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歲月匆匆再憶當年諾木洪

諾蘭齊

天路上的格桑梅朵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格桑花,也稱格桑梅朵。這是一種生長在遼闊草原上的花。藏族同胞認為她是一種圣潔的花,在寒風凜冽的時候,格桑花依然不畏嚴寒開得最旺盛,所以她也是代表幸福安康、如意吉祥的花。</b></p> <p>  </p><p> 青藏公路猶如一條彩色的哈達,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地拋向拉薩,去約會秀麗纏綿的雅魯藏布江,去擁抱雄偉的喜馬拉雅。</p><p> 青藏路宛如一架變幻莫測的萬花筒,沿途的自然風光猶如畫廊般的千變萬化。一會兒遠眺雪山皚皚、一會兒樹木蔥籠展綠芽、一會兒湖光山色讓你分不清水在天上流、還是云在水中掛、一會兒大漠的盡頭有大廈、海市蜃樓的幻影會讓你錯覺湖水粼粼莫辨真假。</p><p> 你看,綿延起伏的“腦山”(青海人才懂的詞)披上了綠色的衣衫。不錯,你猜對了!綠的是青稞、小麥,那一壟壟頂花墨綠葉子的就是西北人最愛的洋芋圪蛋。</p><p> 你聽,樹影婆娑的村落中雞鳴狗吠。炊煙裊裊的晨曦里總有一襲輕紗般的薄霧籠罩著村莊,輕撫著山頭、彌漫了河谷和山洼。</p><p> 日月山上海拔3520米的日亭和月亭,世代流傳著文成公主進藏的美麗傳說。600多年的某一天,送親大隊人馬走到這個山崗扎寨安歇時,文成公主最后一次打開了神奇無比日月寶鏡,在鏡中瀏覽了長安皇宮中所熟悉的瓊臺樓閣,看見了日夜思慕的父皇母后和小伙伴。為免后顧之憂只見她淚飛如雨的把日月寶鏡摔碎在山崗下,于是山巔便有了自己的命名叫日月山。而今的日亭和月亭還是界限農耕區(qū)和牧區(qū)的分水嶺。只是文成公主她的一捧相思淚、化作了滔滔西去的“倒淌河”。</p><p> 為了漢藏聯姻鞏固邊疆,我似乎領悟了文成公主柔腸百斷的情感糾結。長安城有她依依不舍的眷戀,布達拉宮,更有大唐對她這次進藏所擔負使命的寄托。</p><p> 一灣翡翠鑲嵌在群山中,青海湖的浪花舒卷著岸邊礫砂,湖邊燦爛金黃的是阡陌百里的油菜花。</p><p> 狼毒花盛開的草原上滾動著一簇簇白云,那是藏族姑娘放牧的羊群。忽然又涌來一群群烏云,走近了,噢!那不是烏云,那是高原之舟的牦牛在草地上追逐著撒歡飛奔。</p><p> 青藏公路既是戰(zhàn)備的國防線,又是保障沿途群眾生活補給的生命線。</p><p> 無論秋冬春夏,無論雨雪飄灑,一隊隊掛著各種部隊番號的鋼鐵洪流常年累月西進東下。柴運司(柴達木運輸公司)西格辦(西藏住格爾木辦事處)401、(查查香卡農場)402、(香日德農場)303(諾木洪農場)901(青海湖農場)800(浩門農場)絡繹不絕的車流將鞏固西藏的大批物資途徑格爾木、五道梁、昆侖山口、再翻唐古拉山、走安多、那曲、當雄運送到西藏。</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70年代的青藏公路還是一條砂石路,春天公路“翻漿”,行車中又是塵土飛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當年農場車隊的曲建華,現已和夫人王永琳定居在江蘇泰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當年農場車隊司機柳曉青,現他和夫人張英霞退休后定居在青海西寧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各個時期農場車隊噴的門徽也不盡相同。上圖車徽是</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海諾木洪農場汽車隊”</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而下圖則是簡潔的農場信箱代號</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03”。</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原農場車隊司機許海林退休后還不忘充電學習,他說:活到老,學到老。什么?你說他在看手機?錯了!他是在火車臥鋪上用手機學習查資料。現已和夫人薛偉民退休在河南安陽市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那時的茶卡鹽湖還是“養(yǎng)在閨中無人識”西去的驛站,如今她已被打造成“天空之鏡”的旅游繁華之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農場車隊司機王長云,年輕時駕車馳騁西北為農場建設盡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退休后愛好體育強身健體,練就一身腱子肉,近身格斗據說2~3人莫能靠近。同時王長云也愛好文藝,一首《我的老父親》唱得委婉高亢,聽得又讓人蕩氣回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長云和夫人李玉青內調后,現已在江蘇鎮(zhèn)江市退休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左:浩門農場司機王空軍和諾木洪農場車隊司機龍江寧(右一)一對好兄弟合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今韶華不在,王空軍已在陜西安康,那是一個充滿吉祥如意名字的城市退休定居。