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讀文可以陶冶情操,看照片可以重溫歲月。2019年我撰寫的《 <a href="http://www.xsjgww.com/1zoxatea?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照片里的海軍大院</a>》引起了熱烈反響,十多萬的閱讀量是我不曾想到的。點贊留言者,有大院老前輩,有大院子弟,有轉業他鄉的軍人,有工作在大院的戰友,還有曾到過大院的朋友,讓我真切感受到人們濃厚的海軍大院情懷。帶著大家的勉勵鞭策,我新近寫成《老照片里的海軍大院續集》,姑且作為姊妹篇吧。老照片里的海軍大院,是眷念,亦是情感。回眸過往,歲月靜好,我能想到的就是與海軍大院過去的時光,說說話,聊聊天……</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br></p> <p> 海軍大院,北京西隅一處深邃又美麗的營院,厚重而溫蘊。近七十年的發展歷程,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揮不去的思愫,更有寫不盡的古往今來。或許是多年在此工作生活,也或是深扎心間的軍旅情結,對海軍大院總有著深厚的情感。不知何時,喜歡上收藏老照片,喜歡寫些懷舊的文字,對我熱愛的海軍大院更是樂此不疲。這些老照片,跨越海軍大院乃至人民海軍的崢嶸歲月,用鏡頭真實記錄了海軍大院人的工作生活,展現了不同時代海軍大院的建設和精神風貌。這是永恒的歷史記憶,是海軍大院發展變化的見證。</p><p><br></p><p> 一張老照片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更是一份情感。光陰荏苒,照片中的歲月已然遠去,照片上的地方或許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樣,照片里的面孔也在一天天老去,但是照片塵封的畫面與故事,卻為我們留下了海軍大院銘刻在那個時空的記憶。它們以小鏡頭反映大時代,點滴的瞬間匯聚成歷史長河,成為海軍大院人的時代相簿,里面的每一張照片都珍藏著故事,蘊含著幸福,烙印著酸甜苦辣,猶如一杯陳釀的老酒,細細品味,回甘無窮。這些承載著時代印記的老照片,里面的場景與故事值得我們去回味、去思索。</p><p><br></p><p> 睹物思情,記憶飄飛。每當打開這些老照片,所有的往事仿佛時光的瀑布奔騰而來,就像一部交響曲,奏唱著海軍大院的芳華歷程;又像一首散文詩,敘述著感人肺腑的歲月流年。日子在不同的空間流逝,回憶卻在不同的時間來臨。當歲月變成看老照片,當老照片變成回憶,有一種感動無關敘舊,那一段歲月屬于你,也屬于我,更屬于我們熱愛的海軍大院。老照片是時光的標本,它把海軍大院定格成了記憶里的故事,這些故事從歲月里匆匆走過,但將永遠珍藏在我們心底。</p><p><br></p><p> 年華如流,歲月蹉跎。去年的《老照片里的海軍大院》得到了大家的共鳴,今天就讓我們再一起走進老照片,與海軍大院的舊時光來一次重聚,切身感受老照片里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時代的印記,追尋海軍大院伴隨人民海軍一起成長的難忘歲月。值“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謹以此文致敬為海軍大院奉獻熱血的老前輩!致敬一代代海軍大院的人們!致敬勇往直前的人民海軍!</p><p><br></p><p><br></p> <p>照片,可以保留歲月里精彩的一瞬間,讓時間永遠定格在那一刻,成為永恒。每當提到海軍大院,黃樓這一地標性建筑總會首先浮在眼前。這是一幅黃樓建成初期的老照片,經過歲月的沖洗,照片已經泛黃,黃樓的邊角旮旯也有些模糊,但它卻將那一刻保留了下來。</p><p><br></p><p>黃樓在當年的北京西郊可謂鶴立雞群,非常醒目。照片中,依稀可見黃樓頂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右側前方那棟樓為灰樓。仔細看,還會發現照片左側有座茅草屋,馬路兩邊豎有電線桿,黃樓周邊還沒有多少高大的綠植。站在遠處望去,黃樓前空間、視野非常開闊。當年海軍大院正值建設初期,黃樓灰樓建成不久,雖然有點“冷清”,但生機勃勃,百廢待興。假如真有一臺時光穿梭機,我想穿越回那個年代,伴隨大院一起經歷歲月成長。</p><p><br></p> <p>黃樓沒計建造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黃樓極具中國民族風格,氣勢恢宏,是建國初期北京精品建筑之一,因其外表似廟宇殿堂,人們戲稱海軍大廟。黃樓作為至今仍在使用的海軍機關辦公樓,承載了幾代海軍人的熱血和夢想。</p><p><br></p> <p>老照片是一段歷史的定格,也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上世紀五十年代,很多部隊大院建沒基本上照搬前蘇聯的軍隊大院制式,但黃樓興建時沒有教條式復制,梁思成博采眾長,將古典建筑傳統與現代建筑藝術相結合 ,其平面布局、外觀造型以及建筑高度、結構裝飾,既有歐式建筑的厚重、華貴,又有中式建筑的古樸、精美,頗為壯觀。黃樓主樓威嚴厚重,兩邊對稱布局的配樓連貫大氣,主樓前三面拾級而上的漢白玉欄桿臺階,高大的巴洛克風格廓檐圓柱,棕色方窗似瀑布綿延而下,墨綠琉璃瓦的中式大屋頂,飛檐斗拱,巍峨氣派。</p><p><br></p> <p>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黃樓,都會給人美的享受。這是從黃樓背面(北側)拍攝的照片,同樣巍峨大氣。