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祁連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有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是龐大山系,因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張掖市境內,又名張掖南山。 祁連山系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張掖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它是中國西部一條重要的生態屏障,1988年在祁連山北部的中東段設立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越張掖、武威、金昌三市。</b></p> <p class="ql-block"><b>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廣義的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在青海境內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茶卡—沙珠玉盆地,黃河干流一線之北,北至省界,西起當金山口,東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標:東經94°10'-103°04',北緯35°50‘-39°19′。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脈最北的一支山嶺(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b></p> <p class="ql-block"><b> 如上圖,從蘭州市紅古區(右下角,沿著交通圖綠色線路所示)從享堂峽縱向進入祁連山。</b></p> <p class="ql-block"><b> 紅古區位于甘肅省中部,是省會蘭州市的遠郊區,也是著名的馬門溪龍的故鄉。</b></p> <p class="ql-block"><b> 從紅古區出發,沿享堂峽到達永登縣連城鎮。這里有古代番王魯土司衙門與妙因大寺。</b></p> <p>魯土司衙門與土司府</p> <p class="ql-block"><b> 土司是元、明、清授予少數民族首領的世襲官職。魯土司是明清時甘肅青海邊界頗有勢力的土司之一。連城魯土司的始祖脫歡,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為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孫,是元朝宗室,封為安定王兼平章正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軍隊攻打大都(北京)時,元順帝出逃,脫歡跟隨不及,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脫歡降明,被安置在連城,為一世土司,因其夫人馬氏捕捉達官戳只有功,治地連城,建樓七楹。永樂二十一年因脫歡之孫三世土司失伽屢有戰功,升指揮同知,永樂帝給失伽賜姓為魯,名魯賢。魯土司歷經明、清、民國,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歸流,世襲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歷代土司地位顯赫,品級很高,多位土司因戰功而升任駐守西北的重要將領,官至一品。魯土司系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是西北地區權勢較大的一個集軍事、司法、宗教于一體的地方特殊政權,有生殺大權,擁有土軍千余人。</b></p> <p>妙因寺(藏傳佛教)</p> <p> 向北進入連城鎮水磨溝</p> <p class="ql-block">東大寺(現己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水磨溝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b> 東大寺因地處在連城妙因寺以東,故名。藏語稱之為“大通貢欽貼桑達吉林”。最早于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1619)當地僧人喜饒尼瑪所建,后來寺院逐漸興盛起來,許多藏傳佛教高僧在此寺居住過,達隆佛羅桑尼瑪曾做過法臺。清乾隆時期,在魯家土司的支持下,成為正規的格魯派寺院。清道光八年(1828),擴大了寺院規模,修建了堪布昂欠和魯家昂欠,僧人超過1000多人,內有3座經堂。同治年間,該寺如同天祝境內其它寺院一樣,遭到戰火毀壞,后一部分遷至今永登大有鄉舊寺溝,由于此地僧俗人員飲水異常困難,遂又遷到今天祝古城地方,稱為古城寺,自此以后東大寺逐漸走向衰落。</b></p><p class="ql-block"><b> 該寺先為薩迦派和噶舉派寺院,明末清初改宗為格魯派寺院。寺內設有聞思學院、上下密宗學院,成為當時僅次于天堂寺的第二大,在天祝、永登、青海湟水以北地區頗有影響。寺院原藏有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等許多經卷,還設有木版印經院。據記載,達賴六世曾在此寺任過堪布,至今還存有他用過的法器數件。寺內富有漢藏民族特色的壁畫,造型美觀,各具神態。</b></p><p class="ql-block"><b> 該寺原為永登縣所轄,1956年劃歸天祝縣。</b></p> <p class="ql-block"><b> 很有趣,藏傳佛教寺院山墻上有八卦圖案。</b></p> <p class="ql-block"><b> 東大寺的《西游記》壁畫,據說《西游記》每一章節都在畫中找到相應的故事繪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經東大寺僧人尕藏西繞介紹,在連城水磨溝有一處摩崖石刻,現據現場勘察,按原行列轉記如下:</b></p><p class="ql-block"><b><u> 宣和乙巳仲夏十八日巡按震武回留題挦麻灣石壁陜憲郭傳師水嗽寒敲玉山光翠潑藍雖然居塞北卻似到江南準大同副將陳思恭監押王勵知震武軍嚴永吉</u></b></p><p class="ql-block"><b> 該摩崖據地八米,刻面高五十厘米多,寬六十厘米左右,為楷書,陰刻。其文字,“永吉”二字明顯小,“準”和“思恭”因石壁已風化,字跡不清,但尚能辨認。</b></p> <p>僧人尕藏西繞身后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b> 繼續沿大通河向北行進,進入甘肅省天祝縣天堂鎮。</b></p> <p>天堂寺</p> <p class="ql-block"><b> 天堂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此處海拔2200米,氣候宜人,是甘青罕見地風景區之一,俗稱“天祝的江南”。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該寺歷時1000多年,其間曾數度毀于兵燹,又多次重建擴建,建筑規模日趨宏大。據介紹, 1956年該寺占地1500多畝,有佛殿14座,經堂40座,活佛昂欠有東科爾、嘉義、嘉若、八哈、瑪其、阿萬、賽義、莫科、倉哇、德格、夏瑪、達隆、華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間。殿堂樓閣,高墻灤院,各有姿態,互為襯托,共同組成景象壯觀的漢藏建筑群。寺內分浚文學院和時輪金剛學院,開設顯宗五部經典(即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與密宗學科,顯密兼備、尤重密宗,并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業、升級、考核及學位評定制度和嚴密的學經制度,培養出了上批蒿僧,遂漸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名寺之一。寺內有大量的塑橡、雕刻、壁畫、經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經典和歷史資料。寺院存在的后期,常有不少云游僧人駐足學經,清未有兩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讀佛學,可見該寺在國外也有影響。