沆對家鄉山水的贊美可謂精妙絕倫。而小西湖古老而又獨特的、由數十條小木舟組合而成的——人行浮橋,又為水鄉增添了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之水鄉今非昔比、高樓林立,整潔干凈的小城山環水繞、綠樹成蔭。“彩虹”飛跨江面,路網四通八達,“成貴”高鐵,擦著小城邊緣奔向遠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鄉——五通橋,必將與古老中華一起騰飛。</p> <p class="ql-block"> 本文創作于一個月前,首發于家鄉網文平臺“江南白鶴林文苑”,今稍做修改移師美篇,敬請朋友們雅賞。如您方便,請予轉發鼓勵,衷心表示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资溪县|
本溪|
兴仁县|
陈巴尔虎旗|
于都县|
新丰县|
图们市|
河西区|
兴安县|
福鼎市|
沙河市|
四子王旗|
蓝田县|
垦利县|
滨州市|
双城市|
宁津县|
方山县|
望都县|
扎鲁特旗|
沂水县|
永兴县|
纳雍县|
团风县|
湄潭县|
满洲里市|
白玉县|
松溪县|
小金县|
保康县|
青川县|
桑植县|
江阴市|
汉寿县|
白河县|
玉山县|
阿克陶县|
交城县|
兴业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