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蘭州504廠曾經的神秘在于它是我國核燃料生產的搖籃,為我國的“兩彈一艇”提供了合格的裝料,也為兄弟廠輸送了大批的技術骨干和技術人才。帶著這樣的光輝,504人走過了近三十年的輝煌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504廠主廠房。</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攝影)</p> <p class="ql-block"> 很多504人直到退休也沒能見過他們為之服務幾十年的主廠房內是什么樣的,主機是什么樣的。</p><p class="ql-block"> 我母親就是這些許許多多504人中的一個,她一直在電話站工作,曾經給距離主廠房核心生產區最近的哨兵崗位修理更換過電話,但一直到她退休也沒有進入過主廠房內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一看為我國核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鈾濃縮生產廠房。</p><p class="ql-block"> 在我母親退休了很多年之后,她才實現了這個愿望,在退委會組織的一次離退休職工參觀活動中,她第一次看到了曾經是504廠最高保密級別的氣體擴散機機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主廠房內氣體擴散機機組。這些機組與廠房如今已不復存在,遺址已列入國家工業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p><p class="ql-block">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在“保軍轉民,寓軍于民”探索中,504人又走過了三十多年艱難的“二次創業”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64年4月鄧小平來504廠視察時在三段內保健食堂門口的合影。如今這里已列入國家工業遺產名錄。</p> <p> 作為第二代504人,我們是父輩們踐行“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組成部分,是他們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也是第二次創業的踐行者和主力軍。當我們自己走過了奉獻青春之路時,才咀嚼出父輩們的艱辛,體會到504今天的不易。因此,我們和父輩們一樣,珍惜504的歷史,熱愛這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土地。</p><p> 在這一集,我只是把目光放在了我的生長環境里,以我個人的眼光和角度,來透視一些504人的共同記憶,對于一些敏感年代的敏感事件,我謹遵父訓不再提及,只展現那些有趣味而美好的記憶。</p><p><br></p><p>??圖為2010年504廠生活區遠眺。</p><p>(王康攝影)</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67年到1969年期間,我家住在31樓2單元,與另外一家人合住在二樓6號,我家住在北面有陽臺的那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2014年的31號樓一角。</p> <p> 那是我的幼年時期,印象里有母親在抽屜上蒙塊布繡毛主席戴軍帽的那張正面畫像;還有我家有個藍色的搪瓷臉盆,底子上是一艘巨輪行駛在大海上,盆邊上有一排紅色的字:大海航行靠舵手。這個臉盆伴隨了我們家很多年;另外就是我跟隔壁家的兒子一起,把我們各自家的木制四腳臉盆架放倒當架子車,一人推著一輛在我家和他家來回亂竄。他家的臉盆架是黃色的,我家的是棕紅色的,那時候,這些家具都是從公家領用的。</p><p><br></p><p>??圖為不久前我在一個朋友家拍攝到的跟我家當年一模一樣的這個搪瓷臉盆,它喚起了我很多年幼時美好記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04廠曾在1968年2月至1973年8月實行了長達五年的軍事管制,接管504廠的部隊是空軍2812部隊(高炮一師)。很多504人應該對2812部隊這個番號有記憶,他們的師部就設在招待所大樓里,軍官家屬則都住在招待所對面的22號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為2003年的招待所大樓(現已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 22號樓前的廣場最早曾經是露天電影院,兒時的很多電影都是在這里看的,印象深刻的有《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火車司機的兒子》等朝鮮電影,還有《平凡的崗位》、《戰斗的早晨》、《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電影,《神秘的黃玫瑰》、《橡樹,十萬火急》、《斯特凡大公》等羅馬尼亞電影,《阿福》、《回故鄉之路》等越南電影。