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鎮人民劇場始建于1952年,那時的惠民專署剛剛搬到北鎮不久,沒有多少機關單位,因此所謂劇場,只是壘了一個土臺子而已,上面可以開會,演出,簡陋之極。1953年,在這個土臺子上搭起了一個簡易大棚,四周還加了圍墻。比在露天里頂著太陽冒著風雨開會演出又先進了一步。到了1955年,由地區建筑公司承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蓋起了簡易大廳,大廳內還安裝了座椅,吊了頂棚,這時一個正規的劇場初具規模。劇場占地1462平方米,觀眾席有1054個座位。前廳有售票室,二樓有放映室,后臺有化妝室,更衣室,觀眾廳西側有演員宿舍,建筑面積達800平米。1966年,正值文革,當時劇場的美術工作者劉文昌臨摹毛主席書體,書寫了“人民劇場” 四個大字灌注水泥雕刻在劇場正面門樓上,很有幾分氣魄。從此人民劇場這個名字也深入了北鎮百姓的心中。1976年隨著文革的結束,政治氛圍開始淡化,劇場改名為惠民地區影劇院。因為劇場是具有多功能性質,不像電影院只是單一的放映電影。在這里,演出最多的當然是京劇,呂劇,以及各種傳統劇目,還上演過各種文藝演出,當地最高水平的文藝團隊以及省里,外地來演出的各個文藝團隊都視這里為最高殿堂的演出。同時劇場作為地委,行署主要大型會議場所,參與了許多當地重大歷史事件。劇場也是轄區內標志性建筑,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劇場建筑高大,坐北向南很有氣勢,和四周那些低矮的房子相比顯得鶴立雞群。劇場四面被許多大大小小的單位包圍著。左邊依次是理發店,照相館,回民飯店,蔬菜果品商店等緊緊連在一起。北面是地區第一招待所,右面是華新浴池,正面是北鎮最大的居民區。在這樣一個居民比較集中服務設施相對齊全的環境里,劇場那特有的文化內涵更是大放異彩。隨著劇場愈加完善,它不僅成了北鎮文化對內對外的一個窗口,甚至還出現了一個小小夜市。這兒漸漸形成了以劇場為核心的北鎮最繁華地帶。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就是文化經濟中心。那些老北鎮的人們,有誰沒有進入過人民劇場呢?然而,又有誰能說清自己出入過劇場多少次呢?應該是數不勝數了!尤其那些在劇場周圍長大的孩子們,幾乎天天偎在這兒。這兒就是他們成長的搖籃;是他們認識社會熟知人生的窗口;是他們觀賞影劇學習知識的課堂;也是他們玩耍游戲的地方;這兒還是他們踏上人生之初的舞臺。劇場真的成了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劇場的正門沒有高大臺階,和街道幾乎平行,這讓劇場更接地氣。門樓下面兩根立柱對著正門,門兩邊是鑲在墻上的宣傳櫥窗,玻璃櫥窗內按期更換海報和劇情劇照,再左邊一點就是售票窗口。那些沒有票被擋在門外的孩子們,經常盯著那一張張誘人的劇照想象著里面的故事情節,看的爛熟,真是望穿雙眼難能如愿啊!劇場門前不僅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聚集地,也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每到夜晚,劇場演戲或放電影的時候,門前就圍滿了人。那時的城鎮沒有現在的燈光亮化,到處是黑乎乎的,只有劇場門前燈火明亮,人頭攢動。