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無悔知青歲月,——謹以此文獻給上山下鄉45周年

海天liyuejin

<p><b>撰文/李躍進</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下鄉45周年合影</span></p> <p>  在紀念下鄉45周年聚會活動上,我又一次見到了“一個鍋里摸勺子”的知青組的同學們,雖然大家比35周年和40周年聚會時臉面多少上了點成色,但身體狀況都不錯,大家互牽雙手,互致問候,并一直表達了對遠在北京、河北、成都等地工作、照顧父母、照看孫子的以及身體不便的同學們的思念和理解。</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下鄉40周年合影</span></p> <p>  在今年遇到新冠疫情的情況下,有18位同學參加已很不容易了,這要感謝呂衛東同學的積極提議和熱心聯絡,徐毅同學專程從青島西海岸趕回來第一次參加聚會活動令大家十分高興。我們下鄉的傅家村傅曰山老支書的女兒傅美榮小妹妹也應邀參加了紀念活動,她是我們知青組的“小尾巴”和“開心果”,大哥哥大姐姐們都非常喜歡她,歡迎她,看到美榮讓我們更加懷念已故的她的父母——我們可敬可愛的曰山大叔和大嬸,也讓大家想起了那些手把手教我們農活并建立了深厚感情的鄉親們。</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下鄉40周年時看望老支書傅曰山大叔及大嬸</span></p> <p>  對于下鄉這段刻骨銘心的青春記憶,我與同學們是難以忘懷的。我非常珍惜這一人生經歷,對于知青歲月我感到無怨無悔。</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下鄉40周年時遇見傅家村的傅立雨老大哥,他一眼就認出作者,并立即喊出作者的名字</span></p> <p>  <b>一、下鄉插隊</b></p><p> 1975年7月15日高中畢業后,時年17歲的我響應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偉大號召,積極報名上山下鄉。</p><p> </p> <p>  當時濰縣的知青下鄉,基本上是按戶籍所在單位系統劃分的,我當時戶口在母親的濰縣百貨公司,故被劃分到商業財貿系統,當時我們知青組有王愛英、商愛云、劉建生、李躍進、劉仕俊、付平波、李娜、劉志倩、婁茂勇、管兆杰、韓溫波、杜青、張彩云、杜在均、孫麗、宋玉芝、尹國祥、孟建文等18人。根據縣知青辦的安排,我擔任了知青組組長,帶隊干部是泊子公社供銷社主任陳福善同志。</p><p> </p> <p>  1975年7月30日,濰縣革命委員隆重組織了第二批濰縣知青上山下鄉歡送儀式,縣城民主大街兩側站滿了歡送的人們,大街中央從縣革委大門到縣百貨公司排滿了歡送知青的敞篷汽車,車頭上都披紅戴花,車廂兩側貼著大紅標語,我與本知青組的同學們在百貨公司門前上車,伴隨著鑼鼓聲和口號聲,我們揮手向送行的家長和兄弟姐妹們告別。</p><p> </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歡送知青上山下鄉場面</span></p> <p>  汽車大約行進了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了位于符山(現改名浮煙山)腳下的第二故鄉——濰縣成章公社傅家大隊。當汽車開到村西頭時,天上下起了小雨,母親給我做的米黃色的確良半袖襯衣被胸前淋濕的大紅花染得通紅,當我看到鄉親們冒雨敲鑼打鼓和鼓掌歡迎的場面時,我情不自禁地帶領知青們喊起了口號:“向貧下中農學習!向貧下中農致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虛心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歡送知青上山下鄉場面</span></p> <p>  汽車沿著村里的大道開進村東大隊辦公室大院,支部書記傅曰山和民兵連長傅克榮以及貧協兼治保主任、大隊保管、婦女主任、團支書等村干部與我們一一握手,熱烈歡迎。男女知青分別被安排在大隊辦公室騰出的房子里,干部們用大隊自己種植的西瓜,熱情地招待了我們,這是我有生以來吃的最甜的西瓜。</p><p> 傅家大隊在整個公社屬于比較好的大隊,集體經濟比較厚實,村里辦起了翻砂廠,還購置了昌濰拖拉機廠生產的大馬力拖拉機,主要用于跑運輸,農忙時用于各生產隊的莊稼收割和耕種,拖拉機就停放在我們住的大院里。</p><p> 很快大家就被分配到四個生產隊里,我是第二生產隊。自此,我們同社員們一樣,根據生產隊長所派的農活及勞動情況記工分,糧食等物品實行按勞分配。</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76年夏天知青們與支部書記傅曰山和帶隊干部王徳訓合影</span></p> <p>  <b>二、勞動鍛煉</b></p><p> 農村的勞動與生活,對于我們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縣城里長大的孩子來說,是那樣的陌生和不習慣,下鄉成了我們人生的轉折點和新起點。