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王劍楠</p><p>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地處山西晉東南的黎城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斗爭風起云涌。1937年11月18日,黎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從此,黎城成為了在太行區實現一府執政、完全執政、連續執政的紅色政權縣份,黎城獲得解放;從此,八路軍將黎城作為抗戰的大本營,并在太行山上成功地站穩了腳跟。黎城成為了太行山乃至全國唯一的抗日中心縣、實驗縣、完整縣、模范縣。</p><p> 抗戰八年來,八路軍依托黎城先后開辟了太行、太岳、冀魯豫等華北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又依托黎城相繼解放了周邊縣區等其它淪陷區域,直至抗戰的勝利。黎城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杰出貢獻! </p><p> 本篇選取黎城相關的60余張(組)圖片,并附以簡要的文字說明,以追憶那段永遠鐫刻在民族抗戰豐碑上的黎城紅色印記!</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縣古建筑——城隍廟</b></p><p> 黎城,古為黎侯國,是千年古縣,炎都堯鄉,古老華夏文明的發詳地之一。黎城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位于三省交界,素有“中州外翰”,“三省通衢”之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開辟黎城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129師地方工作團團長王謙(后授予開國少將軍銜)</b></p><p> 抗戰開始后,八路軍115師、129師地方工作團先后抵黎開辟抗日根據地,為八路軍日后駐扎黎城,并依此為依托開辟廣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b></p><p> 1937年11月黎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倒了不抗日的縣長,推翻了國民黨閻錫山在黎城的反動統治。隨即,山西第三行政公署專員薄一波任命何公軫(中共黨員)為縣長,18日,何公軫到任,在八路軍工作團和中共黎城縣黨支部支持下,宣布成立了黎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黎城從此獲得解放,即此黎城也成為了解放第一縣。</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太行山抗日前線指導創建抗日根據地工作。</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129師向晉東南挺進</b></p><p> 八路軍129師在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等主要領導的率領下,九千將士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根據毛澤東主席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直接領導下,同中共冀豫晉省委在一起,按照“石拐會議”和“西河頭會議”精神確定的戰略部署,大刀闊斧地展開了開創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工作。</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2月上旬,進入山西黎城東陽關的日軍部隊。</b></p><p> 1938年2月,日寇集中兵力,向晉南發動進攻。至3月上旬,控制了邯鄲經長治到臨汾的大道和同蒲路南段,并繼續向晉西南黃河各渡口猛犯,直接威脅黨中央所在地 ——陜北延安。日寇利用國民黨蔣介石采取妥協退讓的政策,叫囂企圖“一個月占領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師神頭嶺伏擊戰指揮部,黎城楊家莊村舊址(上圖);在769團駐地,戰士們將繳獲的服裝、武器把自已武裝起來(陳賡 攝)。(下圖)</b></p><p> 為打擊侵入晉東南的日軍,八路軍129師主力迅即向晉東南的武鄉、襄垣以北地區集結,尋機打擊邯長大道上的日軍。3月14日,劉伯承設指揮部于濁漳河畔以東的黎城楊家莊村,部署指揮了“圍黎打援”的神頭嶺伏擊戰。此役一舉殲滅日軍1500余人,打掉了日軍鼓吹的“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師師部黎城南桑魯村舊址</b></p><p> 1938年3月下旬,八路軍129師又在黎城、涉縣間的響堂鋪地區成功伏擊日軍,將日軍180余輛汽車全部燒毀,并全部殲其掩護部隊,再次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史稱:“東陽關大捷”。響堂鋪伏擊戰結束后,為鼓舞士氣,朱德在黎城西井地區的東井磐石寨場檢閱了凱旋之師。</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華日報》(華北版)報載消息:“神頭嶺伏擊戰”(強攻黎城獲勝)及“響堂鋪伏擊戰”(東陽關大捷)。</b></p><p> 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結束后,當年的《新華日報》在其顯著位置及時對戰役的勝利給予了報道。消息一出,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趙店村日軍當年留下的標語:日軍永久駐兵。</b></p><p> 抗戰八年間,日軍對黎城這塊八路軍腹心抗日根據地狠之入骨,幾經進行瘋狂的燒殺掠搶,但終因失敗而告終。日軍僅僅在黎城占據300多天,沒有建立起任何偽政權,大都以實施殘酷的“掃蕩”,企圖摧毀根據地軍民的抗日斗志為主。1943年5月,在抗日軍民的聯合打擊下,日軍最后一次敗退黎城。黎城率先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局地勝利。