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寧波江北莊橋童家村,三座民國時期建造的石板橋架在街河上。</p> <p>毓秀橋</p> <p>鎮(zhèn)宅古址</p> <p>龍江橋</p> <p>玄濟橋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莊橋街道孔家村后孔自然村,東西橫跨莊橋港河(東向為孔家,西向為葛家),為三孔平板斜坡橋。橋的總跨度為11.6米,三孔跨度分別為:中孔3.7米、次孔2.6米;橋面為三塊條石板并列鋪設,橋板平直,次孔橋板稍有斜坡,橋洞為長方形,中孔橋墩南北向各有兩個戲水獸,橋寬度為2.2米,橋面最高點離正常水位約2.5米;中孔欄板上刻有陰刻“玄濟橋”,欄板高度為0.5米,東西向橋端均置二階如意踏。 </p><p>玄濟橋民國二十二年仲冬由里人黃玄、徐宸出資修建,該橋造型簡樸實用,可作為研究寧波水鄉(xiāng)近現(xiàn)代橋梁的實物旁證。2004年4月被公布為江北區(qū)級文物保護點。 </p> <p>橋名清晰可見。</p> <p>橋敦每邊伸出二只鰲獸,雄偉威武。</p> <p>七星橋坐落于慈溪市橫河鎮(zhèn)中心街區(qū)的東橫河上,是慈溪境內著名的石砌拱形橋。七星橋全長24.5米,橋下設3個拱孔。</p> <p>(</p> <p>橋頂處平整如方臺,南北踏道均呈八字形。為方便行人上下,南首踏道設29級石步階,北首踏道設28級石步階,踏道兩側鋪有斜向雙軌長條石,以方便輪車上下滑行。橋面兩側各設石欄板11塊,居中的石欄板下緣懸嵌鐫有“七星橋”三字的扇形題額。欄板間有望柱,兩側各10個。望柱頭呈方形,造型簡單樸素。</p> <p>七星橋古韻悠悠,方志上說是清道光年間鄉(xiāng)人孫式鑒重修,其實,明嘉靖志已有記載,歷史至少應在500年以上。以往慈北、姚北快船、航船,山貨海鮮稻麥棉鹽果蔬都要經這里通姚江達寧波。</p><p>七星橋承襲中國石拱橋古老的建筑工藝,輕柔如同凌波欲飛的彩虹跨臥在橫河上。“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黃深”。舊時橫河上有龍舟互競的民間風俗。“三月(或端午)龍舟飛斗捷,幾人釣坐石生溫”,依橋欄傍橋柱,滿橋鄉(xiāng)親齊歡呼,兩岸春光看不厭。</p> <p>陡塘橋,舊稱斗堂橋。明嘉靖《寧波府志》有錄名。</p><p><br></p><p><br></p> <p>現(xiàn)橋重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橋體完好,單孔凈跨4.43米,矢高大于半徑,達2.60米。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分成七節(jié),每節(jié)五塊券石,券石厚0.18米,上伏眉石,橋面極薄,緊貼拱券。橋墻條石錯砌,石縫緊密。橋面凈寬2.55米,總寬3.28米,兩側施望柱欄板,共有欄板十、望柱十二、抱鼓四,橋頂四柱,雕有神態(tài)生動的石獅。兩頭坡道八字形,各有臺階14級。</p> <p>陡塘橋長12米,跨徑6米,面寬3米,矢高2.6米。清葉聲聞《白湖竹枝詞》有一句:“三班紅船獨擼搖,春風游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記取陡塘第七橋?!边@里說的就是觀海衛(wèi)鳴鶴古鎮(zhèn)街河之上的七座古橋,自西向東,第一座便是陡塘橋。</p> <p>世德橋亦是三板兩欄梁式橋,做工頗考究,兩邊各七級步階。世德橋是居此周圍的王氏族人建造,橋名取自橋旁的王家祠--世德堂。橋長約6米,寬3米,兩側橋欄字被水泥所封。</p> <p>三槐橋</p><p>陡塘橋西百米,街河上又有一橋,是一座三板兩欄梁式平橋,橋欄書有三槐橋橋名,南北各有七級石階。橋名以舊橋南沿岸有野生的三棵槐樹為名,故稱為三槐橋。</p> <p>從世德橋再往西,約200米,即是東大橋,光緒《慈溪縣志》載:“東大橋,光緒年間葉云珂重建”。東大橋以前也是鳴鶴街河上的四座拱橋之一,建國后橋南曾為公社駐地,為圖一時方便,把拱橋改為鋼欄水泥平橋。</p> <p>清?運河橋</p><p>位于鳴鶴古鎮(zhèn)(觀海衛(wèi)鎮(zhèn)鳴興村),南北橫跨街河,運河橋系清康熙八年(1669年)進士葉昌修捐建,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橋長11.9米,跨徑6米,橋面寬2.96米,有欄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頭部雕飾蓮花,臺階北12級,南13級,橋西南側立清咸豐九年仲秋月捐資重修碑一方。</p> <p>運河橋已成危橋,目前禁止通行。</p> <p>清?