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文物衛士楊祖塏

果果

一、楊祖塏先生簡介 <p>  楊祖塏:1933年7月生。原資中縣太平區保衛鄉白馬村牛角沖人(今內江市東興區雙橋鄉牌坊村)。1954年秋川南資中師范畢業。先后在原真理區(金李井)中心校、初八中(太平中學)任教;1961年下期中學停辦,調資中電影院,次年到文化館工作;1978年任職,先后籌建縣圖書館、文館所、博物館;1985年,文館所和博物館從圖書館分出,獨立工作至1994年元月退休。</p><p> 楊祖塏先生興趣愛好廣泛,博學多才。他愛好文學,書法,工藝美術;對歷史文化遺存之古建筑,碑刻,造像,金銅器,陶瓷,圖書,書畫,服飾,錢幣收藏,藝術品、文博實物等等感興趣并倍加珍惜愛護。</p> <p>  “文革”期間,紅衛兵在“破四舊,立四新”和“批林批孔”的口號蠱惑下,無差別地大勢破壞古文物,稱其為“革命行動”。重龍山古樹被剝皮砍伐,古北崖石刻造像被開山取石……眼見珍貴文物即將毀于一旦,楊先生在情急之下盡其所能,竭力保護縣城及周邊有關名勝風物,自發地一邊以“文革”中流行的寫大字報的方式呼吁有關方面、制止“紅衛兵”破壞文物的行為,一邊設法隱藏、掩蓋、蒙騙紅衛兵等多種方式將很多重要文物保存下來。</p><p> 在楊先生的呵護下,資中縣許多國寶級文物得以幸存至今,讓后世人們能一睹古物芳容。讓資中人民有這樣珍貴的文物而引以為傲。</p> 二、歷史悠久的資中重龍山文物 <p>  資中縣重龍山作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和資中縣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與支持,還有無數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資中人民的愛護是分不開的。</p> <p>  重龍山地處古資州城東北隅,是古資州集儒、釋、道文化于一山的重要所在地;它融江山、城市、寺廟、園林于一體。其中山間君子泉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歷經唐、宋、五代十國、元、明、清等朝代,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君子泉現存170多龕、1700多尊石刻造像,雕刻工藝極高,佛家故事豐富,是四川石窟一線游的大好中轉站。</p> <p>  資中重龍山君子泉摩崖造像石刻群。</p> <p>  位于重龍山君子泉的釋迦牟尼石刻造像。</p> <p>  重龍山君子泉千手觀音造像。</p> <p>  天王石刻造像。</p> <p>  重龍山玊虛宮石牌坊。</p> <p>  楊祖塏先生相繼發動城郊十余所中小學師生參加義務勞動。修路、搬沙、運磚瓦,搬走了掩埋古北崖造像的亂石,其千軍萬馬的勞動場面令人感動不已!同時還動員省專廠礦和地方上的企事業單位:如信號廠、內拖廠、廣播器材廠、紡配廠、蔗糖經理部、供電局、郵電局、汽車站、木船社等等單位,盡其所能出錢、出力、出物資不一而足,以期復原古跡的舊時風貌。由此,終于感動了縣領導,安排縣財政局從1975年開始撥款8千元補助文物維修事宜。從此以后逐年增加維護費用。</p> <p>1974年至1975年期間,資中二中高中學生在何介福老師帶領下參加義務勞動,搬走因開山取石揭古巖造像上的蓋山而滾下的亂石。當時亂石已掩埋了君子泉部分造像。這是當時的勞動場面。</p> <p>資中城區小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搬沙運磚。</p> <p>  參加義務勞動的部分班級合影。</p> <p>  1974年春節期間,重龍山重新向游客開放時,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盛況空前的情景令人振奮!</p> <p>  在開放永慶寺過程中,楊祖塏先生利用文化館館藏文博實物、收集到的城鄉文物以及從廢品公司檢選的文博品種,在寺廟內開設了十個陳列室舉辦展覽,從而很好的地配合當地政府,向人民群眾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p> <p>  山巔永慶寺,唐宋以來香火鼎盛。</p> <p>  永慶寺內“天池”地方志記載:“大旱之年亦不枯竭。”</p> <p>  1973年,“來鶴亭”原貌。</p> <p>  知州知事高培谷題記“來鶴圖記”。</p> <p>  永慶寺內“來鶴亭”,原存唐宋八大家之一黃庭堅書匾《金鶴歸來》。</p> <p>  清朝末代狀元駱成驤立“欽點狀元”匾額。</p> <p>  欽定第一甲第一名證書及駱狀員舊照。</p> <p>  永慶寺內有宋趙逵、清駱成驤倆狀元讀書處。