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說歷史的女人——第1382期)</p><p><br></p><p>魯迅先生做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似乎并沒有通常認為的那種文質彬彬、溫柔可親的氣質,他滿頭怒發,根根直立,堅硬如鐵;他滿臉鐵青,皺紋縱橫,胡子拉碴,橫眉冷眼,總是充滿戰斗性,令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特別是在他的后半生,他多是做為一名民主戰士或者文化斗士而存在。魯迅無疑是好斗的。他的筆被形容為匕首和投槍,向他的敵人進行著堅決而無情的戰斗。</p><p><br></p> <h3>其實說白了,就是罵人。魯迅先生眼里揉不進任何沙子,看不慣的他就說,就罵,不管對方是誰,有何權力和背景,統統不管,該批就批,說罵就罵,毫不留情,酣暢淋漓。他一生罵過無數人,有好事者曾做過一個統計,列出了一個長長的名單,幾乎包括了民國時期所有的名人,比如:</h3></br><h3>胡適、錢玄同、周作人、林語堂、林紓、廢名、楊蔭榆、陳西瀅、章士釗、徐志摩、顧頡剛、馬寅初、成仿吾、梅蘭芳、葉靈鳳、郭沫若、梁實秋、施蟄存、潘光旦、沈從文、朱光潛、鄒韜奮、廖沫沙、吳佩孚、段祺瑞、陳炯明、張學良、馬占山、鄭振鐸、戴季陶、傅斯年、梁漱溟、蔣夢麟、胡漢民、劉半農、張天翼、老舍、蔡元培、錢基博、章太炎、吳稚暉、羅家倫、葉圣陶、茅盾、周揚、尼采、叔本華、泰戈爾等等。</h3></br><h3>以上所列出的還都是最著名的,若加上不太著名的,有數百人之多。這里面幾乎什么人都有,作家、學者、詩人、哲學家、戲劇大師、政界要人、軍閥頭子、大學校長等,甚至還有外國人,還有自家兄弟周作人。</h3></br><h3>其中有幾個人被魯迅罵得非常狠。比如梁實秋,魯迅罵他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比如施蟄存,被魯迅罵為“洋場惡少”、“裝古雅的惡少”;魯迅罵胡適則是“毒于蛇”、“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罵張學良“是毀壞國家民族的力量”等。最著名的當屬魯迅罵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羅茨基(流氓)”,當時魯迅跟郭沫若對罵,他也曾罵魯迅是“法西斯”和“封建余孽”等。</h3></br><h3>但你有沒發現,這個長長的大名單中并沒有大家一般認為的“大惡人”慈禧太后、袁世凱和蔣介石。按說,魯迅思想之激進,眼光之銳利,任何有“問題”的人都不會逃脫他的眼睛的,為何這三個做過壞事,至少是很有爭議的人物,他視而不見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h3></br><h3>這首先得明白魯迅為什么喜歡罵人?其實魯迅的罵人“本領”也不完全是他自己的發明,而是天生的,或者是祖上遺傳下來的。</h3></br><h3>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曾寫文章回憶其祖父周介孚,說他脾氣乖張、極善罵人。罵人是周介孚的家常便飯,上至皇帝老子下至自己的兒孫們,都被他罵遍了。他罵慈禧是“昏太后”,罵光緒帝是“呆子”,罵自己的夫人是“王八蛋”等等。周介孚罵人是達到一定境界的。他罵起人來,“明示暗喻,備極刻薄,說到憤極處,咬嚼指甲戛戛作響,乃是常有的事情。”</h3></br><h3>而魯迅自小受其祖父的影響是很大的,遠遠高于父親對他的影響,所以他的罵人水平也是得到祖父的“真傳”的。</h3></br><h3> <h3>第二是要明白魯迅為什么要罵人?做為一個文化名人,公眾人物,你不能像潑婦罵街一樣,胡扯亂罵,你罵人必須得是對方該罵。魯迅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顯得比較孤立,為何?因為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眼光太高了,他看問題看得太透太長遠了。毛先生曾說他是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看社會,所以他肯定要看到別人所不能見到的不合理現象,他的眼中又容不下這些陰暗的、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做為一種對社會的責任,他不能無動于衷,不能不批,不能不罵。</h3></br><h3>比如學生運動,本是進步的事情,但遭到段祺瑞政府鎮壓,魯迅當然要罵之。為了支持和愛護熱血青年,魯迅曾經同不少教育界名流進行論戰,最著名的就是和楊蔭郁、陳西瑩(陳源)之間的對罵了。</h3></br><h3>1925年在北京女師大風潮中,女校長楊蔭郁開除愛國學生劉和珍、許廣平,當時魯迅就大罵過楊蔭郁;1926年又發生“3·18”慘案,劉和珍等人被槍殺,魯迅再次站出來為學生擊節贊嘆和鳴不平。這期間魯迅對楊蔭郁“大開罵戒”,寫了《寡婦主義》等文章,罵楊蔭郁是“寡婦”式辦學,后來迫使段祺瑞政府解除了楊蔭郁的校長職務。