</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朱德與劉伯承、鄧小平在晉東南一起研究作戰計劃(上圖);晉東南各界群眾集會,慶祝粉碎日軍“九路圍攻”戰役的勝利。(下圖)</b></p><p> 1938年4月上旬,日軍發動對晉東南的第一次“九路圍攻”。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在黎城西井共同商討研究了反日軍“九路圍攻”作戰計劃。即時發起了武鄉“長樂戰役”,殲敵2000余人。戰役之后,日軍各路人馬被迫紛紛回竄,我軍乘勝追擊,共殲敵4000余人,收復了晉東南18座縣城,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的進攻。</p><p> 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的勝利,使八路軍的腳跟在太行山上站得更穩了,從此,黎城成為了八路軍立足太行,開辟華北各抗日根據地最穩固的大本營。</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駐地和首長活動地在黎城的部分舊址 </b></p><p> 黎城作為八路軍挺進太行的核心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在黎城轉駐,一些重要的事宜、會議、戰役等都曾在此商討醞釀、謀劃決策、研究部署。黎城,真正成為了八路軍首腦機關在晉東南的指揮中樞和戰略決策部署之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師師部在黎城駐扎過的部分舊址</b></p><p> 自1938年初,八路軍129師入駐黎城后,師部機關在黎城先后轉駐十幾個村莊,成為在太行山上轉駐地最多,時間較長的縣份。劉伯承率八路軍129師,當年在此領導抗日軍民,經略太行、打虎拒狼、建軍建政、共渡災荒、戰略反攻、決戰上黨,成功開創主要以黎城為中心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而后擴大為晉冀魯豫全國最大的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為抗戰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共冀豫晉省委的部分領導人。書記李雪峰(前排左一)、民運部長彭濤(前排中)、宣傳部長徐子榮(前排右一)、組織部長何英才(后排左二)、軍區政委黃鎮(后排右一)、委員張璽(后排左一)(上圖);李雪峰(右一)、徐子榮(右三)等人在黎城霞莊。(下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總部后勤部、供給部、軍工部及129師衛生部、生產部主要領導。左起依次為楊立三(后勤部部長)、周玉成(供給部部長)、周文龍(供給部副部長兼政委)、徐林(129師供給部部長)、劉鵬(軍工部部長、副部長)、劉鼎(軍工部部長)、錢信忠(129師衛生部部長)、張克威(129師生產部部長)。</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八年抗戰,八路軍總部和129師所轄的后勤部、供給部、軍工部、衛生部、生產部也在黎城駐扎,黎城成為了八路軍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黎城黃崖洞兵工廠親自指導廠區建設 </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左權將軍家住湖南醴陵縣,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左權將軍的名字在黎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是我黨我軍不可多得的優秀軍事人才。當年他協助朱德、彭德懷為加強八路軍總部機關和軍隊建設,以及鞏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尤其是指導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的建設,堅持華北抗戰,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根據地人民如此的愛戴他,贊頌他。可惜他后來在掩護總部突圍的戰斗中,壯烈殉國,犧牲在遼縣與黎城交界的十字嶺上,獻出了他年僅37歲的寶貴生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為永遠銘記左權將軍在太行山上的功績,根據地人民將他的犧牲地遼縣,易名左權縣。</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春,鄧小平在山西黎城向部隊作戰前動員。</b></p><p> 抗戰時期,鄧小平協助劉伯承同志一道開辟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鄧小平曾三次從黎城出發赴河北南宮縣指導開辟冀南抗日工作,期間又三次經黎城赴延安參加會議等,直至1945年最后一次返回黎城抗日根據地,完成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太行之行。為建立和開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p><p> 鄧小平同志當年還在黎城通過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正確思想,因此,黎城亦成為了鄧小平理論的發源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抗戰時期黎城縣家喻戶曉,威名太行的八路軍抗日將領。左起:左權、陳賡、何長工、皮定鈞。</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八年抗戰,在黎城戰斗生活過的八路軍將士,建國后被授予元帥軍銜的有8位,大將6位,上將28位,中將71位,少將442位,共555位將帥。他們的足跡印在了黎城這片多情的土地,他們的故事永遠在百姓間流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黎城可謂是抗戰中樞縣,將帥聚集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喬家莊八路軍整軍會議舊址</b></p><p> 全國自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抗日前線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新編人員大量增加,加之部隊長期處于分散狀態,軍政素質下降,嚴重影響了部隊的發展。