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逨盤,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青銅器,中國第一盤。2003年1月19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逨盤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 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為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p><p class="ql-block">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7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p> <p>逨盤的價值在于盤底的銘文,該銘文基本歷數了西周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輪廓。冊命逨的周王既稱“則舊隹乃先圣祖考夾召先王”,可知他必是厲王之子宣王。那么,逨盤上實際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李學勤先生已指出,逨盤銘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證了《史記·周本紀》的記載,與殷墟卜辭印證《殷本紀》的商王世系有著同樣重大的學術意義。逨盤銘文所載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與文獻、從前發現的金文的記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鞏固開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戰等等。</p><p>逨盤銘與史墻盤銘中都未提到周公,可見文獻中所謂武王死后,周公攝政稱王,七年致政成王之說并不可信。此外,從高祖零伯開始,逨的祖考便沒有了實在的功績可陳,這似乎暗示著共王、懿王之后,西周王朝的國勢開始收斂、衰弱。對西周史的研究都將產生較深遠的促進作用。</p> <p class="ql-block">姬昌(約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時為西伯,亦稱伯昌,岐周(今陜西省岐山縣)人。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p><p class="ql-block">姬昌少時參加農牧,關心民間疾苦。任西伯后,禮賢下士。曾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被商王約囚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因重賂得免。在任五十年間,積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國。晚年,東進翦商。先后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邗(今河南沁陽)、崇(今河南嵩縣)等國,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進基地——豐邑(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武王滅商打下基礎。后卒于程(今陜西咸陽),葬于畢(今陜西咸陽),享年97歲。</p><p class="ql-block">姬昌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羅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其創《周易》,成為中國最早的經書,是諸子百家之源,導引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影響了后代的文化發展機制,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在政治上,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孔子贊其為“三代之英”。后世把姬昌當成“內圣外王”的典型,作為判斷國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標準。武則天稱帝時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p> <p class="ql-block">周武王姬發(?~約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陜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p><p class="ql-block">周文王崩逝,姬發繼位。武王繼位后,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于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p> <p>稱時王(宣王)為天子</p> <p>攝于陜西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p> <p>附:墻盤</p> <p>稱時王(共王)為天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虞城县|
叶城县|
都安|
海口市|
高青县|
区。|
苏尼特右旗|
昂仁县|
隆安县|
利辛县|
莎车县|
嘉祥县|
赤城县|
台安县|
永平县|
通化市|
松溪县|
沭阳县|
呼玛县|
儋州市|
彰武县|
大同市|
迭部县|
喀什市|
永川市|
许昌市|
余姚市|
堆龙德庆县|
濮阳县|
鄂温|
会泽县|
松滋市|
偏关县|
三原县|
巴林右旗|
江油市|
辉县市|
长泰县|
宁蒗|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