</p><p> 首先面臨的就是做飯問題,除了幾位女同學會做飯以外,我們這些男同學幾乎都不會做飯,我征求帶隊干部意見后,排了個男女搭配的廚房值日表,兩人一組,每組一個星期,到了包水餃改善生活的日子,大家一起動手,有的男同學不會包餃子,就主動的去挑水或燒火,大鍋煮的餃子真香。久而久之,大家都學會了炒菜、搟面條、蒸饅頭、蒸窩窩頭等。我們還用泔水自己在院內的大圈里養了2-3頭豬,我還從家里帶了一只小狗喂養著。</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下鄉40周年時在傅家村民健身廣場前合影</span></p> <p>  傅家大隊山下的農田比較肥沃,水澆條件也不錯,故糧食產量很高,當時的目標是“力爭糧食產量過黃河、跨長江”。</p><p> 春日里,我們按照各生產隊長分工,有的給小麥追氨水,有的放水澆地,有的在麥地里套種玉米,還有的到山上的開墾的地里栽地瓜。記得栽地瓜或栽煙草時,我都是搶著用大桶挑水,這活我會干,在家里就挑水。</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麥田管理</span></p> <p>  夏日里,我們每人圍一條毛巾,冒著炎熱天氣,與社員們搶收小麥,開始不會使用鐮刀,不會捆綁小麥,邊割邊摟邊掉,速度很慢,看到人們多數都跑到前邊去了,我感到非常著急,是熱心的鄉親們教我學會了割麥子,而且逐步地加快了速度,再后來還回過頭來幫著割得慢的女同學接趟。</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收割小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麥收場面</span></p> <p>收割完畢,還要到場園里用脫粒機打麥子,有的挑麥秸,有的在輸送帶上攤鋪,有的揚場,有的晾曬。</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老支書傅曰山大叔與知青們曬麥子</span></p> <p>送公糧時,我與隊里的壯勞力一起用馬車把曬干后的小麥送到大圩河糧管所,各大隊送公糧的太多,糧庫門口已擋上近兩米高的擋板,我與幾個男知青和鄉親把200斤重的麻袋放到肩上踏著斜鋪的木板往糧倉里扛,我的腰椎間盤就是在那個時候傷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送公糧場面</span></p> <p>到了烤煙出爐時,我與知青和鄉親們爬到爐屋的架子上把煙竿子慢慢地取下來,即便是小心,也難免掉落下一地煙尖,煙尖已成了我的最愛,因我的煙齡也有幾年了,我上初中時就偷著拿我父親的煙抽,班主任老師上課時還跟我要煙吸,下鄉沒有錢買煙,即便買個一包半包,也就是9分錢一包的勤儉煙或1角5分一包的金魚煙,抽包2角一包的豐收煙就像過年一樣,當時有個順口溜:“豐收煙真是怪,光見抽,不見賣”,可見這是當時“干部煙”或者“后門煙”的標志。能用紙卷支煙尖抽,既有勁過癮又省錢,何樂而不為。</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剛出爐屋的煙葉</span></p> <p>  秋天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是種植的季節。剛收完了玉米,我們就忙著撂大欄、推糞,我作為知青組長,理所當然地要起帶頭作用,用獨輪車往地里推糞時,都是找最大的糞樓推。下鄉以來,我不僅撂過大欄推過糞,還學會了耕耩粑耮,可以說樣樣農活能拾得起。我的膽子比較大,現代化的農機具也敢搗鼓搗鼓,記得在高中學農機時,就與幾個同學偷著開拖拉機。</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玉米喜獲豐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耩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冬小麥機械播種</span></p> <p>  冬季,人們可能認為是農閑時節,其實在那個年代是很忙的,除了大隊和各生產隊自己搞一些小型農田基本建設外,公社和縣里也要干一些中大型的農業基本建設工程。我們組的大多數男知青曾參加過張友家水庫的大壩修筑工程。</p><p> 下鄉不僅使我學會了勞動技能,而且得到了鍛煉,也使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一次,我跟著負責大隊果園種植管理的一位大叔到濰坊市里賣豆角和其他蔬菜,這是我第一次推著獨輪車步行30多里路,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賣東西,我們到達濰坊南門后,我一直不敢抬頭,生怕被熟人看見,我不識稱,人家問我多少錢一斤,我把豆角往前一推說到:“一毛錢一堆”。