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加利西亞自治省位于西班牙偏遠的西北角,西臨大西洋,遠離政治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我們進入加利西亞后便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沿海地區是其經濟的主要支柱,城市都很現代化。海濱風光宜人,游艇密集是渡假休閑的好去處。山區比較貧窮,在西班牙可謂名列前矛。<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首府是圣城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stela 上圖),我們今晚的目的地。</span></h3><h3><br></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加利西亞的歷史很長,幾千年來多個民族輪流上臺扮演著統治者的角色,光加利西亞王朝就不止一個。其他的略過不表只說點與西班牙王朝有關的故事。</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世紀西班牙主要的基督教王國有四個,分別是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和納瓦拉。西班牙國旗盾面中心圖案就是由這四個古老王國徽章組成的。四個王國中除納瓦拉實力差點外,其他三位輪流當老大。1035年,當時的老大阿拉貢的桑喬大帝去世,他的小兒子費迪南(時任卡斯蒂利的伯爵)開始展露頭角。在他的治下卡斯蒂亞王國開始崛起,一舉取替了阿拉貢的地位。然費迪南并未止步于此,他的雄心大志在于統一大業,為此他勵經圖治最終收復萊昂王國,成為了第一位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的君主,史稱費迪南一世(Ferdinard l)。1065年,費迪南一世去世,生前給三個兒子分家產。老大桑喬(Sancho II)繼承了卡斯蒂利亞,老二阿方索(Afonso VI)分得了萊昂,最小的兒子賈西亞(Garcia II)則得了西北部地區,另立門戶建立加利西亞王國。此時的最后一位葡萄牙伯爵是努諾.門德斯(Nuno Me des),他乘年輕的賈西亞二世勢單力薄立足未穩之機發動了叛亂,欲奪取加利西亞領土顧自稱王。面對挑戰賈西亞沒有退卻,遂起兵迎敵。1071年1月18日雙方在佩特羅索拉開了架勢為王權歸屬拼死一戰,史稱佩特羅索戰役(Battle of Pedroso)。結果偷機不成的努諾反被賈西亞所殺,葡萄牙歸入加利西亞王國的版圖,只能繼續稱臣。但賈西亞二世萬沒科到是螳蜋捕蟬黃雀在后,滅頂之災這次來自于他的兩個哥哥。1072年大哥桑喬聯合老二阿方索進攻加利西亞,為了利益毫無袍澤之情,置其兄于水火之中。加利西亞王國實力本就薄弱,在兩個強國的逼迫之下不堪一擊,最終戰敗,王國被倆位哥哥瓜分,賈西亞則慘遭放遂塞維利亞,葡萄牙伯國也隨之歸了桑喬二世,開始了被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統治的歷史,直到阿方索一世取得獨立為止。正是因此地理和歷史上的原因,加利西亞在語言和習慣上和葡萄牙更接近,反而和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萊昂比較疏離。</p> <h3>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與羅馬和耶路撒冷并稱為基督教的三大圣城,1985年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此誕生出的"圣雅各朝圣之路"的西班牙段和法國段分別于1993和1998年被列為單項世界文化遺產,是全球三條世遺徒步路線之一。</h3><h3><br></h3><h3>圣雅各大教堂也稱使徒大教堂是這座城市的發源地,現在已然成為該市標準的形象代表。衪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座建在十二使徒墓穴之上的教堂之一,另外兩座是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和印度金奈的圣托馬斯大教堂。