為有效提高八路軍的軍隊素質,全面加強軍隊建設,八路軍總部決定,在全軍開展整軍運動。</p><p> 1939年2月,朱德、彭德懷在黎城喬家莊下達整軍訓令,開始分期分批進行整軍。這年3月,129師在喬家莊召開會議部署整軍工作,史稱“黎城整軍”。整軍期間,朱德還分別在129師師部臨近的麥倉村、趙家山村等地作動員講話、檢閱部隊,以鼓舞提高整軍士氣和訓練水平。129師整軍長達半年之久。全師通過第一次新式整軍,率先在八路軍三個師中人數超過11萬,并鍛造成了鐵軍中的鐵軍,榮享“劉鄧大軍”的美名。黎城成為了“劉鄧大軍”的誕生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伯承在黎城喬家莊開展整軍期間所作的《對目前戰術的考察報告》 </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劉伯承的這篇文章,后被戎伍勝贊譽為是太行山上的“論持久戰”。黎城還是劉伯承游擊戰術理論的誕生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鳳凰衛視播出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在黎城開辦隨營學校的故事。</b></p><p> 抗戰時期,黎城作為八路軍的核心根據地,八路軍軍政首長在此開辦隨營學校、輪訓班、抗日軍政學校等,為抗戰的勝利及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干部。同時,黎城也成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搖籃。一大批隨抗大或慰問團轉戰于此的作家、藝術家、知名人士等同黎城人民并肩作戰,譜寫了一曲激越的,聲振太行的抗戰之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文工團在黎城</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據地畫冊》所載的當年為趙樹理同志出版的《小二黑結婚》一書、趙樹理像,以及彭總的題詞。</b></p><p> 趙樹理在黎城創作了包括《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萬象樓》、《孟祥英翻身》等多部深受群眾喜愛的經典傳世之作。</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在教育廳長羅青陪同下,在黎城抗戰建國學院檢查工作時的合影(上圖);一九四三年十月,《新華日報》(華北版)改為(太行版),歸太行區黨委領導。《新華日報》(太行版)編輯部、通訊部部分人員合影。最后排左三為社長兼總編輯史紀言(黎城),左五為副總編輯袁勃。(下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日宣傳畫</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各生產單位和醫療機構在黎城的部分駐扎地舊址</b></p><p> 由于黎城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之當時黎城周邊大都化為敵占區,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大搞根據地建設的精神要求,當年八路軍的兵工廠、銀行、醫院、被服廠、制藥廠、造槍所、子彈廠、炸彈廠、造紙廠、造幣廠、貿易局、德記山貨行、化學廠、酒坊、卷煙廠、報社、郵局、看守所、療養院等總計超過100家以上的后勤保障單位駐扎黎城,且門類齊全、應有盡有。而有的生產單位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從黎城遷移。</p><p> 黎城真正成為了八路軍在太行山上,堅持敵后抗戰的后勤保障和軍工生產基地,以及貨幣供應和糧儲醫療中心的“后方之后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第二印刷局紙廠在黎舉行生產競賽總結大會。</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停河鋪村劉伯承向東出太行的八路軍344旅作游擊戰術報告紀念地</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黎城是山西的東大門,境內太行雄峙,兩漳襟帶,邯長大道穿境而過,東陽關稱為據守太行的“華北鎖鑰”。黎城成為俯視華北平原,以及保衛西北和西南的重要屏障。黎城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理所當然地作為了黨中央毛澤東確立的,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這里八路軍115師經此并進行整訓后,開辟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9師更是數次東下太行,不斷開創了冀南、冀魯豫等廣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使得八路軍逐步由山地向平原地區發展,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績。</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晉東南閱兵大會主席臺上的八路軍諸將領》羅光達(1940年攝)</b></p><p>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在日寇侵華戰略的政治誘降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華北抗日根據地處在了“前門打虎,后門拒狼”的敵頑夾擊之中。</p><p> 1940年3月,八路軍總部和129師主要領導在黎城南委泉,指揮發起了“磁(縣)武(安)涉(縣)林(縣)”戰役,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猖狂向我太行區的軍事進攻,取得反頑斗爭的勝利。