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19日我們濟鐵二中71級十班的老同學在堤口路東首又相聚在一起。大家喜笑顏開聊起從前同窗時的一幕幕情景,回想起母校的樁樁件件往事。同學聚會,猶如清晨鬧鐘的鈴聲,喚醒了多年沉睡腦海深處的記憶。往事如煙,漸行漸遠,變得依稀模糊起來,可有時卻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濟南堤口路西段路北,無影山南面,有一個很大的堤口鐵路宿舍。我們的母校就座落在宿舍里,東邊是鐵三小,西面是鐵二中。母校的全名是:濟南鐵路職工子弟第三小學和濟南鐵路職工子弟第二中學。2004年移交地方后,分別改名為濟南博文小學和濟南博文中學。我們同學大部分都住在宿舍里,上學很方便。堤口鐵路宿舍的孩子們最大的福利是從小學到中學不出宿舍大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是1964年秋季上的鐵三小,應該是1970年夏季畢業。因為由秋季開學改為春季開學,就多上了半年小學。又趕上小學改為五年制,1971年鐵三小五年級和六年級兩屆同時畢業,一起升入了鐵二中。后期又從鐵二小過來四個班,一共是15個班成為歷屆班級最多的。我隨小學六年級七班和部分五年級的同學被編到了一年級十班,那時叫一連十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二中是1964年建校不久的新校( 原為鐵一中堤口分校),教學設施和師資不足。我們上一級的同學剛入校時只能自帶馬扎上學,墊在膝蓋上寫字,被叫做“抗大連”。我們這一級十多個班,一下子涌入鐵二中,學校是難以承受的。鐵路局決定將鐵三小的西教學樓連同一部分教師,隨我們一起劃歸鐵二中。緩解了教學設施和師資不足的困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雖然緩解了大困難,但小困難還要學校自己解決。每個班同學將近60人。只能安排兩張桌子橫聯起來,形成了四人同桌。減少了過道,進出比較擁擠。二年級又進行了分流,從每班抽調學生成立了11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時大學一度停辦,沒有了大學畢業生,學校師資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為解決師資不足,學校從本校1970年應屆畢業生中選拔葛建中、張建國、郭延華、王慶芝、李建軍、陳建華六名優秀學生留校當老師。我們十班的班主任和數學教師就是留校任教的李建軍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同桌的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采取以老帶新的方法培訓青年教師。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潘振軒老師對青年教師傳幫帶,他是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的,學業扎實,知識淵博,每天晩上帶領青年教師備課,悉心給他們輔導。鐵二中有一批高水平的師資。</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他們在濟南市教育界都是很知名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數學老師段其燦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后來曾在山東電視臺做過講座。政治老師戴金泉是華東師大畢業的,他講課很吸引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講課不帶講義卻講的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不戴手表卻把握時間相當精準,每次都是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剛好結束講課。還有一個奇才朱學政老師是北師大地理系畢業的,他能夠雙手同時板書,一手寫字,一手畫圖。朱老師還喜歡攝影,他為鐵二中的老師學生照相、洗片,自己破費不少,卻樂此不疲。學校老師中還有徐美庵(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毛令肖、張家訓、徐師婁、王敬一、米喬、武靜秋等,學術造詣很高,有的還有專著出版,可謂人才薈萃名師濟濟。劉家倫副校長是鐵二中建校元老,更是教學的多面手,教研水平令人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朱學政老師和夫人馮國芬老師都畢業于北師大——馬玉蘭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以前畢業的老中專生水平也不可小覷。