</h3></br><h3>對陳西瑩的結怨,也是始于女師大風潮。當時陳西瑩批評學生罷課鬧事,破壞了正常的學校秩序,他甚至將學生運動比喻為“茅廁”,提出“人人都有掃除的義務”。但是魯迅則持相反意見,他始終認為學生運動是愛國的表現,是一種進步,他必須站出來支持學生,因此兩人開火。</h3></br><h3>還有,當時20多歲的陳西瑩初生牛犢不怕虎,對魯迅頗有不服,比如他認為魯迅的雜文“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他還曾指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竊取日本學者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故兩人結怨頗深。最終陳源當然被魯迅罵得如斗敗的蛐蛐倉皇而逃,從北大撤到武漢大學。</h3></br><h3>那么既然魯迅罵這個、罵那個,為何不罵慈禧太后呢?</h3></br><h3> <h3>有人說,魯迅之所以不罵慈禧,是有一定個人因素。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曾任翰林、內閣中書等高官,后來因卷入一場科考舞弊案被朝廷下獄。本來被叛死刑,周家廣使銀子,才被免死,但也坐了8年牢。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后,慈禧攜光緒帝狼狽逃竄;后來等到慈禧再回北京,便大赦天下,放了許多囚犯,魯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此時獲赦出獄。故有人認為,魯迅對慈禧有感恩之處,所以就不忍罵之。</h3></br><h3>還有就是,后來魯迅到日本留學,也是慈禧和清廷的決定,當時清廷認為落后就要挨打,才派留學生到外國學習的,魯迅是受益者之一。不過這兩個原因看似說得過去,事實上是不靠譜的。</h3></br><h3>事實上,在清朝末年,慈禧被罵得多了,比如周介孚就大罵過她?;厩宄雮€世紀以來的所有混亂、所有的屈辱都會攤到慈禧的身上,因為她掌控大清江山時間太長,清朝幾乎是在她手里丟掉的。所以她也該被罵。但既然她被人罵得夠慘了,魯迅何必多此一舉,對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太太再來“一刀”呢?</h3></br><h3>再說,魯迅罵人主要在1918年之后,就是他發表《狂人日記》之后開始的,那時慈禧早已作古,魯迅是不屑于罵一個已經死了的人的,那樣是顯失公平的,因對方再無還手之力了。罵人,也需要選擇對手,也要“費厄潑賴”(遵守一定的公平規則)。這應是魯迅沒有罵她的真正原因。</h3></br><h3>所以,魯迅罵人必須是事出有因的,是有針對性的。并不是因為某人做過錯事或者壞事,就得罵他(她)一頓。</h3></br><h3>那么魯迅為何不罵袁世凱呢?袁世凱為了當皇帝,開歷史之倒車,是千夫所指的,魯迅豈能無視?</h3></br><h3> <h3>1912年,袁世凱剛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帶著魯迅等人,專門前往總統府拜見過袁世凱。當時魯迅對老袁印象不錯。后來魯迅說:“這是我和袁世凱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后一次,袁世凱和我并不熟,但我對袁世凱的印象非常深,他和其他軍閥完全不同。”</h3></br><h3>魯迅對袁世凱有這樣的評價:“這中間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分子,對穩定統治最為有利。相形之下,后來的統治者識見淺薄不足道?!濒斞傅脑挿从吵鲈绖P的見識,即對教育和知識分子的重視,所以魯迅對袁世凱還是有褒獎的。</h3></br><h3>袁世凱盡管有許多反動的東西,但他對教育一直還是比較重視的,對人才也比較尊重。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是魯迅的老師)曾大罵袁世凱,大鬧總統府。于是老袁將其監禁起來,但也沒有太為難他,反而給他每個月發500元生活費,這個標準在當時也算高工資了。后來袁世凱死后,章太炎也沒有再罵老袁。所以魯迅跟后來的章太炎一樣,至少對袁世凱有一定好印象。</h3></br><h3>再說,魯迅向來不愛落井下石,既然后來大家都來抨擊袁大頭,我就沒必要再來湊熱鬧,對他再來一刀。</h3></br><h3>其實,魯迅后來對袁世凱也是有所批判的。袁世凱后來妄圖復辟,還跟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魯迅當然反對他了。魯迅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提到:“袁世凱又攘奪國柄,以遂私圖”;后來他在《殺錯了人》一文中也如此說,“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殺革命黨人,從袁世凱那方面看來,是一點沒有殺錯的,因為他正是一個假革命的反革命者。”