</p> 三、搬遷保護縣境內文物遺存 <p>  資中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無數散存全縣各地的重要文物。在重新開發重龍山歷史文物后,楊祖塏先生還先后組織了六起搬遷散存文物到重龍山上于以保護的工作。它們是:</p> <p>  螺絲墳內壁實拍。</p> <p>  重龍古跡坊兩側的螺絲墳內石刻原石。</p> <p>  螺螄墳石刻。</p><p> 1975年秋,城北谷田壩在大搞“園田化”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螺螄墳石刻。石刻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楊先生經多方努力,將石刻完整地搬遷到重龍山,安置在永慶寺《重龍古跡坊》兩側。</p> <p>  黃庭堅《幽蘭賦》書法拓片。</p> <p>  黃庭堅《幽蘭賦》書法碑。</p><p> 1975年,楊祖塏先生從彭鶴林、何熙永處得知“上李家花園”存有稀世碑刻,土改時分給農民,農戶將其做為灶屋和豬圈的隔板。楊先生遂與之商議折價賠償后,動員木船社、廣播器材廠、信號廠等單位,連同蘇、黃、米、文天祥、董其昌、船山書法八塊小碑及黃庭堅所書門柱等一并搬遷至重龍山永慶寺大雄殿東側“碑亭”安置。1993年重龍山永慶寺因體制改變,遂輾轉遷入資中文廟西廡。</p><p> 民國初期,資中大鹽商李福州,偶得黃庭堅書法真跡《幽蘭賦》,如獲至寶。商船經湖北時,購得質地堅硬、顆粒細膩的巫峽石,請成都有名工匠將有484個字的《幽蘭賦》分別刻于七塊三峽石上,每塊石高2米、寬1.2米、厚0.2米。其字以顏體為基本架構,輔以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是中國碑刻中的精品,被譽為“三絕碑”該書法碑幸得楊先生組織人力搬遷保護,得以現世。</p> <p>  禹皇宮木牌樓。</p><p> 資州古城內有六宮九廟,禹皇宮即是六宮之一,禹皇宮的門面有木牌坊,木牌坊后面緊連戲樓故稱禹皇宮木牌樓。牌樓東面緊鄰天上宮。辛亥革命時期,四川保路同志會誅殺清朝重臣端方之地就在天上宮內。禹皇宮木牌樓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1958年以后禹皇宮先后由資中五中、資中三中、資中縣文教局、資中縣東路小學作為單位用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東路小學要改建校地,牌樓面臨被損毀的厄運。正在重慶學習的楊祖塏,急回資報告縣文教局,得到劉伯卿局長重視,遂報請縣政府撥款4500元,組織能工巧匠搬遷復修于重龍山永慶寺天王殿前,緊依殿門而建。牌樓高懸“文命誕敷”匾額,其意為贊頌夏禹王功德布敷天下之意。(注: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又名禹,字高密。夏朝開國國君。史稱大禹。匾額上的文命就是大禹。誕敷:指遍布之意。)</p> <p>  南崖圓雕造像。</p><p> 古資州有東西南北“四崖”,其中南崖有一處位于陳家場,崖上端刻有“靈隱崖”三字。土改時,靈隱崖下造像被斷首,殘肢棄于崖內。經查,該造像是川中僅存的唐、宋十六尊者佛像及觀音、侍人等圓雕石刻,有很高藝術價值。</p><p>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永慶寺大殿維修,添建兩側神臺,由釋清德指揮、肖吉富父子將造像修復安裝,排列大雄殿內,很為奇異壯觀。資中縣詩、聯名家王體誠、周淑平撰聯恭頌。由于造像缺肢少手,不令信徒待見。時遇體制變異,寺僧為彰顯金壁輝煌,將原南崖造像拆毀后重塑金身。拆下的石像則東擱西放,七零八落。惜哉!</p> <p>  修復初期的“壽音閣”。</p> <p>  萬壽宮內的“忠孝神先”牌匾是資州州牧趙由坤所書。</p> <p>  壽音閣。</p><p> 1985年,楊祖塏先生組織人員將資中城區大東街萬壽宮后閣樓、搬遷至重龍山古北崖太音寺,取其“太音寺”的“音”字與“萬壽宮”的“壽”字重命名為“壽音閣”。壽音即福音,寓意“物華天寶,人壽年豐。”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為其題寫閣名。</p><p> 萬壽宮原是江西人的會館。閣內匾額“忠孝神仙”是當時同是江西人的資州州牧趙由坤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所書。萬壽宮設計精湛,結構緊密。建材采用質地堅硬的柏木以榫卯結構配以復雜、精巧的工藝潛心制造。</p><p> 萬壽宮的搬遷得到了縣人大、縣政協、縣文管所、縣城建局、縣供電所等單位及資中縣籍作家鄭拾風的大力支持,但幾經輾轉未得修復。