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管鮑之交,被作為千古知音的典范,被后人稱頌,齊桓公與管仲,被作為千古明君賢相的代表,令后人仰慕。但我更贊賞管仲的大氣人生:不拘小名小節,不負人生才華,造福人類社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是呀,在普通人的眼里,管仲確實名節有損,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總是多占便宜,參軍打仗,率先逃跑,更甚者,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不能為之死,而又輔佐公子糾的死敵公子小白。這一點尤為后人所詬病。包括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子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即使孔子,年輕時對管仲的評價也不高。年老的孔子,才真正理解了管仲,給予了仁人的最高評價。《論語》中孔子關于管仲的評價,前后矛盾,但很有意思,摘錄如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概括來說,年輕時的孔子,批評管仲不知禮,生活奢侈。而年老時的孔子,面對弟子對管仲的批判,則極力為其辡護。理由兩條,一是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使百姓免遭生靈涂炭。二是抵抗異族入侵,匡正天下。管仲正是不拘小名小節,造福天下蒼生,才得到大成至圣先師的崇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這讓我想起了司馬迀,假令當初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蜲蟻何以異?他忍宮刑之恥,不拘小名小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終于寫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又讓我想起了被稱作俄羅斯詩歌太陽的普希金。如果他不為了所謂的尊嚴而放棄與流氓的決斗,也許俄羅斯的詩歌太陽更加輝煌壯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國古人有三不朽之說,即立德、立言、立功。我想,所謂立功,不是建立干秋霸業,不朽功勛,而是為人民服務,造福人類社會。那么這種不朽才能千古流芳,永垂不朽。</b></p> <p>(學習《論語》何等重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海县|
花莲市|
龙陵县|
新绛县|
靖州|
清河县|
衡阳市|
闻喜县|
安宁市|
高平市|
南平市|
得荣县|
九江市|
横峰县|
德惠市|
新乡市|
搜索|
吉隆县|
丹棱县|
丹江口市|
香格里拉县|
安顺市|
方山县|
临沭县|
深州市|
瑞安市|
卢氏县|
库车县|
乌苏市|
上思县|
正宁县|
巴东县|
峨眉山市|
南宫市|
齐齐哈尔市|
叙永县|
安陆市|
罗田县|
永定县|
桓台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