我們慕名而來,盡管已經夜幕降臨,安頓好住處后仍迫不及待趕往老城區一睹大教堂的風采(上圖)。</h3><h3><br></h3><h3>北方的冬季氣候變化無常,多雨寒冷不適合旅行,唯一的好處是人少。夜晩的奧布拉多羅廣場游人寥寥,教堂正立面在燈光照耀下通體發著光。盡管來之前多次看過大教堂的照片,但當親眼目睹衪的風采時還是被其壯觀場面所震撼,為宗教與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而贊嘆不已。拋開宗教對信徒的震攝力不說,單就其建筑成就而言便足以名垂青史,承受的起"世界文化遺產"之美譽。奧布拉多羅廣場的夜景很美,建議不要錯過。</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根據傳說的記載,圣雅各(指大雅各)于公元44年在耶路撒冷殉教之后,他的遺體被其信徒運回了他熱愛的西班牙埋葬,地點就在圣地亞哥。后來經年日久加之戰亂這墓穴就找不到了。814年,一位名叫佩約拉的隱士,偶爾之間循著星星發出的奇異光亮的指引,發現了圣雅各的墓穴和圣骨。這一驚人發現立刻被告之了當時的阿斯圖里亞-加利西亞國王阿方索一世(AD719-842在位)。國王隨即下令在墓穴之地修建了一座禮拜堂,他自己則成為了第一位朝圣者。AD829年,禮拜堂改建為教堂。AD899年,萊昂王國阿方索三世下令將教堂重建。于是乎以教堂為中心逐漸發展為一座城市,當地人為她取名"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即"星光之城"之意。由此而引發的朝圣熱情,逐漸形成了持續長達一千多年之久的朝圣之路。這條路由最初經典的800公里路線拓展至今天多達22條分支的歐洲文化之旅。</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AD997年,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被穆斯林占領,科爾多瓦的哈里發下令將大教堂重建。教堂的大門和鐘等圣物被拆下,命令基督教王國的俘虜運送到了首都科爾多瓦,安裝在大清真寺內。</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236年,當費爾南多三世國王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了科爾多瓦之后,他即下命將這些圣物由穆斯林戰俘運送到了萊昂王國首都托萊多,安裝在圣母瑪利亞大教堂中,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span></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現在的大教堂始建于1075年阿方索六世統治初期(1072-1109年在位),為主教所在地,由大主教迭戈.佩萊茲資助(Bishop Diego Pelaez)建造。這座主教座堂以法國圖盧茲羅曼式教堂為模板,選用花崗巖和大理石石材,斷斷續續的建造過程跨越了整個12世紀。其間停工數次,直到1122年才砌上了最后一塊磚石,但并未徹底完成。最初的設計師是伯納德大師((Bernard),之后由埃斯特萬大師繼續( Master Esteban),他為這座輝煌的建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工程的最后階段小伯納德也參于了設計。以后的數個世紀里,對大教堂擴建和修善一直都在繼續,尤其是16、17、18世紀。</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圣誕節前教堂廣場上人工搭建了局部景觀,豎起了圣誕樹裝飾了彩燈,以烘托節日的氣氛(上圖),也為嚴肅的宗教場所添加些許輕松和歡快的氣氛。</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圍繞著大教堂而形成的古老城區也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原汁原味地保留著過去的樣子。街巷中輔著石板路面,沿街的房屋配著長長的拱廊,老式的街燈和店鋪的招牌同樣是看不到一點現代的影子。(上圖,下圖)</p> <h3>第二天參觀大教堂和博物館,可惜老天不幫忙,一早出門就下雨,天空陰沉沉的濃云壓的很底。