文管所經多次向縣政府報告,縣政府又逐層上報批準,陸續獲得省、市、縣財政部門資金支持,加上以重龍山門票收入自籌部分經費,從1990年開始動工復建,至1991年止。以“太音寺”和“萬壽宮”合而為一的“壽音閣”終于圓滿峻工。時年鄭拾風老先生為此有詩贊曰:“青山紫氣護資州,放眼云天好個秋,莫為奎星久嘆息,北巖新聳壽音樓。”(奎星:意指被撤毀的“奎星閣”。)</p><p> 在“壽音閣”的修復過程中,楊先生精心策劃,集城鄉雕刻品于一樓,是當今縣境內僅存的有價值的木結構樓閣文物。</p><p> 2018年,“壽音閣”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壽音閣下的“半邊亭”。</p> <p>  山斗祠石牌坊。</p><p> “山斗祠”是林氏宗祠,與同在資中后西街北邊中段的郭家祠相鄰。“山斗”是泰山北斗的合稱,與“泰斗”同義,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它是林氏家族尊崇自己祖宗的德行如泰山北斗一樣為人敬仰所取之詞義(如林則徐就不愧此稱號)。山斗祠的前面屹立的石牌坊就是林氏祠堂的象征。</p><p> 1991年,后西街在舊城改造中重建,時重龍鎮武裝部長陳永貴組織人員將山斗祠石牌坊拆下送至重龍山。正忙于“壽音閣”即將完工的楊祖塏先生,急組織力量將山斗祠石牌坊照原樣修復至壽音閣下半邊亭的前面,以增強古北崖曲徑通幽的效果。其造型雖不及先前被拆毀而消失的原“重龍古跡”坊之完整與玲瓏,也算為此彌補了些許遺憾。</p> 四、保護文廟珍貴文物 <p>資中文廟俯瞰圖。</p> <p>  資中文廟外圍“萬仞宮墻”。</p> <p class="ql-block">  據資州《州志》記載:資中文廟(早稱孔廟或夫子廟)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原址在資州大東街,歷經九次重修、遷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州牧張海瀾主持、資州大佛壩蔡澤棠經修(此信息來自《蔡氏萬俸家乘》),將其移建至城北關外文廟街西側。南宋時期資州狀元趙逵居游處洗墨池,就在”萬仞宮墻″和文廟之間。這次重建的文廟成為了當今資中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資中文廟作為全國孔廟建筑群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布局嚴謹、造藝精湛、特色顯著、內涵豐富、古樸典雅、保存完整而倍受中外人士稱贊,它歷盡滄桑仍不減當年風韻。廟內存有大量稀世文物,然而“文革”期間,這些文物即將遭遇到一場夢魘般的厄運。能否躲過“紅衛兵”瘋狂地“破四舊,立四新”這一關,誰也不敢保證。就在這緊要時刻,聰明的楊祖塏先生想到了一些巧妙的辦法,讓多數重要文物免遭損毀,躲過了這一場浩劫。能讓眾多稀世文物得以繼續留傳,楊祖塏先生之功不可沒,他是真正的文物衛士!</p> <p>  文廟內“七孔照壁"。</p> <p>  圣域、賢關、靈星門組成的“五門”。</p> <p>  大成門牌匾。</p><p> 資中文廟大成門殿前,有一塊十分精美的牌匾“大成門”。紅衛兵稱其為“封資修”的糟粕,必欲破除之,楊祖塏先生當著紅衛兵的面請木工將其拆下。暗囑木工拆而不爛,事過之后將其復原、隱藏保存至今。采用同樣方法加以保護的還有“鄉賢祠”、“名宦祠”、“東廡”、“西廡”等匾額。有些匾額雖未取下,則采用 將其用紙復蓋寫上其它內容加以保護。如“崇圣祠”牌匾就寫上“美工室”加以隱藏……</p> <p>  文廟內的“鐘樓”。</p> <p>  “四書·大學篇”拓片。</p> <p>  清康熙手書《四書·大學篇》碑。</p> <p>  明憲宗朱見深書“御制重修孔廟碑”拓片。</p> <p>  御制重修孔廟碑。</p><p> 在文廟鄉賢祠前面有一塊“御制重修孔廟碑”。碑高4米、寬1.9米,它是明憲宗皇帝朱見深于成化四年(1468年)書刻的,極其珍貴。</p><p> “文革”期間楊先生為防“紅衛兵”破壞,采用搭建語錄牌的方法加以掩蓋,然后上書毛主席語錄。紅衛兵進館四處搜尋“四舊”物件,見此處有“最高指示”遂未敢輕舉妄動,巧妙的將以上兩塊珍稀碑刻完好保存。</p> <p>  文廟內的“崇賢祠”。</p> <p>  文廟內的“鄉賢祠”。</p> <p>  文廟內“東廡”。</p> <p>  文廟內“名宦祠”。</p> <p>  木制孔子牌位。