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一</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過去沒寫過楚簡,如今一上手,立時感受到它的魅力,有一種心動的感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戰國時期,諸侯分立,各自為政,因而形成了“ 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象。</b>楚國長期稱雄于南方,勢力范圍約在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從地理位置與環境來看,東南接大海、南嶺,西北到中原腹地,地域寬廣,又與群蠻、百濮為鄰,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封閉性,尤其是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融入,加之區域內原始宗教文化的滲透,因而呈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風貌,以至于形成神秘奇譎、浪漫瀟灑、楚風楚韻的文風,反映到楚簡上,別有一番滋味。</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建國后出土的楚簡不少,主要在湖南長沙五里牌、仰天湖、楊家灣等,河南信陽長臺門關、新蔡葛陵,湖北江陵的望山、藤店、天星觀、雞公山,隨縣曾侯乙墓等地,曾先后發現二十多批的戰國楚簡。上海博物館、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單位,也從香港等地先后搶救了不同數量的戰國簡,雖然這些楚地出土的竹書有其他六國文字的因素,一般習慣上都稱之為楚簡。</span></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這些楚簡獨具的藝術特色,我將之歸納為“楚簡風流”,其理由如下:</b></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楚簡變通古體字,豐富、增強了書體的表現力。</b>楚簡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甲骨、金文的基礎上,各諸侯國文字自創自立,易打上本土的印記。楚簡所用字體,從上古文字演進而來,但繁字簡字,異體別體,悉數取來,被統一在楚地風格之中。雖說不易辨識,但顯得豐富多彩,表現力增強。而純上古字體,字數少,應用時重復頻率高,束縛了書體的藝術表現力。2.書體流美飄逸,風格高妙。楚簡乃“楚楚動人”,說龍翔鳳凰,姿態萬千也好,說舞女長歌善舞,婀娜多姿也中,說是巫術顯靈,玄奧神秘也罷,總之是結體奇異,姿態優美,疏朗雋秀,嫵媚風流,讓整體風格還是統一的,望之賞心悅目。3.筆法技巧詭異多變,線條圓轉流利,擅用曲線,多施側鋒,筆速迅疾,干脆利落,不加修飾,節奏變化強烈,這種豐富的用筆,成就了“楚簡”新體,給人以新鮮的感覺。</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二</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秦簡與楚簡為同一時期,是戰國秦國及秦始皇統一后仍在使用的文字。由于書寫便捷的需要以及藝術思想開放的大勢,篆書開始向隸書過渡。</b>史上一般稱之為秦文隸變。1975年湖北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1986年在天水市出土的《放馬灘日書秦簡》等,都帶有明顯的隸變特征。</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秦簡由篆向隸的轉變、過渡,主要的是為了書寫的快捷與便利。</b><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從出土的秦簡來看,字體較長,既有篆書特色,又有隸書萌芽,把平正婉轉簡化為半圓,把本該圓轉的變為方折,有的橫畫快速掠過,延伸字尾,在快捷行進中形成了起筆重駐、收筆輕提,當為漢隸“蠶頭燕尾”的雛形。但行筆隨意卻不失法度,結體嚴謹而能靈動。字距空疏,脫盡濁氣,成為簡書的一種新的構成。專家學者將這階段的簡帛隸意書體,稱為“古隸”,和漢隸區別開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乍看起來,這種秦簡似乎還不夠成熟,處在似變非變階段,時時呈現出稚拙與憨態。但我感到,這正是簡書的生動可取之處吧!它們率意自由地生長,有一種奇異浪漫的形態,完全是一種全新的書寫體式。</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漢簡靈動,直觀充沛,在時代氣勢、氣魄的表達上,個人認為是超過了楚簡、秦簡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漢簡的藝術特色,一為風格的多樣性、多變性。漢簡作為日常使用文字,書寫者眾,風格各異。有的質樸,有的浪漫,有的雄強,有的溫潤等等,如入萬花叢中,美不勝收。二為豪放雄強,大氣磅礴。小小竹簡,寬度雖在一至三厘米之間,卻能放得開,聚得攏,字勢強悍,直抒胸臆,何等的胸襟抱負方至于此!這種大氣雄偉,暢快淋漓,唯有大漢王朝的強大氣勢才有,由此催發了多門藝術自由自在瘋長。漢磚、漢雕、漢畫、漢隸,無不打上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大漢印記,沒有什么清規戒律,喝令三山五岳,我來了!真乃氣勢如虹。如漢簡的一個粗獷豎長線,一拉到底,簡直觸目驚心!三是用筆爽利,速度快捷。尤其是起筆出鋒的一剎那間,如閃電流星劃過夜空,想必此時書寫動作都會有點夸張,漢簡處處是這么簡潔優美的線條,這種飛揚流動之美,應是大漢藝術的生命力之所在。</b></p><p><br></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當然,竹簡與金文、石刻、璽印等鑄體、刻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手寫體,雖經歷一兩千年,墨痕仍然清晰,使后人得窺古先人書寫的真面目,幸哉幸哉也!</b></p> <p>來源:侯和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丹东市|
蕲春县|
班戈县|
德令哈市|
曲阜市|
石棉县|
尚义县|
栖霞市|
阿拉尔市|
浮梁县|
博客|
金沙县|
新平|
张家界市|
三穗县|
博客|
界首市|
淮阳县|
若尔盖县|
泾川县|
卢龙县|
永和县|
磐石市|
依安县|
射阳县|
龙游县|
运城市|
稷山县|
奈曼旗|
鄯善县|
合阳县|
兴仁县|
通山县|
江源县|
靖边县|
亚东县|
昭通市|
明光市|
松江区|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