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據家庭群消息,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大屋”,在“美麗屋場”改造中徹底拆除了。隨著挖掘機的一鋤一鉤,大屋瞬間灰飛煙滅。殘垣斷壁,傾刻間被夷為平地。睹物思情,遍地磚石瓦礫,忍顧一片廢墟!頗為傷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幢“功勛老宅”,承載著祖輩數十代的人間煙火,更有我夢牽魂繞的童年記憶。家鄉古村落文化元素的逐步消失,又平添了幾分對于故鄉印象的陌生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離開家鄉近半個世紀,如今父母沒了,祖屋沒了,童年的記憶被抹殺得所剩無幾,屈指可數。時過境遷,面目全非。記憶中的故鄉,只剩下一隅沒有靈魂的故土。可堪“</span>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lt;/p><p class="ql-block">希望家鄉的發展建設,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漂亮!</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 2022.7.24</p> <p class="ql-block">2017年五一節,恰逢母親九十大壽。我自駕千里,攜妻返鄉,為母祝壽。</p><p class="ql-block">驅車十多個小時,終于到達我的出生地——湖南省桂陽縣,一個叫“坳頭嶺”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在兒時的記憶里,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四周崇山峻嶺、山花爛漫,古木參天、裊裊炊煙……</p><p class="ql-block">那時,全村只有50余戶人家,200多口人。都是李姓。其實就是一個大家族。</p><p class="ql-block">按照慣例,“四崽”回來了,都要去村中走走看看。給鄉親們打個招乎,問聲好。同時,也去看看我祖上的老宅——“大屋”。這里的一磚一瓦,記錄著我童年的成長快樂與美好回憶。</p><p class="ql-block">很遺憾!由于大家都在環村公路兩旁,建起了新式樓房,并陸續搬出老宅。以至于大屋長年無人居住。水漏墻濕、年久失修,朽木難支,老宅的屋頂已全部坍塌。延綿數百年的興旺煙火,與喧鬧人氣終于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呈現在我眼前的,儼然是一片蒼涼的廢墟。碎磚爛瓦、滿目瘡痍。只留下斑駁的外墻,殘垣斷壁、雜草叢生。</p><p class="ql-block">睹物傷神,一種莫明的失落與凄情,一絲淡淡的憂傷與感懷,一縷輕輕的悲涼與惆悵,不禁油然而生,悄然涌上心頭。</p><p class="ql-block">大屋塌了,村子空了,田土荒了,農事廢了。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成了產業工人。偶爾開著豪車回家,也是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鄉紳”模樣。男的西裝革履、油頭粉面,女的花枝招展、濃妝艷抹。視有錢為功成名就、視老板為精英楷模,看不出一丁點農村人固有的勞苦謙卑與勤儉純撲。兒時那條村口小巷的熱鬧喧囂仍記憶猶新,但田地里的朝氣蓬勃與生機盎然、農家里的裊裊炊煙與歡歌笑語,卻早已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故鄉猶在,村魂死了。</p> <p class="ql-block">時間追塑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孩堤時期的我,剛剛記事。</p><p class="ql-block">那時,我與家人深居于“大屋”之內;又因排行老四,玩伴們便稱呼我為“大屋里老四”,以區別于其他家的“老四”。</p><p class="ql-block">“大屋”,是我的祖居老宅,位于村子的正中央。大屋承載了祖祖輩輩,數十代人的人間煙火。尤其是大屋的廳堂,不僅是供奉先祖牌位的神殿,也是家族紅白喜事的圣堂。不僅是長輩們的議事堂,更是孩童們嬉戲玩耍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全村共有此類大屋3幢,另兩幢分布于我家大屋東西各一。長輩門說:我家“大屋”,是開村之首。相當于李氏“宗祠”。據族譜記載,“大屋”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了,這分明就是村里的“故宮”。凸顯出古村落興衰巨變、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每一塊青磚黛瓦,都蘊含著年代的滄桑符號與歲月的足跡記憶。</p><p class="ql-block">大屋也是一幢“功勛老宅”。從“開村公公”李文端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起始,繁衍生息,多少代人生于斯、長于斯!居于斯、樂于斯。</p><p class="ql-block">大屋之所以叫大屋,是因為它確實大。屋內布局有6組廂房,能同時容納6戶人家安居樂業。大屋坐南朝北,青磚黛瓦,四周巷道用青石板輔就。從北巷道進入大門,便是下廳堂、天井、上廳堂,左右過道、東西兩個側門。</p><p class="ql-block">大屋是一幢古樸的明清建筑,莊重典雅。兩扇古木大門,好象是由厚重的整張木板制作而成,外墻青磚白縫,碧瓦飛檐。天井用青磚砌成,常年長滿了濕漉漉、綠油油的青苔,為大屋增添了幾分幽秘的生機與春意。</p><p class="ql-block">大屋冬暖夏涼,木制的隔墻,高大的木柱,寬厚的房梁,木柵的窗戶等等,無不透出古樸端莊之大氣,古韻流香之貴氣。</p><p class="ql-block">正大門是一堵高高的青石門檻。聽父母說:在我嬰兒期,大姐背著我出門時,因門檻太高,摔了一跤,導致我右上臂骨折。