普安橋</p><p>位于鳴鶴古鎮(zhèn)(觀海衛(wèi)鎮(zhèn)鳴興村),南北橫跨街河,鳴鶴現(xiàn)存五橋之一,為南北向單孔石梁橋,長12米,據題刻推斷,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葉氏所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葉氏后裔重修。2011年被公布為市保單位。</p> <p>普安橋</p><p>運河撟西約200米,街河上有一石質古橋,名普安橋,當地人稱當店橋。當店橋三板兩欄,左右各九階,因橋南舊有一家恒濟典當鋪,便習稱當店橋。</p> <p>清?沙灘橋</p><p>位于鳴鶴古鎮(zhèn)(觀海衛(wèi)鎮(zhèn)鳴興村),南北橫跨街河,保存完好。沙灘橋,1931年重建。橋全長11米,跨徑4米,橋寬3米,用梅園石砌筑,有欄板、望柱、擂鼓,雕有石獅、石象,南北踏階11級。全橋古樸典雅,工藝精湛。橋欄石柱雕刻精美,有中國結的浮雕,橋心石雕刻有荷花荷葉和蓮蓬,立柱上的石獅留有四只,可惜一只的腦袋不在。</p> <p>沙灘橋</p><p>沙灘橋位于普安橋之西約百米。清代詩人葉聲聞有詩云:“三舨紅船獨櫓搖,春風游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記取陡塘第七橋?!痹娭小岸柑恋谄邩颉奔瓷碁?,1931年重建,橋南北走向,全長11米,跨徑4米,橋寬3米,它橫跨于鳴鶴場西首,也是一座單孔拱型橋,以粉紅色優(yōu)質梅園石砌成,有望柱、欄板、石鼓,并雕有石獅、石象,橋中心鋪設著刻有荷花的青石板,整座橋l石質細膩,平整光滑,古樸典雅,工藝精湛。</p><p>沙灘橋又名雪航橋,1931年,葉啟裕在獨資,重建沙灘橋時,把沙灘橋易名為雪航橋,為父親作紀念,沙灘橋成了鳴鶴眾多古橋中唯一的一座一橋兩名的古橋。1986年7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沙灘橋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點。</p> <p>古通濟橋位于鎮(zhèn)海文溪村古街中大河上,</p><p>與中心橋相隔不遠處,有一座古通濟橋,同為三孔石板平橋,每孔有三塊長石板鋪設,重建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古通濟橋有個特點,橋欄東鐫刻有“大樟橋”,西面則刻有“古通濟橋”,一橋刻有兩個不同的名字,這在古橋梁中還是比較少見。</p> <p>中心橋:</p><p>中心橋位于汶溪古街中大河上游,南北走向,為三孔石板平橋,始建于明清。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中心橋依舊完好地屹立在中大河之上,方便著兩岸村民往來。</p> <p>文種故里橋:</p><p>在九龍湖鎮(zhèn)中心村路邊,有一座由三塊條石平鋪而成的簡易小橋,架于溪水之上,這便是文種故里橋。橋東側橋板中鐫刻“文種故里”四字,該橋由秀才郭玉恒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出資修繕,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文種曾居住于汶溪,他輔佑越王勾踐滅吳。后人為紀念文種,便修建了這座橋。</p> <p>西衛(wèi)橋座落在江北區(qū)莊橋鎮(zhèn)西衛(wèi)村,處于江北區(qū)與鎮(zhèn)海區(qū)相接的邊界上,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p><p>該橋東西走向,橫跨西大河,橋長15米,跨水面4.5米,由三塊約長5米,寬0.6米的厚石板鋪設橋面,橋面寬3米,4個橋柱,4塊橋欄厚度近半米,釆用優(yōu)質鄞西梅園石。</p><p><br></p> <p>戴婆橋</p><p>始建于宋初,現(xiàn)橋重建于清光緒年間重建,是?座二墩三孔石梁橋,橋面由九塊長條石鋪成,兩邊各有臺階,護欄宏厚,設建獨特,三段橋梁不是一條直線,有一些角度,是寧波最古老的橋梁之一。</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園堍村</p> <p>位于東錢湖畔的戴婆橋,有一個美好的民間傳說:這座石橋接近完工時,因為眾說不一,所以還未確定橋名,這可難煞了石匠師傅們。這天,恰好有一隊人抬著花轎要過石橋,當地的人們自然要攔轎門,開個什么條件讓其過轎門呢?有個石匠師傅靈機一動說:“此橋馬上要完工了,但還未起橋名,就請新娘子為這座橋取個名吧”。</p><p>轎中新娘子是寧波趙家千金,為人聰慧,她接話說:“石匠師傅手藝高,造好石橋萬年牢,就叫它萬年橋吧”。