據說當年梁思成設計海軍機關辦公樓時,最初方案有兩棟樓宇,在北側還有一棟風格類似的辦公樓,比現在的黃樓還要高大,兩樓呈“凹”字型,相得益彰。或許是受1952年總后勤部大禮堂因過于華麗被周總理批評而工程縮減的影響,這棟大樓沒有續建。盡管如此,黃樓依然雍容華美,獨具一格。巧合的是,現在黃樓北側新建了一座中式仿古風格的大樓,算是彌補了當年的缺憾吧。</p><p><br></p> <p class="ql-block">黃樓前有一座巍峨的毛主席塑像,這是歷史時代的產物,也是雕刻藝術的精品,更是人們崇敬懷念毛主席的見證。上圖是當年毛主席塑像的設計定稿模型。1967年5月,清華大學樹立起第一座毛主席塑像后,各地掀起塑像風潮。6月,林彪提出“凡有代表性的大軍事機關都可以搞”。是年7月10日,海軍黨委決定在海軍機關樹立一座毛主席巨型全身塑像,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要求“咱們海軍既然沒有領先,就要搞成最好的”。海軍專門成立了“毛主席塑像辦公室”,李作鵬掛名任主任,海軍參謀長周希漢任副主任并具體組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塑像建造期間還出現了一個插曲。根據毛主席指示,1967年7月、9月中央連發通知對塑像熱潮加以制止。海軍接到通知后,塑像工程暫停了下來。李作鵬說,中央制止建造不合格的塑像,而我們建造的塑像藝術性很高,用的是最好的材料。隨后,毛主席塑像工程得以繼續進行。</p><p class="ql-block"><br></p> <p>周希漢將軍對毛主席塑像工作竭心盡力,他在日記中寫道,除去政治意義外,毛主席塑像不僅要有很高的藝術觀賞性,還必須與辦公樓的建筑規模和風格保持和諧統一。為此,周希漢請來了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自己則負責督促施工進度和質量。周希漢跑了很多地方調研,最終選擇毛主席穿軍大衣揮手與背手的姿態,材料則選用了漢白玉大理石。</p><p><br></p><p>據當時參與設計建造的北京建筑藝術雕塑工廠雕塑師白瀾生(后任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回憶,毛主席塑像設計初稿后,海軍領導集體審查,通過后做了兩米左右的定稿像,然后放大翻制石膏模子,再用漢白玉分三段雕刻。塑像工程從設計到完工化了近一年時間,趕在1968年的“七一”節前落成。上圖為落成之后的毛主席塑像照片。在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股拆除塑像之風,但海軍大院的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黃樓前,一直保留到今天。</p><p><br></p> <p>這座用漢白玉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加上底座總高12.26米,像雄偉的泰山,巍然屹立在黃樓前廣場中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黃樓金色外墻和翠綠樹叢的映襯下,毛主席身穿軍大衣,神采奕奕,高舉他老人家那雄勁的手臂,為人民海軍指出前進的方向。每當走近毛主席塑像,你都能真切地體會到“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激情澎湃和感召力。</p><p><br></p> <p>蒙蒙細雨中的海軍大院,從黃樓里靜望毛主席塑像,心中仿佛雨露滋潤般的感慨萬千,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p><br></p> <p>這張照片拍攝于1950年,位置并不在今天的海軍大院,而是位于北京東城的海軍機關辦公樓。1950年海軍領導機構成立后,在貢院東街一塊不大的空地上建了兩棟樓,作為司政機關的辦公場所,這可是人民海軍的第一個海軍大院。海軍領導機關后來遷至西郊公主墳,即現在的海軍大院。1952年2月14日,毛主席冒著皚皚白雪視察了位于貢院東街的海軍領導機關,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走進海軍大院,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紀念。</p><p><br></p> <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海軍初創時期的主要領導在貢院海軍機關辦公室樓前的合影。左起:盧仁燦、方強、袁也烈、羅舜初、趙啟民、段德彰、肖勁光、雷永通、王宏坤、頓星云、周希漢、張漢丞、張學思。</p> <p>這是網上流傳、據說是公主墳環島的老照片,海軍大院就在環島的西南側。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帶還比較荒涼,從公主墳向西一直到西山腳下,空軍大院、海軍大院、鐵道兵大院等部隊大院一字排開,鱗次櫛比。那時候,人們稱這一帶為“新北京”,把公主墳往西的這條道路(現在的復興路)親切地叫做解放軍大道。</p><p><br></p> <p>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軍大院黃樓前的廣場一直作為迎接外國海軍領導人來訪,檢閱海軍儀仗隊的重要場所。這是1988年10月,時任海軍司令員張連忠中將與應邀來訪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特羅斯特海軍上將,在黃樓前檢閱海軍儀仗隊。</p><p><br></p> <p>這是在黃樓前迎接來華訪問的外國海軍客人,拍攝于上個世紀90年代。照片右一為原海軍司令員張連忠將軍。