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第一講·格律詩詞一點通

半山人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第一講·格律詩詞一點通</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半山人(張德學)</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詩的分類: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以字數分類:四言、五言、七言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參照《唐詩三百首》分類:古詩、律詩、絕句三類,有五言、七言之分,且三類中都有樂府一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3、以格律分類:古體詩、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也稱傳統詩詞。古體詩通常包括柏梁體詩和樂府詩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古體詩是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還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押韻、平仄、對仗都很嚴格:每首八句,五律為四十字,七律為五十六字;押平聲韻;每句平仄固定;每篇對仗位置嚴格(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須對仗)。長律,有時也稱排律,為超過八句的律詩,屬律詩范疇。絕句比律詩字數少一半(格式見下文)。絕句可分為古絕、律絕。一般地,律絕每句中每個字的平仄規定較嚴格,全詩用韻講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詞,是詩的一個分支,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屬詩的大范疇。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為了配合樂曲的音調,加強樂曲的音樂性,詞中所有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還要分四聲。雖說詞句子長短不一,但對具體的一首詞來講,每句甚至每字的平仄都必須是確定的,不能隨意變動,還必須受聲律約束,所以人們把作詞稱為“倚聲填詞”或“按譜填詞”,簡稱填詞。特別是二、四、六等雙數位的各字必須嚴格與詞譜一致,否則,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詞”了。詞按字數分,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通常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詞按章節分,又分單調、雙調、三疊、四疊。單調,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詩,是長短句,每句字數有不同。雙調也稱雙片(即上片、下片)。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有的詞牌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也有的是摘取詞中的幾個字作詞牌的,例如《憶秦娥》,還有的本來就是詞的題目。如《舞馬詞》詠的是舞馬。《詞律》在詞牌下面注明規定的字數,詞牌的別名,在詞中注明平仄和葉韻等。關于詞韻,并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常以參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曲,為詩的大范疇,也有的人把它專列一類。當然,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從年代上講,元曲最晚,是從詞發展起來的,所以,有人就把元曲看作是詞的大類(事實上,據考證,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葛天八闋〕)。元曲,延續了詞的基本格式,但在保證關鍵字句符合平仄和押韻外,可根據需要,在適當的位置添字、添句。宋詞和元曲不同之處,主要是,元曲語言趨向自由化,不論散曲或戲曲(幾個曲子或十幾個曲子(一般是相對固定的搭配),可組成雜劇(或折子戲)),必須有宮調,且有曲牌名,每種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亦有(借宮)。曲的押韻,一般較寬,可根據需要選擇(平仄韻都有),創作時,可參照各曲的具體格式完成。這里就從略了。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律詩格式、平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也應用于詞曲。我們講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當然,律待的平仄最嚴格。講清了每句每字的平仄,也就說清了律詩的格。平仄,只有四個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面四句基本句型是七言句型,不算每句的前二個字,就是五言句型,末字“平”字為韻腳,下同。當然,個別仄韻韻詩例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七律的格式及平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仄起式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仄起式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平起式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4)平起式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上面基本句型是七律格式,去掉每句的前二個字,就是五律格式。最后一字為平聲字的句子,即第二、四、六、八雙號句子必須押韻。入聲字作為仄聲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七絕的格式及平仄。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仄起式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仄起式二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平起式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4)平起式二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上面四式基本句型是七絕格式,不算每句的前二個字,就是五絕格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五律的“對”,只有兩幅對聯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的“對”,也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即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是基本要求,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但在“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平平仄平仄”第三字和“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也不能不論。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二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二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原因見下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也有一種補救辦法,就是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須用平聲來補救,叫救孤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用“平平仄平仄”;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也可用 “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五言第三四二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二字的平仄互換位置。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上文敘述的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認為是拗句的一種。拗句在律詩中相當常見,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地,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上一個平聲。如: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應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變為“仄平平仄平”。七言由“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在“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二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在“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三、詩的押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詩韻,特別是律詩押韻非常嚴格。簡言之,律詩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須押韻,有的詩,首句也入韻。絕句的第二、四也須押韻。清代人常以《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為主要參照,現代人多以《平水韻》、《詞林正韻》等為主。當然,中華詩詞學會近年頒布了《中華新韻》韻典,創作時,是否選用,要看個人愛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詩韻共有106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上平聲15韻: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監十五咸。上面的,東、冬等字僅是韻的代表字(第一個字),它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無其它特別含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較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等,窄韻如江韻、覃韻等。當然,創作時,也講用韻的寬與嚴,寬是指,一首詩押韻,如;可一東二冬內的字通用,也就是說,從寬來講,同一韻部的平聲韻可以互用。嚴是指,一首詩中,韻腳,要么選擇一東內的字作韻,要么選二冬內的字作韻,二者不能共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律詩的對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律詩,通常把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律詩一般要求第三四兩句頷聯對仗,第五六兩句頸聯對仗,全詩這二聯要求對仗,當然,個別的也有只頸聯一聯對仗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同類的詞相互對仗。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錦字相對(如鴛鴦、鸚鵡等),且不同詞性的連錦字一般也不能相對。漢字中,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詞大約可分為九大類: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長律的對仗同律詩,只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一律用對仗。對仗的講究,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這不叫工對,叫做“合掌”,是詩家的大忌。第二種形式是形式服從于內容,就是我們講的寬對。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詞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等。稍更寬一點的,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是最普通的情況。更寬一點的,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也有借意或借聲音的借對。還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二句話,其實二句話的十個字或十四個字才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時可有更大的空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格律詩詞簡論,僅供參考,歡迎分享!</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燕子樓詩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社 長 : 張德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主 編 : 半山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美篇制作 : 半山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圖 片: 網 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辰溪县| 屯门区| 石门县| 汕头市| 大厂| 包头市| 屯门区| 尚义县| 台东市| 靖江市| 泾源县| 铜陵市| 二连浩特市| 海阳市| 普兰店市| 罗田县| 游戏| 玉屏| 商水县| 博野县| 新巴尔虎右旗| 故城县| 永靖县| 绥阳县| 晋州市| 虎林市| 庆阳市| 修水县| 东山县| 石泉县| 福泉市| 延长县| 台东县| 新津县| 三穗县| 温宿县| 邢台市| 河东区| 太原市|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