龍江寧則退休在西寧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時光,時光,你慢些走。如今天塹變通途的青藏高速公路已連接西行線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可伴隨著高速公路一路向西的109老國道,還再繼續(xù)發(fā)揮它的余熱。過了香日德農場再西行到637公里處就是諾木洪農場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看視頻時點右邊小方框是全屏)</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此非常感謝西寧已退休的武警姚團長提供的視頻。</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心有多大,舞臺便有多廣。黃色油菜花做背景,一襲紗巾迎風揚。</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紅衣人,她就是原海西州文工團、蒙古族女歌唱家雪杰在無垠的花海中舞蹈著油菜花的暢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青青的山,藍藍的海,高天流云映花海。每年的7月下旬是青海湖醉美的季節(jié),青藏公路也是進藏繞湖必經的南行之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遠山如黛,云卷云舒。湖光山色的青海湖油菜花海絲毫不遜色于門源的百里花香。這里的湖坡地都被覆蓋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外衣,蜂飛蝶舞閃爍在花叢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油菜花,是具有觀賞與經濟效益的花,花可以美化山川大地陶冶人們的心情。蜜蜂的采集的花粉可以釀成蜂蜜,最終的油菜籽更可以榨出涓涓的青油,讓人們的一日三餐更加豐富多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青海湖草原上的牦牛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顯牛羊。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湖邊傳來牧羊姑娘的歌聲……</span></p> <p>  青藏公路又如一個流動的小舞臺,蕓蕓眾生在這里演繹了多少凡人的故事。有風餐露宿虔誠的朝拜者,面目滄桑的臉上卻洋溢著對圣地拉薩的向往。他們三步一叩首的磕著長頭,周而復始重復著起立后三下擊掌,然后再一次匍匐親吻著大地后的起立。每天只走幾公里,一走就是幾年。千萬次匍匐的他們是在用血肉之軀丈量著到布達拉宮的距離。朝拜路上虔誠的執(zhí)著,讓我們感悟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p><p> 公路不時還有幾家共同租賃一輛“青鋼車”的(當年青海鋼鐵公司車隊的簡稱)每當夜幕降臨,無論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朝圣人們的宿營地,朝拜的小孩子被遞下車來伸伸麻木的小腳。阿爺、阿奶、阿爸、阿媽的轉經筒一直在旋轉,<b>“唵嘛呢叭咪吽”,</b>一句句心頭默頌祈禱就是弘揚佛法,祈禱家人“扎西德勒”擁抱吉祥。</p><p> 一堆牛糞篝火燃起,大號鋼精鍋里煮著牛羊肉。大家席地圍鍋而坐,酥油、曲拉、青稞炒面已經擺在鵝卵石上,吃一口糌粑喝一口奶茶。無伴奏的“鍋莊舞”之后,抿緊了藏袍便進入夢中向往無限美好的“香格里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轉山、轉水、轉佛塔。一雙藏靴,兩張?zhí)自谑终粕系哪景澹呷剑鹕頁羧履景澹缓笥质且粋€匍匐親吻大地的長頭,周而復始地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該是一種多么崇高的信仰啊……</b></p> <p>  遙想當年,西寧至諾木洪農場的車票大約是17.8元。17.8現在看來也就是一盒煙錢,可那是兩張“大團結”呀!在上個世紀70年代那也是半個月的工資啊,為節(jié)約車費,農場干部工人因私往返西寧基本上都是搭農場的順風車。</p><p> 我們尚且如此,沿途的老鄉(xiāng)更不愿破費來之不易錢財,但他們不吝嗇自家產的農副產品。為此青藏線上你會經常看到,每逢汽車路過時總會有從溝渠里走出來的搭車人。他們在路邊頻頻地晃動著一只公雞、一籃雞蛋或一串鰉魚。“呀!呀!呀”地示意你停車。沒有錢,只有易物的交換權當坐車的車資了。</p><p> 當然也有純粹賣鰉魚的。那的里程碑是151公里青海湖漁場的地方。從路邊“干打壘”的圍墻里會閃出一個人,先舉著一條“尕尕”的鰉魚,等你停車有購買意向時,他會領你轉到圍墻里拿出一編織袋大魚讓你挑選。我就買過一條5斤多重的鰉魚,那是一條魚鰓后頸上長有10幾片類似魚鱗的鰉魚,做熟了的魚肉細膩,魚皮有很厚的膠質層很有嚼勁。