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梅里雪山又稱雪山太子。位于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有13座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稱“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云南省第一高峰。</p><p> 自1902年始,先后有英、美、日、中等登山者試圖登頂,皆告失敗。1991年1月,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17名隊員攀登主峰卡瓦格博峰遇雪崩無一幸免。此后被禁止攀登,成為地球上唯一未被人類征服過的山脈,梅里雪山因此更顯神秘與傳奇。</p> <p>遇見梅里</p><p> 7月19日,直飛云南麗江,夜走麗江古城,“也無非是那樣”。</p><p> 次日,車出麗江,走滇藏公路,經(jīng)金沙江三谷水。然谷中云霧彌漫,江流隱約,不見動態(tài),與印象中金沙江之急流飛瀉相去甚遠,后來聽說這里是金沙江最為平緩之處。此處為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區(qū)域,也稱“三股水”,此后金沙江匯長江入東海,其余二江則南去緬甸,分入印度洋及南海。徐霞客有《江源考》,言“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推翻了前人岷江源的說法,很有見地。此地又稱“官渡水鄉(xiāng)”,自然令人想到“官渡之戰(zhàn)”,然此官渡非彼官渡,胡亂聯(lián)想未免張冠李戴(“官渡之戰(zhàn)”發(fā)生在河南中牟),所以多讀些書總是有益的。諸葛亮南征“五月渡瀘”,渡的倒是金沙江,只是具體何處渡江尚有爭議,不敢妄加揣測。</p> <p> 不久,至小中甸,登觀景臺憑欄而望,依然迷霧茫茫,一無所見。觀景臺上有一位藏族漢子,帶著一頭白毛牦牛供游人拍照。藏漢內(nèi)著錦繡長袍,圖案繁復(fù),色彩艷麗;腰圍寬帶,有七色紋飾,很是華麗。外套褐色皮襖,腳著長靴,頭戴氈帽,大約是典型的藏族服飾了。皮膚黝黑,長發(fā)虬髯,配上墨鏡,頗有些武士的風采。牦牛則毛色通體雪白,絕無雜色,且披掛及地,如一團白色毛球??雌饋硇郧闇仨槪B(tài)可掬,但一對牛角彎彎上刺,尚有些威武。</p> <p> 上車繼續(xù)前行,方見大片草地,有牛羊、騾馬或立或臥,因草地遼闊,顯得有些稀疏;不遠處是藏族民居,墻體或黃或白,木雕花窗,最上層往往四面以玻璃為墻,如奢華的玻璃房;民居背后的群山則依然云遮霧繞。</p> <p> 車行過香格里拉,進入迪慶州德欽縣,讀來如“德清縣”,倒也令人興趣盎然。又見金沙江,至“月亮灣”。</p><p> 月亮灣,又稱金沙江第一灣。對岸已是蜀地,江水黃濁如漿,雖無驚濤駭浪,但暗流涌動,有疾速下瀉之感,只是觀景點距江面太高,沖擊感并不強烈。江水至此,為一座如金字塔般錐形山峰所阻,于是繞山腳峽谷而行,包圍了大半座山峰,形成一個巨大的“U”形大捌彎。水性柔,柔能克剛,但卻不與爭鋒,遇高山不作無謂的“沖波”,卻成“逆折之回川”繞一圈繼續(xù)前行,這是一種大智慧。</p><p> 兩岸高山,山體裸露,只一些荊棘雜草稀稀疏疏。忽想到曾走過的三峽,如果江水清澈,如果兩岸植被豐茂,月亮灣必定更為生動可感。但大自然跟人生一樣沒有如果,反而更為誠實大膽地坦露一切,決不虛偽掩飾。月亮灣雖然少一分美感,卻顯現(xiàn)出山水的雄渾與歷史的滄桑感。