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穿越貴陽理發往事

黔人故事

<p> 聶瑩</p><p> 過去稱理發為剃頭,管“理發師傅”叫“剃頭匠”。看見剃頭兩個字,仿佛耳朵會聽到咔嚓咔嚓的剃頭推子在頭上前行的聲音,眼前會浮現小時候那一個個剛剃過的像刺梨一樣的腦袋。太有畫面感,太能令人回想。</p> <p>  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理發就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特別是男孩子,頭發像野草一樣蹭蹭蹭往上長,一兩個月就得剃一次。雖然那時的理發店理發,看起來價錢很便宜,但是,好多人家兄弟姊妹一大堆,叫老五、老六的孩子到處都有,老八、老九的也不少,男孩子多的家庭,理發就是一個負擔。那時候大人們的工資普遍都很低,大多是三四十元錢,五六十元的就算是高工資了。如果一家有七八個小孩,兩口子的工資加起來還不足100元,一家人平均下來還不到10元錢,這樣的日子省吃儉用都難以支撐,所以什么都挑便宜的。那么,理發哪里還有便宜的呢,就是那種沿街游走的理發師,剃頭就是一毛錢一個,刮胡子加5分錢,比理發店便宜多了。</p> <p> 我家住的那一帶當時算是貴陽的邊沿,今天的解放橋附近,經常的會有理發師傅來光顧,理發師一般背一個帆布包,里面裝的有剃頭推子、剪刀、梳子、圍頸布、毛刷、刮胡子刀等等,理發師傅一來,頭發長的孩子或大人都會端了個凳子出來理發,排隊也是常有的事情。</p><p> “理發嘍!理發嘍!”當年只要聽到這樣一聲聲用那個時候少有的普通話的喊聲,我就會叫弟弟們去理發,這個理發師大約40多歲的樣子,瘦高個,深邃的眼睛,溫柔而略含蒼涼的表情,他總是對我弟弟們展著他淡淡的笑容,嚓嚓嚓開始剪頭發,長長的干瘦的大手擺弄著理發推子或剪刀,十分嫻熟。他話極少,通常是剪了好幾個頭都不會說一句話,遞給他錢點點頭把錢就揣進了自己發白的上衣口袋。他剃的頭可好看了,就是那種看起來很精神,長短形狀都很適合自己,完全不會有剛剪了頭發那種傻乎乎的樣子,大人小孩都喜歡。</p><p> 后來我母親告訴我這個理發師可不是一般的人,由于原來是在天主教堂做神父,文革中教堂廢除,他就被趕出來成了失業人員。理發師的妻子和我母親在一個廠子里當工人,家里有四個孩子和一個老母親,生活很艱苦,所以他就出來當游走理發師獲得一點收入補貼家用。</p><p> 當時我只聽說過神父是外國的洋和尚,怎么他一個中國人也是神父呢?母親對我的問題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說當神父的都是很有文化的人,所以這個理發師是個很有文化的人。我很崇敬這個理發師傅,因為他有文化,每次他來給弟弟們理發,我都會站在一旁細心地打量他,看看他有哪些與眾不同,看看他的有文化從哪里體現出來。被我這個小姑娘肆意的盯著一定很不是滋味,可他從來不理會我,只顧理發,就像我這個人不存在一樣。我想這種態度就是有文化的表現吧。</p> <p> 還有一個理發師,三四十歲,中等個,很精干的樣子,住在解放橋一帶,他理發的特點就是速度很快,只見他理發剪子在頭頂上飛舞,“嚓嚓嚓”三兩下頭發就理好了,好動的孩子們很喜歡,趕緊把頭剃了,他們好去玩。但是大人們總說他理發理得不是很干凈。</p><p> 這個理發師姓什么現在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一些從大人們那里聽來的關于他的事情。理發師沒有結過婚,有個嬸嬸和他住在一起,靠他掙錢來養活,而且這個嬸嬸是個瘋子,每天來來回回的行走在解放橋上,一邊走一邊嘴上念念有詞。嬸嬸雖然瘋,穿著卻很干凈,一件褪色的藏藍色敞擺父母裝,一條短至小腿的甩褲,一雙繡有小花的藍色布鞋,很像江南一帶的打扮,又像安順屯堡一帶的裝束,她兩眼看著前方,雙手比比劃劃講述著只有她自己聽得懂的故事。大人們說,理發師父母早亡,是他的叔叔嬸嬸把他拉扯大的,后來叔叔去世了,嬸嬸就瘋了,他就像一個孝子一樣,把嬸嬸當著母親來侍奉。也因為這個原因,沒有人愿意嫁給他。大人們感嘆這樣的好人真不容易。