新娘子又說:”我只取一面,另一面讓石匠師傅來取“。</p><p>石匠師傅一聽非常高興,心想這新娘子聰明又懂禮,忙向抬橋人打聽,要把新娘子抬到那個村?有人說抬到東錢湖堰頭戴家村。石匠師傅想了想說:”廿年媳婦,廿年婆,再過廿年做太婆,祝新娘子早生貴子,多子多福,以后做太婆。那么,橋的另一面就取戴婆橋好了“。</p><p>這樣,橋的北面刻上”戴婆橋“,橋的南面刻上”萬年橋”。 真是,一橋取雙名,千年傳佳話。</p> <p>戴婆橋三字清晰可見,另一面因無法拍攝,橋名看不見。</p> <p>戴婆橋靜臥后港河上,四周是廣闊的河網平疇,景致卓然。</p><p>一座美麗的石敦橋目前破損嚴重,已喪失了橋的功能,令人惋惜,不知是否可以修復。</p> <p>蜃蛟衕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古林鎮(zhèn)蜃蛟村周家自然村西南側,南北橫跨于蜃蛟河,是座單孔石梁平橋。建于1816年,1931年重修。</p><p>橋孔跨3.71米,寬2.58米。橋梁由長條石板構成,兩側有實心石欄,長3.51米,高0.52米,寬0.18 米,橋面中部曾于民國設木柵門,是抗戰(zhàn)時期用于控制人員進出,現(xiàn)已拆除。橋面兩側落坡石級與村中道路相連,南北側各有踏跺9、7級,均呈梯形狀,其上寬3.62米,下寬6.16米。金鋼墻用條石砌筑。橋額鐫“蜃蛟衕橋”四個行書大字,落款為“嘉慶丙子歲季谷旦,民國二十年重修。</p> <p>繼濂橋,周氏27世“靜山公”周志仁在清乾隆初所建。民國二十年(1931),周氏亨潞、亨淝等六人發(fā)起重修。請古林葑里的舉人張琴題寫橋名。</p> <p>“繼濂”,取意于《宗譜,靜山公傳》的“庶或有繼濂溪而起者乎?拭目俟之”。即繼承濂溪之意。濂溪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故鄉(xiāng)。</p> <p>榠樝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道光四年(1824)周氏峨山公再造。</p> <p>鄞州區(qū)古林鎮(zhèn)仲一村的尚書橋在石馬塘自然村羊府廟西側,為兩墩三孔的石梁平橋,橋面由三排縱向長條石鋪成,兩邊設護欄石板。北側的欄板上刻有“石馬塘”,所以叫石馬塘橋,南側的欄板上刻的是“尚書橋”三字,為典型的一橋兩名。</p> <p>這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橋,橋面長12米,寬2.4米,護欄高0.48米,由三排縱向長條石鋪成橋面。這座橋的特點是東西二段橋面斜坡較大,石護欄與望柱是榫頭連接,比較少見,另外橋面比較闊,一般這樣規(guī)模的石橋橋面寬度約1.8左右,而它達到了2.4米。</p> <p>只能看見一面橋名:尚書橋</p> <p>橋東畔的羊府廟,原建于明崇禎年間,內有戲臺,外立旗桿。廟前的一塊臨水平地,曾是草席原料和成品的集散地,稱"草席基"。每當席市季節(jié),廟內廟外,橋上橋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這是石馬塘曾經有過的輝煌。</p> <p>西洋港橋</p><p>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光緒27年,為三孔平梁石拱橋,橋長10.63米,寬1.83米,橋梁用九塊長條石鋪成,額鐫“西洋港橋”,上款光緒27年重立,落款“里人捐資”。橋墩用長條石疊砌,其兩端為圓角。</p> <p>下傘橋</p><p>現(xiàn)橋為清代建筑,是一座三孔二墩石梁平橋,橋全長25.4米,其中中孔石梁長5米,兩邊次孔石梁長4.2米,高0.45米,中欄額“下傘橋”幾個大字,落款為“光緒10年”。</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qū)古林鎮(zhèn)布政村</p> <p>橋面一側缺失一塊橋板,橋上雜草叢生,目前已成危橋。</p> <p>此橋不知道以后是否會修復,否則又將失去一座古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
东安县|
普陀区|
建始县|
贺兰县|
肇源县|
休宁县|
通海县|
十堰市|
阳春市|
桃源县|
成安县|
娄烦县|
永平县|
武宣县|
鄂州市|
明溪县|
谷城县|
二连浩特市|
丹江口市|
宁远县|
炎陵县|
新建县|
海城市|
绥中县|
莫力|
富民县|
陆河县|
霍邱县|
阳高县|
汕头市|
利辛县|
康定县|
屏南县|
台北县|
夹江县|
桦川县|
加查县|
连城县|
阿克苏市|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