</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那些拿著小板凳早早地去占地方、演出前在銀幕上出現的各種手影和飛舞帽子的情景,肯定給從那時候的走來的不少504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冬天作者在足球場的留影,身后是22樓,在三層還隱約可見掩蓋的標語,在我的記憶里曾經寫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為適應軍管的需要,那時候504廠各車間都按照軍隊的連排班進行管理,甚至連生活區家屬樓也按照不同的連隊進行分配,以男方為主同一連隊的統一居住在同一家屬樓里,于是就有了1969年的全廠大搬家。</p><p class="ql-block"> 搬家那天我記得生活區非常熱鬧,大家都把床鋪家什搬到了樓下,等待各連隊的車輛和人員統一搬運到分配好的家屬樓去。</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屬于機關干部被安排到了27號樓,從那天起,我們家在27號樓一直住到1981年,在那里我度過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2005年作者(左)與1977年隨父母調往903廠的發小建海重逢時在27號樓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27號樓的北角,小車班的后面,還有一個504人曾十分熟悉的部隊在那里駐扎過,那時稱為“燈營”,隸屬于蘭州軍區高炮十四師,部隊番號為86821。</p><p class="ql-block"> 我們27樓距離“燈營”最近,見過他們訓練時在夜晚開啟過巨大而明亮的探照燈;路過他們的營房聽到過他們發電報的滴滴答答聲;圍觀過他們改善伙食殺豬的整個過程;還見識過他們給一匹在解放戰爭中立過戰功的老馬喂餅干的情景。另外,那個十分友善的司務長還給我們分吃過壓縮餅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不過我們27樓的那些孩子可做了不少對不起部隊的壞事:在他們的通訊兵進行布線作業時,我們常常埋伏在附近,等他們離開之后,我們學著《南征北戰》電影里民兵樣子剪斷了電話線;部隊每年八九月份都會拉到山上集訓一段時間,那時候他們的營房就成了我們破壞的目標,房頂的油氈、竹棍被我們揭掉、抽離用于燜土豆,韌性好的竹棍被我們做成了弓箭,營房之間的隔墻被我們掏出孔洞,在里面開展了“地道戰”,最后連營房支架的角鐵,也被我們做成冰鞋、冰車之類的了,等到部隊回來的時候,面對營區的殘垣斷壁,他們實在沒有想到我們這些孩子的破壞力如此巨大,竟然沒有給他們留下一間完整的房間。</p><p class="ql-block"> 呵呵,我相信跟我一個樓的那些發小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一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的“八一樓”和27樓鳥瞰。</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帥哥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善良的司務長,在昨天我收到了他在我文章后面的回復,通過他的題圖照片,我一眼就認出他就是當年的那個司務長。感謝網絡讓我們四十多年之后還能隔空相見,他當年送給我的手槍子彈殼曾經一直是我童年“百寶箱”里壓箱底的收藏。??</p><p class="ql-block">(作者添加于2021年5月17日)</p> <p class="ql-block">??這是司務長在我文章后面回復中對504的美好祝福。在這里我祝福司務長健康快樂,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作者添加于2021年5月17日)</p> <p> 那時候晚飯后,我們先出來的孩子會相互挽在一起邁著德國鬼子的步伐,喊著“東家的孩,西家的孩,吃飽了飯,沒事干出來玩”,等孩子越來越多之后,開始分成兩伙,玩官兵抓盜賊,我們簡稱為“官兵盜”。到晚上九點,廠里的大喇叭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播送完之后,“國際歌”的樂曲響起之時,就是家長們開始招呼孩子們回家的時刻了。</p><p> 那些年上房頂掏鳥窩,去馬泉山鉆“土匪洞”,沿著大溝到黃河邊野游,爬醫院墻頭偷棗是我們童年干得最危險也是最刺激的事情。</p><p> 我對27號樓記憶最深的是樓前的那條大溝和每次大雨后的滾滾洪水;還有樓后的小廣場和那片棗林以及樓下徐老師家傳出的笛子聲和他家那條靈性十足名為“黑子”的大黑狗。</p><p><br></p><p>??圖為2005年作者的發小建海28年之后重回504時在醫院橋頭與他妻子留影。左側為“八一樓”,就是當年的“燈營”所在地。右側是馬泉溝,我們小時候稱為“大溝”。</p> <p>??圖為1980年暑假時作者用自制的針孔照相機拍攝的發小們在馬泉山上的情景。(從左至右分別是麟、金超、強和慶宇。)</p> <p>??圖為1980年暑假,作者用自制的針孔照相機在馬泉山上拍攝的發小麟和強。</p><p><br></p> <p> 大概在1974年至1975年期間,504廠各單位輪流出工擴挖防空洞,我母親曾在21號樓后面的豎井參加過單位組織的挖掘運土工作。在我們27樓旁邊的26樓西側,就有一個豎井在作業(大約在后來實習工場的大門入口處),另外,在對面大溝的西側、醫院傳染病房東側也有一個豎井在作業,我們上小學期間每到星期六下午的勞動課,都會用自己的書包從這里運土去墊小學西側的操場。