大叔一聽笑了,他手把手地教我學會了怎樣識稱,并鼓勵我不要害羞,要大膽地叫賣,不丟人。學會了稱,裝了膽,很快我們就把蔬菜賣完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農田基本建設場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冬季農田基本建設場面</span></p> <p>  <b>三、小組合并</b></p><p> 1976年4月,根據縣知青辦和公社的意見,由縣革委機關及公檢法和農業系統下鄉到成章公社范家大隊的趙興衛、王少平、徐毅、李波、周曉峰、劉慶華、呂衛東、李曉東、杜麗華、劉建民、劉玉芬、劉樹生等12人組成的知青組被合并到傅家知青組,自成都下鄉回原籍的傅小美同學也成為傅家知青組一員,自此本組知青人數達到了31人,系全公社最大的知青組。原在范家知青組帶隊的縣農業局干部劉潤芹擔任了成章公社黨委副書記。</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76年秋季合并后的傅家知青與公社黨委副書記李致葉、大隊黨支部書記傅曰山、帶隊干部王徳訓合影(當時作者在工作隊)</span></p> <p>雖然合并后的傅家知青組人數多了,但大家沒有半點生疏感,從范家合過來的知青大多數是我的同學,有的還是我的同班同學,大家非常團結,也全力支持維護我。</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5年7月30日紀念下鄉40周年時,村干部向老知青介紹第二故鄉發展情況</span></p> <p>  我們組人才濟濟,有的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有的吹拉彈唱,有的畫畫照相,有的研究針灸,有的研究獸醫,如李曉東同學的父親在縣獸醫站工作,他從小耳喧目染學會了一些獸醫醫療知識,在農村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知青組和鄉親們養的豬診病治療。我從小愛好美術,下鄉后利用勞動休息時間畫速寫素描,當時正值“批林批孔”,知青組大門對面一個東屋山上的專欄就是我寫畫的,我還利用農閑參加了縣里的一些創作學習班,所創作的作品分別入選山東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的有關展覽,1976年上半年,我還有幸赴北京參觀了全國農業學大寨展覽和山東民間年畫展覽。</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于1976年6月有幸參加縣里組織的赴北京參觀團,這是與縣電影公司于洪文同志在天安門前留影</span></p> <p>  我不僅重視知青組內部團結,而且也注意搞好與大圩河、楊家成章、成章東、郭家成章、油房等兄弟知青組的關系,經常利用開會等機會,到兄弟小組串串門,看望一下老同學。1976年,我三弟李梅生下鄉到我們的鄰村楊家成章大隊,一次我到公社開會返回途中,去看望了一下,當時看到剛收工回來的三弟腰里扎著根繩子,挽著褲腿,我開玩笑的說:“看來你真的與貧下中農打成一片了”。此次我也見到了楊春杰、夏衛中、王偉、陳善平、韓小榮等老同學。</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參加紀念下鄉40周年活動的男知青在村委辦公室合影</span></p> <p>  <b>四、爭創先進</b></p><p> 我們知青組的風氣比較正,大家能擰成一股繩,有一種你追我趕不服輸的勁頭,組里涌現出許多好人好事,許多同學被評為全縣先進知青,知青組被昌濰地區表彰為全地區先進知青組,在1976年召開的全縣農業學大寨工作會議上,會議共安排了兩個知青組作典型發言,一個是我代表成章公社傅家知青組發言,另一個是一位姓孫的青島女知青代表穆村公社北流知青組發言。</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76年1月傅家知青組被昌濰地委、地革委授予先進知青組</span></p> <p>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炮八師紅四連離我們比較近,了解到我們組的先進事跡后,專門邀請我到部隊向戰士們介紹了傅家知青在農村廣闊天地鍛煉成長的事跡,此后我參觀了連隊榮譽室,指導員向我講解了紅軍炮兵連連史。</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于1976年上半年在全縣農業學大寨工作會議上代表傅家知青組作典型發言</span></p> <p>  一天,時任縣公安局刑警隊副隊長的我大哥李梅壽騎著自行車突然來到我們知青組,他對我說:“二弟,我今天來一是來看看你,二是帶著一項任務過來了解一下情況,上級公安部門要求清查手抄本小說《少女之心》,你們知青組有沒有傳抄傳看這本小說的?