</p> <p> 臨近傍晚,到達飛來寺。觀景臺上矗立著八座白塔,高大而圣潔,圍欄上掛滿五顏六色的經(jīng)幡,極具民族特色和宗教氣息。這里正對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是拍攝“日照金山”的最好地點,然而當晚不見晚霞,次日也看不到日出。原來在飛來寺看梅里雪山的最佳時間是在10到12月,大約這次徒步是注定陷在迷霧中的。 </p><p> 眺望正遠方,群山橫亙,似有千峰百嶂,風骨峻峭,陡生關(guān)山阻隔,衡陽雁斷之感;山體青藍,色澤沉郁,雄厚而凝重。群山之上白云濃密,不見天日,如為柔潔的白絨所擁覆。有時云層遇強風撕扯,露出一個山尖,不知是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中的哪一位。但見峰上隱隱有白,也辨識不清是冰川還是積雪,旋即又為云層所遮蔽,終是不肯揭開神秘的面紗。然而愈是不見便愈是想見,便對未來幾天的徒步充滿了向往和期待,期望能一睹梅里神山的真容。</p> <p>步入雨崩</p><p> 21日早晨,坐車至西當。從民居看,西當村的經(jīng)濟條件還算不錯,農(nóng)作物的種類也比較多,聽說正在大力發(fā)展葡萄種植和葡萄酒業(yè)。</p><p> 10點左右,從西當村開始徒步往雨崩村,全程11公里,不算遠,但海拔由2600米上升至近3800米,對于從未涉足過高原的人來說,無疑是個挑戰(zhàn)。</p><p> 前半段為上坡,依山而修的簡易公路呈之字形上升,一個斜坡接著一個斜坡。連續(xù)的攀升開始讓人呼吸急促,心跳急劇加速,雙腿也變得沉重。然而眼望前路,除了上坡還是上坡,似乎沒有盡頭,暗想太白“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也不過如此。</p> <p> 一路上霪雨霏霏,但淋不淋濕已不再重要;這里的泥土不沾鞋,至于鞋褲臟不臟也是無心顧及。期間從一陡坡插上,坡上亂石錯雜,泥土因久雨而濕滑,經(jīng)人踩踏后更難以立足,須極度小心,左挪右移,試探再試探方得上行一步。但坡雖陡,路雖滑,卻因蒼石瓊草、古木苔蘚而悅目娛心,反倒能減輕些疲累。爾后繼續(xù)一坡連一坡,海拔也漸行漸高,終于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有時不得不大口喘氣,調(diào)節(jié)呼吸,平緩心跳。加之道路兩旁盡為樹目遮擋,看不到遠處的風景,單調(diào)而令人絕望。然而無論怎么艱難,即便鴨行鵝步也總是在上升與前進,只要保持前行狀態(tài),終能到達頂點,所謂跛行千里很有道理。</p> <p> 如此曲曲折折,行行復(fù)行行,雖舉步維艱,也終于到達“南爭埡口”,海拔3702米。因掉隊而來不及喜悅,只存照留念,便又匆匆前行。走過一段平緩的山道,兩邊樹上系滿了五彩的經(jīng)幡,可見此處也定然是個福地。再往前行便是下坡,輕松了許多,上山容易下山難也未必是定律。</p> <p> 行進途中,有一處觀景臺,可見山坳中的村莊,那是雨崩下村。山坳中有一塊呈三角形的平地,人家似乎也就二三十戶。房屋大多白墻灰頂,形體方正或曲尺,遠遠望去像是一塊塊積木隨意嵌置,有相聯(lián)的,也有散落的。田地或綠或黃,望去色澤極其柔和。周遭的山坡樹木蓊郁蒼翠,上則煙嵐云岫,縹縹渺緲,好一處世外桃源,人間仙境。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之類亦覺太俗。</p> <p> 下午四點多,行進雨崩上村。