隨后,八路軍首長在黎城檢閱了參加戰役的晉察冀南下支隊。朱德親赴洛陽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議定了以臨(汾)屯(留)公路及長治、平順、磁縣之線為界,劃定漳河南北自身防區,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反摩擦斗爭勝利結束后,晉察冀軍區領導聶榮臻和129師在一起研究工作、交流經驗。</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0年時的劉伯承</b></p><p> 劉伯承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抗戰八年,他根據八路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需要,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黎城嘔心瀝血撰寫了一些重要的軍事理論文章,有力地推動了敵后游擊戰爭的蓬勃開展;他和他的戰友們在黎城決策指揮了一系列著名的,起決定性作用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為創建和鞏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晉冀魯豫根據地,最終爭取抗戰的勝利,并加速解放戰爭的步伐,立下了赫赫戰功!</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會議的舊址及紀念地、展館等。</b></p><p> 1940年4月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太行、太岳、冀南地區高級干部會議(史稱“黎城會議)。八路軍總部、北方局、129師、冀南區、太行區、太岳區、晉豫太南區、晉察冀、晉西北等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p><p> 會議主要提出了根據地建黨、建軍、建政三大建設任務,決定和成立了太行軍政委員會,鄧小平任書記,統一領導三區工作,并決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等。“黎城會議”是華北各根據地由分散走向集中統一起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所提出的任務和作出的決定,對當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1940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再次在黎城西井召開會議,以進一步貫徹落實4月會議精神,加強和鞏固根據地的建設。</p><p> 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會議”,在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軍政委員會的領導人。左起:鄧小平、李達、蔡樹藩、楊秀峰、劉伯承。</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在黎城成立。 </b></p><p> 1940年8月1日,冀太聯辦在黎城西井鎮成立,是根據地的最高行政機關,代行邊區政府職權,統一了晉冀豫邊區各級政權的領導;9月18日,冀太聯辦在西井后寨村召開紀念抗戰三周年大會,并隆重慶祝“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堅持抗戰三周年紀念塔”的建成。此塔,迄今成為了八路軍堅持太行山抗戰的縮影,同時也蘊含了“新中國從太行山走出”的偉大預言,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p><p> 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遼縣桐峪鎮勝利召開,會議經選舉產生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9月,邊區政府在涉縣靳家會村正式辦公;1948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同晉察冀邊區合并,在石家莊成立了華北人民政府,直至中央人民政府的誕生。黎城成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發端地。</p><p> 抗戰三周年紀念塔所題:“獻給英勇抗戰的八路軍:豐功偉績如太行之巍峨如漳水之長遠,壯哉八路軍;謹獻給英勇抗戰的十八集團軍:新中國的柱石民族解放的先鋒;在民族解放斗爭最前線……”</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攝于1940年的黎城、遼縣女民兵訓練圖(徐肖冰《太行女自衛隊》)(上圖);《李達軍事文選》中1943年受到表揚的黎城民兵。(下圖)</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抗戰時期,由于黎城成為了晉東南地區最早的抗日根據地,這一方面是群眾基礎較好,又加之受八路軍開辟根據地的影響等因素,所以黎城也成為了晉東南參加八路軍最早最多的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8年1月,縣500余名青年加入115師,并隨工作團開赴冀魯豫地區進行抗日;此前,1937年12月,黎城縣犧盟游擊隊總隊成立,黎城誕生了第一支抗日地方武裝;11月,楊勇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八路軍干部100多人,曾到黎城幾縣擴軍;1938年1月,黎城縣漳河游擊隊成立,八路軍地方工作團并在全縣各村組建農民抗日自衛隊;28日,129師游擊大隊成立,亦稱謝(家慶)張(國傳)大隊,活動于黎城一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8年3月,黎城漳河游擊隊在古縣(村)伏擊日軍,斃傷敵20余名,打響了晉東南抗日游擊戰的第一槍。</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建國后被授予少將的楊國宇和他所著的戰地日記——《劉鄧麾下十三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楊國宇曾任八路軍129師師部機要科科長。