</h3></br><h3>其實這都是魯迅對袁世凱的批判和諷刺。這雖談不上對老袁罵的程度,但也完全反映了魯迅先生的立場。對袁世凱該表揚就表揚,該批判還得批判。</h3></br><h3>那么魯迅對蔣介石是否罵過?答案也是否定的。魯迅為何放過了他?一般認為,大概有這幾個原因:</h3></br><h3> <h3>第一是,魯迅和蔣介石有些淵源,都是浙江老鄉,而且兩人都在日本留過學,在留學期間他們各自加入了革命組織,魯迅加入的是光復會,蔣介石加入的是同盟會。就是說,做為老鄉,又都是早期的革命“同志”,他們之間是會惺惺相惜的。</h3></br><h3>魯迅參加的光復會開始也是善于搞暗殺的敢死隊組織,經常搞些暗殺大清官員的活動。魯迅也曾被派去搞暗殺。但當魯迅要去執行任務時,他改變了主意。他說,假如我被抓住了砍頭,我的母親誰管?同樣蔣介石也當過敢死隊隊員,革命軍攻打杭州時,蔣介石就擔任敢死隊隊長。臨行前,蔣介石給母親寫信,說自己誓為革命犧牲,希望母親不要掛念,“恕兒不孝之罪”。結果他母親很支持他。當時魯迅是很佩服老蔣的革命意志的。只是魯迅比較理性,他不認為搞暗殺之類的活動對革命有多大幫助,所以他才會“臨陣脫逃”。</h3></br><h3>第二是,魯迅開始一直對蔣介石期望比較高。比如蔣介石進行的北伐戰爭,魯迅是支持的,希望他能通過北伐,平定當時的軍閥混戰的局面,讓中國恢復和平。還有,自1931年“9·18”事變后,日本人對中國虎視眈眈,魯迅對蔣介石抗日給予厚望。事實上,老蔣后來在抗日中也是做過貢獻的,至少沒有像汪精衛那樣當漢奸。</h3></br><h3>第三是,魯迅因為早期跟蔣介石的交情,使他后來受到老蔣的保護。比如1930年2月13日,魯迅與郁達夫、柔石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號召爭取言論自由,結果遭到了國民政府的通緝。不過,這份通緝令公布了長達七年的時間,魯迅始終都沒有被抓起來。</h3></br><h3>當時的反動派抓了不少人,但魯迅都化險為夷,有不少人認為是老蔣對他的欣賞和暗中保護的原因。否則,他一介書生,恐怕早沒命了。</h3></br><h3>事實上,老蔣也很狡猾,后來他還經常拉攏魯迅,不過魯迅一直保持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性,他不參加任何政治組織、政黨組織,所以對老蔣也從不買賬。</h3></br><h3>魯迅先生跟反動派斗,當然也是反對老蔣的,但他講究“韌”的戰斗,是講究策略的,他反對許褚那樣的赤膊上陣,是一個懂得迂回、懂得躲避風險的戰略高手。就如當年他拒絕執行暗殺任務一樣,他絕不會做這種無謂的犧牲。所以他從不明著跟老蔣斗,不明著罵他。魯迅甚至還曾拒絕過李立三讓他罵蔣的提議。</h3></br><h3>后來魯迅逝世后,蔣介石派上海市長吳鐵城去靈堂祭奠,并敬獻了花圈,上書:魯迅先生千古。表達了他對魯迅先生的敬意。</h3></br><h3>綜上所述,魯迅盡管善于戰斗,愛罵人,但也是講究原則和策略的。對于慈禧太后,他是不屑于罵;對于袁世凱,他開始是肯定,后來是批判,只不過是表面上態度比較溫和,其實含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對老袁,不是罵而勝似罵;而對于蔣介石,他期初是對之期望值很高,認為他是個革命者,后來老蔣令他失望后,他采取的是迂回戰術,暗中和反動派斗,不和老蔣正面交鋒,是一種智斗。</h3></br><h3>總之,魯迅做為一名文化思想界的斗士,其勇猛和機智,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h3></br><h3>(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h3></br><h3>參考資料:《魯迅傳》《魯迅年譜》《魯迅作品集》等。</h3></br><h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a data-cmd="https://baijiahao.baidu.com/u?app_id=1562012762653647">說歷史的女人</a></h3></br> <a href="https://rl.mbd.baidu.com/r/6Ac4EjnXri?f=cp&u=cea6b0edd065a24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rl.mbd.baidu.com,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交城县|
赣州市|
龙胜|
蒙自县|
溧水县|
清流县|
库伦旗|
富锦市|
永清县|
密云县|
景谷|
麟游县|
龙泉市|
汪清县|
延长县|
四会市|
壤塘县|
厦门市|
丰城市|
拜城县|
安国市|
高青县|
平乐县|
泸水县|
邛崃市|
防城港市|
紫阳县|
宣威市|
焦作市|
那曲县|
昌吉市|
明星|
墨竹工卡县|
金昌市|
卢龙县|
鹿邑县|
察哈|
临猗县|
威远县|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