雨崩上村建在一片山坡之上,房屋依山坡層遞而上。民居多為白墻灰頂?shù)钠椒?,民宿則有四、五層的樓房,大多為一些外地人租了藏民的房屋經(jīng)營著。</p><p> 雨還是不停地下著,淅淅瀝瀝,有游人三三兩兩地走過,也不在意會被雨淋濕。牛羊與騾馬慵慵懶懶,散漫地踱著步,旁若無人,隨地拉屎(幸好沒有惡臭),似乎這里本來就是它們的世界。一頭小牛“哞哞”地慢跑而過,有人戲說它在叫“媽”找媽,景象頓時生動起來。抬眼便是高山,山峰之間有壑口,風云變幻之際,隱隱可以望見梅里雪山的緬茨姆峰,傳說緬茨姆峰是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形似主峰,卻又多一些俊俏婀娜。偶有遇見藏民,便會問候一聲“扎西德勒”。這里雖然漸為世俗所“入侵”,但依然祥和而寧靜,實是一片神圣的秘境。</p><p> 房間安排稍有些令人不快,但并未影響我對梅里雪山的向往和期待。夜晚,后腦勺隱隱有些作痛,大約是高反,許是日間疲累過甚,也沉沉睡去。</p> <p>探險冰湖</p><p> 22日,徒步第二天,往梅里雪山的神湖——冰湖,徒步約14公里,海拔至3900米。</p><p> 出雨崩村,一片田地黃綠相間,色澤濃郁而柔和,黃色的是將要成熟的麥子,綠色的是玉米。草地上一群健壯的馬兒在安詳?shù)匾捠常贿厓善ヱR在打鬧嬉戲,畫面極富生機。上行至村口是一片沙棘林,樹干高大粗壯,虬枝彎曲伸張,蒼勁有力,貌似張牙舞爪。以前只知沙棘樹能固沙,卻不知能長得如此高大。頓感行路固然艱辛,卻能見識大長。</p> <p> 過雨崩河,河水清澈湍急,白浪濤濤。河上古木斜架,河邊亂石堆迭,勉強可合“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的意境。之后進入原始森林,以冷杉、紅樺為多。林中古木參天,大者至數(shù)人合抱。樹干有苔蘚,下者平鋪、厚積,上則獨簇,形如靈芝、菌菇,呈盤旋梯階狀,甚為奇特;樹枝上松蘿披掛,如輕紗曼妙。地上到處有枯木橫陳、斷樁平坐,上面無不滿覆苔蘚。有時陽光透入,映照苔蘚,色澤極為鮮嫩靚麗,令人目眩神搖,心醉魂迷。但見林中時時枯木卻又處處生機,仿佛走入一個原始而又夢幻般的世界。有一巨大的樹干上擺滿了石塊,旁邊還有塔狀的石堆,大約便是藏民所稱的“瑪尼堆”,是藏民在轉(zhuǎn)山時祈福所為,在徒步中時時可見。</p> <p> 山路陡峭崎嶇,亂石錯雜,泥土濕滑。事實上也沒有一條既定的道路,每個人都只是尋找最利于自己攀爬的落腳處,只要向上攀援便處處是路,于是森林的山坡便到處是雜亂的足跡了,可謂“我欲穿花(林)尋路,直入白云深處”。坡陡加之海拔上升,人人都是走走停停,時而超前,時而落后,靜謐的森林中時時可聞喘息聲。</p> <p> 攀上笑農(nóng)埡口往前又遇流河,屬雨崩河的上游,稱笑農(nóng)曲河,落差較大,水勢更為洶涌,勢如“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p><p> 不久到達笑農(nóng)牧場,因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在1990年和1996年兩次將登山大本營設(shè)在這里,故又稱“笑農(nóng)大本營”。</p><p> 這是一片平坦廣大的谷地,草色蔥翠,清新悅目。四面高山圍合,云煙漫彌,恍若仙境。遠處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雪白的冰川在綠樹間清晰可見,極具誘惑。谷地中央有幾間木屋,在三十年高海拔的風雨飄搖中已是破舊不堪,有的頹圮坍塌,只剩下一副框架,地上有朽木橫陳,令人唏噓。