秋天割麥子時,農場也會派車到青海湖漁場拉來鰉魚,大約0.2元一斤吧供給家屬,屆時,各家各戶的灶臺都會飄來不同風味的鰉魚鮮,有清燉、油燜、紅燒和清蒸。吃不完的,太陽底下曬衣架的鐵絲上掛著的是一串一串鰉魚干。</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路牌標識637公里處,下青藏公路往北便是諾木洪農場,再往西就是青海第二大城市格爾木市了。</span></p> <p>  農場雖然地處偏僻荒涼,孤懸在大漠戈壁上。但它是我們的家,那時無論探親休假出差,內地宜人的氣候,經濟的發(fā)達,四季的鮮花。相比農場那個簡陋的家,是那樣的具有誘惑力的令人向往。但人生不嫌地面苦的信念,最終我們還是毫不猶豫地從內地返回來了,因為農場有我們的事業(yè)、有我們的妻兒老小,也有可以讓心靈放松的港灣。</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農場移交后,新一代農場人制作去各大隊的路標指示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諾木洪農場地處柴達木高原盆地,農場南北寬約5公里,東西長約20余公里,空曠平坦。從青藏公路遙看農場那是荒漠戈壁,當你一旦踏入配水站便進入農場的領地。這里也有樹木蔥籠,農田阡陌。雖不敢說賽江南,卻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自負盈虧的國營單位,如果能再深入到農場社會,你會覺得農場還是別具一格“福地洞天”的世外桃源。</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由于南山水電站攔河截水,諾木洪河也幾近干涸斷流。那時的農場人冬天在河道鑿冰化水、夏天用架子車拉取生活用水,春天河水又灌溉農作物,它也是養(yǎng)育近萬名農場人生命的母親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圖為諾木洪河一景。</span></p> <p>  縱觀農場本身沒有什么“幾大怪”,但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我是86年底調走的,所以我的認知只限于寫那個年代)由于肩負著“改造第一,生產第二”的特殊使命,加之地理環(huán)境閉塞偏僻和受生產力發(fā)展的影響。別的省份是“八大怪”,還別說,根據農場人日常生活、飲食起居,我總結的“怪”雖然有的牽強附會,不過還真能挖掘湊出反映屬于那個時期的“十八大怪”。</p><p> 只是我們當年生活在其中,反而習以為常地見怪不足為怪了。這些“怪”,我想這也是全青海勞改農場在那個艱苦的發(fā)展初期都走過的道路,共同經歷便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縮影吧。至于是否“怪”的言過其實,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農場人最有發(fā)言權!</p><p> 能見到這篇《美篇》的朋友,閑暇時也可以對號入座的看看你當年所在的農場有沒有這幾大怪呢?如:</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那時農場的姑娘不對外</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子寧和夫人王海蘭,漢藏兩種文字的結婚證,證明了我們農場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地區(qū),那時農場的姑娘也對不了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左起:左一王海蘭,左二:錢玉芬。男左一:王子寧、左二:宋毅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子寧的夫人王海蘭,宋毅軍的夫人錢玉芬都是農場自產自銷的戀愛對象。此照片是他們2019年7月到威海參加農場同事聚會時,不期而遇在山東高速服務區(qū)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這是原農場車隊司機喬劉寶和妻子陳邦蘭在農場的結婚照。當年的他們帥氣溫柔,兩人含情脈脈的目光里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現夫妻二人均在重慶市涪陵監(jiān)獄工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郎財女貌”是當年農場車隊的標配,司機們見多識廣收入多,多拉快跑掙獎金。所以,農場各科室、各大隊的場花、室花、校花、隊花,名花各有其主的都被車隊司機搶先了。說句當年的玩笑話“好白菜都讓二師兄給拱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圖為:車隊司機付建武和勞資科的李宏玉旅行結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結婚必備,機運隊窩的鋼管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基建隊木工車間做的床頭柜,其造型到現在也是不過時。</span></p> <p>  如前所述,由于建場初期的農場是特殊的勞改農場。