教我們十班語文課的李廣海老師,是隨我們從鐵三小一起調入鐵二中的,擔任九班的班主任。雖然是中專師范學歷,但是講課水平高,字也非常好。至今記得李廣海老師講的課,“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字不改,僅改標點符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全反,來說明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印象十分深刻。我的語文寫作基礎就是在他那時打下的。我擔任語文課代表,和李老師聯系比較多。他經常在課堂上點評表揚我寫的作文,并推薦我的作文入選學校編印的優秀作文選小冊子,對我激勵很大。在我們臨近畢業時,他調回老家河南臺前縣教育局任職,后又擔任了縣委宣傳部長。我和李老師有過幾次書信來往。2003年我去京九線出差,有過去看望他的打算,因故沒有成行留下了遺憾。后來聽說孫文君同學在京九線工作時曾去看望過他。他病故時劉新華同學代表九班前去吊唁。還有一位中師畢業的沈美玉老師知名度很高。她教過我們十班數學、英語和音樂,還畫一手好畫。可謂是全能老師。她是上海人,一口溫柔好聽的上海普通話(那時能講普通話的老師不多),衣著打扮時尚,氣質高雅又年輕漂亮,同學們都喜歡上她的課。不過她也有過失誤。有一道數學題她講錯了,導致她教的兩個班考試全軍覆沒,這道題沒有一個做對的。她內疚地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輕教師中還有一個大筆桿子李際田老師,筆名李天。他196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當年是濟南日報的特邀通訊員。經常在大眾日報和濟南日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學校編印學生優秀作文選和校報都是他擔任主編。他雖然沒有給我教過課,可我經常拿著稿件請他指導修改,他都熱情和藹耐心輔導。他把我的作文入選全校的優秀作文選集,還排在了首篇的位置。二年級學校野營拉練時,他抽調我到營部宣傳組編印《野營戰報》,在他的直接指導幫助下我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后來他被調到鐵路局宣傳部工作,退休前擔任宣傳部副部長兼濟鐵電視臺臺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還有教導處的劉錫銘老師,同學們印象比較深刻。他是部隊轉業干部,常年身著一身綠軍裝,瘦高個很挺拔,保持著軍人的威武身姿。感覺他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場,學生們都很敬畏他。學校里就他能夠鎮住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他曾主要負責抗大連的學生管理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那時學校還有紅衛兵組織,和文革初期學生自發成立的紅衛兵組織不同,70年代的紅衛兵組織是官方主辦的,由學校安排一名專職教師擔任輔導員,負責主持日常工作。各班有紅班委,學校設立紅委會,由學生干部組成。劉新華同學擔任紅委會主席,他還是濟南市紅委會委員。紅衛兵也不戴紅袖標了,改為佩戴紅色塑料胸牌。在校學生基本上全員參加,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學生會。屬于群眾性的學生組織。對于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的學生來說,加入共青團組織更具有吸引力,是更高的先進性追求目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初中二年級時,我光榮加入了共青團組織,是我們班第三個入團的。入團介紹人是孟廣東和杜文苓同學,團支部書記是九班的劉新華同學。初中時各班團員少,跨班級成立聯合團支部,我們級部一至五班和六至十一班分別成立了兩個團支部。到高中時各班團員增多才分班設立團支部,我擔任了十班的團支部書記。學校團委書記是劉瑞亭老師。他后來擔任了分局教育區主任、路局教委副主任。1974年,我們十班團支部被評為濟南鐵路分局和教育區先進團支部,我出席了分局團委先代會,會議名稱是“青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會議在緯五路分局招待所隆重召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高中時男女不同桌。因為我是團支部書記,老師把班里最調皮搗蛋的同學分給我同桌,同我結對子,要“一幫一,一對紅”。所以我積累了不少和“壞學生”打交道的經驗。也沾了他們的“光”,一次回家大妹問我抽煙了嗎?我說沒有啊!大妹說聞我棉襖上有煙味兒。我明白了,是同桌抽煙身上有味兒,我沾了他的“光”。我先后和幾位“壞同學”同桌都成了好朋友。以誠相待不歧視,是我對待他們的原則。