直到午后才有所好轉。</h3><h3>上網搜了張大教堂的航拍圖(上圖),整體佈局顯示的很清晰。大教堂采用羅曼式拉丁十字造型,面西座東。東西兩側的大門均對應著一座廣場,南北兩端也各有一個廣場。四座廣場正好位于十字架的四個點,每個廣場各有不同的特色,是外部參觀的重點。</h3> <h3>奧布拉多羅廣場(Praza de Obradoiro 上圖),加利西亞語意為"作坊",中文譯為"石匠廣場"。這座面積最大的廣場即是大教堂的主廣場也是古城的中心,周邊被四座重要的建筑物圍繞,分別象征著四種權利。</h3> <h3>廣場中心地面上刻有扇貝標志的"卡彌諾朝圣之旅"銘牌(上圖),以此為圓心放射性地發散出八條線,以紀念"卡彌諾"徒步路線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以此作為朝圣之旅的終點。</h3> <h3>廣場西邊的拉霍伊宮(Pazo De Raxoi)。建于1766年,政府機構所在地,為世俗權力的像征,和代表宗教權力的大教堂遙遙相望。</h3> <h3>廣場南側是圣哲羅姆學院(Colexio De San Xerome)。1501年建立的大學。</h3> <h3>廣場北端的天主教雙王酒店(Hostal do Los Reyes Catolicos),文藝復興式建筑,由西班牙雙王(伊莎貝女王和費迪南二世)下令修建,作為朝圣者最后的住所和醫院使用。設計者是恩里克.埃加斯。今天這個最終的宿營點早已改建成一座豪華的五星級酒店(而且自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酒店),服務的對象面向的是富有的群體,一般的人不可能問經。但據說每年仍會有一定的名額為朝圣者保留,以抽簽的方式獲得入住名額,這該是所謂"不忘初心"的作法吧。</h3> <h3>圣雅各大教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 上圖)是廣場上的主要建筑物。教堂正門奧布拉多羅正立面精典的巴洛克建筑藝術,集中了設計師、雕刻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全部才華,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主門正立面從初建開始設計風格經過了多次改建,最大的變化發生在16世紀至18世紀之間,最終定格在巴洛克風格上。</h3><h3><br></h3><h3>正面最高處的中心人物是圣雅格(或英語的圣詹姆斯),下一層兩邊分別是圣雅格的兩大門徒,身著朝圣服裝的阿納撒修斯(Athanasius)和西奧多(Theodore)。兩者之間是一甕壇,有點點繁星和白云上的天使陪襯,意喻著隱士佩拉約在星光和天使指引下發現圣墓圣骨的過程。兩座巴洛克風格的雙塔高聳入云,同樣經歷了幾??世紀的修建過程。塔高75-80米。左側的北塔名為"Torre da arraca",代表了圣雅各的父親西庇太(Zebedee)。右側的南塔叫做"Torre das Campanas",代表了圣雅各的母親瑪麗.莎樂美(Mary Salome)。此外還有很多的圣人和使徒雕像。</h3> <h3>這座"榮耀之門"(Portico da Gloria上圖來自網絡)原來立在大教室正門入口處,為歡迎經歷風雨艱辛跋涉的各位朝圣者,祝賀他們成功完成了朝圣之旅。這件雕刻藝術品是大教堂中最為珍貴的文物,現保存于教堂博物館中,有著鎮館之寶的尊貴地位。可惜我們運氣不佳,因為其正在維修之中,暫不對公眾展出,實為一大遺憾。</h3><h3><br></h3><h3>"榮耀之門"的設計者馬修大師(Master. Mateo)受萊昂國王費迪南二世的委托,于1166-1188年創作了此門,但大門的最后完成安裝是在1211年。費迪南二世于1188年去世,沒能親歷他所委托的作品問世。大門完工之后便只能作為禮物獻給后繼者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h3> <h3>榮耀之門<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由三座圓形拱門組成,每一拱門對應著其身后一進大殿,中央拱門最大,倆側拱門較小,全部由各式人物雕塑組合而成。整座大門</span>共含有200多個雕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全部來源于啟示錄和舊約,其中包括圣雅各本人。