封閉式的管理,國家分配少,社會外面的又不招工。子承父業(yè)、內部消化是農場子弟就業(yè)主要的人員補充渠道。加之農場周圍又沒有相鄰單位,最近距離的格爾木,距農場也有近200公里。沒有婚介所也就沒有男女青年交流的平臺,在農場這個小社會里,適婚的男女青年只有找本場一是父輩要好的、二是一個省老鄉(xiāng)的。三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論省份的結為伉儷。這就形成了<b>“本場的姑娘不對外”,</b></p><p><b> 這么說吧,在農場這片封閉狹窄天地里,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串窩子,狗聯蛋”的親戚比比皆是,</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請原諒我的話糙理不糙。</span></p><p> 你不認識某個人不要緊,只要別人舉一反三地介紹幾個你熟悉的人后,保證你會如夢方醒地“哦”上一聲,哈哈,原來你是某某的小舅子呀?以至于用浙江話說,在農場串窩子的親戚中能形成“舅佬、舅佬的舅佬”太不稀奇了,我就算一個!</p><p> 你看,農場人認識的過程就這么簡單,隨后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的感情溫度迅速飆升。西北漢子、農場人特有的率直和豪爽,在酒場上不連碰三杯就證明不了你我是同在一個農場攪過“馬瓢”的人。(馬瓢,只有西北人知道這個詞代表的是么意思)</p><p> 你明白了?這就是農場姑娘不對外所產生的魅力和效應。放在內地就沒有這個優(yōu)勢,不認識也就真是不認識了。</p><p><b> 由此,那個時期“諾二代”我們的婚姻95%都是在農場結婚成家立業(yè)的。</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禮堂南邊不知誰人所植,植于何時的三顆沙棗樹,每當沙棗花開的季節(jié),晨曦中、暮色下那濃郁醉人的棗花香是如此的讓人陶醉。最讓人難忘的是以周惠為首的女青年們自編自導自演了農場的第一個以愛情為主的歌舞《阿里山的姑娘》當時的舞蹈演員大概記得有王文莉、懷莉莉、陳梅、陳麗姐妹倆。40多年后當年的舞蹈演員錢玉芬唱起這首歌來還是那么的激情飛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場部修繕一新的機運隊大橋。渠水還是哪樣的流水潺潺。大橋擔負著對外是連接場部的交通樞紐,對內又是東西兩個家屬區(qū)必經之橋。</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薈萃的地方口音聽的心情很澎湃</b></p><p> 農場是50年代特殊的移民農場,它的人員構成囊括了全國30多各省市自治區(qū)。因此,來農場工作老一輩諾農人,他們都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在學習發(fā)言或平時交談中,只要有10幾個不同省份的干部工人在一塊諞閑傳,嚯!那七嘴八舌的場面就熱鬧非凡了。</p><p> 你可以欣賞到不同省份南腔北調的方言,讓你大有一會兒在河南,一會兒在廣東,一會兒在四川,一會兒又到天津、北京、東北那旮瘩。吳儂軟語,閩浙方言,陜西的秦腔、寧青甘的“花兒”帶你領略了祖國不同的戲曲、歌聲和方言的魅力無窮。</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農場房子的屋頂不用瓦去蓋</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人人都說青海好,青海的房頂能賽跑。說的是大漠戈壁諾木洪農場常年少雨多風,幾年下不了一場正常的雨。這就造就了農場的屋頂雖然和內地一樣是“人字”形的,但卻不用蓋瓦就能遮雨擋風,和內地比較這是不是也能稱的上是一怪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這是我們當年住的真實房屋,因為戈壁沒有雨、房頂僅僅用草泥覆蓋一層便是我們溫暖的家啦,現住在高樓大廈別墅的同事們,這些情景你們還記得嗎?</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4:趕著小馬車代步也很快</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自行車憑票供應的年代,一年之中,都蘭縣商業(yè)局分到農場名下的沒有幾輛自行車,僧多粥少的基本照顧結婚的家庭了,因為那時結婚提倡“三轉一響”。但普通的人情往來,到場辦事是需要交通工具的,這時小馬車應運而生解決了干部及家屬出行難的問題。無論走親訪友還是到場部開會拿文件報紙,小馬車都是首選的交通工具。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農場的小馬車可能還是全國最早的校車,用帶木棚小馬車接送孩子上下學,是各大中隊送給學生的一項福利待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農場境內搭順風馬車是常有的事,坐在車廂里看著身后的車轍,馬踏鵝卵石嘚嘚的蹄聲,再聽著韁繩上鐵環(huán)撞擊的“叮咚”聲也很悠哉游哉的。只不過到了目的地,灰頭土臉的你要撣撣身上的土,摸兩把臉上泥,尤其見女朋友可要注意儀表的整潔哦。