買瓜子的,賣糖葫蘆的,賣兔子肉的,各種小商小販聚集在此,到夏天還有賣冰棍的,賣西瓜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則在大門前穿梭其中打鬧嬉戲,大呼小叫,十分熱鬧。即使偶爾不演出,也沒有電影,劇場前夜市照常開張。賣各種小吃的小販按時“上班”,有的還點上一種嘎斯燈,明晃晃的,映著那一張張滄桑而熟悉的臉龐,別有一番情趣。小孩子最饞的是賣野兔子肉的,也叫蹦子肉,那一塊塊紫醬色的兔子肉不要說聞到肉香,就是老遠看著便忍不住流口水。好的肥一點的肉是兩毛錢一塊,正好一張戲票錢,一般小孩子是不敢問津的,只能饞得在跟前轉來轉去。偶爾一個小伙伴有了五分錢竟然可以買一個兔子頭,雖然沒有多少肉,幾個孩子依然是你一口我一口啃得不亦樂乎,算是打了牙祭。人們還記得那個戴著氈帽賣葵花子的老頭兒,大冬天里他也敞著懷,露出凍得紅紅的胸膛。他炒的瓜子蹦脆噴香,人們都愛吃。他有個一把準的絕活,一毛錢一包的瓜子他看都不看,一把抓起來往秤盤里一丟,正好打起秤砣。有人不信,到別處再稱一次,結果分毫不差。稱好的瓜子倒進折疊好的錐形紙袋里,下尖上圓手拿方便,類似于今天小孩子的冰激凌。在劇場里一邊看著自己喜愛的戲劇電影,一邊磕著脆香的瓜子,在當時那絕對是一種美美的享受了。稍有條件的人們都會去追求這種狀態,有時,當電影放映出現片刻靜場時,你甚至會聽到下面一片嗑瓜子的聲響,真是蔚為壯觀。不過那時的人們還沒有公共環境衛生意識,一場演出,瓜子皮吐的滿地都是,只苦了第二天打掃劇場的工作人員了。前面說過,由于劇場四面都是單位和圍墻,而且劇場里面有很寬敞的后臺,化妝室,更衣室等。大廳兩邊有門,還有兩排一個接一個前后連貫的窗戶,由于大廳通向舞臺的地面是長長的下坡,最后面的窗戶距地面只有不到一米高,一個很小的孩子也可輕松從窗口落地。當然,那是在人很多很混亂的時候才能辦到,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總之,劇場的建筑結構和地理位置四通八達,防不勝防,不像電影院那樣相對封閉。因此,北鎮各大院的孩子們經常去爬墻頭,鉆窗口,用各種辦法混進里面去看戲,看電影。在那個物質文化都相對匱乏的年代,這幾乎成了孩子們的一種樂趣和追求。就像劇場門前的孩子們雖然玩得高興,但他們最羨慕的還是那些跟著爸爸媽媽拿著戲票,大搖大擺從正門進去的小朋友,看一場他們渴望已久的電影。不過大部分孩子很少有這樣機會。而大一點的孩子們卻不甘心,他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進入這塊他們想往的領地。從小在照相館長大的慧回憶起小時如何去蹭戲,看電影。她說:“我們照相館的南屋就緊挨著劇場,有一條小路過去那邊就是劇場后臺,經過一個廁所就到大廳了。每到晚上有演出時,叔叔阿姨就把我們從窗口遞進去,有時我們在后臺看演員化妝,她們對著鏡子描眉,在頭上緊緊地纏著布帶,把眼睛吊起來,還看他們壓腿,舞槍,輕輕哼唱,認真準備,旁若無人,根本不管我們小孩子在那里晃來晃去的。快到開演的時候,我們就從廁所溜出來了。如果觀眾坐不滿,你就可以坐在座位上。管劇場的老韓大爺一般也不趕你。因為是鄰居,他們認得是照相館的孩子,也就睜一眼閉一眼。我們就經常這樣蹭戲,看電影。于是我們也越來越大膽,吃完晚飯就到窗口那里等著爬。不光我們爬還叫上其他小伙伴,叫上同學,親戚,越叫越多。哈,這樣一來人家就不能不管了。如果遇上好的演出,好的電影,座無虛席,我們只好站在過道上,就很容易被發現,這時韓大爺就忙起來了,他認得我們,小孩子很好逮,而且往往一抓就是一大串。然后把我們從正門押送出去,門口正玩耍的孩子們看到我們灰溜溜被驅除的樣子就高興的歡叫起來。