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想去埃塞俄比亞源于2016年7月底,去東非肯尼亞看一年一度動物大遷徙,在進入肯尼亞海關處碰見幾個同胞,剛剛從埃塞俄比亞過來,他告訴我一定要去埃塞俄比亞,那里有原始與文明的交匯,包括原始部落、火山、咖啡、野生動物、東非大裂谷等,那里帶著野性,帶著淳樸,帶著來自世界深處的獨特魅力。</p> <p> 2018年底準備出發時,由于隊友臨時有事,整體計劃推遲一年,直到2020.1.2出發,主要是趕上每年一度(1.7)埃塞俄比亞圣誕節。帶著探險,不可預知的心理,6人自由行,深入埃塞俄比亞南北游。</p><p> 本篇以埃塞俄比亞南方部落人文攝影為主,探秘人類文明開始的“原始部落”。</p> <p><br></p><p> 埃塞俄比亞位于非洲東北的國家,這是人類的發祥地,平均海拔近3000米,高原占全國面積的2/3,素有“非洲屋脊”之稱。</p><p><br></p><p> 可能是高原反應,出行很容易累,相機包特別沉重。</p><p><br></p><p><br></p> <p><br></p><p> 全國約有80多個民族,主要有奧羅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提格雷族(8%)、索馬里族(6%)、錫達莫族(4%)等。</p><p> 在博物館看到這幅圖,就是南方部落的主要分布圖,我們選擇了其中6 個部落,分別是:Benna 苯納族部落、Karo(也有記載Kara)、Harmer(哈瑪爾)、Dassanech、Ari peoper和Mursi(唇盤族)。</p><p><br></p> <p>Benna 苯納族部落</p><p>只穿小褲子,喜歡在裸露的身體畫花紋。</p><p><br></p><p>到達埃塞俄比亞金卡的當天下午,在去集市的公路上,碰上一群Benna小孩,站在高蹺上,在公路上一字排開,以為遇上"打劫",原來要討價還價才能拍攝。</p> <p>Benna 苯納族部落小孩</p> <p>感受到他們比較快樂</p> <p>孩子王,不知從哪里跑了出來,把我們講好的價格加大了,才能離開,第一次領略了小費開路。以后每到一個部落都要事先溝通好才能開始拍攝。</p> <p>Karo 部落</p><p>女人帶著貝殼和彩色玻璃珠子穿成的項鏈</p> <p>一進村,看到這個走起來像走天橋那么優雅的女人,手里拿著用瓜瓢做的帽子,頭發是用紅泥染的,散發出原始的美麗。</p> <p>男人都在外面勞作或聚集,村里大部分是孩子和女人。</p><p>最開心的是孩子,有時看樣子分不清男孩還是女孩?辨別之一是戴很多項鏈的可能是女孩。</p> <p>兒童時代</p> <p>少女時代</p> <p>盛裝的婦女</p> <p>有地位的婦女,一出現就有氣場。</p> <p>年輕的母親</p> <p>“請你進來坐坐”,“門”太低矮了,蹲下來也超高的,要進的話,基本是要爬進去的。</p> <p>身上的花紋告訴我,他參加過種族的戰斗,是英雄式的花紋。</p> <p>磨刀霍霍,眼里有火。</p> <p>最貼近文明的煮咖啡姑娘</p> <p>Hamer 哈瑪爾部落</p><p><br></p><p>Hamer被認為是奧莫低谷是所有部落里最愛美的民族,以衣服鮮艷為特點,部族的女性穿著整張羊皮做的裙子,鑲滿貝殼和彩色珠子,她們身上和頭發精心涂抹著用泥紅色的涂料,肌膚和頭發都呈現出油亮的紅棕色,健康又美麗。</p> <p>部落人分群,沒有溝通好的部落不能拍攝</p> <p>Hamer的女人,非常愛美,我們運氣好,看到女孩子們做頭發。她們將黃油和紅色的火山灰混合成紅色的泥漿,在姐妹的幫助下涂抹在一縷縷的頭發上,然后就美美的啦!這樣的工作3個月要做一次,洗頭?當然不啦!</p> <p>這種發夾很熟悉,她們特別喜歡,早知道就帶一些過去作為小禮物。</p> <p>從頭到腳都是精心打扮,給我們唱歌,表示歡迎。</p> <p>墮著柴火與5個孩子的“寶馬”。</p> <p>小小年紀愛拍照</p> <p>Dassanech 部落</p><p>由Ham河分隔的一個部落,邊境接壤肯尼亞,進入這個部落需要辦“邊防證”,坐當地的獨木舟(一顆大樹挖出來的)。</p><p>現在有了橋,但是大家都想體驗獨木舟。</p><p>我們必須清晨出發,因為上午10點,氣溫就可以達到40℃。</p> <p>獨木舟已經在等候我們,選了2條船,用新鮮的樹枝鋪墊在船底作為席子,必須坐下來才開船。