</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為取暖拖拉機的排煙管會往駕駛室里拐</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個改革項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按常識知道的是:拖拉機的排煙管是直立在車頭前面的,它怎么會拐到駕駛室里面呢?這與農場滴水成冰寒冷的冬天有關,大家都知道,冬天只要你接觸鐵的器皿手立刻會被黏住,拖拉機作業(yè)或開著車頭到場部辦事帶的風也會讓駕駛室比外面更冷。這就促使上個世紀70年代初,原在一大隊開40型拖拉機的任群師傅發(fā)揮想象力“冷則思變”,冬天把排煙管加長延伸進駕駛室,不管拖拉機怠速或行進,都會有充足的熱量經過。所以駕駛室里非常暖和,這也許是農場人發(fā)明的第一臺土造車載暖風機吧!</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6:羊肉比羊皮還賤賣</b></p><p> 當年買一只活羊大約10幾元錢,而一張羊皮能賣4~5元,扣除羊皮錢等于白吃羊肉。所以那時市場不是很繁榮,但物價是絕對的穩(wěn)定。</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北特有沙柳包上的紅沙柳,它以耐得住寂寞干旱而被譽為紅柳精神。</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7:各家各戶用柴火圍成大院變成了隔離帶</b></p><p> 那時還沒有森林法,也不懂保持草原生態(tài)平衡,自顧違背自然生態(tài)地濫砍亂伐開墾土地,推平沙包挖沙柳根當柴燒。</p><p> 以前一排家屬院只是在每戶門前垛一堆柴火垛,那時可以一覽無余穿每戶門而過。后來隨著生活日漸提高,各家便在自己門前用柴火圈起了大院,記得大約是80年代秋天割麥子的季節(jié),農場發(fā)生了4級地震吧,為了防震各家在院內用草泥、蘆葦巴子搭起拱形地震房,再后來又有了私人的溫室,蔬菜接長補短的也很有特色。這便是柴火大院變成隔離帶的由來吧。</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照片左邊便是當年柴火大院一角,隨后在保持草原生態(tài)平衡,遵循人與自然共同發(fā)展理念的推動下,開荒毀林打柴是全面禁止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農場也探明并開采了北山煤礦解決了群眾燒柴難的問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圖中是徐玉芳家準備用碎煤屑制煤磚。這也說明農場人從習慣燒劈柴已經向燒煤的思想轉變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這就是用活塞翻砂的鋁合金平底鍋,如今許多青海內調干部工人還在使用。</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8:炕餅鍋來自汽車拖拉機的舊活塞</b></p><p> 那時沒有電餅鐺,沒有平底鍋,但這難不倒開拓創(chuàng)新的農場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他們利用廢舊汽車、拖拉機的活塞,翻砂做成鋁合金的平底鍋,解決了炕“鍋盔”大饃、大餅沒有平底鍋的問題。如今這些老物件一直跟隨著我們安家落戶到全國各地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耐鹽堿的白刺果,其果實微咸酸,一到秋天,草原上紅艷艷的果實一簇簇地扮靚著諾木洪秋天。</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9:挖來鹽堿灘上的硝鹽腌咸菜</b></p><p> 草原鹽堿灘上布滿了千百年來被太陽暴曬后的硝鹽。說穿了還是無知限制了對硝鹽危害性的想象力,光知道硝鹽吃多了掉頭發(fā),對其他危害身體的醫(yī)學常識、等于慢性自殺就不知道了。為了節(jié)約開支,家屬們還是讓拉柴火的農工到草原上用編織袋捎硝鹽。大粒的秋天鹽咸菜,純凈一點的搗碎了當做炒菜的鹽,同時期的還用白礬凈化水質。如今想來那是何等的無知啊!不過無知者就無所畏懼,半個世紀的我們也是走過來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照片李淑芬前面是用廢舊汽車、拖拉機電瓶改裝后的花盆。若不是照片作證,大家似乎早已遺忘了,那時還有用水泥澆筑的花盆呢。</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0:花花草草全在電瓶盒子里面栽</b></p><p> 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也不乏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活塞一樣廢物利用的,沒有成品花盆就釘制木盒,用水泥澆筑成花盆或找汽車、拖拉機廢舊電瓶改做花盆。那時農場養(yǎng)植的常規(guī)花是“月月紅”、“臭瓣菊”、“仙人掌”、“倒掛金鐘”、“吊蘭”。