針對他們講哥們義氣的特點,真心實意和他們交朋友,課下帶他們一起玩。平時熱情幫助他們,過年到他們家去給老人拜年。最后都被我“降”住了,不再成為班級的刺兒頭,為老師分憂解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學校經常開展憶苦思甜教育,邀請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和老工人作報告。同時還組織同學們開展走訪活動。馮傳杰同學采訪了孟廣東同學的父親,老人家跟他談了三個小時,使他深受教育和啟發。他寫的一篇作文《孟大爺話今昔》得到了師生們的好評。老人家通過親身的經歷堅信跟黨走的真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勞動大眾當家作主人的今天”的語重心長的話語,至今仍然銘記在馮傳杰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校的記憶并非全是美好的。我們年級大部分都在東教學樓上課。我們十班在一樓東頭的教室。一天我們正在上課,突然從窗戶外面飛進一塊石頭,砸破的玻璃碎片飛濺一地。女生張德俊被玻璃扎破了額頭,差一點險些扎傷眼睛。女同學血流滿面嚇哭了。教室里一片騷亂,同學們受到了驚嚇,心驚膽顫無法安心上課。這個樓的窗戶都是雙層的,既保溫又隔音。文革中被砸的幾乎沒有完整的窗子。都不敢坐在靠窗戶的位置。為了御寒釘了一些木板,影響采光又貼了些塑料布。原本好端端的窗戶,變得滿目瘡痍。同學們提心吊膽,擔心隨時飛來的橫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怎能夠安心學習呢?那位同學的傷口能夠愈合,可心靈的傷痕是很難撫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發生了一件轟動全校的壞事情。學校黨支部書記蘇玉森被一名往屆畢業生毆打住院。打人者因在校時學校給他紀律處分進行報復行兇,引起了全校師生的極大憤慨,老師們貼出了憤怒抗議的大標語和《嚴正聲明》,強烈要求立即懲辦打人兇手。一時造成了全校停課。九班的劉新華同學召集三班的楊慎同學、四班的胡桂海、房寶祥同學和我等幾名班干部,代表同學們前往鐵路醫院看望慰問。打老師的現象這絕不是個例,我們的任課老師李茂洲也曾被九班的一個學生打過。他家住茂新街,我們幾個同學到他家去看望。他從部隊轉業是南方人,記憶較深的是他說男同學、女同學的發音是“藍同學、綠同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處在青春期的我也有成長的迷茫困惑和煩惱苦悶。那時從“白卷英雄”張鐵生,到反“師道尊嚴”的黃帥,成為大力宣傳的榜樣人物。極大影響沖擊了學校的教學秩序和我們的學習。學生不認真學習,</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color:rgb(255, 255, 255);">課堂上想走就走,上課不想來就不來,曠課遲到早退沒人考勤,如同自由市場一般。個別同學</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試不答題,卻在卷子反面寫支持張鐵生黃帥的內容。交白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老師不敢管也不愿管。老師教的沒勁,學生學的稀松。大家都在混天度日,面對蹉跎歲月的狀況,剛開始上三年級(高一)的我實在看不下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反潮流”的舉動。單純幼稚的我也不懂得什么政治形勢,憑著樸素的情感認知,我仗義執言寫了《致革命教師》的一封公開信,抄成大字報張貼了出來。以一個普通學生的身份和視角,稱贊老師們的辛勤付出,肯定老師們的勞動成果。同時理解老師們的難處,鼓勵老師們大膽嚴格管理。在公開信的最后以“革命師生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的口號結束并署上了我的班級和姓名。一時間在學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當天下午四年級三班李強等同學率先貼出了支持我的大標語,不少班級紛紛跟進。許多老師和同學私下里對我表示贊許和支持,認為我表達了他們的共同心聲,說出了他們想說而沒說出來的話。校黨支部宣傳干事劉寧邦老師找我把公開信的底稿要去,學校黨支部和革委會專門編發簡報給予全文轉發,并加了編者按,對公開信黨支部、革委會表示最堅決地支持,并號召全校師生向我學習。一時間我成了學校里的熱點人物。這件事發生在1974年春季開學不久,在當時是要承擔一定政治風險的。我這個愣頭小子不計后果出“風頭”,幸虧有廣大師生和學校領導的庇護,才使我沒有為這一狂妄之舉付出代價。我將學校的這份簡報一直珍藏到現在,可算上學校歷史文物了,它真實記錄反映了那個特殊時期的學校生活。會讓現在的學生看不懂這些荒唐事或成為笑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文化課教學受到了嚴重沖擊。