前些年,母親還常問起我:“你的手臂,下雨天痛不痛呀?”</p><p class="ql-block">大門裝著兩扇厚重的木板門,開門要用好大力氣才推得動,并吱吱作響。大門兩側各有一個石墩。小時候,我和兄弟姐妹們,常端著大大的飯碗,搶先坐在石墩上面吃飯喝粥……大人們也常坐于此,搖扇納涼、聊天說笑。</p><p class="ql-block">進入大門,就是下廳堂,及左右下廂房,然后是天井、左右通道及側門、左右各兩組上廂房,中間是上廳堂、正后就是神龕墻,供奉著祖宗先人的靈位牌符。</p><p class="ql-block">室內所有隔墻都是木結構,經過數百年的煙熏火燎,高高的木柱、木梁、木隔板都己是漆黑一片,上部的木梁都掛著一層厚厚的“壇邊灰”。</p><p class="ql-block">童年的我,就住在下廳堂的左廂房。大門左右拐角,以及上廳堂的東西兩側,屋內住戶分別搭有柴火灶。上面架著一口大大的鐵鍋,用以煮豬食。柴灶的一角,留一火口,既可通風。又可以在煮豬食的同時,架壺燒水。</p><p class="ql-block">廳堂最后端的神龕下,是一盤共享的手工石磨,各家各戶磨米粉,磨豆腐都倚杖此磨,互幫互助,不亦樂乎。我想,這恐怕就是那個年代的“共享經濟”了吧?</p><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父母就生火煮豬食。煮好后,用鋁盆盛水放豬食上面燙熱,當洗臉熱水用。同時還要煮一大家子人的早餐:或白米雜糧粥,或蒸一鍋紅薯。待一切都忙清楚了,再燒一大壺茶水。熱心的父母便喊來大屋里忙碌的叔叔嬸嬸們到家里,圍坐在一起,吃著自家壇子里的咸菜,喝茶聊天、家長里短。</p> <p class="ql-block">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屋的排水系統。屋頂匯聚的雨水,全部流入天井。遇到暴雨,只一會,天井的水就滿了。但永遠不會外溢。其出水口位于哪?水又流向何方去了?后人不解,至今仍是個迷!可見先人的智慧非比尋常。</p><p class="ql-block">天井的上沿,有一排水缸。各家各戶都到水井挑水回來,倒入自家的水缸備用。</p><p class="ql-block">逢年過節,虔誠的母親,都會端一碗熟肉(一整塊),到天井旁供奉老天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接著,再把肉端到神龕下面,供奉列祖列宗:保佑全家老小,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上廳堂是大屋的主廳堂。大人們聚會議事、拜堂祭祀、停棺哭喪均于此堂舉行。凡遇紅白喜事,就會把兩扇厚重的大門板卸下來,架在天井上。既方便人們出進,擴大活動空間;又防止人員掉落天井,確保安全。每縫此時,小伙伴們就爭先恐后地走上大門板,使勁地蹦呀跳呀,燃放鞭炮,嬉戲玩耍。</p><p class="ql-block">遇到下雨天,大人們無法下地干活,通常也會聚集于大屋上廳堂。女的踢毽子、跳繩;男的打牌嘮嗑,調侃打鬧……人氣興旺、熱鬧非凡。只要雨一停,馬上就有大嫂子、小媳婦來喊自家男人回家做事、下地忙活。</p><p class="ql-block">特別是過年前夕,大屋里的住戶,家家磨豆腐、打糍粑、燒水殺豬、喧囂熱鬧,忙碌異?!瓭M堂飄蕩著濃濃的年味,濃濃的親情。</p><p class="ql-block">記得我最后一次入住“大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事了。我帶著新婚妻子,返鄉省親,就住在下廳堂的右廂房。這是奶奶生前住過的地方。父母為了接待“四崽”和四媳婦,“婚床”早就鋪好了,事先洗曬過的被褥,干爽暖和。躺在床上,分明能聞出太陽的味道,體味出父母的溫暖。</p><p class="ql-block">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記憶中的大屋往事,卻依然歷歷在目,深入骨髓。</p><p class="ql-block">歷經數百年的風雨變遷,恩澤千秋的大屋終究還是塌了。李家祖宅,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沒了。透過殘墻斷璧的磚窗,依稀能看見,先祖的生活場景。觸摸每一塊古磚,仿佛能感覺到,先人的勞作氣息。俯耳殘墻,對話古人……</p><p class="ql-block">大屋承載的歷史記憶,和屋內的煙火氣息,宛如就在眼前,縈繞耳邊,回味悠長……</p><p class="ql-block">唉,童年的大屋,永恒的大屋。</p> <p class="ql-block"> 《大屋賦》</p><p class="ql-block">千山萬水,追尋著你。</p><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牽掛著你。</p><p class="ql-block">一磚一瓦,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一石一木,一往情深。</p><p class="ql-block">裊裊炊煙,揮之不去。</p><p class="ql-block">廳堂天井。童年記憶。</p><p class="ql-block">鄉音難改,故土難離。</p><p class="ql-block">老宅大屋,心中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國平</p><p class="ql-block">2018.3.1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阜平县|
吴江市|
清丰县|
丰顺县|
楚雄市|
柯坪县|
广饶县|
商城县|
钦州市|
南充市|
忻城县|
巴塘县|
雅安市|
红原县|
阳春市|
资中县|
邵阳市|
蕉岭县|
柘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定日县|
民勤县|
湟中县|
南华县|
信阳市|
高平市|
连南|
旬邑县|
乐至县|
邳州市|
手机|
姚安县|
新邵县|
潞城市|
盐津县|
偃师市|
奈曼旗|
曲水县|
濉溪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