</p> <p>每條船3-4人,背著攝影包坐下去,差點起不來了。</p> <p>這個部落的“房子”,除了草和木棍,還多了“鋅鐵皮”。</p><p>閨蜜聊天,小聲講,大聲笑。</p> <p>牛皮床上的姑娘,我問是不是病了,地陪說“不是,可能我們吵醒了她”,哦,對不起,你繼續睡吧。</p> <p>一位姑娘在洗澡,站在一個圓盤上,避免與泥沙接觸,媽媽在幫她擦背。這是最原生態的“淋浴”。</p> <p>這個部落人的衣服都比較長,可能為了隔熱。</p> <p>Ari people 部落</p><p> 這個部落以有泥屋或正式到房子為特征,已經脫離“原始生活”。</p><p> 阿里族是該地區最“現代”的族裔。如今,他們的衣著與城市居民沒什么不同,但阿里村(???)的生活仍然很有趣。</p> <p>炊煙裊裊,人類文明的旗幟。</p> <p>土法煮酒</p> <p>這個泥屋比草棚好多了,門口依然很低,要彎腰才能進去。</p> <p>路邊玩在一起的女孩</p> <p>Mursi 唇盤族部落</p><p> 最為難忘是即將消失的Mursi 唇盤族部落。本想拍落日前的人文部落,但無論如何不同意我們下午進去,與旅行社老板Hans談,不同意!與地陪Seid談,不同意!與司機談,都不同意!</p><p> 原來這個部落對外不算友好,早晨比較正常,允許外面人探訪,收點費用,下午開始喝酒尋歡,酒后容易搞事,部落有槍的,對游客可能危險,所以只能一早進去。</p> <p> 早上5點多出發,大約2個小時,經過沒有路標的彎彎曲曲的小路,7點多到達,部落人剛剛起床,正是最安靜的時候。</p><p> 她們用樹枝代替牙刷,正在刷牙;懷抱里的小孩背部有創面。我問有沒有醫院,地陪說,有醫院也沒有人去看的,他們會找到草藥治療的。</p> <p>年輕媽媽手臂上的花紋是用鐵溝挑破后,疤痕愈合形成的,并以此為美。</p> <p> 孩子小時候不用唇盤,但耳垂很早就穿木環。</p> <p> “床”以牛皮做墊子</p> <p>一塊布既是被單,又是衣服。</p> <p>帶槍的地陪</p> <p>出工的男人</p> <p>雕塑般的完美曲線</p> <p>“不要看我戴唇盤”</p> <p>她愿意戴唇盤給我們看 </p> <p>頭發花紋與小唇盤都是古老的花紋。</p> <p>再配上手臂上的花紋,覺得真有一種沒有人工的野性美。</p> <p>不知在哪里上學的孩子</p> <p>喝水,吃飯時脫下唇盤。年輕的媽媽哺乳小孩非常方便。</p> <p>身上的花紋都是用鐵鉤子“挑”出來的,刺破皮膚真皮層才形成疤痕 ,一點疤痕就是一次“出血”,花紋是鮮血凝成的。</p> <p>家的門口,小孩都要蹲下來爬進屋。</p> <p>大孩子背小孩子</p> <p>幾個等吃飯的孩子圍著一位長者,逆光下好像一群雕塑。</p> <p>在“床”上</p> <p>“買手鐲嗎?”這里是全手工制作。</p> <p>出售自制的泥唇盤</p> <p>用碟子上的水,幫小孩洗澡。我覺得是幫孩子降溫。</p> <p>采集野菜</p> <p>睡覺時脫下唇盤,舌頭外露,以為是下唇。</p> <p>做早餐:在石頭上壓碎玉米,做成漿,煮成“粥”。</p><p>新的一天開始了。。。</p> <p>感謝埃塞俄比亞 Addis Ababa 當地旅行社</p><p>Boundless Ethiopia Your PLC </p><p>Hans</p><p>當地全陪:Seid</p><p>6個小伙伴:阿甘、陳工、阿鐵、阿林、袁勤、VIVIT</p><p><br></p><p>感謝閱讀分享</p><p>編輯、攝影 VIVIT</p><p>行程: 2020.1.2-1.21</p><p>整理:2020.6.1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苍梧县|
东乌珠穆沁旗|
分宜县|
甘洛县|
尼木县|
怀安县|
焦作市|
阿拉尔市|
泗阳县|
姚安县|
新晃|
新巴尔虎左旗|
中牟县|
黔江区|
南宁市|
刚察县|
南皮县|
榆社县|
临清市|
内江市|
中方县|
竹山县|
瑞昌市|
宜兴市|
鄂托克前旗|
密山市|
乌海市|
平山县|
铜川市|
金川县|
章丘市|
桦川县|
房山区|
天峻县|
垫江县|
商水县|
如皋市|
怀来县|
高密市|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