</p><p> 明嘉靖九年制造的“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高八尺八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該構造尺寸遠遠超出了嘉靖皇帝下詔令全國文廟制作孔子神位的統一尺寸,即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底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的規定。牌位用珍貴的木料制作而成,四周鏤空雕刻了九條龍,兩條鳳,外圍飾以花瓣和海濤紋。栩栩如生的龍鳳呼之欲出。</p><p> “至圣先師孔子神位”以其巧妙的構思、恢宏的氣勢、以及精湛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牌位,天下僅存。如此珍貴的文物,在“破四舊”以及“批林批孔”的運動中怎能幸存?為保護這一重要文物,楊祖塏先生親手將其拆散,隱藏于崇圣祠隱秘處,躲過一劫。</p> <p>  文廟正殿上方懸掛著十塊匾額。</p><p> 文廟正殿上方懸掛的十塊稀世匾額,它們分別是清朝八個皇帝及中華民國時期兩位國民政府主席所書。這些匾額是:</p><p> 康熙題《萬世師表》。(贊揚孔子是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p><p> 雍正題《生民未有》。(生民:即人民。此匾用于昭示人們銘記孔子至尊地位。)</p><p> 乾隆題《與天地參》。(參:古同叁。意為孔子的德行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p><p> 嘉靖題《圣集大成》。(贊譽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大成。)</p><p> 道光題《圣協時中》。(贊揚孔子的中庸之道。)</p><p> 咸豐題《德齊幬載》。(幬:覆蓋,多音字,讀d`ao。幬載:天地之德。贊揚孔子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完美無缺。)</p><p> 同治題《圣神天縱》。(頌揚孔子為上天賦予人間的品德、學識都高超的神靈。)</p><p> 光緒題《斯文在茲》。(斯文:很有涵養、文質彬彬、有禮貌、有教養、又優雅、懂得尊重人的人。茲:‘這里意為’此。)</p><p> 中正(蔣介石)題《道冠古今》。(頌譽孔子的主張從古至今都是最好的。)</p><p>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德配天地》 。(贊頌孔子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p><p> 這十幅由我國各時期重要歷史人物賜書的匾額,全國罕見,四川獨有。如若被毀,惜之深矣!幸有楊祖塏先生將其中八塊書匾加以覆蓋,得以免遭其難。</p> <p>  孔子石刻頭像。</p><p> 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孔子石刻頭像是極易被毀的,楊先生將其連同香爐、顏、曾、思、孟等碑位和大成殿匾額統統設法保存無毀。</p> <p>  資中文廟“大成殿”。</p> <p>  資中武廟處于重龍山南麓,與資中文廟相距百余米。曾作為城關中學校地多年。在楊祖塏先生不遺余力地呈情堅持下,終于獲準將學校搬遷,使文物回歸。</p> <p>  資中武廟廣場前的“照壁”。</p> <p>  資中武廟前殿正面。</p> <p>  資中武廟內的“鐘樓”。</p> <p>  資中武廟內的“鼓樓”。</p> <p>  資中武廟前殿、鐘樓、及東回廊。</p> <p>  資中武廟“正殿”。</p> <p>  資中武廟正殿下方的“演武場”。</p> <p>  資中縣文廟和武廟僅相距百余米,這是倆廟的俯瞰圖。</p> 五、保護趙雄墓 <p>  趙雄,字溫叔。資州文江渡人。南宋孝宗時期右丞相。資中城東建春門(即大東門)為趙雄所建。趙雄為人剛直,其墓被仇家所盜。楊先生組織員工拓墓內石刻傳世。</p><p> 趙雄墓的發現,為研究宋代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其墓雕刻獨具特色,場面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p><p> 據統計:趙雄墓石刻現存人物160個,其中武士87人、文士8人、仆役36人、女樂伎16人;馬38匹;浮雕、高浮雕7件;淺浮雕27件。</p><p> 趙雄墓內雕刻的人物或行或立,或吹奏彈擊,或躍馬揚鞭,或奔馳慢步,神形兼備,多姿多態,栩栩如生。雕刻手法高超、技藝精湛,為宋墓中少見。趙雄墓石刻為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音樂、美術、禮儀、風土民俗等項目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揚先生為此功不可沒。