</p><p> 每年的防空演習,我們附近樓里居民都是從小學西側的入口進防空洞的。1975年暑假,我和樓里的幾個小伙伴曾經學著阿爾巴尼亞電影《勇敢的人們》里的鏡頭,一起結伴下到了26樓西側的豎井里去“探險”。我們打著昏暗的手電,沿著漆黑無比的防空洞一路朝東走了很遠,最終走到了中學排球場的那個豎井,我看見豎井里掉落了幾個排球和籃球,不過因為洞口有鎖著的鐵柵欄,我們根本就拿不到。</p><p> 最遠的一次“探險”,我們曾經走到了馬泉山的那個出口,但是也是被鐵柵欄鎖住了,最終我們只好又原路返回了。那是我童年時的一段比較深刻的記憶。</p><p><br></p><p>??圖為2016年的26號樓(右)和27號樓(中)以及實習工廠(左),現已全部拆除。圖中高樓(G7樓)的原址就是原來“八一樓”的位置。</p> <p> 在504廠的隔壁,曾經有個跟我們廠一樣同屬二機部的廠叫“紅星機械廠”簡稱“紅星廠”,據說以前是從沈陽機械廠調過來的,以后又改稱“471廠”,與504廠同屬核工業部,后來471廠又歸屬到了中核建設集團,504廠則歸屬到中核集團。</p><p><br></p><p>??圖為2013年471廠生活區遠眺。</p> <p> 按照地方行政區域劃分,紅星廠生活區叫新和路,504廠的生活區叫新安路,因此我們通常稱紅星廠為新和路,但是紅星廠的人稱我們504為“福利區”,這其實也源于我們自己對504生活區的正式稱呼。</p><p> 我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與紅星廠的同一代人似乎相處得并不和諧,經常會互相堵截去對方生活區的子弟,動輒就會發生打斗。</p><p><br></p><p><br></p><p>??圖為2015年471廠家屬區一角。</p> <p> 那時候有首不知誰改編的兒歌在504子弟中頗為流行,是我們一見到紅星廠子弟經常掛在嘴上起哄的詞:西葫蘆的瓢,瓢瓢瓢,騎著破馬,扛著破槍,到了戰場就交槍。</p><p> 其中“西葫蘆”指的就是“新和路”,也許是來源于“新和路”跟“西葫蘆”的發音有些類似。</p><p> 這首兒歌剛流行的時候,紅星廠子弟并不清楚是對他們的起哄,等他們弄明白之后,504廠的子弟去紅星廠的時候,也會被他們的子弟用這首相同的兒歌所起哄,只不過第一句變成了“福利區的蛆,蛆蛆蛆”了。我相信,跟我同時代的許多人一定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p><p><br></p><p>??圖為2018年471廠家屬樓(右側)。如今這些建筑已經拆除,原址上正在修一條路。</p> <p> 在1974年以前,504廠的商業活動中心主要集中在2號樓前后、1號樓和3號樓(托兒所)之間,這里有照相館、副食商店、廢品收購站和煤廠。</p><p> 以后在俱樂部東側新蓋了副食商店,原來的副食商店就變成了自行車修理鋪,后來歷經金河燈具廠門市部、金河商店、金河公司辦公室,南側歷經廢品站、自行車修理鋪、張三牛肉面館等變遷,最終被拆除,原址上建成了今天的57號樓和58號樓,煤廠則變成了今天的菜市場。</p><p><br></p><p>??圖為2014年的菜市場入口。左側是1號樓,右側是57、58號樓。</p> <p>??圖為2003年的煤廠。</p> <p>??圖為2014年的菜市場(原址為煤廠)。</p> <p> 在3號樓(托兒所)與4號樓之間有一排平房圍成的院子,那里曾是糧站所在地,西邊靠馬路那排平房曾經是郵局和銀行,后來成為10車間辦公室。這一帶也歷經車棚、張三面館以及各種飯館的變遷,原址上如今已建起76、77號樓和停車場。</p><p><br></p><p>??圖為2004年糧站南側、4號樓前,一棵被狂風刮倒的沙棗樹。左側為13號樓。</p> <p>??圖為2015年76、77號樓遠眺。</p> <p>??圖為2015年77樓后停車場(原址為糧站的糧庫)。</p> <p> 以前的4、5、6、7四棟樓現已被徹底拆除,變成了今天的東川鎮體育場。</p><p><br></p><p>??圖為2016年的4號樓,右側是5號樓。</p> <p>??圖為2016年拆除中的6號和7號樓。</p> <p>??圖為2017年在4、5、6、7號樓原址上修建體育場(左側)時的情景。右側是10、11、12號樓拆除后的地貌。</p><p>(熊春艷攝)</p> <p>??圖為2018年的504體育場(現已劃歸地方成為東川鎮體育場)。</p> <p class="ql-block"> 在原來的8、9、10、11、12、17樓圍成的場地中間,有最早的504廠百貨商店及其庫房。以一條小馬路為界,西側是百貨商店,東側是鐘表、電器修理店、小商店和庫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開始對外出租,歷經各種飯館的變遷之后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72、73號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百貨商店的位置。</p> <p>??圖為2003年一月72、73號樓修建時的情景遠眺。</p><p>(王康攝)</p> <p> 我童年時小商店是晚上對外營業的,母親在晚上單位組織的政治學習結束后常帶我到這里喝汽水。父親的手表和收音機也曾在這里的修理鋪修過。在庫房入口右側的房子,曾經一直是廠里打煤油的地方,小時候用過煤油爐、煤油燈的我記憶猶新。</p><p><br></p><p>??圖為1991年504廠百貨商店柜臺。