當年129師師部轉駐于遼縣桐峪鎮時,在此參加培訓的他曾真實地記錄了一段,反映根據地人民同八路軍建立的深厚魚水之情的日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9年12月23日于上武村……過后回到一科,鄧仕俊科長說:“今天取得偉大勝利!”什么事兒?原來是我們最關心的抗日根據地黎城收復了……為什么黎城是我們最關心的根據地呢?因為那里有我們的老鄉,我們從前駐了很久,老百姓對我們萬分的愛護,他們什么東西都叫我們吃,他們硬是離不開我們,我們也不能忘了他們……</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停河鋪村“長邯大道破擊戰紀念碑”</b></p><p> 抗戰開始后,侵華日寇將邯(鄲)長(治)公路作為重要的后方交通運輸線。同時日軍還利用這條交通命脈,在沿線建立各據點,不斷鞏固其占領區,企圖達到長期占領我抗日根據地的目的。</p><p> 1939年至1941年間,八路軍129師連續在黎城組織發起了數次大的長邯路交通破擊戰。1939年12月,129師收復黎城,日軍實施的晉東南第二次“九路圍攻”計劃宣告破產,被日軍分割的太南、太北區連成一片,此后,黎城成為了太行山上唯一的完整縣。</p><p> 在實施破擊戰戰役中,黎城縣成立前線軍民聯合指揮部,組織當地軍民積極配合參與,同敵展開機智靈活的斗爭,使龜縮于據點里的日軍膽顫心驚,日夜不得安寧,并徹底撥掉了日軍在黎城沿線的所有據點,將日軍逐出黎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華日報》(華北版)報載:社論《慶祝收復黎城東陽關》</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地雷戰和地道戰紀念碑</b></p><p> 在八年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領導黎城抗日根據地的民眾,與兇惡的日寇展開了英勇機敏的較量。</p><p> 1941年,八路軍軍工部在黎城開辦地雷培訓班,并很快掀起了“村村碾炸藥,戶戶造地雷"的群眾性爆破運動。根據地人民以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從當地實際條件出發,制造出各種大量的石雷,且涌現了無數的“造雷英雄”,掀起轟轟烈烈的“地雷戰”,打得日軍心驚肉跳,到處觸雷,給予侵略者以一定殺傷。</p><p> 是年,為配合保衛黃崖洞兵工廠,129師385旅一部襲擊黎城縣城日軍師團駐地,部隊半夜從事先挖好的地道開進縣城,突然向日軍發動襲擊,后半夜撤出,令日軍師團驚恐萬狀。這是目前抗戰史上記載的地道戰中打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戰斗。</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黃崖洞保衛戰</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黃崖洞兵工廠位于黎城西北境內,是由左權通過縝密的勘察選址后,擴建為年可裝備我軍16個團,華北敵后最大的兵工廠,被朱德視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黃崖洞兵工廠的發展,嚴重威脅著侵華日寇的安全,而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日軍糾集兵力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奉命保衛兵工廠,并創造了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黃崖洞保衛戰”被中央軍委評價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戰斗”。八路軍總部授予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的光榮稱號,并榮獲“保衛水窯立戰功”錦旗一面。據此,黎城縣黃崖洞兵工廠也成為了中國軍工事業發展的搖藍。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欣然命筆,為黎城革命老區題寫了“黃崖洞”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高級將領決策醞釀“百團大戰”,召開黎城“譚村會議”紀念地,以及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戰役與論述“百團大戰”的意義和基本經驗。</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0年,侵華日寇積極在華北推行“囚籠政策”,以分割封鎖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為了打破日寇對根據地的封鎖,八路軍總部決定在華北開展一次大規模的交通破擊戰 ——百團大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0年春,八路軍總部即在黎城西井商討部署,研究發動“百團大戰”相關事宜;4月末,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聶榮臻、呂正操、陳賡、陳錫聯等在黎城召開“譚村會議”,醞釀決策研定發動這次震驚中外的戰役。黎城遂成為“百團大戰”的決策之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5月,劉鄧?在黎城北社村129師師部駐地部署發起了“白晉戰役”,成為開展“百團大戰”的前奏曲;8月,“百團大戰”正式打響,并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此役,極其沉重地打擊了侵華日寇的兇焰,書寫了中國人民近代史上反對外敵入侵的光輝篇章!</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戰“四橋”</b></p><p> 八路軍進行百團大戰之后,太行抗日根據地開始連年發生災荒(旱災、蝗災),加之日軍頻繁的報復性“掃蕩”,抗日根據地也進入了嚴重困難的時期。</p><p> 1943年5月,129師與邊區政府等機關單位,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黎、涉兩縣民工在黎城修筑了總長約47華里的漳北、漳南兩條水渠。