其中兩間尚能完整,也是透風漏雨。木屋中有青煙裊裊而出,那是一位藏民經(jīng)營的服務(wù)點,也就是提供些開水、牛奶、方便面之類,極其簡單,但在這3600米的高海拔地區(qū),算來也是不簡單的吧。旅人在這里駐足休息,喝一杯熱騰騰的牦牛奶,頓感暖意融融,精神倍增。</p> <p> 繼續(xù)前行,又見笑農(nóng)曲河,因落差更大,水流疾速奔涌,濤聲隆然。過河上獨木橋,木板僅約30厘米寬,須小心翼翼橫行而過。沿河上溯,再入山林,道路更為陡峭崎嶇且狹窄,往往僅容一人通行。終于攀上一塊巨大巖石,冰湖盡收眼底。</p><p> 冰湖不大,但湖水碧綠,凝如翡翠;冰湖上方是大片的冰川,與湖水交相輝映,鮮明奪目。冰川呈灰白色,上有多處裂痕及坍塌,底部有水汩汩注入湖中,似在訴說冰雪的世紀傳奇。常讀到冰川融化給人類帶來危害的文字,心中未免有些感慨。再往上則是高崖危立,崖上有數(shù)十道狹小冰川,也有瀑水下瀉。再往上便是卡瓦格博峰了,因云霧籠罩,沒能一睹真容,引為大憾。只是偶見上面山坡,有些薄薄的積雪,令人遐想。梅里神山,終究不肯掀開神秘的面紗。</p> <p> 返程下山,過笑農(nóng)曲河獨木橋時,水位上升,流勢愈急。踏上橋時,橋下白浪翻涌,令人頭暈?zāi)垦?。有女生驚呼連連,裹足不前,上而復(fù)下。故而不敢大意,立定站穩(wěn),屏氣斂息,目視前方,然后橫行霸道,緩步慢移。下得橋來,依然有些心驚膽戰(zhàn),畢竟一失足是連成千古恨都來不及的。</p> <p> 穿過笑農(nóng)牧場一路下山,在原始森林里與一隊友走走停停,尋芳覓奇,倒是愜意無限,其樂無窮。雖無花色,但秦觀有詩“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甚合我意。有一碩大古木,下端寬度似兩米有余,亦空亦實,及一人多高后,數(shù)枝叢立,似乎缺了主干,更有粗枝下折拄地,望去如木屋石堡一般。待得換一角度近觀,方知有數(shù)棵老樹并立相擁,根連枝握,加之苔蘚滿覆,已是難分彼此,這便是白居易所詩“枝枝連理生”的“深山木”了,實是令人感嘆自然的神奇與歲月的滄桑。更有各色菌菇有如奇葩異卉一般,形狀如球、如傘、如爪,色澤紅得火烈、黃得雍容、黑得丑陋,令人嘆為觀止??傊?,那些亙古不滅的生命,那種如詩如畫的意境,那股原始純粹的氣息,令人感深肺腑,令人如癡如醉,令人流連忘返。而林深幽寂,又使人忘卻世間紛攏,只是“寂寂幽山里,誰知無悶心”!</p><p><br></p> <p>沐轉(zhuǎn)神瀑</p><p> 23日,徒步第三天,往梅里神瀑,往返14公里,海拔至3700米。</p><p> 為隨大流,為所謂體驗,更為偷得一懶,也有為次日徒步保存體力的打算,便“半程騎騾半徒步”了。騾隊兩騎一主人,我所騎乘的騾子的女主人因被人誤稱阿姨而甚為不快。藏民因為皮膚黝黑,很難以面相判斷其年齡,一問竟是芳齡26的姑娘,頗有些尷尬??此凭媒?jīng)風霜的樣子,忽想起張韶涵演唱的《阿刁》,感覺這位姑娘也如阿刁一般“甘于平凡卻不甘平凡的潰敗”。交談中得知,她這樣趕騾一趟收入400多元,一般兩天有一趟生意,但天一冷生意就沒了?;貋碇劣瓯老麓鍟r,她指著遠處山麓邊新建的三層樓房說要把它租給外地人做客棧,希望她能如愿。看在阿刁的份上,告別時,我把徒步三天的登山杖送給了她。</p><p> 騎騾穿過雨崩下村,雨崩下村的風景要比上村更勝一籌。一道溪澗潺潺流過,村前有大片的草地,牛馬三三兩兩地活動著,又有大片金黃的麥田,遠處兩山的壑口更大,可以望見冰川和積雪。</p> <p> 出村后是一條水泥路,這條路一直修至神瀑將至的坡下,所以這天如果選擇徒步也并不太艱辛。