我回答:“大哥你放心,我們知青組沒有看這東西的,我們是先進知青組,大家思想覺悟比較高,階級斗爭觀念比較強,對于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是有鑒別力和抵抗力的”。是啊,在那個年代,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傳抄傳看描寫男歡女愛的文學作品是要受到查處的。當然,我們知青組的同學們對自己要求也是比較嚴格的,從沒有出現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p><p> 我們知青組之所以成為先進小組,同學們能夠健康成長,離不開大隊黨支部書記傅曰山大叔及其他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離不開大隊和鄉親們的關心幫助,知青人數增加房子不夠住的,大隊籌集資金馬上在村南建起了寬大的知青宿舍。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歷任帶隊干部的言傳身教。1976年下半年,水利局干部王徳訓同志接替陳福善同志擔任了我們的帶隊干部,縣知青辦副主任李致葉同志擔任了分管知青的公社黨委副書記。</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76年,參加全縣知青工作先進代表大會的知青代表與帶隊干部合影</span></p> <p>  <b>五、工作隊員</b></p><p> 1976年夏天,我被抽調到公社農業學大寨工作隊,我與公社常委鄧建海、供銷社干部劉克良組成三人工作組駐龐家莊子大隊,鄧建海擔任工作組長,劉克良同志包靠一隊,我包靠二隊。此后傅家知青組組長由劉仕俊同學接任。</p><p> 該村領導班子比較薄弱,群眾意見比較大,農村工作及農業生產長期落后,入村后根據公社黨委的意見,我們把整頓大隊領導班子作為工作的重點,我們首先找黨員和干部以及貧下中農代表分別談話了解情況,經過努力,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農村工作和農業生產發生了顯著變化。</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與工作組長鄧建海、成員劉克良合影</span></p> <p>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多,河北唐山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大地震,傷亡慘重,昌濰地區震感強烈,根據上級的指示,我們及時組織村里的群眾投入到防震抗震中來,各家各戶搭建了防震棚,我們也住進了院子中間的防震棚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防震棚</span></p> <p>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傳來,舉國悲哀,我帶領幾個大隊干部和老師在學校教室里布置了個靈堂,安裝了有線廣播喇叭,中央追悼大會舉行時,蒼天落淚,大家站在雨中沉痛哀悼,當走進靈堂瞻仰毛主席遺像時,大家哭得撕心裂肺,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沉痛悼念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span></p> <p>  秋收時節,公社黨委書記李振通同志來到龐家莊子,他平易近人,白天與我們一起吃飯,晚上與我們睡在一個炕上,那時公社書記都配槍,他把所配的德國毛瑟C96手槍交給我擦拭。第二天我們深入到兩個生產隊,與大小隊干部一起對地瓜產量用大稱進行了估產。</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出地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瓜豐收</span></p> <p>  秋收結束后,馬上進入緊張的秋種工作,俗話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因二隊隊長對秋種不夠重視,運糞進度比較慢,影響到公社農機站拖拉機耕地。為此,我在工作組批評了他幾句,他卻撂了挑子,把哨子扔給我扭頭就走。他以為這樣我拿他沒辦法了,想看一看我的笑話,可是他沒想到,我凌晨三點就起來吹哨子,社員們陸陸續續推著獨輪車集合了,我簡單地說明了情況并作了動員,大家齊聲響應,我找了一幅大糞樓,帶領大伙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二隊隊長看到他的這一招沒管用,又擔心真的不讓他干隊長了,故在早飯后就到工作組檢查道歉,我說改了就是好同志,隨后把哨子交給了他。</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東方紅拖拉機在耕地</span></p> <p>  由于抓得比較緊,工作得力,及時圓滿地完成了秋種任務。