</p><p><br></p> <p>生活典藏唯美,在鏡頭的柔光里悄然定格。這是著85式、87式服裝的海軍儀仗隊隊員,在黃樓前廣場上列隊接受檢閱。每一次聽到人民海軍向前進的雄壯軍歌,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照片分別拍攝于1986年、1993年。</p><p><br></p> <p class="ql-block">黃樓建成后,這里成了會議代表合影和人們留影紀念的首選背景地。上圖為1960年時任海軍政治部主任段德彰(前排左四)與前蘇聯援華專家在黃樓前的合影。前排左一為時任海軍裝備部部長趙小舟,前排右一為時任通信部副主任黃志強,二排右一為時任海司機要處處長孫哲民。從1950年至1960年,曾有3390余名前蘇聯海軍專家顧問分別就職于我海軍機關、院校和部隊,對人民海軍初期發展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后來中蘇分歧加劇,前蘇聯于1960年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在華專家。</p> <p>這是上世紀90年代,海軍領導與某會議代表在黃樓前合影留念。前排中間穿軍裝者分別為海軍原政治部副主任陳先鋒、原副司令員徐振中、原副政委冷寬(從左至右)。</p><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8年毛主席塑像落成后,毛主席塑像和黃樓一起成為海軍大院的標志性建筑。那時候,上至將軍,下至士兵,都以能在黃樓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為驕傲、作紀念。這是1968年8月,海軍領導和參加“海軍第二次四好連隊代表大會”的東海艦隊代表團全體同志在黃樓前的合影。</h3><p><br></p> <p>這張照片拍攝于1968年10月,是參加海軍“三支兩軍”工作會議的北海艦隊部分代表在黃樓前的合影。前排左三至左五分別為李漢武(時任北航副政委)、鄧龍翔(時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丿、徐凱(時任北航副參謀長)。其他人員姓名不詳,這里面也許就有你的前輩家人。</p><p><br></p> <p>1968年7月,原北海艦隊三位老領導在海軍大院黃樓前留影,從左至右:李學昌(時任北航司令員)、馬忠全(時任北海艦隊司令員)、胡漢生(時任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到,那時候黃樓前廣場通往七一小學的馬路還是比較窄的。</p><p><br></p> <p>這張照片是海軍通信總站宣傳隊當年在黃樓前的合影。他們演出的節目在海軍機關和總站連隊很受歡迎。親愛的戰友,你還能認出照片中的你嗎?</p><p><br></p> <p>這是1969年11月,海軍軍樂隊成員在黃樓前毛主席題詞碑前的合影。他們作為解放軍聯合軍樂團的成員,剛剛圓滿完成了建國20周年慶典的軍樂儀仗任務。背景題詞碑上“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大字剛勁有力,毛主席的諄諄教導始終昭示著我們奮勇向前。</p><p><br></p> <p>這是海軍后勤部政治部宣傳隊的幾位隊員(宋志華、翟喜柱、朱作林、丁福富)在黃樓前的合影,拍攝于1969年國慶節。照片中可見廣場上始終擺放著大合影用的梯架,看得出那一時期在黃樓前合影留念是非常普遍和時尚的。</p><p><br></p> <p>這是一名海軍航空兵的老兵(網名“金陵閑士”)1971年在海司工作時與戰友李俊祥在黃樓前的合影。站立的位置就在毛主席塑像前,可見黃樓廣場東側還沒有什么高大的樹木。現在的黃樓東側是一片高大挺拔的銀杏林,不知那個時候栽種了沒有?</p><p><br></p> <p>這是1957年冬天,一位名叫王三丁的大院老前輩童年時在黃樓前的留影。那時的大院里建筑、大樹還不多,有點“冷清”。王老告訴我,當時他的父親在海軍機關工作,買了一部二手的德國產相機,那個年代很少有人有相機,拍照片更是很奢侈的事了。他后來隨父親去了葫蘆島,至今對在海軍大院的日子非常懷念。</p><p><br></p> <p>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住在海軍大院的“悠悠蕩蕩”(新浪博客名)為即將調到新疆工作的鄰居送行,兩家人在黃樓前的合影。前排幾名天真無邪的小朋友手拿紅寶書,笑容是那么的燦爛。</p><p><br></p> <p>上世紀80年代,總參謀部三部衛生隊的四位女戰友在黃樓前的留下珍貴的影記。希望這四位戰友能看到這篇文章,激起你們在海軍大院的美好記憶。</p><p><br></p> <p>在黃樓毛主席塑像前,天津紡織工學院的五名女大學生把美好的瞬間留在了這里。如果有機會,真的希望你們再回來看看。</p><p><br></p> <p>這是名叫郝風海的戰友1970年作為海軍代表參加國慶21周年慶典后,在海軍大院毛主席塑像前的留影。看老照片,追憶青春,曾經的往事值得回味,縱使現在過得很好。</p><p><br></p> <p>這是海軍大院七一小學1964級(5)班女生初中畢業時在黃樓前的合影照。那時候的照片是黑白的,學生時光卻是多彩絢麗的。</p><p><br></p> <p>美麗的海軍大院,一半花海,一半深藍浪花白。人民海軍報社主任編輯、記者彭化義于上世紀80年代在黃樓前留下了珍貴的影像。</p><p><br></p> <p>這是一張網紅軍人的照片。他叫馬駿東,海軍機關警衛營大學生戰士,也是一名海軍儀仗兵。2017年11月29日,馬駿東在休假返回部隊途中,發現一轎車失事起火翻倒路邊,冒著危險砸破并手撕汽車玻璃救出兩名傷者。他見義勇為的視頻被網友爭相轉發,受到媒體關注,贏得了部隊和地方群眾的好評。