</p><p> 聽了這個故事,我心里對這個理發師充滿了好感和敬重,每每看見他都會尊敬的叫一聲叔叔,他每次都會高興的對我點點頭,常常的我也會在解放橋上看見他的嬸嬸,便會站在橋頭久久的看著她走幾個來回,還會近近的跟著她走一段,似圖想聽清她說些什么,可從來就沒有聽清楚過,我覺得她講的話就像我外婆晚上做夢時的夢語,含糊不清。</p> <p>  后來,我家因為父親被打成反革命走資派坐牛棚,沒有了工資,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親一個人的收入,每月連弟弟們理發的錢都很難擠出來了。無奈,我就自己學理發,起因是因為樓上有家上海人搬家扔了很多垃圾,我在那垃圾里拾到了一把生銹的理發推子,我拿回家來紗布砂磨石磨,上點油竟然的可以理發了。便開始拿弟弟的頭來做實驗,沒有想到第一次理發雖然遠遠趕不上理發師的水平,但是弟弟們竟然沒有嫌難看,之后我們那棟的男孩子們頭發長了都來找我,我這個業余理發師就這樣當上了,也為家里和其他的人節約了錢。</p> <p>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貴陽,理發店屈指可數,當時有6家國營理發店,如位于大十字新華書店旁的“大世界理發店”、位于小十字的“新樂也理發店”、位于噴水池的“美發廳”、位于中華北路的“三八理發室”,位于花溪的國營理發店,還有位于次南門的叫什么名字記不得了,還有幾家集體的理發店。</p><p> 國營理發店里,一般有幾張可以升降的大椅子,每張椅子前面一面大鏡子,每面鏡子前有一個臺子,上面放著梳子、剪刀、吹風機、推子等等,理發師一律的像醫生一樣穿著白大褂,一股濃濃的皂香味道撲鼻而來,這個味道讓人覺得理發店是一個很干凈的地方。客人坐定后,理發師一般要抖動幾下那張理發專用的圍布,不緊不慢地給客人圍上,隨后清脆明快的推剪聲便響起來,那些剪下來的頭發便飄飄灑灑的往下落,鋪了一地。如果客人是成年男人,剃胡刀就要登場了,理發師將那剃刀在一塊油膩膩的布上來回蕩了幾下,然后用一個圓刷子蘸了蘸肥皂水之類的液體刷在下巴上、脖子上、嘴的周圍,剃刀過處,白白凈凈的皮膚便露了出來。</p> <p>  比較有名的是“大世界理發店”,這個理發店本來叫“新香港理發店”,文革中改成了“大世界理發店”,今年67歲的文英琦當時就是這一家理發店的學徒,國營理發店里的師傅手藝都是很高的,他們大都是舊社會就從江浙一代過來的,文英琦參加修鐵路一段時間后,被分配到貴陽市飲食服務公司,公司又分他到了大世界理發店,他的師傅就是個浙江人。</p><p> 說起在理發店的往事,文英琦臉上布滿了一種很沉醉的懷想狀。當時到理發店理發很便宜,小孩子在理發店個剃頭0.26元,大人剃頭帶刮胡子0.39元,如果還加吹風就0.41一個,這是好多年不變的全國統一價。文英琦說:“那個時候,理發店幾乎天天排隊,我們每天去上班,門口就已經排起長隊了,我們一開門那些人就沖進來搶位子,后來有人主動出來發號,我們就喊號理發。”現在想起來,不排隊才怪呢,那時貴陽市的人口200多萬,起碼有100多萬男性要剃頭,還有部分女性要剪頭,顯然就靠幾家國營的理發店幾家集體的理發店理發還是很緊張的。文英琦還說,由于理發很重要,有的單位還發給職工理發票,當做給職工的福利。有發0.39元的,有發0.41元的,得到0.41元的職工可高興了,因為可以吹風。</p> <p> 還有一家叫“三八理發店”的,據說是在上世紀40年代由一批揚州人創建的,開在當時的廣東街,現在的中華北路上。解放后,這家店名叫美華理發店,是當時貴陽僅有的6家國營理發店之一,很有名氣。當年周恩來總理和時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的夫人鄧穎超來到貴陽,在美華理發店理發,看到店里的員工都是女性,鄧穎超就笑著說,這里都是女同志,何不叫“三八理發店”?從此,店名就真的改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p><p> “三八理發店”已經經營了70多年。據說這個店鋪最興旺的時候,有33位師傅,而且全是女性。驚奇的是,這個店如今還在,已經搬到永樂路,共有3名男師傅,8名女師傅。而且店內和過去沒有多大區別,擺設老舊而簡單,師傅們依然統一穿著白大褂,仍保留著多年前的理發方式,躺在理發椅上刮胡子、用推子剃頭,用老式電吹風吹頭發。因為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雖然經歷了幾次遷址,很多老顧客依然不離不棄,生意依然很好。