起初道路與雨崩河并行,騾蹄踏踏,浪濤滾滾,倒也是別樣的情致。不久攀援上山,兩旁是原始森林卻無心觀賞,因為騎騾得用功。手要牢牢抓住握把,上山時,人不可后仰,要前沖,不然人仰騾翻可不是鬧著玩的。發(fā)現(xiàn)騾子不愛走水泥路,只要路旁有泥地可以容足,騾子就會離開正道,但道旁往往是深深的陡坡,未免有些擔驚受怕。姑娘說,走水泥硬路,騾子的腳會痛,又不能像馬一樣釘鐵掌,不免為騾子憐惜起來。</p> <p> 如此行上山腰一處谷地,有牌書有“乃農(nóng)”二字,“乃”指圣地,“農(nóng)”指里面,卡瓦格博圣地有內(nèi)宮和外宮,由此進入圣地內(nèi)宮(“笑農(nóng)”的笑為千萬之意,指卡瓦格博神擁有神兵千萬)?!澳宿r(nóng)”也設(shè)有服務(wù)點,還多了烤火服務(wù),從神瀑下來可以烘衣取暖。走過長長的谷地拾級而上,是水泥澆筑的臺階。因為海拔上升,還是有些累,但走走歇歇,放眼四顧盡是風光,山巒、森林、冰川、瀑布、云煙,無不美輪美奐,如詩如畫。</p> <p>漸聞水聲隆隆,抬頭仰望,有“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之感。近瀑時還要攀援一段土石坡,略陡。坡上掛滿五彩經(jīng)幡,有時需低頭伏身而過。攀上坡頂,迎面一道高矗的崖壁,瀑布從崖頂狂瀉而下,沖擊突兀嶙峋的壁巖后一分為二直入谷底,有雷霆萬鈞之勢,一如李白詩蜀道“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般驚魂攝魄。左側(cè)為大片冰川,斜鋪凝靜。右側(cè)又一掛瀑布直落崖下石灘,遠看如線,近觀則玉珠飛濺。藏民以神瀑為圣水,沐瀑水以洗滌靈魂,稱為“轉(zhuǎn)瀑”。轉(zhuǎn)瀑一圈體驗,瀑下水密勢疾,冰寒刺骨,打在臉上灼灼生痛,急轉(zhuǎn)而出,已上下濕身。抹去寒水,脫下濕衣,尚有冷氣縈縈,卻感神清氣爽,以為玉潔冰清起來。又旋即回暖,不生瑟瑟發(fā)抖之態(tài),心中暗暗稱奇,笑人匆匆跑去烤火實在大可不必。而藏民轉(zhuǎn)瀑三圈,神水圣意透徹心靈,斷不會以火驅(qū)之,不禁對他們的虔誠肅然起敬。</p><p> 返程時又不免顧盼流連,云霧下的山巒掛著一抹又一抹的冰川,山色碧,冰無瑕,腦際便閃出玉壺冰心一詞,梅里雪山果然神秘而圣潔。</p> <p> 24日,本該為徒步第四天,走尼農(nóng)峽谷出雨崩,再經(jīng)白龍雪山至香格里拉,不知何故被取消。初以為可先行車至尼農(nóng)谷口再徒步,孰知下車時已至西當,坐車直驅(qū)香格里拉,徒步團生生被演化為車游團,甚為郁悶。只是人在旅途,常遇變故,或者人為,或者天意,難免會留些遺憾,而遺憾也可能是另一種美麗,人生每每如是。</p><p> 徒步梅里雪山,是一個“遇見梅里”的童話故事,是一個“不去天堂去雨崩”的神話傳說。入境四天,梅里雪山始終未肯掀開云霧的紗巾,未能得見神山的英姿,亦未見日照金山的奇觀,卻生起對神秘與圣潔的崇敬。也許某一天突然動心起意,背起行囊再入梅里,又也許只是永遠的期盼與懷念。而梅里雪山或許真的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更罔談?wù)鞣?lt;/p> <p>附:滇境三古鎮(zhèn)</p><p> 對于時下之古鎮(zhèn),我一直不以為然,無非修幾間“舊屋”,開幾家店鋪,擁擠嘈嚷,如趕集一般,實在有辱古風。此番入滇,歷三古城,總算還有可圈可點之處。</p><p>麗江古城</p><p> 沿一條小河踏石板路入古城,但見屋宇重重,花窗飛檐,樣式古舊,但其材質(zhì)大多半新不舊,顯見為翻修的贗品;街衢巷陌,深深淺淺,如網(wǎng)似格,而腳下的石板顯然是澆筑打磨而成,足可以假亂真。