在工作組期間,我注意與群眾達成一片,不當甩手掌柜的,帶頭參加生產勞動,受到了群眾的好評。記得有一次我四弟李亞軍用自行車載著我母親從寒亭來看我,老遠就看到我領著婦女們在地里用二齒子或木棒槌砸坷垃,為此四弟經常與我開玩笑。</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農田管理</span></p> <p>  在工作組期間,我們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鄧建海和劉克良離家比較近,經常叫我到家里吃飯,兩家的老人都很熱情,劉克良家嫂子還經常從大柳樹供銷社給我們買豬頭肉送過來,隔段時間就讓我們犒勞一下。后來組長考取了青島遠洋學校,畢業后分配到青島遠洋公司貨輪上當了海員,經過努力擔任了政委,最后從公司人事處領導崗位退休。劉克良曾擔任過縣法院法警、央子鎮黨委副書記、寒亭區檢察院副檢察長,英年早逝,我非常懷念他,逢年過節我與夫人都去看望一下嫂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79年,作者(左一)從部隊回來探家時,鄧建海(左二)、劉克良(左三)、三弟李梅生(左四)、戰友王磊(左五)合影</span></p> <p>  <b>六、光榮入黨</b></p><p>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積極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76年12月我與傅家大隊的干部們到公社參加了“三干會”,傅家的討論地點在范家,期間黨支部書記傅曰山同志與我談話,讓我填寫入黨志愿書,傅曰山同志和民兵連長傅克榮同志是我的入黨介紹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入黨志愿書</span></p> <p>  經過召開支部黨員大會討論通過,經公社黨委批準,我于1977年1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沒有預備期),成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全公社乃至全縣第一位入黨的知青,此后我當選為傅家大隊黨支部委員,并擔任了民兵連副連長。</p><p> 1977年上半年,我到二十里堡煙葉倉庫參加了濰縣人民武裝部組織的民兵連長訓練,當時主要學習了步槍射擊要領和反坦克地雷的埋設,在縣良種場靶場實彈射擊中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4年9月作者退休后前往西柏坡參觀,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禮堂前重溫入黨誓詞</span></p> <p class="ql-block">  <b>七、返城就業</b></p><p class="ql-block"> 1977年底,我們一塊下鄉的大部分知青已返城就業,此時我也接到了回城安置工作的通知,當我去縣勞動局接受分配時,我獲知我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大集體企業濰縣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可我了解到有的去了機關,有的去了事業單位,有的去了全民企業單位。我似乎還有點幻想,于是騎上自行車到昌濰地委黨校找到了正在這里學習的我的父親,父親李守正時任穆村公社黨委第一副書記,我向父親說明了分配的有關情況,希望父親能找人做做工作爭取分配個全民單位,可是父親說:“躍進,你是共產黨員,要服從組織安排,今天讓你干建筑工人,是組織對你的需要,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抓緊到所分配的單位報到吧”。至此,我告別了第二故鄉,到濰縣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當了一名瓦工……</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5年7月30作者與其他知青重回第二故鄉</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潜山县| 科技| 集安市| 阳泉市| 呼和浩特市| 永定县| 黑山县| 石屏县| 隆安县| 溧水县| 德保县| 太和县| 大城县| 长汀县| 资中县| 泽普县| 信宜市| 贵州省| 乐东| 建德市| 怀化市| 榆林市| 台南县| 通辽市| 九江市| 柘城县| 江门市| 凌云县| 武定县| 上蔡县| 克什克腾旗| 错那县| 新和县| 马边| 重庆市| 沅江市| 高州市| 拜泉县| 长子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