隨后,黎城人民為了感謝共產黨和八路軍,特意把兩條水渠上建造的四座石槽渡橋,分別命名為代表“黨、政、軍、民”的“小平橋"、“秀峰橋”、“伯承橋”、“省賢橋”(黎城因工犧牲的民工)。</p><p> 如今“四橋”仍在。這不僅是當年根據地的“連心橋”,同時也見證了黎城抗日根據地的榮光!</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百寶峧”山革命遺址及當年八路軍在黎城大槐垴開荒生產的場景</b></p><p> 1942年1月,八路軍總部發出關于增加生產克服困難的指示,129師開始在太行山上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劉鄧首長和129師機關家屬人員也親自參加。</p><p> 從1942年春到1944年春,129師相繼在黎城百寶峧、武子溝、大槐垴、后賈嶺、和尚墳、洞山、龍王堂等地建立起懇荒點,僅在百寶峧山中就開荒3200余畝;八路軍總部警衛團在太行天脊(廣志山至漆樹村)開懇出百里農場,同時邊區政府、冀南銀行、抗大學員、八路軍巡視團、反戰同盟等許多軍政抗日機關也在黎參加大生產。八路軍當年在黎城開懇出的荒地達十幾萬畝,被贊譽為太行山上的“南泥灣"。</p><p> 1944年4月,鄧小平、滕代遠、楊立三組織參謀處、情報處的指戰員在黎城東崖底龍王堂大山開荒。4月1日,為增加生產,鼓勵節約,八路軍總部發布《滕代遠參謀長、楊立三副參謀長預定總部伙食單位生產節約方案》,公布與宣傳“滕楊方案”,使太行區群眾性運動越來越深入。</p><p> 至此,黎城成為八路軍堅持太行抗戰的“生產基地”,也成為“滕楊方案”的誕生之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據地畫冊》載:八路軍指戰員同黎城縣主要領導在一起</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3年,李達、黃新友在黎城黃須村閱兵(上圖);1943年4月,129師新一旅政治部在黃須村何柱成主任(后排左六)辦公室合影。(下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師生產部部長張克威舊居及引進并推廣的部分農業生產品種</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敵后抗戰處于最困難的時期,太行區僅剩下唯一一個由八路軍堅強領導的抗日完整縣。為了堅持抗戰,減輕人民負擔,根據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關于開展部隊生產的指示,1940年底,129師民運部改為生產部,在部長張克威(美國農牧學博士學位)的帶領下,在黎城南委泉村,領導開展農業生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生產部在黎期間,建起了太行首個農業生產技術實驗場,引進培育出金皇后玉米、169小麥、玻璃秀谷子、西紅柿、美國花豬、美利奴羊、來享雞等優質高產糧蔬畜禽先進品種,同時開辦許多經貿機構,出口山貨藥材等。部分產品并由華中經黎城返延安的劉少奇、陳毅兩位首長帶到陜北進行推廣。張克威并在南委泉設立的太行“白宮飯店”招待了劉少奇、陳毅等一些高級首長,一時在太行傳為佳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張克威領導下的黎城南委泉生產部,為大力發展根據地經濟,促進大生產運動,渡過抗戰最艱苦的歲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抗戰版畫《陳毅過太行》</b></p><p> 1944年1月,陳毅由華中根據地輾轉回延安參加中共“七大”。在途經太行山腹心黎城抗日根據地時,參觀了黃崖洞兵工廠。陳毅目睹了雄奇壯美的太行風光,及根據地抗日軍民團結抗戰的斗爭精神后,感慨萬千,遂賦詩,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詩篇 :《過太行山書懷》 ——</p><p> “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p><p> </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冀南銀行</b></p><p> 1938年至1939年初,冀南,太行根據地受到嚴密封鎖和掃蕩。日偽貨幣和地方雜鈔泛濫,物價飛漲,國民黨斷絕八路軍供給,邊區財政經濟遭了嚴重破壞。</p><p>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決定組建獨立金融機構 ——冀南銀行,發行根據地本位幣,以發展根據地經濟,堅持抗戰。1939年10月,冀南銀行在黎城西井正式成立,總行設于小寨村。從此,太行區第一次有了統一幣冀鈔,開創了根據地財政金融斗爭新階段。冀南銀行在黎駐扎時間長達10年,配屬單位達30余家,共印制發行冀鈔2012億元,并率先印制出第一版人民幣。黎城被稱為“人民幣誕生地”和“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藍”。</p><p> 八路軍當年在黎城創建的“冀南銀行”,不僅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更為新中國的金融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據地畫冊》載:太行第一屆群英會</b></p><p>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黎城南委泉村召開了規模巨大,盛況空前的“太行區殺敵英雄、勞動英雄、戰績展覽聯合大會”,史稱“南委泉群英會”。李雪峰、鄧小平、滕代遠、李達等領導出席。大會評選出了太行區的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期間,八路軍首長和群眾一起參觀了太行區戰績展覽和太行區生產展覽。</p><p> 這次大會提出了足食足兵、準備抗日大反攻口號和新英雄主義號召,并誕生了偉大的太行精神,為實施戰略反攻,奪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黎城成為了八路軍在太行區的戰略反攻基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大“橫嶺阻擊戰”紀念碑及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齊心、霞莊村抗大總校舊址。