</p> <p>  現場人員在墓前繪有南方之神“朱雀”的石刻前工作。</p> <p>  墓后壁有像征北方之神“玄武”的石刻圖拓片。</p> <p>  墓東壁“前衛儀杖”石刻圖拓片。</p> <p>  墓東壁“車馬”石刻圖拓片。</p> <p>  墓東壁“樂伎”石刻圖拓片。</p> <p>  墓西壁“前衛”石刻圖拓片。</p> <p>  墓西壁“座轎”石刻圖拓片。</p> <p>  墓西壁“樂伎”石刻圖拓片。</p> <p>  高擎“江南西路安撫使”大旗出行的石刻圖拓片。</p> <p>  “樂伎”石刻圖拓片。</p> <p>  資州城東建春門(大東門)為趙雄所建。</p> 六、結語 <p>  1977年12月,中共內江地區委員會、內江地區革命委員會為楊祖塏“在文教戰線上作出了顯著成績”頒發獎狀。</p> <p>  1985年8月,四川省文化館為楊祖塏頒發“四川文博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p> <p>  2013年10月,楊先生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書法師職稱”。</p> <p>  2014年7月,資中縣政府為楊祖塏頒發“船城文化名家”光榮稱號。</p> <p>  2016年4月,中共內江市委宣傳部、內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內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楊祖塏頒發“書香之家”榮譽稱號。</p> <p>  楊祖塏先生在任職期間,為保護資中文化遺存做了大量工作:</p><p> 報批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十五處。</p><p> 先后向縣領導寫保護資中古城諫言、芻議等若干篇,其中武廟與城關中學分流、文化單位的遷修、擴建等等建議都得到了縣領導的采納和執行。</p><p> 發動城區學校師生搬走文廟內的污泥、亂石、雜物,很好的保護了文物古跡。</p><p> 憑借多年的文物工作經驗,楊祖塏先生退休后還在不斷撰寫文物、文史資料,積極宣傳保護文物的深遠意義。據不完全統計,揚先生從1994年起至今,發出的信函、文稿資料計數十余篇。這些資料不斷地向縣政府、縣委書記發出開發、改造資中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言和獻策;向相關報刊雜志投稿宣傳資中文化名城的改造和建設。這種老驥伏櫪、筆耕不輟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p><p> 舉個小例子:1996年,城建開發商劈開衙后山新建了一條街,竟然命名為“衙前街”,把衙后說成衙前,實屬指鹿為馬。隨之而來的商家也依照街名為自家酒樓取名為“衙前酒樓”;“衙前街”的命各被人恥笑為資中人前后不分,為此又改名為“前西街”,繼續鬧笑話。讓一個久負盛名——在歷史上出了兩個狀元,一個宰相的文化縣,取條新街名都罔顧事實地栽倒在開發商的前(錢)眼里不能自拔,兩次命名都離不開向前(錢)看。經楊先生多次向有關方面呼吁,幾年后,終于悄悄地正名為“衙后街”。</p><p> 楊先生實事求是,敢于直言的多種舉措,有效地促進了保護和開發資中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為資中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 時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資中籍作家鄭拾風先生這樣贊頌楊祖塏先生:“樓上墨香帶酒痕,韻泉今又聽琴音。彩毫飽蘸天池水,寫出龍山更有神。”</p><p><br></p> <p>  以上少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其余大部分資料由楊祖塏先生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抚松县| 阜康市| 怀仁县| 商都县| 贡山| 天峨县| 兴文县| 珲春市| 江山市| 疏勒县| 宁波市| 内江市| 兴城市| 阳东县| 民县| 西盟| 兰坪| 东至县| 遂溪县| 留坝县| 乳源| 高密市| 益阳市| 海南省| 城固县| 阿坝县| 甘肃省| 靖远县| 都安| 横山县| 新源县| 若羌县| 紫阳县| 涟源市| 紫金县| 信宜市| 宣城市| 江城| 攀枝花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