</p><p>頗為搏人眼球的,其一為兩座巨大的水車,在小河上轉(zhuǎn)轉(zhuǎn)不已,木軸嘎吱,水聲嘩然;其二則處處綠植,處處鮮花,斗艷爭妍,春意闌珊。</p><p> 一條極窄的河邊為酒巴街,酒巴門窗臨河,須步木質(zhì)短橋而入。入夜后,噴霧迷朦,霓虹閃閃,樂音靡靡,少男少女們呼朋引伴,一求長樂未央。</p><p> 古城有“木府”、“萬古樓”等建筑,可以了解古城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以及建筑風格等等。但往往走馬觀花,入門稱嘆,出門云煙,再者早已湮滅于塵埃的土司的所謂“光輝歷史”也“俱往矣”,也不值得炫耀,故而也無意往探。</p><p> 見一門店,掛牌“國營飯店”,陳設(shè)舊物什,掛展老照片,倒也很合古城的韻味。好奇心起,便入坐就食,然品嘗之下,對其菜品卻實是不敢恭維,也不知這“國營”二字是否貨真價實。</p><p> 一通閑逛,了無興致,慵慵懶懶,轉(zhuǎn)回客棧。</p> <p>獨克宗古城</p><p> 獨克宗古城在香格里拉,這里的香格里拉指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本名中甸縣,2001年更名為香格里拉,以一座城市稱香格里拉,實在名不符實。而我們一般理解的香格里拉,出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指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恒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即滇西北群山中的廣大區(qū)域,在作者筆下,這是一個樂園,一方凈土。香格里拉在藏語中意為“心中的日月”,可見這片土地的神圣,而我們則將它理解為“世外桃源”。</p><p> 獨克宗,藏語的意思是建在石頭上的城堡,還有一個意思是月光城,古城圍小山而建,頗具藏族特色。小山名大龜,山頂建白塔,經(jīng)幡飄揚,更有據(jù)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須眾人協(xié)力才能轉(zhuǎn)動,聞?wù)f轉(zhuǎn)經(jīng)筒是有規(guī)則的,故不敢隨意加入。俯瞰古城,房屋密密匝匝,看起來橫七豎八沒有條理;人字屋頂平緩,瓦片狹長平直,遠遠的望不真切是什么材質(zhì)。介紹說,古城布局如八瓣蓮花,大約站點不夠高,看不到全貌。</p><p> 步入古城,街道尚屬寬敞,路上的石板很不規(guī)則,也不怎么平整,據(jù)說是以</p><p>一些歲月久遠的舊石頭就著自然地勢鋪成的。又據(jù)說這里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入藏的馬幫都會在這里停留,所以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我卻沒看到,也許是我們僅僅走了其中一角的緣故。街邊的店鋪都是兩層樓房,多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花窗雕檐,老木與新材混雜著,看起來也不像是原裝了,外墻也不是初建城時的白色了。發(fā)現(xiàn)一座破舊的泥墻老屋,窗戶很小且很少,感覺很封閉,標示為老縣衙,走進低矮的舊木門,發(fā)現(xiàn)里面已成了餐館,很是失望。