</p> <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17樓之前,鍋爐房西側,曾有過一個食堂,叫“保健食堂”,也稱為“二食堂”或“小食堂”,那是需要有保健菜票才能在那里打菜的。在它的西側有個“營業食堂”是對外營業的,我童年時曾在那里吃過包子、餛飩,那味道絕對是一流的,至今想起來仍口水直流。</p><p class="ql-block"> 小食堂后來曾變為面包房,以后還被分隔成很多屋子出租,有火鍋店、商店、飯館什么的;營業食堂后來也被承包變成過綠洲餐廳、印刷廠、歌舞廳、牙醫診所之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副食商店和大、小食堂所處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在小食堂的東側、鍋爐房的對面,曾經有排平房,北頭有個房間“家屬革命化”的家屬們曾經在這里崩過一段時間的爆米花,后來變成打牛奶的地方,我在這里曾占地排隊給妹妹打過牛奶,八十年代成了眼鏡鋪。</p><p class="ql-block"> 中間有個房間曾經是烙餅鋪,童年時用自己家的面加上手工費在這里換過大餅,我相信很多人還有這個記憶。后來這里成了包子鋪。南頭有個房間我印象里曾有個裁縫鋪。</p><p class="ql-block"> 小食堂最南邊那一排房子后來都曾出租成為飯館一類的,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大孟火鍋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小食堂門前。</p><p class="ql-block">(王強攝)</p> <p class="ql-block"> 小食堂的下邊(北面)就是1974年以后建成的副食品商店,后來也曾經變為歌舞廳、藥店、牛肉面館、花鳥魚鋪什么的,它的后面的倉庫也曾經變成了飯館、烤肉店之類的,一度成為504的飲食文化中心。2016年這些建筑被徹底拆除,原址成為今天文化廣場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的副食商店。</p><p class="ql-block">(王強攝)</p> <p>??圖為1991年副食商店柜臺。</p> <p class="ql-block"> 副食商店的東側,曾經是職工大食堂所在地。我在1973年至1978年上小學的時候,就是在這個食堂自己打中午飯吃。那時候社會風氣非常好,我們吃完飯就把飯盒洗干凈放到窗臺上,第二天再來打飯,從未出現過飯盒被盜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這個食堂及其周圍附屬的倉庫也歷經過出租變成過飯館、面館、錄像廳等等,后來和14、15、16號樓一起被徹底拆除,原址上建成了現在的70和71號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6年504廠生活區平面圖局部,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本文前面所述的建筑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為1995年的大食堂(圖中箭頭所指的建筑)。</span></p> <p>??圖為2020年的70號樓南側(大食堂舊址)。</p> <p> 上一集我曾提到過鍋爐房,那里曾是給504人提供飲用熱水的地方,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幾乎每天都是從這里給家里打開水。以前門口旁還曾有過一個高高的煙囪,鍋爐房后面有過一個市場和13號單身樓。</p><p> 后來,這里及其周邊也歷經過被服廠、豆腐廠、飯館、煙酒門市部、牛肉面館、新安路市場等多次變遷,如今所有建筑已經蕩然無存,規劃中是個停車場。</p><p><br></p><p>??圖為2016年鍋爐房和菜市場及13號樓舊址(下方空地)。</p><p>(馬俊芳攝)</p> <p> 1981年36號樓竣工之后,原來的照相館、郵局和銀行搬遷到了這里。我家也從27號樓搬到了這棟樓,一直居住到1985年,在這里我度過了我的高中階段。</p><p> 36號樓原址是一個水塘,我小時候曾在這里玩過,在它的東邊曾有個尖頂平房,504廠最早給職工換煤氣罐先是在33樓廣場,后來又轉移到這個平房。記得那時要等到很晚,快要天黑了拉煤氣罐的車才到,人很多很擁擠,等拿到自己家煤氣罐回家后天都黑了。</p><p> 這個尖頂平房拆除后,原址上蓋起了504廠第一棟商品樓——48號樓。</p><p><br></p><p>??圖為2003年36號樓及后院情景。前方是48號樓。</p> <p>??圖為2020年的48號樓。</p> <p> 1983年旱冰場落成之后,這里成為504廠當時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我和很多同學都有過晚自習逃課來這里滑旱冰的經歷,蘇小明的歌聲伴著滿場冰鞋的嘩嘩聲,構成了那個時代最為美妙的旋律。</p><p> 那時候的旱冰場,不僅吸引了廠內的青年男女,也吸引了周邊不少廠礦子弟,想買張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引起過數次打架斗毆事件,我想跟我同齡的人一定還有這些記憶。</p><p><br></p><p>??圖為1983年夏天作者(左)與發小“揚斯基”在旱冰場溜冰時的留影。</p> <p>??圖為1986年的旱冰場。