荒廢了學業卻催生了文體活動的興旺繁榮。出現了鐵二中文體發展上的鼎盛時期。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口號的感召下,興起了群眾體育運動的高潮,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體育活動。體育最普及的是乒乓球,幾乎人人都打。學校的乒乓球臺,除了室內的以外,還在室外建了不少水泥的,有時趁不上課的機會,幾張課桌拼成一張乒乓球臺也能打。有的用五合板自制乒乓球拍。條件雖然簡陋,但同學們的興致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田徑運動代表著一個學校體育發展水平的整體綜合實力。鐵二中有體育專業隊下來的何寶山、常振前等老師,體育理論和專業技能十分深厚。在他們的教練下,學校田徑隊經過嚴格訓練,成績十分突出,連續多年在濟南市中學田徑運動會比賽總分都在前三名以內。印象突出的每年學校運動會上短跑最快的是房寶祥同學,每次比賽都像旋風一樣刮過。</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2年他獲得濟南市中學生運動會男子60米(乙級組16歲以下)第二名,平山東省60米少年記錄,而由他創造的這一校記錄也保持了20多年。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color:rgb(255, 255, 255);">長跑年年拿冠軍的是穆青,他一路遙遙領先,把其他運動員甩下一大截,看他跑的是那樣輕松。800米和1500米的學校紀錄一直是他保持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子項目最耀眼的明星是張麗春,每年市中學生運動會的60米、100米和跳遠比賽她都是數一數二的。為學校爭得了不少榮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大上的是打籃球。學校籃球隊,出了王偉一批明星隊員,七零屆和七一屆的畢業生被部隊挑走了不少。女子籃球隊的主力還被選到省籃球隊,走上了專業的道路。還有的被鐵路大廠等大企業挑走。這都得益于有一位好教練傅振漢老師。在他的帶領下鐵二中籃球隊名噪一時,招引各方紛紛前來挑選人才。進而更加激發了籃球的火熱。另外學校還有男女排球隊,也吸引讓不少同學參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的體育教師還有盧云生老師也很不簡單。他訓練的體操運動員水平很高。我們年級的蘇敏,李建華被選拔參加山東省的體操比賽,具體項目記不清了,獲得了第三名的好名次。記得在學校籃球場上進行體操表演比賽,自由體操還請了沈美玉老師鋼琴伴奏。很像模像樣,很有品位。一個中學能舉辦體操表演比賽,著實不一般。</span></p> <p> 舞獅子隊員——李強同學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令人自豪的是鐵二中的舞獅表演。1972年夏天為歡迎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濟南,省組委會特抽調鐵二中20名田徑男隊員,排練獅子舞。由省雜技團提供道具,派專業老師組織訓練彩排一個多月時間。西哈努克親王到來時,在火車站迎賓門8只大獅子和4只小獅子表演,以民族傳統藝術形式表達了濟南人民的好客之情。鐵二中的舞獅子成為一大出彩亮點。舞獅子作為學校宣傳隊的保留節目,多次參加演出活動遠近聞名。尤其是野營拉練到農村演出,受到了老鄉們的熱烈歡迎。</span></p> <p class="ql-block"> 為歡迎西哈努克親王我們學校的女生排練花籃舞方陣。</p> <p class="ql-block">以上兩幅照片由宿愛華同學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的文藝宣傳隊人才輩出。1971屆的畢業生穆維、吳乃泉,王玉南、陸升平、趙瑞、林波、劉欣發等被鐵路文化宮一鍋端挑走,他們成為了文化宮的臺柱子。后來穆維還擔任了文化宮的主任和路局工會文體部部長。后幾屆還涌現了李大鵬、熊大華、王雅男等一批走上專業道路的藝術人才。</span></p> <p>學校宣傳隊合影——李強同學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較深的節目有藏族舞蹈《洗衣歌》,這是個女子群舞,演員有劉麗娜、高衛、徐玉芝、楊美麗、童玉鳳、文婷、馬貞云、姜樹筠等,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蹈中唯一的男演員演解放軍班長的魏英。他后來工作擔任過建筑段的副段長。在樣板戲流行的年代,幾乎人人都能唱幾段。可真正唱的好的不多。京劇演唱出類拔萃的是孫金鳳,她主演老旦,是《紅燈記》李奶奶的不二人選。許多年后還在廣播電臺聽到她演唱的節目,她一直活躍在舞臺上,是知名度很高的票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學校還組織了合唱隊。