</p><p> 夜幕降臨,大龜山前的廣場上有人圍圈跳舞,跳的自然是藏族舞,但其場面是十足的大媽們的廣場舞;周邊是紛雜的地攤,更有燒烤攤冒起濃烈的青煙。于是乎,掩鼻遮目,落荒而逃。</p> <p>束河古鎮(zhèn)</p><p> 束河古鎮(zhèn)地處麗江所有景區(qū)的核心部位,為納西先民的聚居地,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鎮(zhèn)。</p><p> 徐霞客滇游有記:“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說納西族“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麥,自漢至國初。太祖乃易為木。民姓和,無他姓者?!薄笆汀笔鞘有℃?zhèn)的古稱,猜想大約有百姓聚居的意思。</p><p> 一條小河由北向南穿鎮(zhèn)而過,河叫青龍河,河上有座單孔石橋叫青龍橋,橋面中央石板平整,兩端上下坡則以不規(guī)則的小石塊填充,有些咯腳,石板石塊都已被歲月打磨得光滑,橋欄顯然是后來修筑的。兩岸垂柳依依,便是“柳暗波縈”的景象了,“絲絲楊柳絲絲雨”,撐著傘在河邊的石板路上緩緩而行,也是很浪漫的事了。</p> <p> 街邊的店鋪多石基磚墻,墻面或灰或白,門窗則木質(zhì)花格,古樸而典雅。店鋪前藤曼花綴,清新而有生機。石板路時寬時窄,窄巷里,兩邊石基泥墻,蒼顏古貌,斑斑駁駁,仿佛走在那個逝去的時代。有時巷陌幽幽,老屋柴門虛掩,石階苔痕,芳草叢深,靜靜地坐在石階上,放空思想,享受一次寂寞與孤獨,也算是對人生風塵碌碌的一種補嘗。</p> <p> 見一座舊屋,有高高的石臺,旁邊有注“上馬臺”。大門上畫有藍白的騾馬圖案,下端排列著三十六顆鐵釘,中嵌“騾驛”兩個大字,四角又用小釘釘出鎦金圖案。門檻不高,釘著四個馬蹄形鐵環(huán),原來是茶馬古道上一個馬幫休整的驛站??梢月?lián)想馬隊蹄聲踏踏,風塵仆仆的場景。</p><p> 入夜,雨一直瀝瀝地下著。巷子里大大小小的窗戶,透出或明亮或昏黃的燈光,燈光將石板照得油亮,粼粼發(fā)光,將人帶入一個清寂而幽冥的世界,頓時內(nèi)心靜泊而純粹起來。</p><p> 夜?jié)u深,人漸稀,一對小情人在河邊的石板路上走過。十指緊扣,輕聲呢喃,帶著長長的影子,帶著輕風細雨,帶著你儂我儂,靜靜地轉(zhuǎn)過墻角而去,何其溫馨,何其美麗!</p> <p> 許多城市,車水馬龍,人潮擁擠,做著“宜居”的廣告,也許這束河小鎮(zhèn)才是真正的宜居,欣賞無聲的韻味,觸摸靈魂的遐思,體味生活的內(nèi)涵。</p><p> 三座古城,當推束河小鎮(zhèn)最為可人,最為安逸。然而所謂“客舍青青柳色新”,小鎮(zhèn)雖留人,人卻終究不得不風塵苦旅,與世浮沉。</p><p> 歸去,歸去!</p><p> 2020/8/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胶南市|
芦溪县|
那坡县|
长丰县|
凤阳县|
河源市|
拉孜县|
克山县|
宜兴市|
武功县|
利辛县|
靖宇县|
宜阳县|
吉安市|
六枝特区|
阜康市|
芦山县|
博湖县|
宝山区|
图木舒克市|
北宁市|
云和县|
南开区|
余干县|
东城区|
平远县|
鄂托克旗|
汤原县|
太原市|
邹城市|
扬州市|
江油市|
济南市|
漠河县|
咸宁市|
雅江县|
河北省|
集安市|
梓潼县|
吉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