馬駿東,你好樣的!</p><p><br></p> <p>這是一位1988年入伍的海軍戰士于皚皚白雪的冬日,在海軍大院黃樓前留下的身影。小伙子穿上這身水兵服真的很帥氣,歲月的痕跡,正如這飄飄灑灑的雪花,點輟著遠去的時光。</p><p><br></p> <p>2009年,這位帥哥在黃樓前西裝革履,雙手叉腰,精氣神十足。你在大院黃樓前留下紀念照,一定是非常的驕傲自豪吧。</p><p><br></p> <p>看老照片最能勾起美好的回憶。這是上世紀60年代七一小學的兩位初中女生楊新新、勝燕平在黃樓前馬路上的留影,遠處的建筑就是黃樓。她們嘴角微微上揚的甜蜜微笑里透著幸福和對未來的自信,不知她們是否還住在大院或是再來過大院,雖然物是人非,但記憶里的美好依舊。</p><p><br></p> <p class="ql-block">海軍大院灰樓和黃樓同一時期建造,也是海軍大院的標志性建筑。灰樓飛檐斗拱,高大的立柱,寬敞的涼臺,很有風格。灰樓實際上是個建筑群,如超大的四合院,老100號、200號、300號、400號樓交錯環繞拱衛,400號樓在最北側,中間是寬大的庭院。100號樓和300號樓是直線型,各有5個門洞。200號樓和400號樓是L型,各有11個門洞。每棟樓的兩端、拐彎樓角和最中間門洞為四層,其余均為三層。灰樓自建成以來一直做為機關干部的宿舍樓。現在從西三環路上望去,依然可以看到灰樓古色古香的風姿。多少年來,飛檐結構的灰樓傲然佇立在高墻之內,總是專注地嘹望著墻外的一切。</p> <p>每一張照片,都有屬于它的一份美好的回憶。這是大院老前輩王三丁童年時與家人在灰樓前的合影,拍攝于1957年冬天。從照片上可見,灰樓圍城的庭院還比較空曠,只有一些零星的樹木,據說在“三年困難時期”,這里成了各家各戶的菜地,還有雞舍、兔窩。后來,樓院空地上栽種了梨樹、桃樹、蘋果樹和葡萄,一到春天果園里鮮花盛開,好一派田園風光。上面這幾張照片都是王老專門提供給我的,他說小時候的照片并不多,但是記憶里的美好卻有很多。時間吹遠了過住,卻吹不斷人們與海軍大院牽系的那根線。</p><p><br></p> <p>海軍大院的老一輩人,時常會提到海軍一禮堂、二禮堂。我們這些后輩人總有疑惑,這兩個禮堂究竟在哪呢?當然,海軍大院現在使用的大禮堂,既不是一禮堂,也不是二禮堂。</p><p><br></p><p>一禮堂是海軍第一禮堂的簡稱。它位于如今的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原后勤學院)東院院內,即原后勤學院禮堂,靠近海軍大院西門南側。1969年10月,后勤學院撤銷時交由海軍機關使用,稱海軍第一禮堂。1978年1月,軍委重新組建后勤學院,又將一禮堂劃歸后勤學院。上圖為曾經的一禮堂舊照,長長的臺階,高大的廊柱,漂亮的華燈,雖然算不上多么華麗,但也十分莊重。</p><p><br></p> <p>這是一禮堂(后勤學院禮堂)內部場景。禮堂分上下兩層,寬大的舞臺,紫紅色的惟幕,繁星般的吸頂燈,在那個年代也是比較考究氣派的。據說,當年總后勤部建造大禮堂(號稱北京第二人民大會堂)時,應過于奢華受到周總理的嚴厲批評而修改設計、縮小規模,工程壓縮后剩下的材料被用來建造了這座禮堂。聽老同志講,在一禮堂旁邊還有一大片很漂亮的桃園呢。</p><p><br></p> <p>這是上世紀70年代一禮堂的幾張入場券。券面上注明海軍第一禮堂的地址為北京西郊翠微路23號。一禮堂劃歸后勤學院后,終究沒抵擋住時代洪流的宿命,于幾年前被拆除,原址新建了一個五星休閑廣場。我專門去尋訪過,再也看不到一禮堂的丁點痕跡,與院中老人攀談,無不搖頭惋惜。那個年代的遺跡,老一代的特色建筑,也許漸顯陳舊,但它所蘊含的革命傳統和教育意義,是再好的高樓大廈、廣場換不來的。</p><p><br></p> <p>一禮堂曾經在海軍機關工作生活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比較大的會議都是在這里召開,平時還會有電影和演出。這是1976年12月, 海軍機關在一禮堂召開揭發批判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反黨集團大會。前排右起:王宏坤、肖勁光、劉道生、盧仁燦、潘焱、楊國宇。</p><p><br></p> <p>二禮堂是海軍第二禮堂的簡稱,位于海軍大院內。它是海軍大院最早的禮堂,建于上世紀50年代,在原后勤學院禮堂(一禮堂)交歸海軍后改稱海軍第二禮堂,現已不存。具體位置在今天的海軍大禮堂廣場西側,即海軍機關文體活動中心所在地段。據老同志講,二禮堂比較簡易,面積不大,后被拆除。上圖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二禮堂入場卷。入場券上注明海軍大院的地址是北京西郊復興路55號。那個時期,公主墳還是北京的西郊,如今已成城市繁華地帶,改革開放以后北京的發展真是天翻地覆。</p><p><br></p><p>除了一禮堂、二禮堂,海軍大院內曾經還有過兩座禮堂(都已不存)。一座是七一小學禮堂,正門屋頂有個漂亮的和平鴿圖案。另一座是海軍后勤部禮堂,嚴格意義上講是原總參軍訓部(訓練總監部)的禮堂,位于海后小院與小西門之間。1982年9月15日,劉華清同志任海軍司令員的命令宣布大會,就是在海軍后勤部禮堂召開的。</p><p><br></p> <p>這是最早的海軍禮堂(二禮堂的前身)1957年的入場券。當時海軍大院的地址是西郊公主墳什方院。上世紀50年代海軍大院初建時這里還是農村,叫做什方院村,1980年改稱什坊院。現在的蓮花橋東北角、空軍大院南側那一片,還有叫什坊院的民居和路名。什坊院南邊就是蓮花池公園。解放初,蓮花池已經荒廢,成了養鴨場。海軍大院的孩子們,就經常走大院東南門或者翻圍墻、鉆鐵絲網,走不了幾分鐘就到了蓮花池,在那里耍水、游戲、撿鴨蛋,玩的是不亦樂乎。