每當天好之時,搬花盆曬花也是個體力活,愛花人家窗臺上就放置著各種材質的花盆,不能不說是一怪。</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帶著個假襯衣領子也很拽</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時工資低,物資也不是很豐富,尤其是供應農場生活用品的供應站里,買一件襯衣得10幾塊錢,愛美和經濟條件不能同時滿足時,走捷徑從西寧捎假衣領子便有市場。女同事假襯衣領子花色品種新穎多樣且價格便宜。假衣領又分小半身衣領和僅僅是個假領子之分。小半身的可以解開兩個衣扣看不出破綻,而僅僅是個領子從肩膀處便是兩根帶子,只是外觀領子很逼真而已,所以帶個假領子也是很富有的象征所以很拽。</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2:尿素袋子也能把運動襯褲裁 </b></p><p> 用完了的尿素袋子那也是個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的。染成紅色、藍色或黑色,正好做一條燈籠褲,做成尿素褲子又涼快又時髦。它質地纖薄,柔軟,耐穿。我就有一條染成紅色的尿素燈籠褲,一直穿著去了浩門農場。年輕時候我也曾趕過時髦,那時沒有別的裝飾、假領子的衣領上有兩道口罩的白線,而口罩系在外罩的懷里面。要是用現在的歇后語形容當年我的屬性是屬塑料袋的“雖然很賤,卻很能裝”。不過話說回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染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尿素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同事見同事,比比尿素褲。前頭日本產,勾子里夾著含氮量的百分數。這個順口溜就非常風趣幽默的形容了當時風靡一時的尿素褲。你穿過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頭發(fā)彎曲喇叭褲,掂著錄音機轉大街到處去</b></p><p> 其實這也算當年奇葩的一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拂到農場。車隊司機因為首先接觸了外面的世界,是他們領導了農場這一波時尚的潮流。忽如一夜間,從未見到過的奇裝異服、蛤蟆鏡喇叭褲、卷曲的發(fā)型大鬢角也挺酷的出現在了農場傳統的大街上。更讓人大開眼界的是錄音機一個比一個高大上,最后大到有了重低音、雙卡八喇叭、交直流兩用10斤重的收錄機。車隊的司機們掂著大功率錄音機走到那里,鄧麗君拉風的歌聲就撒在了那里。場部籃球場的水泥地上震天響的迪斯科、慢三快四步的交誼舞曲著實讓我們這一代人瘋狂了一把。而今這些都是往事都已煙消云散成為記憶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當年風靡一時重低音八喇叭交直流兩用收錄機現在是找不到了,它是銀白色的。而這一臺只是臺用收錄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牦牛甩子以黑色居多,白色的不多見。較之馬尾甩子。牦牛甩子蓬松、輕便,抽人不疼更惹人喜愛。</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4:二十個蚊子一盤菜,帶工都把牦牛尾巴甩</b></p><p> 農場的蚊子大、咬人疼。它們成群結隊、無孔不入的纏著你,就連上廁所也不放過你。人們形容這里是“蚊子的王國”,當然蚊子再大也不會炒一盤菜,只是一個形容詞而已。</p><p> 但其煩人程度不容小覷。工地上,最令人恐懼和難忘的是那些黑云似的蚊蟲在你頭上翻滾。那時沒有特效的避蚊藥,消極防御的措施是農場發(fā)放5尺白沙布纏頭防蚊蟲,后來條件好了又給每個代工干部發(fā)一頂軍綠色的防蚊帽。在這期間老一輩的農場人因地制宜做的防蚊蟲用的馬尾甩子和牦牛尾巴甩子誕生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40多年前的奶瓶兩頭翹可以放奶嘴,后面灌好奶后有一專用橡膠封堵,然后給嬰兒喝奶。</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甘露醇做奶瓶一樣可以給孩喂奶</b></p><p> 奶瓶是專用的,只有省會西寧的大商場才有得賣。一般一個家庭會準備2~3個備用,一旦打碎了,這也難不住有想象力的諾農人,她們會從醫(yī)院找來甘露醇的小藥瓶,清洗干凈套上小奶嘴又是一個別致的奶瓶。我們這些“諾二代”就是在沒有新鮮水果、只有果子露粉的年代里有限度的調劑孩子們的生活。別忘了,那時還有用鹽水瓶子當暖水袋暖被窩的時候。</p><p> 現在不知為什么就跟不上發(fā)展的時代了。到孩子家里是主人吧?說了不算,不是保姆吧?什么活都干。每月還得倒貼工資帶著孩子去買菜。</p><p> 想想當年為生“諾三代”女同事們在農場兩副豬蹄幾只雞,三斤小米加一點紅棗就算是高標準的坐月子了。如今,生個孩子沒有高薪月嫂伺候不踏實,沒有高檔的膳食營養(yǎng)搭配就保持不了身材,嬰兒不游泳、不推拿不夾尿不濕就好像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似的,怎么理解呢?只能用此一時彼一時寬慰自己,父輩和我們活得很失敗,人生晚年活得又一次迷茫了,哈哈哈和你們探討這個問題,你們能說的明白嗎?