</p> <p>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貴陽城里突然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很多發廊和美發店,許多廣東人到這里來開發廊,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潮的東西,理發店的名字千奇百怪,如“發道”“發藝”“剪藝”“造型中心”“美容美發院”“頭名榜”……,還有各種各樣的時尚發型,男士有三分頭、板寸頭、大背頭、藝術卷、公雞頭、爆炸頭等等;女士有上海頭、蘑菇頭、披肩發、梨花燙、大波浪、小碎花、離子燙等等,有的頭飾還跟明星扯到了一起,比如“秀芝頭”“赫本頭”“三口百惠頭”等等。</p> <p> 那時在都司路口,有間理發店十分火爆,這間店是兩口子開的,最擅長的是女士的燙發,由于燙出來的發型既時尚又能提升顏值,吸引了許多人慕名而來。這個理發店每天都是門庭若市,排隊等待是家常便飯,盡管理發店招聘了很多理發師及小工來幫忙,但僅是燙發就應接不暇,哪怕常常燙一個頭要花整整一天,很多人還是愿意等待。如今,這個發廊還在,搬了很多地方,最后在文化路一個小巷里落腳,生意自然的遠不如以前了。</p> <p>  特別是進入21世紀,理發店可以說是發生了逆天的轉變,許多連鎖的、大型的理發店騰空出世,不僅亮麗醒目的門頭與眾不同,燈箱廣告也是盡顯個性,店里的裝修更是溫馨靚麗,還有布置高雅花香撲鼻的可以喝咖啡的等待區,而且僅是“洗頭”這一項,就比過去提升了好多倍,過去是坐在凳子上,把頭勾在熱水管下洗;現在是躺著洗頭,洗頭的小哥小妹一邊給你洗頭一邊給你按摩,不超過半個小時,這個頭就不算洗完。理發師傅的稱呼都變成了老師了,老師們年齡層次都是二三十歲的小青年,不管男的女的都身著時尚特制的服飾,一律的亮出纖細誘人的小腰身。自然,價格更是比過去翻了好多倍,洗個頭、理個發幾十百把便是常事。</p> <p>  不過,如今穿行于舊城區的小巷中,依稀還能看到保留著老式風格的理發店,這些老店與城市里那些裝修時髦前衛的美發廳相比,顯得老氣、陳舊、暗淡無光,然而,它照樣還是會有很多人愿意來理發。比如在花溪區就有一家國營理發店,走進去一目的懷舊風格,白色的墻面,木制收銀柜上放著一把算盤,七張白色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的鑄鐵理發椅每把椅子重達100多公斤,在椅子前面的桌子上各種老式理發工具應有盡有,沒有一樣是現代化的設備,當然更高聽不到音樂,看不到電視,理發師都穿著白色的制服,給人以穿越之感。</p><p><br></p> <p class="ql-block">  這樣純粹的老式理發店,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懷舊元素,老師傅們那爐火純青的理發技術,還有那種獨特的樸實的店面風格,是很多有點經歷和故事的人不能割舍的,特別是店里蒸煮毛巾發出的那種肥皂味;可以升降的沉重的大椅子;理發師抖動圍布的聲音;來回穿梭的白大褂身影……這些畫面實在令人沉迷,它會一心一意地帶著你走進難以忘懷的往昔。</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絡)</p> <p> 出品:貴州黔人春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p><p> 黔人春秋傳媒——為黔人而歌的新媒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玉龙| 临夏市| 阳新县| 蒙自县| 营山县| 横山县| 屯门区| 广安市| 铁岭县| 肇州县| 镇安县| 土默特左旗| 丹巴县| 安岳县| 扎兰屯市| 蕲春县| 宝丰县| 伊吾县| 伊宁县| 普兰店市| 武隆县| 资源县| 永仁县| 松阳县| 萨迦县| 阿瓦提县| 靖宇县| 大丰市| 灵山县| 鹿邑县| 镶黄旗| 格尔木市| 乌鲁木齐县| 社旗县| 桑植县| 土默特右旗| 平舆县| 台北市| 丰顺县|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