</p><p><br></p> <p>這張照片的背景建筑就是在原二禮堂地址上新建的海軍機關文體活動中心。照片上的小朋友聽到嘹亮的國歌聲時,情不自禁的舉起右手致以少先隊的敬禮。祖國在小朋友的心中,在大院人的心中,也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p><p><br></p> <p>上世紀80年代生活在海軍大院的人們,對這張照片應該頗有印象。這是拍攝于1984年的海軍大院大操場,座北朝南的舞臺,沙土鋪就的場地,這是海軍機關和大院人們集會、娛樂和鍛煉運動的地方,晚上常常在這里放電影。從照片背景看,后方有高高的建筑吊車,應該是當時正在興建海軍機關大禮堂。</p><p><br></p> <p>海軍機關現在使用的大禮堂建于1984年,雖算不上多么壯觀,但在機關和大院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是1986年12月31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和軍委副秘書長余秋里、楊得志、張愛萍、洪學智等領導,在海軍大禮堂前親切看望參加海軍第六次黨代會的代表。</p><p><br></p> <p>這是照片拍攝于1989年秋季,背景為海軍機關大禮堂,照片左側遠處為黃樓。照片顯示海軍機關正組織慶祝建國四十周年聯歡會,著87式服裝的官兵正在有序列隊入場,廣場上彩旗招展,一派節日氛圍。照片中的主人(網名深思頓悟)曾經在海軍政治部機關工作。</p><p><br></p> <p>海軍大院創建時期,除了黃樓和灰樓外,還建了一些其他辦公和宿舍樓。這座老4號樓是上世紀50年代后期建成的通廊式辦公樓,位于大院西區,曾為當年籌備組建海軍航空兵部隊的機關人員使用,現已拆除。許多從陸軍部隊轉隸過來的海軍老前輩們就是從這里起步,邊學邊干,加上前蘇聯專家的幫助,很快建立起人民海軍自己的航空兵部隊。某種意義上講,這里就是海軍航空兵最初的創建誕生地。據老同志回憶,當年在4號樓外,都能聽到樓里傳來的滴滴嗒嗒的聲音,每次打下敵機,整個樓都會沸騰起來,海軍大院的人們總能提前分享到打勝仗的喜訊。</p><p><br></p> <p>這張照片中的幾棟建筑,左右兩側分別是老6號樓、5號樓,中間的平房則是海軍雜志社(海軍出版社)曾經的辦公樓。我93年調到大院工作時,他們還在這里辦公。作為《海軍雜志》的積極作者,我那時候經常去編輯部學習請教。</p><p><br></p> <p>前面提到的老6號樓是一梯兩戶型的住宅樓,面積相對寬敞,主要供當時的機關中高級干部居住。后來在它的南邊又相繼建了類似的7號、8號住宅樓。這一地段的老4號、5號、6號樓、海軍雜志社辦公樓等均已拆除,建起了兩棟高層住宅樓(見上圖)。</p><p><br></p> <p>這是“文革”時期有名的“造反樓”,因當年在這里住的都是造反派而得名。“文革”中大院出現了“紅流”、“紅聯總”、“井岡山”、“紅色造反艦隊”等派別組織,造反派在大院不知殘害、批斗了多少老革命、老前輩,令人痛心不已。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座樓的外立面有許多縱橫方向的凸出部分,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對樓房進行的加固,以防止和減少地震損傷。在海軍大院內,現在還有不少這種加固過的樓房。</p><p><br></p> <p>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為了防震,除了對現有樓房加固外,還在院里空曠地帶以及樓宇之間見縫插針的修建了許多防震棚。后來有些防震棚被改成了住房,分配給大院軍人和職工居住。我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黃樓北面還有防震棚住房。想當年,防震棚條件艱苦,漏風滴雨,得打水做飯、生爐子取暖,大院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可見一斑。</p><p><br></p> <p>海軍大院還有一種簡易房,就是筒子樓,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早年在大院生活的同志可能有切身感受,有多少大院人在筒子樓結婚生子,奏響著鍋碗瓢盆交響曲。我上世紀90年代住過的18號樓,就是筒子樓。它最初是為單身軍人所建,后來也分配給軍人家庭使用。一家幾口甚至幾代人擠在一間房子里,水池、廁所是公用的,洗漱、洗衣服、上廁所要排隊,洗澡得去公共浴室,做飯都在樓道里。筒子樓沒啥隱私可言,誰家做好吃的了,誰家來客人了,飯菜飄香,南腔北調,滿樓里飄著熱鬧的人間煙火。盡管條件艱苦,但大家相處融洽。隨著大院居住生活條件的改善,這種筒子樓已基本消失。</p><p><br></p> <p>海軍大院東南高坡上的老405號樓,整體建筑為木結構,灰墻黛瓦,頂部梁柱支撐,四周磚石砌入,古色古香,有點像古代王府宅院。解放初公主墳周邊墳崗林立、雜草叢生,僅有幾座廟宇和看墳人的房子。海軍領導機關從貢院東街搬到公主墳后,當時的海軍領導就在這里住過。據說,海軍原第一政治委員蘇振華、原副政委盧仁燦和家人就曾住在這里。庭院深深,綠蔭環繞,老樓就這樣安安靜靜地佇立在紅塵歲月里,仿佛隱匿于塵世中的世外桃源。</p><p><br></p> <p class="ql-block">已經泛黃老照片,印刻著歲月的痕跡,承載了一個個故事。這是1961年7月蘇振華將軍與夫人陸迪倫在海軍大院老407樓前的合影。