上圖是十二使徒之一(來自網絡)。</span></h3> <h3>大教堂內部保留著羅曼三殿式結構,中殿寬大,兩邊殿較窄小,以圓拱柱式支撐分隔。羅曼式桶形拱頂。上圖為中殿。</h3> <h3>教堂有二層可以參觀,殿長90米,拱頂高22米,從高處感受比較明顯。</h3> <h3>羅曼圓拱柱式支撐(上圖)</h3> <h3>主祭壇金壁輝??,木質鍍金,巴洛克風格。圣雅各鍍金雕像置于正中,被門徒和眾天使簇擁著。整座祭壇建在圣人墓穴之上,那是9世紀最初的教堂位置。</h3> <h3>祭壇背后兩邊各有一樓梯,其中之一引領著朝圣者至雕像背后的圣徒室(Camarin de Apostal),信徒從背后擁抱圣人,至此完成朝圣的最終一步。該傳統從1211年流傳至今,說是能為朝圣者們帶來好運。</h3> <h3>搜了張圖,從背后擁抱圣人如圖所示。</h3> <h3>另一樓梯向下通向墓穴(Cripta de Apostol Santiago)。地穴中保留了一世紀圣雅各墓葬的部分外墻。銀棺于1884年被教皇歷奧十三世認證之后放置在此(上圖),以供奉圣雅各的圣骨和遺物。樓梯和內部空間很狹小,需排隊等候擁抱圣人,但無需購票。我們來的季節鮮有旅行團和朝圣者,省去了排隊的麻煩,人滿為患時排隊之長無法想象。</h3><h3><br></h3><h3>圣雅各,也稱雅各伯或大雅各(Santiago Maior),英文稱圣詹姆斯(James the Great),用以區別同為圣人的小雅各。他是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漁民,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并且是第一位追隨耶穌的門徒。據新約記載,圣雅各的父親是西庇太,母親莎美樂是耶穌之母瑪利亞的妺妹。一日,當雅各伯與父親和兄弟約翰在海邊補網打魚時,受到了耶穌的招喚。兄弟二人立刻便撇下父親和魚船追隨耶穌而去。他本性爆烈,有"雷之子"之稱,后在耶穌的教誨之下及圣靈的內住讓他徹底發生了變化,成為一個寬容大度,能接納眾人的使徒。他追隨耶穌的初衷是心懷"猶太復國""掙脫羅馬帝國的統治"的熱情。但在親眼目睹了耶穌基督復活之后,才激發了宣揚褔音的激情,成為原始基督教社團的核心之一。大雅各曾經前往西班牙傳教七年,地點即在他現在的埋葬地圣地亞哥。當他返回耶路撒冷之后,主持了該教區的管理工作。公元44年,希律王基帕一世興起對教會的改革。大雅各被人誣告而被捕,遭不公正審判被處以斬刑,成為第一位的殉教者。大雅各的標志為扇貝貝殼(Concha),因為他在追隨耶穌之前一直以打魚為生。圣雅各之路的朝圣者和徒步者們均佩戴著此標志。</h3><h3><br></h3><h3><br></h3> <h3>大香爐(The Botafumeiro上圖)是大教堂的另一重要圣物。重53公斤,周徑1.5米,高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爐。每當舉行彌撒時,由數人用繩索將這巨物揺蕩起來,爐內的香味以68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四周擴散,以此聚集所有的朝圣者前來。</h3><h3><br></h3><h3>總的印象教堂內部相對比較簡潔,大部分的功夫還是用在外觀上。宗教氣氛十分濃重,各個方位都有監督違規的人在注視著你的舉動,感覺很不舒服和壓抑。尤其是當他們認準你不是信徒的時候,你便成為了監控的重點對象。。</h3> <h3>大教堂博物館(Santiago Cathedral Museum)前身為謝爾米雷斯公殿(Pazo de Xelmirez)。羅曼式建筑。這座博物館被推薦參觀的理由多是因為"榮耀之門"。我一般對教堂的圣物堂或珍寶室都不感興趣,但這次決定進去看看,也是為了這座門。結果大失所望祂卻不在展出之列。</h3><h3><br></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博物館的收藏分為5部分,包括永久收藏,榮耀之門,教堂屋頂,迴廊和考古發掘。上圖是永久收藏的一部分。</p></h3> <h3>方型廻廊。密密匝匝都是墓葬。</h3><h3>博物館很大,分為好幾層,主要是大教堂的珍品和圣物,門票15歐元/人。</h3> <h3>上圖中是我們見到的四位徒步者,他們負重冒雨跋涉了最后一段行程,終于到達了奧布拉多羅廣場的終點標志處。