</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抹辣子一頓飯,在艱苦的年代不是什么天方夜譚,那時候活得很輕松,沒有食品安全防這防那的心理負擔。</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6:油潑辣子也是一道菜</b></p><p> 一碗辣子一個菜同樣在農場人的食譜上有效。早上上班緊張,抓起一個饃再帶點油潑辣子,到了單位將饃放到爐底或爐罩面上,通過高溫烘烤、四面有圪渣外焦里嫩的饃饃就考好了。掰開冒著熱氣饃,再抹上一坨辣子,揪一塊饃沾一點紅油辣子,喝一口茯茶磚熬制的紅茶,精準到饃吃完了辣子油也沾完了。這就是西北人,也是諾農人一頓農場式的快捷早餐。然而越來越整不明白的是,生活好了講究多了,吃納豆、喝酵素把吃進去的病再吃出來。名目繁多養(yǎng)生藥品,養(yǎng)生講座,弄得我們越來越迷失自我,越來越不知道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才能做到食物不相克。</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白刺果、黑枸杞農場北草原、溝渠旁到處都是,據說是秋天“哈熊”的食物。人們到草原挑柴行走時也繞著走,唯恐黑枸杞的汁液破碎了染花了衣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現在開發(fā)利用黑枸杞的花青素,已是人們養(yǎng)生美顏絕佳食品了。</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7:羊圈里面把鮮美的蘑菇埋</b></p><p> 羊糞的異味和蘑菇鮮嫩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造物主卻硬生生把臭和鮮組合在一起,在羊圈里長出鮮美的蘑菇,兩樣看似不搭的東西通過陽光雨露卻能化腐朽為美味,創(chuàng)造了舌尖上的美食,這不能不說是一怪吧?</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水磨一處小湖泊倒映著藍天白云,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就是這么不加修飾地展示著自己的魅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旖旎的西水磨自然風光的沼澤地,葦蕩相連,天藍草碧,水里面有水獺是天鵝、青雁等鳥類棲息的理想場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水磨的蘑菇鮮嫩有濃郁的香味,圖片中的是圓蘑,還有一種雞樅蘑菇更是蘑菇中的極品。</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戈壁灘上也能培育出細菜蘋果來</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青海戈壁灘上只有沙柳包和駱駝草的這個神話已經被老一輩的諾農人打破了。內地人按節(jié)氣種菜就行了,但在寒冷的高原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有時是行不通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為此,在高原晝夜溫差大,沙塵暴肆虐,他們用紅沙柳、蘆葦草編筑防風杖擋風沙,并研究自做大泥碗、用晨掀暮蓋的方法扣在幼菜苗上保溫。從而在大田里成功地種出了茄子、辣椒、芹菜、西葫蘆、豆角和山東大白菜等細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農科所實驗田里種出畝產過千斤的春小麥。這不能不說是人間奇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更不可思議是在70年代農場試栽培蘋果、梨。還是高原寒冷的原因,克服不了果樹越冬凍死的難題,即使有的勉強越了冬,則又死在了春寒料峭的抽枝風上,枝條水分抽干了結果樹還是死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老一輩的農場人因地制宜琢磨采用冬天給果樹先扎果枝然后再壘凍土塊保溫。同時延遲春天過早給果樹開封防寒風抽樹枝水分的方法,率先在配水站、農科所栽培成功了高原紅香蕉蘋果、軟梨。那時如果有機會到果園你會發(fā)現,一排排的不再是果樹,而是一丘丘土堆,土堆里埋的才是果樹,這是一怪呢?還是奇跡?這就證明了在我們偉大黨的領導下,具有拓荒牛精神的諾農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下來的堡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當蘋果花飄香、摘蘋果的時候,果園里都有當年的姑娘、如今的阿奶們爽朗的笑聲和歌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蘋果熟了的時候,摘蘋果的阿奶們笑了。哦!錯了!