蘇振華,開國上將,曾任海軍政委、中央軍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等職,為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陸迪倫,原海政文工團舞蹈演員,曾出演過電影《紅珊瑚》,她沖破世俗和輿論的束縛,與大她22歲的蘇振華結為伉儷,被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br></p> <p>這是盧仁燦將軍與夫人邵永力在海軍大院家中的合影。盧將軍參與主持了北海艦隊的組建,后任北海艦隊政治委員、海軍副政治委員。這位南征北戰,一只手臂失去活動能力的英雄老將軍,為人民海軍事業鞠躬盡瘁,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p><p><br></p> <p>這張照片是原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周希漢將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海軍大院高坡住宅樓旁的留影。老將軍英姿颯爽,他為海軍建設嘔心瀝血,值得我們學習崇敬。</p><p><br></p> <p>這是大院老304號將軍樓,位于大院西區,靠近原海直第二幼兒園。海軍原副政治委員杜義德、原副司令員周仁杰等老首長曾經在這里居住。</p><p><br></p> <p>這是1965年秋杜義德將軍與家人在304樓南側的合影。中間坐著的是將軍母親柳氏,七個孩子聰明伶俐,十分可愛。杜將軍能文能武,殺敵沖鋒陷陣,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為人民海軍建設嘔心瀝血,后升任蘭州軍區司令員。</p><p><br></p> <p>這是周仁杰將軍(中)在海軍大院的家中,右為將軍夫人周謹。周仁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中南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他勤勤懇懇,艱苦樸素,1983年退休后組織上曾分配給他一套房子,他堅決不要,仍住在老房子里。</p><p><br></p> <p>這是大院西區的一棟將軍樓,很有特色,因其外觀被人們俗稱熊貓館。上世紀90年代我剛到大院時,海軍原參謀長趙國臣將軍就住在這里。1994年我們曾在趙將軍的帶領下參與組織“XX—94”海上實兵演習,他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不幸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戰斗到最后一息。非常懷念老首長!</p><p><br></p> <p>1988年1月,劉華清祝賀肖勁光85歲壽辰。兩任海軍司令員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是使命的傳承、奮發的囑托,兩位老首長前赴后繼,為海軍事業鞠躬盡瘁,值得我們崇敬和懷念。</p><p><br></p> <p>這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您還有印象嗎?海軍大院曾經的唯一一座仿古涼亭,茶余飯后在這里休閑納涼、下棋彈琴,還真有點置身頤和園的感覺呢。亭子建于上世紀80年代,位置在大院西南原海直第二幼兒園附近,現已無存。</p><p><br></p> <p>一些路曾經并肩走過,一些故事也許你就是主人公,許多年過去后依然相守在這里,因為心中深藏著那份執著。大院內高坡與一所交界處的這一層層臺階,幾十年來一直靜靜的待在那里,默默承受著你來我往。這里留下過無數大院人上班、上學路上匆匆的腳步,記錄了他們走向大海、邁向社會的足跡。你還會想起在這里數臺階、蹦上跳下的時光嗎?愿你出走流年,歸來仍是大院人。</p><p><br></p> <p>海軍大院高坡的西南角,一座兩層老樓前空地上放著一把搖椅,還有地上瘋長的雜草。搖椅經過多年風吹日曬已經有些腐朽,一動不動,仿佛還在等待著它的主人。寫到這,突然讓我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p><p><br></p> <p>海軍游泳館是大院人喜歡光顧的地方,尤其是在熱日炎炎的夏天。以前大院經常組織軍人、職工和家屬的游泳比賽,這是在游泳館露天泳池的一場自由泳賽場,照片中的一位女主人獲女子中年組50米冠軍后的留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歡樂無處不在。</p><p><br></p> <p>上圖為2004年12月拍攝的黃樓廣場西南方的小花園一隅。照片中的石桌石凳早已不在,你是否也曾經在休息聊天、棋牌對弈過呢?這里曾經是通信連(三分站)的所在地。上世紀70年代,大院的生活服務設施多集中在此。據老輩人講,當時兩排紅磚平房,中間一條水泥通道,南邊平房有服務社賣食品百貨,還有糧店和理發店,北邊平房賣副食、肉和蔬菜。后來改建成如今的小花園,花草綠地,假山幽徑,特別是那一片白玉蘭樹,每當玉蘭花盛開的時候,煞是好看。走在小花園里,舉目便是黃樓和毛主席塑像,讓人頓生感慨思緒。</p><p><br></p> <p>1969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海軍政治部專門出版了《人民海軍》畫頁,歡慶毛主席首次為海軍題詞二十周年,以此慶祝毛主席76周歲誕辰。1949年8月,毛主席在接見新組建的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及參加人民海軍組建的原國民黨海軍部分將領后,為人民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p><p><br></p> <p>這是上世紀80年代《人民海軍報》的特約通訊員聘書。