這一刻但見他們彼此擁抱,高聲歡呼,擊掌慶祝,互相熱烈地交流著行程和信息。可惜我未能捕抓到那感人的瞬間。</h3> <h3>四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彼此并不認識全部都是獨行者。其中的男性年長者56歲,從瑞士的家門口出發,一路南行整整走了四個月才到達終點。這位女士來自于西班牙南部,也是獨自一人北上,用一個月的時間走完了行程。我不清楚他們是朝圣者還是遠足愛好者,但我真心敬佩他們的毅力和堅持,不管各自出于什么目的,但這一路走來必定會對每個人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銀器匠廣場(Plaza das Praterias上圖)位于教堂南門。名稱來源于該城的銀匠行會。廣場中心一座四馬噴泉(Fonte dos Cabalos)建于1829年。與教堂南門遙遙相望的建筑物是卡比多之家(Casa do Cabido)。</p> <h3>教堂的銀器匠正立面是教堂外觀唯一保留的羅曼式風格建筑。建于1103-1117年,雙開大門,大理石、花崗巖石材。門楣中央是耶穌基督,其余是十二使徒的雕像。</h3> <h3>卡比多之家(上圖),一座漂亮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筑,1758年由加利西亞巴洛克大師克萊門特.費爾南德斯.薩雷拉設計建造。最初為大教堂理事會所在地,但在19世紀中葉變成了個人的私產。</h3> <h3>贊美廣場(Praza da Inmaculada)也稱為煤精石廣場(Praza da Acibecheri 上圖),位于大教堂北面。acibeche西語的意思為煤精石。煤精石(Black Jet Stone or Gemstone)也稱黑玉,是一種稀有的黑色有機寶石,加利西亞是其產地之一。煤精石廣場的名稱源自一位煤精雕刻家,他在廣場上開了一家商店,專門出售他的煤精雕刻作品和手飾。</h3><h3><br></h3><h3>大教堂煤精北門正立面(Porta da Acibecharia)初建于1122年,羅曼式風格,貝爾納大師設計完成。1758年因火災被燒毀,殘片移置于銀器匠大門上。新大門立面以巴洛克風格設計,但在1769年設計方案被推翻改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僅留有部分巴洛克的痕跡。看來設計者總是緊隨潮流而動。正立面頂部18世紀改建,正中立有大雅各雕像。腳前下跪者為兩位國王,分別是阿斯圖里亞王國阿方索三世和萊昂王國奧多諾二世。</h3> <h3>敎堂北廣場往北是圣馬丁.皮納里奧修道院(Mosteiro de San Martino Pinario 上圖)。</h3> <h3>昆塔納廣場(Praza da Quitana/Royal Gate 上圖),位于大教堂東面或是后面。廣場上有兩個大門,一個是皇門(The Porta Real),另一是圣門(Porta Santa/Holy Gate),圣門也稱為寬恕門。皇門,故名思意是西班牙皇帝走的門,巴洛克風格,建于1666-1700年間。現在也對參觀者開放。</h3> <h3>另一座圣門(上圖),緊鄰大階梯。一般情況下都是關閉著,只有在猶太禧年(Jubilee Year)的7月25日圣雅各日才被打開。禧年是7個安息年周期的下一年,約49/50年才輪到一回。圣門開一次實屬不易。大門上方正中是圣雅各,兩邊各一門徒。門兩側各十二先知和使徒雕像。大門的設計者為馬修大師。</h3> <h3>大教堂的四座廣場基本上沿拉丁十字的四個點分布,除主廣場外,銀器匠廣場小巧而精致也是參觀者進出教堂的大門。其次名氣大的為昆塔納廣場。我個人比較喜歡煤精石廣場,大門正立面也漂亮。總之各有千秋,還可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這座龐大的建筑物。</h3><h3><br></h3><h3>這個宗教圣地我們來過了,圣雅各也拜過了。也許是事先做了些功課的原因亦或是天寒陰雨,驚喜并不很多,再加上沒有能看到榮耀之門多少有些遺憾。教堂內部缺少維護,與其名氣相比有相當的差距,主要看點在外面。圣地的真正意義還是在于宗教本身,作為身外之人缺乏虔誠之心是體會不到真諦的。</h3><h3><br></h3> <h3>從圣地亞哥.德.