</b></p><p> 1939年,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抗大學校從延安出發,轉到太行山晉東南敵后抗日根據地辦學。1940年7月下旬,抗大總校轉到黎城,總校設在霞莊村,學員共6000余人,駐地分布在霞莊周邊十幾個村莊。后遷至河北漿水鎮。抗大在黎期間,曾進行了著名的“橫嶺阻擊戰”,掩護了八路軍后方機關和群眾的安全轉移,在抗大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p> 抗大學校為我黨我軍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曾隨抗大師生一起在太行山黎城等地轉移,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錄。</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縣孔家峧村留存的重要的八路軍機關拔糧證。</b></p><p>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抗戰時期,黎城建成了以西井為中心,以孔家峧、黃草辿、東井、五十畝等村為主倉庫的129師糧食儲備供給基地。黎城就此成為了129師堅持太行抗戰的“糧倉”。</p><p> 抗戰之時,僅孔家峧一村遺留至今的帳單顯示存撥糧食就在40萬斤以上。而從孔家峧留存的其中一些帳單上顯示,當年屯糧的單位均為駐黎八路軍重要的軍政經機關,經考證為保密代號。反映了黎城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其保密程度之嚴,為重要的抗戰文物。這為研究當年八路軍堅持太行山抗戰,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史料。</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伯承長子劉太行和他的奶娘胡雙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劉伯承夫人汪榮華和女兒劉雁翎,曾寫給奶養過女兒劉華北奶親家的親筆信。</b></p><p class="ql-block"> 抗戰前線,戎馬倥惚。劉伯承的長子曾由黎城的胡雙梅和郭喜鳳兩個奶娘奶先后奶養。為了讓孩子永遠銘記自己是出生在太行山上,劉伯承便給孩子取名叫“劉太行”;劉伯承夫婦的第二個女兒出生在黎城,由奶娘武巧鳳扶養。同樣,因女兒誕生在華北抗日前線,劉伯承夫婦即給孩子起名叫“劉華北”。解放后,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和女兒劉雁翎專門給彭家寫去慰問信,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 抗戰期間,鄧小平之女鄧琳、歐致富之女歐建華、劉鵬之女劉剛莎、賴懃之女賴蔚蘭、胡景沄之女胡文文、方升普之女方太南、韋杰之女韋臨光……一大批八路軍子女后代在黎城奶養。黎城人民與八路軍水乳交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縣香爐峧村著名的劉伯承太行山突圍地舊址</b></p><p> 1942年,侵華日寇對我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鋒芒直指黎城、遼縣、涉縣等地,企圖一舉摧毀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等抗日軍政首腦機關。</p><p> 6月上旬,日軍1.5余人分別從涉縣、黎城、平順、林縣等地出動,對轉移的129師師部、晉冀魯豫黨委、邊區政府等機關進行合圍。針對日軍的企圖,劉伯承采用“敵進我進”的戰略,于6月12日率129師師指揮所前梯隊從涉縣黃巖村經黎城宋家莊,通過一夜急行軍至黎城香爐峧、棗畔村等地,后到達西黃須、北社村,成功突出日軍的合圍。</p><p> 當年曾跟隨129師師部突圍的人員,后來寫下了這段驚心動魄、令人難忘的歷史回憶。</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倉谷園慘案”遺址紀念碑</b></p><p> 1943年5月,日寇最后一次“掃蕩”黎城。為報復黎城抗日根據地,日軍用極端殘忍的手段,殘殺我無辜同胞130余人,然后拋尸于縣城一口5丈深的水井內,制造了震驚太行的一大慘案。</p><p> 八年抗戰,日軍針對黎城進行大的“掃蕩”7次,其手段多樣、極其殘忍,令人發指。</p><p> 1945年9月初統計,日軍“掃蕩”黎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瘋狂燒殺搶掠。據不完全統計:殺害群眾1684人,傷1921人,被劫持960人,因戰爭得病餓死2430人,合計6995人,占當時總人口的7.49%;20490間房屋被燒毀,493520石糧食被搶掠和焚毀,其他如牲畜、家禽、衣物等不可計數……日軍侵黎,罪惡昭彰,馨竹難書!</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民群眾把最好的糧食送到前線(上圖);根據地人民歡送自已的子弟兵參軍(下圖)</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抗戰八年來,黎城人民在共產黨八路軍的領導下,積極參軍參戰,支援抗戰,根據地人民把最好的糧食送到了前線,把優秀的青壯年送到了部隊,婦女們則紡花織布,送軍衣,做軍鞋,盡到了根據地人民應盡的責任。當時僅不足9萬人口的山區小縣,全縣參軍入伍5000余人,支前參戰2萬余人,參加民兵自衛隊22856人,各種抗日團體5萬余人,捐獻公糧在1億斤以上……</p><p> 作為革命老區,解放后,黎城縣大力支持和關心國防建設,國防建設工作曾多次受到北京軍區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軍攻克武鄉縣段村(今武鄉縣城)敵據點(上圖);太行區部隊積極支援保衛延安,向晉南地區挺進。(下圖)</b></p><p> 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后階段。129師根據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精神,適時展開“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大規模攻勢作戰。