原海軍某快艇支隊獨萬河多次擔任《人民海軍報》特約通訊員,1983年他曾在《人民海軍》報社實習三個月,先后采寫了許多篇優秀報道,被評為優秀通訊員。</p><p><br></p> <p>上圖為《海軍雜志》的創刊號與復刊號。《海軍雜志》為軍隊內部刊物,原名《人民海軍》雜志,創刊于1950年11月,1959年10月改為現名。1961年停刊。1979年9月確定恢復出版并成立海軍雜志社,同年10月復刊。《海軍雜志》和《人民海軍報》被稱為海軍的“一報一刊”。我所熟悉的海軍雜志社鄧文方社長、周長海社長、榮新光社長、張選農副社長和鄭立法總工、薛亞寧主任,以及張福將主任、李澤才編輯、王惠平主任等,都在稿件論文撰寫和我的專著《海軍軍事訓練概論》出版發行方面給予了諸多指導和幫助。</p><p><br></p> <p>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原華東軍區海軍文工團的戰友,在海軍第一招待所門前的合影。第一招待所是海軍機關唯一建在大院內的招待所,海軍的很多重要會議都是在這里召開。那時的一所真有點厚重的味道,就連門前的垃圾桶也別具一格。照片中前排左二為原華東軍區海軍文工團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相見時難別亦難。看到這樣的照片,是不是會讓人淚流滿面?</p><p><br></p> <p>原海政文工團位于海軍大院西南側,這是文工團大樓舊照,樓頂可見“海政文工團”5個大字。海政文工團成立于1951年,曾是一個實力雄厚的軍隊專業藝術團體,擁有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已于2018年撤編。歷任海政文工團(海政歌舞團)團長:柯桐,郗農,李菁,趙忠,張鳳一,高文斌,朱連東,胡士平,王建華,王洪儒,吳崇生,李星,高山,宋祖英等。海政文工團是大院人特別是孩子們喜歡光顧的地方,可以近距離欣賞演員練功、排練的舞姿,感受軍營藝術的魅力。當年,《紅珊瑚》、《赤道戰鼓》等許多優秀作品的第一批“觀眾”,就是這些溜進戲棚、扒著窗戶偷看的大院孩子們。</p><p><br></p> <p>這是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1965年2月26日,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海政文工團話劇團演出的話劇《赤道戰鼓》,并與全體演職人員合影留念。下圖為當年同時所拍的彩色照片。成立于1959年的海政文工團話劇團,在短短6年的時間內,先后創作演出了《甲午海戰》、《海防線上》、《赤道戰鼓》和《夜海戰歌》等優秀話劇,在我國戲劇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劇目的創作、排練和上演,得到了許多中央領導的關懷,特別是敬愛的周總理先后五次觀看海政文工團的話劇演出,給海軍文藝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大家都說,周總理愛看海軍的話劇。</p> <p>“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波浪里把花開……”,老一輩人一定非常熟悉這首曾經唱遍大江南北的《珊瑚頌》。1960年,海政文工團創作的九場歌劇《紅珊瑚》轟動全國,1961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把它攝制成同名歌劇電影在全國公映。上圖為《紅珊瑚》劇照。《紅珊瑚》故事情節感人,唱曲優美動聽,特別是主題歌曲《珊瑚頌》被廣泛傳唱,成為人們喜愛的著名歌曲。海政文工團幾代歌唱家傅麗坤(電影原唱)、趙云卿、宋祖英等演唱的《珊瑚頌》,委婉動聽,尤為經典。</p><p><br></p> <p>這張黑白照片上的兩位演員,你能認出是誰嗎?1979年3月,海政文工團隨中央慰問團赴廣西慰問對越自衛反擊戰凱旋的邊防部隊,這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右)和常貴田在表演相聲。兩人是叔侄關系,又是搭檔,當年的相聲《帽子工廠》至今依然經典。我和常貴田老師曾經同住一個小區,每次碰到他,總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遺憾的是,2018年兩位大師先后因病離世,令人痛惜。</p><p><br></p> <p>這是一張普通而又特別的照片,特別之處在于他們是父子兩代海軍、兩代大院人。照片為原海軍政治部王武方大校(左)與父親原海軍通信總站王效忠主任(中)及弟弟的合影。王效忠是海軍通信的早期建設者之一,王武方1958年跟隨父親來到海軍大院,長大后參軍子承父業從事海軍通信工作,后調到海軍機關工作直至退休。海軍大院這樣的父子(女)兩代兵還有不少,但同在大院工作的不多。</p><p><br></p><p>對大院軍人家庭及后代來說,生于斯,長于斯,海軍大院就是故鄉。這些與見證海軍成長的孩子們,走到哪里也脫不了和海軍的情感,有的還和海軍大院結下一輩子情緣。上集文章中提到小名“嘟嘟”的杜大姐,她的好友銀杏樹生在海軍大院,長在海軍大院,嫁給海軍大院軍官,就一直住在海軍大院。時至今日,海軍大院子弟已從第一代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或延續父輩使命參軍衛國,或走向社會創業奮斗,但他們身上的海軍大院情結總是揮之不去。</p><p><br></p> <p>上面是兩張上世紀70年代初在天津海軍草坨子五七勞動學校拍攝的照片。在那個是非難辨的動亂時期,尤其是上山下鄉運動期間,海軍利用農場資源,將干部職工子女送到草坨子五七勞動學校(農場)落戶、鍛煉。這其中就有不少海軍大院子女,后來有的參軍入伍,有的因父母“政治問題”牽連而留在了農場。