哈,真是好玩極了。”其他沒有這樣近水樓臺的孩子們就只好各顯其能了。有膽大精明的孩子在劇場門口看到面善的叔叔阿姨就上去拉住他的衣襟,甜甜地叫著:“叔叔阿姨您帶我進去吧。”有的果然就如愿以償了,不過這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的。有的孩子為了看戲,提前下午就溜進劇場,因為木板的大舞臺下面是空的,孩子們頂著塵灰蜘蛛網鉆進去,要潛伏很久等到開演了才灰頭土臉的爬出來,且下場多有不測。也有愿意動腦子的孩子用手電筒貼著真票描畫出假票,甚至直接比著真票連當天的印章都能復制出來,竟多有成功。但畢竟太慢,太少,供不應求,而且一多就容易被識破。所以更多的孩子還是選擇了爬屋上墻。家住行署大院的明這樣回憶他們小時候一次翻墻去劇場的經歷。“通常吃過晚飯,我們幾個伙伴就來到大門口集合了。那天好像沒什么可玩的了,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去劇場爬墻看電影,想找一點刺激。我們輕車熟路來到了劇場北邊一排房屋下,順著墻頭爬上了屋頂,并不急于往下跳,而是趴在那兒觀察下面情況。不一會兒幾個巡邏的工作人員就打著手電一閃一閃過來了,我們低下頭,看他們從我們眼前走過。那一刻我的感覺真像是《平原游擊隊》里的李向陽在和鬼子巡邏隊兜圈子呢,甚至生出一種自豪感,仿佛去完成一項光榮任務,這可比捉迷藏好玩多了。等他們過去了一段時間,我們迅速跳下墻來悄悄地從邊門溜了進大廳里,哈,正得意呢。卻忽然發現大廳里十分明亮,原來舞臺上正在演節目,觀眾席安靜整潔,走道上干干凈凈沒有一個閑人。我們幾個頓時就像自投羅網的小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好不尷尬。大家很快束手就擒。剛才還神氣活現的‘游擊隊員’轉眼成了垂頭喪氣的俘虜了。哈,現在想起來還很好笑呢。”當然最體面也最安全的就是,有票有座位,也不用大人領著,自己從正門堂而皇之的進去坐下,踏踏實實舒舒服服地看一場電影。但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只能是美麗的夢想,不過我有一次卻真的實現了這個夢想。那次我無意中發現媽媽放錢的地方,頓時喜出望外,取了錢,叫上幾個小伙伴,飛奔到劇場門口買了票還順便買了幾包瓜子,那一刻仿佛成了世界上最得意的人了。大搖大擺到了門口。恰被姐姐發現,她們幾個女孩子正在那里發愁怎么進場呢,看到我們舉票而入,驚叫一聲“你們哪來的票啊?”我無法回答,只向她做了個鬼臉,揚長而入,氣得她在外面直跺腳。那天里面好像是演古裝戲,我們根本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只坐了一會就跑出來玩了,毫不心疼那兩角錢一張的戲票,似乎一切就是為了在眾目睽睽之下享受進門那一刻的神氣活現而已。之后,在姐姐憤怒舉報下,我的盜竊行徑敗露,自然也要為那次瀟灑付出代價。劇場文化的魅力還深深吸引著附近農村的人們,很多人以去劇場看過一場戲,看過一場電影而引以為豪,可以在村里炫耀好幾天。有一次,一位農民模樣的中年人不買票便直闖劇場要看戲,檢票員上前攔他,他拍著胸膛自稱是抗美援朝殘疾軍人,檢票員不敢怠慢趕緊叫來劇場王經理。那王經理也是抗戰時期老干部,見多識廣,先是好言相勸。但那人根本不聽執意硬闖,他只好搬出老資格猛地吼一聲,“你是抗美的,老子還是抗日的呢。”這一嗓子居然就把他鎮住了,他愣怔片刻,便怏怏打道回府了,留下一段笑談。劇場負責畫宣傳畫的劉文昌,個子不高,眉清目秀,工作認真努力。