(王強攝)</p> <p> 其實在這個旱冰場之前,這里曾是高低杠、雙杠和秋千場地,有幾年冬天,工會把這里澆成了水冰的滑冰場供職工滑冰。我小時候就穿著自制的木板鐵絲冰鞋在這里滑過水冰,不過讓大孟還有老段給扔出去過好幾回。??</p><p><br></p><p>??圖為2004年的旱冰場俯瞰。</p><p>(王康攝)</p> <p> 504廠的38號樓,也是504廠的標志性建筑,上面的電視轉播塔曾是504廠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以前有彩燈裝飾,每到節日都會打開烘托節日氣氛。</p><p> 1982年38樓竣工后,我在高中放學回家時路過該樓,親眼目睹了銀白色的鐵塔吊到樓頂的過程。</p><p><br></p><p>??圖為1986年的38樓電視塔。</p><p>(王強攝)</p> <p>??圖為2002年春節焰火下的504電視塔。</p><p>(劉濱宏攝)</p> <p>??圖為2020年7月18日,伴隨504人38年的電視塔被拆除,徹底從504人的視線中消失了。</p><p>(熊春艷攝)</p> <p> 1985年我家從36樓搬遷到了44樓。當年這個地方是小車班的一個封閉的地下油庫,我小時候曾鉆進去玩過。</p><p><br></p><p>??圖為1986年的廠班車候車處。右側是44號樓,左側是足球場,遠處是27號樓。(王強攝)</p> <p> 作為土生土長的504子弟,我們記憶最多的肯定是子弟學校的生活。</p><p> 我是1973年3月進入小學的(那時候是春季招生),記得教室的正中掛著毛主席像,兩邊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鮮紅大字,老師進門喊“上課”,班長喊“起立”,大家起身站穩之后,班長繼續喊“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然后大家立正仰望前方的主席像,全班集體高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樣的場景幾乎除體育課之外每節課都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有“儀式感”。</p><p><br></p><p>??圖為1994年子弟小學一角。</p> <p>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年學工學農學軍學黃帥,批林批孔批鄧批宋江。一是請工人師傅上講臺讓他們講課,二是出去參觀工廠(我們去的是十號大院)、農村(我們去的是馬泉村),聽工人師傅農民伯伯憶苦思甜,三是到軍營觀看軍人戰備訓練(我們去的是警衛營),四是參加包括挖土墊操場、過河北打棗、挖樹坑、種地等等的勞動,五是參加“故事會”、“理論小組”以及各種表演包括繪畫、詩歌、演唱等等,盡管如此,實事求是的說,我們每天的文化課還是照常進行的。</p><p><br></p><p>??圖為1994年子弟小學校園一角。</p> <p>??圖為1994年子弟小學的小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全校師生有一千二百多人,一開運動會各個班的人能圍滿整個操場,那個場面確實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二十年后,我曾去看過女兒的一屆運動會,所有人只圍了三分之一操場不說,還只有稀稀拉拉為數不多的觀眾,內心不禁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運動會,全校各個年級抽調了四百余人組成的以《黨的光輝照亮了我們心田》為主題歌的大型團體操表演隊,在運動會之前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用課余時間開始訓練,總導演是王平老師。</p><p class="ql-block"> 我那年有幸參加了團體操表演,我們男生身著白襯衣藍褲子手持用竹棍和彩紙制作的半圓花環組成移動的花海,女生身著白襯衣和粉色背帶裙手持兩個紙質紅色花球組成盛開的花蕾。</p><p class="ql-block"> 因為身在其中表演,我們看不到最終的表演效果,但我可以肯定很壯觀,只是在我們正式表演那天,有一個環節因為女生不愿往男生那邊靠,而男生也不愿往女生那邊靠,致使應由男女生共同組成的封閉人環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缺口,這是我記憶中那次團體操的唯一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在小學操場舉行的504廠第十五屆職工運動會開幕式。</p>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全國人民陷入了悲痛之中。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真的無法體會什么是舉國哀痛。</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我們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課堂,與往常不同的是課堂里一片安靜,沒有了往日的那種喧鬧,大家都摒心靜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老師來上課。