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10日,朱德發布反攻命令,抗戰大反攻的序幕就此拉開。</p><p> 大反攻開始前后,129師太行軍區部隊依托黎城,在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的統一指揮下,解放了日寇盤距多年的左權、潞城、襄垣、武鄉等黎城周邊縣城,129師并向平漢、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隴海等沿線發起了進攻,解放大片國土,將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塊解放區連成一片。</p><p>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書上簽字,全面抗戰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贏得抗戰勝利的太行區人民,還積極參與了執行“保衛黨中央”支援全國解放的光榮使命。</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據地畫冊》載: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同美軍機組人員在黎城長凝機場的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中共20余名高級將領乘飛機返回太行,指揮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b></p><p> 抗戰勝利結束,但國民黨蔣介石卻急于搶奪人民的勝利果實,陰謀發動全面內戰。為順應全國人民的意愿,毛澤東親赴重慶同蔣介石進行了談判。</p><p> 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林彪等中共20余名高級將領在毛澤東的精心部署下,乘坐美軍軍用運輸飛機從延安起飛,飛抵黎城長凝機場,迅速奔赴各大解放區,搶占先機,準備迎對和反擊國民黨對我解放區的軍事進攻。這太行區上空的“驚天一飛”,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華日報》刊載:毛澤東主席重慶談判后返飛延安,以及策動高樹勛將軍起義后,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賀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伯承等發給中央軍委關于上黨戰役部署的電文、霞莊村解放軍官教導團舊址、策動高樹勛將軍起義的會談地舊址。</b></p><p> 1945年8月23日,國民黨閻錫山部1.7萬人進犯上黨地區。9月上旬,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的劉伯承和鄧小平政委,率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指揮發起了“上黨戰役”,打響了全國解放第一槍。此役共殲敵入侵上黨的國民黨軍3.5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p><p> “上黨戰役”進行期間,劉鄧還在黎城接見了由國民黨將領高樹勛派來的密使王定南(中共地下黨員),策動了高樹勛部在隨后發起的“平邯戰役”中率先起義。成為解放戰爭中首個具有深遠影響的一次模范戰役。</p><p> 解放戰爭期間,黎城還在多個村莊設立了“解放軍官教導團”,將全國戰場上被俘的千余名國民黨軍官,千里迢迢押解至此,接受教育。1948年“解放軍官教導團”從黎城遷移,最后遷至秦城,成為“中國第一監獄”。</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黨戰役中,我軍攻克長治老爺山的情景(上圖);平邯戰役中,我軍繳獲國民黨軍隊大量的武器裝備。(下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鄧大軍越過隴海鐵路線,向中原地區挺進。 </b></p><p> “上黨、平邯”兩大戰役勝利結束后,劉伯承、鄧小平又率領已發展為30萬的大軍,匆匆告別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揮戈東下太行,挺進中原,踏上了解放全中國的新的征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劉伯承在軍事博物館參觀展覽時,駐足于反映抗戰時期,太行山戰斗歲月的展區深情注視。</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八路軍在黎城。回首烽火銷煙的抗戰歲月,我英勇的八路軍將士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黎城,領導抗日軍民,同侵華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而挺起了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尤其劉鄧率領下的八路軍129師,在黎城這塊血沃的土地上,蕩氣回腸地上演了一曲“九千健兒渡黃河,轉戰晉東到黎城,開辟敵后根據地,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壯麗凱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太行巍巍鑄豐碑,漳水滔滔贊英魂!黎城人民將永志不忘,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無尚榮光,秉承偉大的抗戰精神,立志建設好自已的家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密云县|
上杭县|
文成县|
台东市|
密山市|
永清县|
铜鼓县|
宁强县|
甘泉县|
齐齐哈尔市|
保康县|
龙泉市|
南川市|
教育|
自贡市|
肥乡县|
辉县市|
息烽县|
神池县|
本溪|
兴海县|
巴彦县|
游戏|
福建省|
汾西县|
南丹县|
新沂市|
吉木萨尔县|
顺义区|
阜平县|
滨州市|
炎陵县|
大方县|
澄城县|
景泰县|
左权县|
霍林郭勒市|
丰城市|
林西县|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