由王瑞林老師輔導。讓我擔任了副隊長。參加合唱使我們體會到了合唱的藝術魅力,提高了我們的音樂素養。可惜只演出了一兩次就停止了活動。</span></p> <p> 1975年6月28日濟鐵二中文藝宣傳隊赴濟軍工程兵煉油廠慰問演出留念——葛建中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的書法美術也很火熱。最有名的是陳魯麟陳麗春倆兄妹,他們的魏碑體書法成為同學們效仿的樣板,一時間成為學校的流行體。那時學校沒有打字機,用刻寫蠟紙印刷材料,依靠他兄妹倆來書寫。他們還是學校團委和紅委會主辦的黑板報《進軍號》的主筆。他們畢業后,我和劉新華等同學接著辦。這兩塊樹立在西教學樓東門邊的黑板雖然不大,卻是學校的主要宣傳陣地。我比較擅長寫美術字,主要負責板報的大標題。西教學樓外墻上的大標語都是我寫的。記得有一次學校開批判大會,全校師生帶著板凳坐在教學樓前的操場上。快要開會時,校領導讓宣傳組在樓前墻壁上張貼大標語,以增強會議的氛圍。我們幾個同學迅速行動,一個在墻上刷漿糊,一個在后面貼紙,我提了一桶墨汁在后面寫。一整張一開大的紙寫一個大字。在全校師生眾目睽睽之下,我秀了一把書法表演。老師還組織我們登著三輪車到堤口路上去刷大標語。后來到鐵路配件廠學工,正趕上廠里更新標語牌子,我被借到廠部宣傳組幫忙,廠區的大部分宣傳標語都出自我的手筆。喜歡畫畫的同學也不少。我們十班的苗樹青、林濤、劉玉友和我就經常在一起交流學習畫畫,但大多數沒有堅持下去。只有楊慶義、林濤等發展成為專業人才。楊慶義起初在宣傳隊吹笛子,后改為學畫畫。這一改變開啟了他終身的事業之門,后來成為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還有兄弟倆比較引人注目。西教學樓三樓東頭是學校的廣播室,由余傳平余傳建二兄弟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哥倆大頭大腦很聰明,對電器玩的很溜。除了室外的大喇叭,每間教室都有小喇叭。每天早晨上課前大喇叭都廣播。播放音樂和廣播體操口令。小喇叭不常用,記得1971年林彪事件發生后傳達中央文件,用的是小喇叭,還要把窗戶關上。我家離學校近,能聽到大喇叭廣播。每天早上我都是聽著廣播去上學。曾經社會上傳說某中學有小哥倆是無線電愛好者,自己組裝了兩部電臺。跑到四里山上測試,無線電信號驚動了有關部門,誤以為是敵特活動呢。這事在同學們中傳的沸沸揚揚,都猜測就是他們哥倆所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校的經歷還是很豐富多彩的。學校組織我們走出校園學工學農學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曾經到濟南列車段、鐵路配件廠、鐵路材料廠和建筑段等單位參加學工勞動。每年都到郊區農村支援麥收。學軍日常是開展軍訓活動, 還曾經參加過兩次野營拉練。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鐵路配件廠翻砂車間學工時,見識了車輛閘瓦生產的全過程。從天車電磁吸盤吊取原料,放入冶煉爐熔化成鐵水,再將鐵水倒入模具,冷卻成型后放入大滾筒轉動磨擦清理。知道了閘瓦是怎樣制造的。翻砂車間是配件廠條件最艱苦的。空氣較差,熱氣熏人,滾筒噪音很大。我們也感受了工人師傅的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鐵路材料總廠學工時,我們個頭大的男生被分到了運輸組干裝卸工。一次我們跟卡車到泰安去拉磚,用專用的鐵夾子一次能搬四塊磚,不一會就裝滿了車廂。我們幾個同學便坐在磚上,一路不顧顛簸,嘻嘻哈哈觀賞著風景。那時的公路都是沙土的,回到廠里一個個都成了灰頭土臉的模樣。帶領我們干活的是運輸組長許延培師傅,后來他成為材料總廠的黨委書記和物資工業公司的黨委副書記。在材料廠食堂我幫班里同學們集體買飯票,分給同學后發現多了十張,我毫不猶豫將多給的飯票退給了售票員,受到了大家的好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學工中也有莽撞的時候。記得在建筑段跟師傅到平房上面更換壞瓦。有的同學不敢上房,我卻覺得新鮮好奇,可有了上房揭瓦的機會了怎么能錯過呢?迫不及待的就爬上了屋頂。上去走了兩步就踩壞了兩塊好瓦,沒幫了忙反添了亂。師傅告訴我不能踩瓦的中間,那里是懸空的。要踩兩塊瓦的兩頭重疊部分才能夠承重。這都是親身體驗才得到的知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列車段整備車間清掃擦洗列車衛生中,我不小心手指被玻璃劃破一個很大的口子,留下了明顯的疤痕。畢業前又參加了春運跑車。干過列車員和餐車前臺服務員。去過哈爾濱、上海、鄭州等地。可謂走南闖北,增長了見識。通過學工儼然成了一個小鐵路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組織我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到濟南鋼廠撿拾廢鐵。