</p><p class="ql-block"> 那天第一節課是數學課,在上課鈴響后等待了約十幾分鐘,擔任我們珠算課教師的邢老師,踉踉蹌蹌地走進了教室,滿臉淚痕抽泣地看著我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全班同學頓時放聲大哭,教室里哭聲一片。</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的語文課悲傷繼續蔓延,紅著眼睛的班主任劉老師拿著報紙說學習訃告,他自己念了一段哽咽地念不下去了,就讓班里學習好的同學挨個念一段,但是跟他一樣,那些同學也沒有一個念下去的,無一不在中途哽咽到無法繼續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的所有課程包括體育課都是在教室念報紙上的訃告,那種情景真的是令人終身難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76年9月10日人民群眾悼念毛主席的場景。(轉自百度)</p> <p> 金秋十月,“四人幫”被粉碎的消息傳來,504廠也舉行了盛大的游行,全廠各個單位都組織職工涌上了街頭,大家敲鑼打鼓手持彩旗,圍著504廠的主要街道轉圈圈,那個場景宛如翻身解放一般令人難忘。</p><p> 我們那時候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游行隊伍,呼喊著打倒“王張江姚”的口號,那時候,有些同學甚至不知道“王張江姚”具體是誰,有人甚至喊出“打倒葉劍英”的口號,鬧出了不少笑話。</p><p> 那天的游行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了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四車間發明的那個“氧氣炮”,成為游行隊伍里最顯眼的“明星”,在卡車緩緩的行進中炮管發出隆隆巨響的同時還噴出炫目的火焰。</p><p> 另外就是游行路過14號單身樓的時候,看見一樓墻裙上不知是誰用白色石灰水寫著的“槍斃王洪文,油炸張春橋,絞死江青,活埋姚文元”大字標語。</p><p> 后來,廠里還在俱樂部后舞臺召開了“四人幫”罪行控訴大會,我們被安排在學校教室里,通過教室的喇叭全程收聽了控訴大會的內容,很多文革中的受害者和受害者的親屬,聲淚俱下地控訴了“四人幫”及其在504廠的代理人的罪行。</p><p> 控訴大會從下午一點一直持續到了晚上七點半,是我們這一生中參加的會議時間最長的一個會,我想很多人應該還有這個記憶。</p><p><br></p><p>??圖為1976年華國鋒和葉劍英在天安門城樓上。(轉自百度)</p> <p>??圖為1976年10月北京的游行群眾。(轉自百度)</p> <p>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各種紀念毛主席的活動幾乎沒有中斷過,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1977年初(元旦還是春節我忘了)全廠在俱樂部后面舉行紀念毛主席的文藝匯演,并在全廠廣播中實況直播。我們年級表演的是大合唱《紅小兵永遠懷念毛主席》,因為不是紅小兵,我無緣那次合唱,不過在臺下看著我的大部分同學在臺上的演出心里是充滿羨慕的。二是1977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年級再次登臺表演大型詩朗誦《紅井碑》,我終于有了一次登臺的機會,那首詩的主題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總導演是張衛東老師。不過我是一百多個表演者里面唯一沒有戴紅領巾的學生。</p><p> 呵呵,按那時的標準,應該說我是個“問題學生”,屬于那種調皮搗蛋系列的,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的班主任劉老師早已想不起我是誰了,在他眼里,我是一個有“問題”也能“猜出問題”的學生。</p><p><br></p><p>??圖為1994年子弟小學的后舞臺。</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1978年9月二機部劉偉部長來504時與小學教職工和部分學生在教學樓前的合影。下數第三排右二就是我小學時的班主任劉萬讓老師,此時的我剛告別小學進入初一。</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原本應該畢業的我們繼續在小學呆到了6月份,是為了適應全國秋季招生的改革,那年6月份我們成了504廠首批考試入學的小升初畢業生,我們之前都是直接升入初中的。9月份我們按照入學考試成績首次進行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劃分而進入了子弟中學,后來因為部分家長的強烈反對,第二學期我們又取消了重點班并重新打亂分配了班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們上初中的時候,趕上</span>了科學的春天到來,向“四化”進軍、向科學進軍、把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宣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莫讓年華付水流”是那個時期的主旋律,不管怎么說,那時候學習的氣氛還是很濃厚的。