該寺宗教節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間的毛蘭木法會,尤其是正月十四日,眾多的教徒、游客涌寶寺院,觀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規模盛大的燈節,人們可以觀賞到制作精巧的各種燈式和藝術珍品——酥油花。</b></p><p class="ql-block"><b> 天堂寺周圍群山擁繞,形成八寶形狀,與《噶當寶典》中預言的觀音圣地完全相符,在這殊圣的吉祥寶地,建造了許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許多殊圣的奇跡。</b></p> <p class="ql-block"><b> 從天堂寺出發,沿著崗青公路,迎大通河逆流而上,進入祁連山腹地。</b></p> <p class="ql-block"><b> 出南山口進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b></p> <p class="ql-block"><b> 門源回族自治縣是中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轄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部和北部與甘肅省相鄰,總面積6896平方公里。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境內擁有皇城草原、皇城故址、夏季牧場等旅游景點。 秦代為羌人故地,兩漢、三國為西平郡轄地。東晉十六國時,先后屬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五國屬地。南北朝時為鮮卑族吐谷渾人牧地。隋、唐屬鄯州轄地,后被吐蕃占領。</b></p><p class="ql-block"><b>宋時為涼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廝啰等地方政權和宋王朝交替統治。元代為章吉附馬封地,屬西寧州管轄。隨同蒙古軍隊東來的部分"西域親軍",屯耕牧養留居門源。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馬步駐軍實行"上馬為軍、下馬從耕",開始從事種植業生產。明末為蒙古族麥力干牧地。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軍平定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衛。次年筑大通城(今門源縣城)。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移大通衛于今大通有到城關鎮。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衛為縣,門源系大通縣屬紅山、永安兩堡。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大通縣劃出北大通的紅山堡、永安堡和祁連八寶、阿力克一帶,西寧縣劃出仙米寺、珠固寺屬一帶地方,設置門源縣,屬青海省管轄。1949年9月10日,門源解放,9月16日,成立門源縣人民政府。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區域自治政權----門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6月改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b></p> <p> 門源縣青石嘴百里花海。</p> <p class="ql-block"><b> 從門源縣青石嘴鎮向北沿227國道上祁連山主峰冷龍嶺的西段景陽嶺。</b></p> <p class="ql-block"><b> 景陽嶺也稱金羊嶺。海拔4352米。民國范長江 《中國的西北角》: “過一小崗曰景陽嶺,為大通河與弱水的分水嶺,山北之水北流居延海,山南之水匯入大通河,門源土人有句俗話說: 天下高不過景陽嶺。”冷龍嶺從這里向東廷伸, 這一帶以盛產沙金著稱。</b></p> <p>峨堡古城</p> <p class="ql-block"><b> 沿國道227線繼續向北,這里海拔急速下降,到達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扁都口鎮,此處海拔為2762米。</b></p> <p class="ql-block"><b> 這里向西北方向行進,過民樂縣城,到達張掖馬諦寺。</b></p> <p>馬蹄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于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毀于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眾多石窟等。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b></p> <p class="ql-block"><b> 向東南方向復穿民樂縣城,到達天下第一軍馬場。</b></p> <p>山丹軍馬場</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位于祁連山下的山丹軍馬場位于張掖市所轄的山丹縣,距張掖市區130km,距山丹縣城50km。山丹軍馬場由霍去病設立,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馬場,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馬場,許多老電影都曾在軍馬場拍攝,比如《牧馬人》、《文成公主》等。 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 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里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哀。 山丹軍馬場分總場、一場、二場、三場、四場,一場和三場的風景較好,馬群也多。路途中能看到大片的油菜花,花期與青海湖、甘肅民樂相似,7月中下旬至8月初最好,草原上的各色小花6、7、8三個月交替開放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昆侖余脈化祁連,山勢如龍隔野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將旌旗靖烽火,漢家鐵騎返長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雪峰碧草留青海,楊柳春風金張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要看中華山水美,氣勢磅礴冷龍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行者於庚子年夏·張掖</b></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行進路線: 蘭州市紅古區(沿大通河逆水而上)(向北經享堂峽)——永登縣連城鎮——天祝縣天堂鎮(經崗青公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青石嘴鎮(穿越)——(沿227國道)——(經景陽嶺)甘肅省張掖市扁都口鎮(翻越)。向西北到馬蹄寺,向東南到山丹軍馬場。</b></p> <p>向東經G30進入甘肅省張掖市市區。</p> <p><b> 文/葉丹 圖/肇弘</b></p> <p class="ql-block"><b> 配樂《大美祁連》</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洱源县|
祁门县|
原平市|
潜江市|
察雅县|
宁河县|
建瓯市|
昭觉县|
大同县|
霍林郭勒市|
盐亭县|
盐源县|
莱州市|
策勒县|
项城市|
湘阴县|
金乡县|
凭祥市|
保靖县|
宜城市|
玉山县|
连江县|
锦州市|
页游|
拜城县|
平远县|
新蔡县|
扎赉特旗|
报价|
乌鲁木齐市|
奇台县|
大理市|
苏州市|
家居|
祁阳县|
泰兴市|
岳普湖县|
贵定县|
蚌埠市|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