是乘坐市郊火車去的,到374乘降所下車。還到緯十二馬路鐵路立交橋建設工地運土。忽然下起了大雨,沒地方避雨個個成了落湯雞。只好解散回家,我們冒雨走在堤口路上,那真是個酣暢淋漓。柏油路被沖刷得很干凈,雨水落地激起了水霧。我們踏著雨水大步前行,雨水打在臉上睜不開眼,只好用手掌放在額頭擋雨。大家嘻嘻哈哈,有說有笑。 有的說帶塊肥皂來就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的麥收季節,我們都到西郊匡山和黃崗大隊支農勞動。從中體驗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感受。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在野營拉練中,我們每到一個宿營的村莊都要幫老鄉們干些農活。所以對農村我們也不十分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60, 46, 33);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255, 255);"> 我們那時有駐校軍宣隊,軍訓搞的熱火朝天。每天早晨出早操都要進行隊列訓練。操場上遍布整齊行走的隊列,嘹亮的口令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由高年級同學組成的基干民兵隊列,更是雄赳赳氣昂昂,威武雄壯。當年天橋區在北坦的十五中搞軍訓匯演,鐵二中最亮眼奪目。野營拉練學軍的情況已經有專門的記載,這里就不再贅述了(點擊“網頁鏈接”可延伸閱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時級部曾組織我們到臘山拉練野炊。沿堤口路向西過張莊路到西郊飛機場。從拖機路向南走穿過經十路就看見臘山了。同學們自帶了炊具和餐料,來到山上找幾塊石頭支起鍋灶,撿來樹枝燒火,山野炊煙裊裊,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夜色降臨我們返程,一路高歌陣陣口號。</span></p> <p class="ql-block">學軍留念照片由葛建中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中斷了幾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又開始了,七四屆畢業的學生面臨著艱難的決擇。學校召開了全校上山下鄉的動員大會,開始報名的只有張勇、王堅和韓繼國三名同學。后來總共有18名同學報名,其中有七名女生。學校為他們召開了隆重的歡送大會,張勇同學代表發言。濟南市集中為全市上山下鄉的學生舉行了歡送大會,會后他們乘坐百余輛卡車游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我們在校的學生夾道為他們歡送。這預示著來年我們畢業也要和他們一樣上山下鄉了。不久推廣實行了廠社掛鉤插隊的方式,學生跟隨家長所在單位下鄉,單位還派了帶隊干部駐點跟隨管理。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幫助,生活條件比學校組織下鄉有了較好的改善。以后大多數同學都是以這種方式下鄉插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60, 46, 33);">1975年畢業留念。前排左起胡桂海、劉新華,后排左起房寶祥、王明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夏季我們畢業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又是20多年。1999年鐵二中建校35周年時,我應邀參加了校慶聯歡會。記的是晚上在操場上舉辦的。一個最有特色的節目是父女同臺演出,七五屆畢業生王玉飛和在校生的女兒一起演奏樂曲。父親拉小提琴,女兒彈鋼琴,兩代人的演出獲得熱烈掌聲。學校贈送給每位與會嘉賓一個印有學校教學樓和校訓的陶瓷紀念盤。我把它擺放在了辦公室里。很遺憾在我工作調動時遺失了,令我追悔莫及。但對母校的那份情愫始終珍藏在我的心里,是永遠不曾被遺忘的。</span></p> <p class="ql-block"> 2001在濟南西車輛段,右后側為鐵二中建校35周年紀念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mdscaie?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730289&uuid=b568d263f0666a32ea2bc5fa9336ea2b&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730289&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5eac4b397792f09dbae558e6f561ee4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網頁鏈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濟南鐵二中野營拉練紀實》</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awf0s7u?