當年她們都是青春靚麗、亭亭玉立的黃花大姑娘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圖為:右下角笑容燦爛的是周惠姑娘,左上角微笑滿面是高翔姑娘,這是她們在農科所摘蘋果的工地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今周惠已和老公丁基初定居在浙江臺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高翔和老公定居在西寧市。</span></p> <p>  說了這么多,不能不再費點筆墨寫寫西水磨的故事,西水磨也稱天格里,因農場四大隊利用泉水落差,在那建了幾座水磨磨面而得名。這里蘆葦叢生,水道縱橫,水磨周圍的沼澤地里天鵝,天鵝蛋,鴻雁、青雁蘆葦叢中的各種鳥蛋比比皆是。</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生生不息,鳥蛋就是延續(xù)新一代生命的希望。</span></p> <p>  西水磨內有大小泉眼十幾處,泉眼、湖泊、水道相通多有鰉魚。</p><p> 偶見10幾只沒有媽媽守護的小雛鴨在水道上傻傻的嬉戲。看似水面很窄,你以為唾手可得眼看就要逮住了,可是機靈的它們卻集體一個猛子扎進水里,隨即泛起10幾朵浪花、10幾道漣漪擴散著。當你瞪大雙眼還盯著泛起的水花出神、算計著它們究竟還能憋多長時間才浮出水面時,20米之外的渠道里卻鉆出了10幾顆興高采烈絨絨腦袋的黃小鴨,它們甚至還立在水面拍打著沒有羽翅毛的小翅膀,又天性自覺地排好隊伍,嘲弄人似的悠哉游哉地蕩漾在水面上了。可悲的是我還在傻傻的瞅著它們下潛時的水面發(fā)呆,做好了等它們換氣時逮它個正著呢。人啊,有時幼稚犯傻的和古代《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如出一轍的傻得可愛。</p> <p>這個季節(jié)正是野鴨、鴻雁的孵化期,出殼的小野鴨們會追隨著媽媽游蕩在水面上學習生存的技能,游累了也會跳到媽媽的背上,讓媽媽馱著它們在水里漫游。</p><p> 隨著生活日漸提高,農場有了自己的籃球隊,文藝宣傳隊。籃球隊除在農場各大隊學校進行循環(huán)賽,還參加都蘭縣的選拔賽。各大隊的文藝宣傳隊排練的文藝節(jié)目也豐富了農場人業(yè)余的文化生活。</p><p> 西水磨旖旎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自然也成為農場干警幾家人休閑游玩的好去處。</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有了經濟能力的場領導,給農場男女籃球隊員裝備上了鮮艷奪目運動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星期天在西水磨游玩的前排左起:楊波、胡明義,后排左起:李貴、馬超、陳永清。</span></p> <p>  羊圈里的蘑菇,最好陰天或下小雨去采,看到土層有些微微鼓地方便有蘑菇,圓蘑菇肉厚鮮味足,最上成的是雞腿菇,它色白細長味道回味更悠長。</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從西水磨湖里撈捕的小魚,裹上面用油炸便是一道美味的油炸鰉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深邃的銀河還是那樣的星光燦爛,昨天的農場已經有了地覆天翻的舊貌變新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圖為彩燈閃爍的青海諾木洪枸杞科技園區(qū)大樓。</span></p> <p><b>  懷舊的往事如煙,歲月流逝,時光帶走了許多的記憶,但其情難忘,每一次的思念都像一顆小石子投進記憶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漣漪。人老了,沒想到時隔近40年留在心底的記憶,原來還是那么容易喚醒那流金的歲月。</b></p> <p><b>  是誰日夜遙望著藍天,是誰渴望永久的夢幻。難道說還有贊美的歌,還是那仿佛不能改變的眷戀。青藏高原,是安放我青春的地方,也是我女兒出生的農場,更有一路格桑花的芬芳!</b></p><p><b> 農場,或許建設地更加秀麗挺拔,我知道這是歷史向前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就像兒不嫌母丑一樣,我還是懷念以前那淳樸率真地諾木洪農場。真的!不知你們可有這種感想?</b></p><p><b>《歲月匆匆再憶諾木洪》寫完了,感謝美篇所有提名的,和用了照片忘了是誰所照的同事們,我一樣真誠地謝謝你們!</b></p> <p><b> 文章指導: 微笑。</b></p><p><b> 文字校對: 沙棗。</b></p><p><b> 2020年7月18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洛南县| 远安县| 长宁区| 武汉市| 馆陶县| 石柱| 张北县| 定日县| 称多县| 灵丘县| 黄浦区| 二连浩特市| 防城港市| 临泽县| 彩票| 大名县| 清原| 平利县| 富民县| 志丹县| 巫溪县| 万安县| 慈溪市| 长治市| 墨竹工卡县| 福建省| 松阳县| 柳河县| 华亭县| 驻马店市| 赤城县| 普格县| 开化县| 锡林浩特市| 甘孜| 汶川县| 磐石市| 郁南县| 二连浩特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