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璧墓志可以說在北魏魏眾多墓志書法中比較奇特的。一則它是“巨無霸”,高104厘米,寬89厘米,而別的墓志只在40~60厘米之間;二則它結字奇崛,盡管出土較晚,經二三名家推崇后倍受書友們的追捧。</h3> <h3> 最近我在網上搜查了眾多臨寫李璧墓志的圖片,大為吃驚:從名家到非名家,大都在給李璧墓志“扶正”,為她“從良”而努力,李璧奇崛的趣味喪失殆盡。</h3> <h3> 如上圖“馬”字的兩豎原本是傾斜的,但很多書家都把這兩豎“扶正”了,不知是熟視無睹,還是有意為之。</h3> <h3> 如是后者,那就是“逼娼為良”了。其實“從良”非李璧姑娘的本愿,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像“雲、親、護、出”之類,豎畫多為向左倚側的“不良”姿態。<br> “出”字除了豎畫倚側以外,四個藍圈空白并非像常規一樣大小,或者左右對稱,左下角的空白明顯更大一些,奇崛之極。</h3> <h3> 李璧除了豎畫倚側,上下的中軸線往往形成錯位,而非對齊在一條垂直線,上圖標注已經很直觀了,無需再贅言。<br> “兼”字的藍色標線,分別標出了上下的軸線,我們發現,這軸線不單錯位,而且是斜線,非垂直線,更憑添了一分妙趣。</h3> <h3> “靈(靈)”字分上中下三部分,紅、藍、黃是各自的中軸線,也是錯得七零八落。</h3> <h3> 但不少書家往往觀察不夠仔細,習慣性的讓三線重合,這成上面情形。</h3> <h3> 我常常把魏碑書法比喻為“打赤腳扛水泥”,而把王羲之比喻為“穿高跟鞋跳芭蕾”。而對于李璧墓志的一些結字,我想比喻為“農夫進城”,左邊褲腳高,右邊褲腳低。上圖四字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憨態。</h3> <h3> 李璧的奇崛也體現在一些固有的結構的改變上,比如上圖,“望”字的上下結構活生生地強扭為左右結構。</h3> <h3> 又比如,“劒”字左右結構幾乎掰成了上下結構。<br> 以上例子,也只是李璧墓志結字奇崛的冰山一角。</h3> <h3> 曾有人問“魏碑是楷書嗎?”我回答說,“你問的問題相當于問’小孩是人嗎’?”<br> 是的,小孩也是人,只不過未成年;魏碑是也楷書,正處在“青春期”,會有很多變數。<br> <br> </h3> <h3> 所以對于魏碑書法的學習,尤其是像《李璧墓志》這樣的“懵懂少年”,歪斜與浪漫并存,我們是硬要他“改斜歸正”,還是順其自然,發揮天性?</h3> <h3> 我之所以鉆研魏碑三十年,“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是因為喜歡她的奇崛,固執地認為,學習魏碑書法,寧可“改正歸斜”,也絕不“改斜歸正”。要不然直接學歐顏柳趙就可以了,何必扯上魏碑,多此一舉呢?<br><br> 讓書法,如旅行。我的美篇適合在馬桶上、地鐵里、餐桌前、漫步中點開閑讀,希望能給你帶來些許輕松愉快和意外收獲,敬請繼續關注,歡迎到評論區討論哦。<br><br><br></h3> <h3><br><br><br><br><br><br>北碑經典《李璧墓志》三個月網課班<br>詩經書院?<br><br>https://mp.weixin.qq.com/s/NWzKjNIp_IHDNzKKBcjlfQ</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灵山县|
咸宁市|
武平县|
阿合奇县|
秭归县|
白水县|
鄂尔多斯市|
临高县|
阿克陶县|
东丽区|
瓦房店市|
张家港市|
宁国市|
石河子市|
广宗县|
白山市|
泽州县|
辽阳县|
大同市|
张家口市|
花莲市|
山丹县|
桑日县|
云南省|
徐汇区|
神池县|
韩城市|
津市市|
黑山县|
毕节市|
陆丰市|
孟州市|
永康市|
阳原县|
四子王旗|
安平县|
新津县|
闽清县|
湾仔区|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