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730289&uuid=b568d263f0666a32ea2bc5fa9336ea2b&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730289&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5eac4b397792f09dbae558e6f561ee4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網頁鏈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濟南鐵二中支援春運紀實》</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4.cn/24ip2xhy?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9495298&from=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2078d53ac4c0c1ff4f499b6abb81ef32&user_id=9495298&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ff8557312c8c61fe71716b351428eac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網頁鏈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母校感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點擊“網頁鏈接”可延伸閱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編寫過程中,在小范圍征求了部分師生的意見,核實補充相關史料,添加了寶貴影像資料,得到了大家的熱情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近半個世紀的跨度又缺乏書面資料,難免有疏漏和謬誤,希望校友們繼續關心支持,指正提出寶貴意見,提供珍貴資料,我將不斷補充完善內容。回憶是時斷時續的,記錄也是斷斷續續的。讓我們來共同書寫我們母校的集體記憶!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a href="https://vhsagj.smartapps.cn/pages/lemma/lemma?lemmaTitle=%E6%B5%8E%E5%8D%97%E5%8D%9A%E6%96%87%E4%B8%AD%E5%AD%A6&lemmaId=137167&from=singlemessage&hostname=baiduboxapp&_swebfr=1" target="_blank">網頁鏈接</a>濟南博文中學</p> <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E%E5%8D%97%E5%B8%82%E5%8D%9A%E6%96%87%E5%B0%8F%E5%AD%A6/2244438?fr=kg_general&bk_tashuoStyle=topLeft&bk_share=shoubai&bk_sharefr=lemma&_refluxos=a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濟南博文小學</p><p> 母校新貌——李強同學提供</p> <p> 苗樹青同學在西寧演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山市|
潼关县|
老河口市|
咸阳市|
南和县|
黄陵县|
万安县|
连山|
信丰县|
贵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德格县|
临洮县|
内丘县|
福海县|
陈巴尔虎旗|
济源市|
海丰县|
文昌市|
陇川县|
南华县|
刚察县|
眉山市|
余庆县|
林州市|
安阳市|
漠河县|
古田县|
永康市|
东辽县|
嘉荫县|
碌曲县|
虞城县|
贵溪市|
庆云县|
手游|
姚安县|
池州市|
巴林左旗|
岫岩|
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