</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經常組織參加各種學科的競賽活動,每次競賽考試之后,我們年級走廊的墻壁上都會貼滿各科的競賽題及其答案,吸引大家利用下課時間去把它抄寫下來,作為自己的學習參考。</p><p class="ql-block"> 我在初三和高一時曾有幸兩次代表學校參加過蘭州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不過只有一次獲得過三等獎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另外,那時候學校經常包場電影,那些年的幾乎每一部經典電影我都是通過學校包場看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64年數學組的老師在子弟中學教學樓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上初二的我在中學三樓圖書館借了一本名為《自制照相機》的書,按照上面的內容,自己利用廢舊材料自制了一臺針孔照相機,裝上120膠卷后竟然真的能照出相來,可惜那時候不了解針孔大小與焦距之間的關系,清晰度不是很高,但在那個時候自己已經感覺很滿意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那臺照相機曾經代表504中學參加了蘭州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覽,504中學同時送展的還有一臺自制的電子琴,是物理組老師用一臺報廢的腳踏風琴改裝的。開展那天,我和學校的部分師生來到了在五泉山山腳下的青少年宮展覽室,親眼看到了寫有自己名字的照相機擺在一個展臺的主要位置上,心情特別激動。展室的一個女工作人員,還用504中學送展的電子琴,彈奏了一首當時十分流行的曲子《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那一幕我至今難以忘懷,正是這臺物理老師自制的電子琴,激勵我后來走上了自學無線電和電子技術之路,并在四年之后用家里的一臺鳳凰琴成功地為妹妹改制成了一臺電子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0年夏天作者用自制的針孔照相機拍攝的馬泉山下的風景。</p> <p>??圖為與當年物理老師改制成電子琴所用的一模一樣的腳踏風琴。(轉自百度)</p> <p>??圖為與當年作者改制電子琴所用的一模一樣的鳳凰琴原貌。(轉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感覺教育改革的春風經常光顧我們這一屆學生,1980年9月,504中學增設初三,我們這屆成了首批初三學生。1981年7月,504中學第一次實行高中考試入學擇優錄取(之前是直接升入高中的),我們又成了首批憑入學考試成績進入高中的學生。1983年,504中學第一次開設高三(之前只有高二),我們這屆就又成了高三的首批學生。不過,因為這一年學校沒有應屆畢業生,就從我們這一屆選了一批學習很牛的學生參加了這一年的高考。</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我們高考是要經過預選的,只有通過了五月底預選考試的人才能參加七月份的高考,如果沒有通過預選考試劃定的一條杠杠,你就無緣高考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高考,我們這一屆的同學鄒蘭芳,以甘肅省文科兼報外語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成為504廠第一個獲得甘肅省第一的高考考生,受到了504廠的表彰和獎勵,并載入了504廠的史冊(廠志)。</p><p class="ql-block"> 鄒蘭芳后來取得阿拉伯語系阿拉伯語言文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在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任教,是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阿友好協會理事,著有很多阿拉伯文學方面的學術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鄒蘭芳在埃及的照片。(轉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我們高中正常畢業的時間被遲滯到了1984年6月,比我們的上一屆畢業生晚了兩年半。那年9月,無緣高考的我進入了504廠首屆在廠里創辦的技校,學習鉗工專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6年的培訓大樓,我的兩年技校生活就是在這里度過的。</p> <p>??圖為1985年作者(后左二)與技校《青春之火》迪斯科表演隊部分成員演出之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技校畢業后,我分配到了504廠第九車間,正趕上504廠“保軍轉民”的大潮,跟我的很多同輩人一樣,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投入到了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88年作者(后排右五)與九車間部分同事在車間花園的合影。