孔波斯托拉離開后,一路向東偏北方向行駛,到達1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古城盧戈(Lugo)。這是唯一一座被古羅馬時期的城墻環繞的城市。建于公元3世紀的古城墻于2000年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搜了張盧戈城的航拍圖,古城墻依然很完整。</h3> <h3>古羅馬城墻(上圖),距今1800年之遙。墻高10-15米,全長2117米,有71座城垛,10座城門。這種城墻在古代能起到保護城池的功效。站在城墻之下,見一排排城垛由近及遠有規律地起起伏伏,其雄風尤在氣勢尚存。</h3> <h3>盧戈也是座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城市,被凱爾特人,古羅馬人和西哥特人先后占領統治過。中世紀時和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一樣也是朝圣地之一。</h3> <h3>登城的坡道右側豎立著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標志。</h3> <h3>古城墻景一。墻寬約有2米多,可以走多遠不清楚。不少當地人環城跑鍛練身體,或作為步行道通往另一個城門。不遠處圣瑪利亞大教堂高聳的雙塔仿佛隨著變幻莫測的云層在游動。</h3> <h3>古城墻景二。城垛和市景。</h3> <h3>古城墻景三。濃云密布下城墻外的田野風光。</h3> <h3>盧戈市政廳廣場。</h3> <h3>盧戈圣瑪利亞大教堂(Cathedral de Santa Maria),一座建于12世紀的古建筑。經過多次改建各種風格混搭在一起。教堂內部感覺很壓抑。</h3> <h3>新古典主義的正立面,1769年改建。</h3><h3><br></h3><h3>盧戈城是我們此行的最北端,從這里便開始向東南折返。按計劃今晩要到達蓬費拉達市(Penferrada)。這段路是傳統圣雅各朝圣之路的一部分,要經過歐塞布雷羅(O Cebreiro)驛站。據介紹該驛站為朝圣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停靠點,我們想去一探究竟,體驗一下朝圣之路的點滴片段。</h3> <h3>圣雅各朝圣之路西班牙語為"Camino de Santiago",英語為"The way of St. James",簡稱"卡彌諾"。傳統精典路線是從法西邊境的小城Saint-Jean-Pied-de-Port開始,沿西班牙北部,自東向西到達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奧布拉多羅廣場(上圖示)。全程約800公里,所經之處積千年的文化積累與沉淀,共有九處世界文化遺產,大詩人歌德因此有言道:"歐洲是誕生在朝圣之路上"(Europe was born in Pilgrimage)。1987年被歐盟列入歐洲文化遺產,1993年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又有多條線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3><h3><br></h3><h3>一般認為,這條朝圣路線開始于9世紀,從中世紀以來一直沒有被中斷過,總是有人在走。至現代,真正被喚醒是在1990年之后,每年都會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前去朝圣或徒步或旅行,Jubilee Year甚至達到了50萬人。人們分別從自家門口或從歐洲不同的起點開始,經各自的不同路線奔向同一個終點。大多數人以步行的方式,也有人騎行,更有甚者釆用中世紀騎驢或馬的方式進行。不管用何種方式方法,自踏上這條路始,便歷盡辛苦經風霜雨雪,接受從身體到精神的雙重考驗和洗禮。現代的大多數徒步者雖然并非出自朝圣的目的,但他們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不斷地挑戰自我凈化靈魂和內心,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可謂是一股清流。</h3> <h3>圣雅各朝圣之路的標志是扇貝貝殼,上圖是中世紀朝圣者的標志。</h3> <h3>現代卡彌諾路線的標志如上圖,也是扇貝貝殼形狀,放射狀的直線代表了多條不同的路線。