草坨子當時是荒蕪人煙的鹽堿地,從營房沿金鐘河往東叫夾皮溝的地方,有幾排蘆葦和泥巴搭建的草房子,住過許多因“政治問題”被下放勞動改造的海軍大院干部。五七勞動學校,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提起草坨子、金鐘河、夾皮溝,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一定有著特殊的記憶和感慨。</p><p><br></p> <p>這是當年草坨子五七勞動學校的信箋和毛主席像章。時光如水,帶走的不僅是青春年華,還有許多曾經朝夕相伴的老物件。</p><p><br></p> <p>這是上世紀50年代海軍機關結婚對象政治及社會關系調查信函(1956年)和調動工作信函(1959年)。老一輩的軍人對此可能都有很深的感觸,那時候談對象確定戀愛關系要向組織報告,結婚那更不用說,得調查對方的政治狀況和社會關系,要求非常嚴。左邊信函中還能看出當時老海軍機關的郵政地址是北京市建國門里貢院六號。右邊這張信函說明那時候軍人家屬隨軍調動以后,組織上還幫助安排好工作,真的是非常暖心啊。</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七一小學建于1954年,曾是海軍大院的軍人子弟學校。這兩幅照片,是上世紀50年代的學生王三丁老前輩的少先隊隊員表,以及1964級初二學生韓曄后來在北校門少先隊隊徽(現已不存)前的留影。老校友燦爛的笑容,展現了那未泯的童心。如果仔細看少先隊員表上的蓋章,那時候的七一小學還叫新北京七一小學呢。</p><p><br></p> <p>這是1967年七一小學當年的紅小兵證、紅小兵袖標和紅小兵活動紀念書簽。紅小兵是“文革”期間,在小學范圍內取代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少年兒童組織。那個年代,加入紅小兵是對學生上進的要求,還要貫徹階級斗爭路線,海軍大院軍人的小孩因為“ 根正苗紅”出身好,通常都能順利加入,佩戴印有“紅小兵”字樣、紅底黃字的袖章、袖標,走起路來那叫一個雄赳赳氣昂昂。</p><p><br></p> <p>老照片可以保留當年最珍貴的記憶,記住童年最燦爛的時刻。這是1969年七一小學頒發給學生的五好戰士獎狀,就相當于現在的三好學生吧。那時的榮譽證書并不奢華,卻絕對榮耀。</p><p><br></p> <p>這是1973年的七一小學畢業證書。以畢業證書看出,那時候的學校畢業季還是冬季,印章還是七一小學革命委員會,時代的印記躍然紙上。畢業了,標志著人生一個階段的結束,新的征程的開始。在人生的時光里,這些都會成為心中最無悔的一抹記憶。</p><p><br></p> <p>歲月如歌,青春曼妙,即便要說再見,那時光都是大家共同譜寫和演繹的歌謠。這是七一小學1964級(4)班同學在校內的畢業合影照。往事如煙,七一小學早已不是故時的模樣,背景中老屋和松樹只能在記憶里尋覓。突然想起一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或許就是這樣的寫照吧。</p><p><br></p> <p>這張照片為2003年非典時期的海軍大院。相機鎖住了那一瞬,時間的流逝讓我們懂得了倍加珍惜。17年后的今天,又經歷了一場新寇肺炎疫情的肆虐,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軍民同心抗疫,一切向好,愿海軍大院平安,愿祖國大地安泰!</p><p><br></p> <p>每當走在大院,仿佛曾經的過往與輝煌讓人觸手可及,觸景生情,我的腦海里一遍遍地閃現這些老照片,就好像是海軍大院發展樂章里流淌的一個個音符,暢響著新時代的交響曲。海軍大院的每一朵浪花白,每一處花海,都昭示著海軍大院光輝燦爛的未來。</p><p><br></p> <p> 合上這些塵封已久的老照片,任思緒流動其中,我終于明白,流逝的是歲月,永遠流淌的卻是海軍大院情懷。當你翻看這些老照片時,是否感慨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當你聽完老照片里的故事時,是否帶著一絲年華老去的惆悵;當你看到老照片里的前輩們,是否滿懷崇敬的心情致以莊重的軍禮。歲月讓我們成長也會讓我們老去,我們生活的海軍大院正在日新月異。祝福海軍大院會越來越美好,祝愿人民海軍越來越強盛,這是我們一代代海軍大院人的共同心聲!</p><p><br></p><p><br></p><p>附:<a href="http://www.xsjgww.com/1zoxate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照片里的海軍大院</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p><p>【后注】:文中的照片均取之網絡及公開的資料,或由作者拍攝。照片版權歸攝制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改正。歡迎您留言、指正和轉發分享。若轉載或摘錄使用,請注明出處。謝謝!</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左权县|
晴隆县|
明溪县|
许昌市|
宜丰县|
安庆市|
依兰县|
布尔津县|
广饶县|
嘉峪关市|
凤冈县|
江源县|
开阳县|
永济市|
凌海市|
建始县|
湾仔区|
嵊州市|
泽库县|
酒泉市|
大洼县|
黑山县|
大石桥市|
儋州市|
塔城市|
乐清市|
邻水|
昌江|
长子县|
义马市|
招远市|
安庆市|
龙游县|
吉首市|
汶川县|
腾冲县|
中卫市|
赤城县|
蛟河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