</p> <p>??圖為1987年九車間為黃河啤酒廠生產的不銹鋼容器。</p><p>(王強攝)</p> <p>??圖為1987年九車間壓力容器生產廠房。</p><p>(王強攝)</p> <p>??圖為1987年的九車間機加工車間。</p><p>(王強攝)</p> <p>??圖為1990年作者在操作X光探傷設備時的情景。</p> <p>??圖為1992年作者(后右三)與九車間職能團支部部分成員在五泉山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4年至2009年我有近十五年的時間在宣傳部電視臺工作,以一個電視記者的身份見證和親歷了504廠二次創業的曲折發展和艱難進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95年作者(左)與同事工作時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張德松攝)</p> <p>??圖為1998年作者(右)和同事在504廠建廠四十年慶祝活動現場拍攝視頻。</p><p>(劉濱宏攝)</p> <p>??圖為2000年作者(右二)和宣傳部同事與時任廠長陳寶欒(右五)在504工程廠房留影。</p><p>(張德松攝)</p> <p>??圖為2001年作者(中)和同事們在俱樂部的“慶祝建黨八十周年文藝匯演”演出現場向全廠電視觀眾進行電視直播。</p><p>(劉濱宏攝)</p> <p>??圖為2002年作者(下一)和同事在俱樂部電視直播現場。</p><p>(劉濱宏攝)</p> <p class="ql-block"> 2009年6月因工作調動我進入了一車間,在特種作業崗位上工作了十一年之后,于2020年7月結束了在504廠三十四年的工作,提前退出了工作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2014年作者(右一)在科技成果發表會上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席大順攝)</p> <p class="ql-block"> 我愛懷舊,也可能是因為我不敢期待未來,所以選擇回望來尋找寄托,并固執地認為過去的歲月蘊含著真理和啟示,那些逝去的時光必然不會白白流失,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給你以堅持下去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2016年504廣場俯瞰。(王康攝)</p> <p> 如今的504廠已經褪去了曾經的神秘面紗,正式打出了“蘭鈾”的旗號,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了發展之路。</p><p> 作為504人的第二代,我雖然也已退出了工廠發展的歷史,但我仍然會以504人的身份,繼續關注并期待我們的工廠能夠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p><p><br></p><p>??圖為2020年504廣場俯瞰。</p><p>(劉濱宏攝)</p> <p class="ql-block">后記:我的“老照片:504記憶”一、二兩篇文章發布不到一年,多次受到關注,并且收到了許許多多我的長輩、前輩、親人、同事、同學、朋友以及一些素不相識但卻和504有緣的人點贊、獻花、打賞和祝福,不少人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因為無法一一回復,在這里我增添一段,對大家的熱情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p><p class="ql-block">按照許多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已經對文章進行了多處修改和擴充,如果有人找不到或看不到這兩篇文章,可以在“今日頭條”APP中直接搜索“504記憶”就可以找到。</p><p class="ql-block">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文章中提到的那個善良的燈營司務長,竟然也看到了我的文章并在文后的回復中深情地祝福了504廠,幾十年過去了,有不少當年駐廠部隊的軍人依然眷戀著這片他們曾經貢獻青春的地方,這次修改我特意把司務長的照片和回復添加進了文章中,以表達我對駐廠部隊軍人的崇敬!</p><p class="ql-block">歲月綿長,人生短暫,我們因504而結緣,因504而相識,因504而難忘彼此,又因504而輾轉于江湖,悲喜苦樂無不融于對504的難解情緣之中,因此,我在這里深深祝福那些與504有緣的人們一生平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黄骅市|
佛坪县|
岑巩县|
宜宾市|
苏尼特左旗|
韶山市|
南川市|
新和县|
开封县|
禹州市|
安阳市|
阳山县|
新郑市|
贵州省|
开平市|
全州县|
肥西县|
新昌县|
周宁县|
句容市|
广宗县|
班戈县|
石渠县|
巨野县|
秦皇岛市|
内丘县|
大邑县|
汝城县|
栖霞市|
淮北市|
贡山|
思南县|
宝山区|
墨玉县|
大方县|
阿尔山市|
五家渠市|
汕尾市|
石河子市|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