上圖中的標志是圣雅各之路的另一處終點Finisterre,標志上注明為零公里處,有人認為這里才應該是真正的終點。</h3><h3><br></h3><h3>1970年開始,神父Padre Elias Valina開始為卡彌諾作路標,并且出現了第一本的朝圣指南。朝圣者走完全程之后,可以被赦免他所犯下的所有罪過,得到靈魂的救贖。</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距離盧戈城約70公里的小鎮歐賽布雷羅是朝圣之路上比較大的一處住宿點。進入鎮子之后卻怎么也找不到,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宿營點原來在山里,大約4-5公里路程。已近傍晩時分,覺得應該不遠就進了山。此時天空放晴,一路風景這邊獨好(上圖),還見到一位獨行者背著沉重的行囊一步一趨行進在山間公路上,猜測他應該也是到歐賽布雷羅去的。山里沒信號GPS不工作,爬了4-5公里還沒見到任何標志,心里便開始打鼓。因為前路未卜又怕天黑重蹈杜羅河谷的復轍,便折回了鎮子。</p> <h3>回到鎮子后天色已晩,到下一站還有一段路要趕,我們猶豫著要不要放棄?LP心有不甘,又再去打聽,告之還是在山里一直上去便是,但到底多遠不清楚。LP決定再試一次即然來了就別管什么時辰,于是調轉車頭二次上山,不見標志不回頭,最終我們到了。上圖是歐賽布雷羅朝圣者的雕塑(來自網絡)。</h3> <h3>座落在山里的一座小村落,清一色灰色石頭壘的房屋。大通鋪的住宿,盥洗室,小賣鋪和餐廳,全是專門為徒步朝圣者提供的服務,條件比一般的青年旅館差些。冬季這里氣溫比山下低很多,四下里安靜的出奇,沒有一點人氣,十分冷清,除了我們之外沒見到其他的到訪者。想到那位還在山路上跋涉的獨行狹,不知道他何時才能到達這里。</h3> <h3>見這家小餐館依然開著便拉開門,小屋內燈火通明,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終于有了煙火氣。巴臺前坐了幾位當地人在喝酒,沒有食客。屋里墻上掛滿了照片,都是在這里落腳的朝圣者或徒步愛好者留下的,從中可以窺見旺季時的火爆程度。老板娘三十多歲,見有人來有點意外。詢問我們是怎么上來了?聽到是開車便說不能算數也不能住,她還真守規矩。當得知我們只想吃頓晚飯后,她便忙開了。</h3> <h3>不一會兒就端來一大碗當地人家常做法的湯,份量十足。內容是雞湯,土豆加類似雪里蕻的菜,對又冷又餓的我來說味道十分鮮美。</h3> <h3>若大的一塊牛排才僅僅10歐元(上圖)。老板娘挺實在,很健談,我們從她口中得知,每當旺季這個小村子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從不同的方向路段匯聚于此。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主要以徒步運動為目的,真正的朝圣者占少數。那時節,她的小餐館也異常地熱鬧,總被擠的滿滿的,充滿了歡聲笑語,她自己也樂在其中。除了經營餐館她也提供住宿,價格和大通鋪有點差距。而她每年只需辛勤工作半年便可維持生計。一條朝圣之路不但"誕生了歐洲",也為這位普通山村婦女提供了生存的經濟來源。</h3> <h3>吃飽喝足帶著暖意我們告別老板娘,離開小山村時天色已經黑透了。摸黑下山還有60多公里的路程才能到達今天的目的地蓬費拉達(Penferrada)。</h3> <h3>真心敬佩每一位走完圣雅各之路的人,能將自己投入到非舒適環境中的人至少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他們也一定會從中有所收獲,愿圣雅各保佑他們。</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辉南县|
卓资县|
调兵山市|
大悟县|
多伦县|
靖远县|
台州市|
西宁市|
普格县|
丁青县|
四会市|
肥西县|
临高县|
梁山县|
乌兰察布市|
布尔津县|
顺义区|
岢岚县|
安溪县|
临朐县|
淳化县|
金山区|
邛崃市|
双牌县|
出国|
鹤峰县|
临猗县|
建湖县|
临沂市|
兴业县|
丰台区|
玛沁县|
台安县|
周至县|
嘉定区|
都江堰市|
余姚市|
东阳市|
五常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