每當劇場換了新劇目或來了新影片,他都能很快畫出新的宣傳畫,立在劇場門前上方最醒目地方。人們看了他的畫,就知道要演什么劇目一目了然。那么大的畫面,他常常幾天一換,其勤勞辛苦可想而知。文革期間我們稍大了一些,可以隨著大人們到劇場參加各種大型集會,觀看過數不清的各種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演出,還參加過許多批斗會,見慣了“走資派”被批斗的情景。我還在這兒看過地區京劇團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等樣板戲。記得有一年紀念八一建軍節,上演《智取威虎山》一天演兩場,座無虛席,連過道都站滿了人。演楊子榮的王成是當地人,英俊瀟灑,扮相威武,成為觀眾喜歡的明星。本來他扮演的就是英雄人物,看了演出我們更心生崇敬,前臺看了不過癮,還要到后臺去看真人。此刻他正身披大氅手揮馬鞭準備上場,我貼在他身旁卻忽然發現他皮帽子下面細細的汗流竟如雨絲一般,那汗水在下面是看不到的,啊!這么熱的天,他還要翻跟斗,還要穿這么厚的服裝,那一刻我意識到了一個演員是多么辛苦。七十年代初,阿爾巴尼亞農業代表團來惠民地區訪問楊柳雪,在劇場看樣板戲。大概北鎮第一次來這么多外國人,引起小小轟動。演出結束后,幾個阿爾巴尼亞人出來劇場向圍觀的人們招手示意,非常友好,許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見到外國人,十分好奇,事情過去好久仍津津樂道。七十年代末,文革結束,解放了一批老電影,受到人們熱烈追崇。大家仿佛久旱之后的禾苗,如饑似渴地享受這文藝的春天。慧還記得放映電影《紅樓夢》時候,真是盛況空前。那幾天劇場從早上八點多一直演到晚上十二點,一場連著一場。電影院和劇場來回倒著片子連軸轉。劇場外面排滿了自行車,附近農村的也拉著地排車,推著小推車,都來看電影,真是人山人海,人擠人幾乎走不動了。八十年代初,在這里還公審過一起轟動全北鎮的強奸殺人案。更令我們震驚的是殺人犯居然是我們一個院里的小伙伴。小伙子很帥是他父母掌上明珠,人人都看好他有一個美好前景。誰能相信他竟會犯下這樣殘忍無恥的罪行?審判那天,一向愛湊熱鬧的我們幾乎沒人敢進入那熟悉的劇場,但內心深處無疑都受到一次強烈震撼,當然受打擊最大的無疑是他父母。我們也仿佛又觀看了一場悲慘的人生大戲。再后來,這里還舉行過“北鎮青年歌手大獎賽”。而且是第一次實況錄像,一時轟動全城鎮,劇場再一次爆滿。而這一次,年輕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只看別人表演,他們要自己上臺,自己去演唱了。一個偉大開放的時代,一個張揚個性的歲月就這樣不知不覺降臨了。</p> <p>左起第二人既劉文昌,身后“人民劇場”幾個字就是他的臨摹,廣告畫也是他的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铅山县|
青川县|
德江县|
红安县|
印江|
松滋市|
当雄县|
宽城|
清原|
观塘区|
河津市|
介休市|
朝阳市|
万载县|
辉县市|
漯河市|
乐安县|
卓资县|
定兴县|
云林县|
吴堡县|
武隆县|
得荣县|
仙桃市|
长岛县|
土默特右旗|
兴仁县|
沾益县|
梧州市|
青阳县|
富阳市|
任丘市|
墨脱县|
临邑县|
鄂托克前旗|
体育|
犍为县|
东阿县|
宕昌县|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