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后來上大學參加工作變成了城里人。雖然離開老家幾十年了,但對家鄉那塊熱土的眷戀和熱愛,卻深深刻在骨子里。</p><p> 老家坐落于寧城縣八里罕鎮塔其營子村。塔其營子,蒙語“塔拉沁”,農民的意思。“塔拉沁”到赤峰,大約一百多公里。記得剛剛到赤峰工作時,回趟老家要坐班車在坑坑洼洼的沙土路上顛簸四五個小時。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一半高速一半二級路,自己開車只一個多小時的車程。</p> <p> 現在回到老家,農村的變化之大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進入村莊,林蔭環繞,綠樹白墻,紅磚黛瓦,院落整潔,房屋氣派。寬敞的油漆路穿村而過,條條水泥甬道宛延在村頭巷尾,連接著家家戶戶。村子里各色小轎車隨處可見。眼前景象,和兒時記憶中的土墻、草房、斷垣殘壁、坑洼泥濘相比,恍若隔世,有種穿越的感覺。</p> <p> 偶爾想起鄉下人趕集。印象中小時候,人們趕集多都背個口袋或搭褳,徒步行走,有個別的推個手推車,一幅《清明上河圖》景象。后來八十年代分田到戶后,才有條件騎個驢或趕著驢車趕集。之后漸漸的開始騎自行車、摩托車、三馬子、電瓶車。現在可好,許多農民都開著家庭轎車趕集了。</p> <p class="ql-block"> 種地,是農民的神圣天職。我出生的地方叫“塔拉沁”,農民。我祖上祖祖輩輩都是農民,與土地相伴,靠土地為生。過去有些形容農民種地的俗話是這么說的,“順著壟溝兒找豆包",“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兒”。可近四十年后,這農民種地,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過去種地,是一整套繁瑣復雜且非常辛苦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往地里送糞,運輸工具是挑筐、抬筐或手推車。種地流程,前面是犁杖,犁杖要套上牛馬或人拉肩扛,一人扶犁,一人播種,一人(或二人)捋糞,一人打簸梭,接下來要打滾子,一般要打兩遍。等小苗出來后要拔苗(兩遍)、耪地(兩遍)、施肥、蹚地。這些工序都完事了,農民才可以掛鋤休息。等到了秋收時節,手持鐮刀,割谷子,割高粱,掐谷穗子,掐高粱頭,掰包米,扒包米皮,割桔桿,刨茬子等等。把秋收的莊稼加工成糧食,還需多道工序。先要選個平整的空地做場院(打谷場),用碌碡軋平壓硬。把莊稼運回場院后,要分類進行軋場、揚場、過風扇等等。打完場基本上也就入冬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一年的農活這樣辛苦勞累,但能不能有個好收成,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如果風調雨順還好,如果干旱少雨,這一年就算白忙活了。</p> <p> 現在農民種地可太省事了。土地全部是水澆地,機電井,滴灌帶。用聯合播種機,種子、化肥、地膜、滴灌帶一氣呵成。一戶人家幾十畝地,二三天就種完了。既不用拔苗也不用鋤草,更不用耪地、蹚地。到了秋天,聯合收割機,糧食歸倉,桔桿粉碎,一遍完成。</p> <p> 我也有些年頭沒見過農村的場院了。還有那些小時候非常熟悉的農用工具也很少見到。諸如犁杖、糞撮子、點胡蘆頭、“雞蛋滾子”、刮鋤、鋤頭、鐮刀,還有打場用的碌碡、簸箕、平锨、扇車等等。偶爾在老院兒墻角旮旯或倉房里見到,都倍感親切。它們現在都成歷史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過去種地打糧那么辛苦勞累,可農民的糧食卻總也不夠吃。人民公社生產隊那時候,農民的糧食有一大部分要向國家交公糧,當時有個說法叫“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最后分到農民手上的糧食少之又少,吃不飽是常態。到青黃不接的時候總要“啃青”,扒拉房前屋后還沒長足的土豆或掰冒著青漿的玉米以果腹。那時有個詞叫“瓜菜代",即糧食斷頓時以野菜充饑,什么菜飯、菜粥、菜窩窩頭,吃的個個臉呈菜色。</p><p class="ql-block"> 文革時期,大摡是七十年代初,村里一鄉親(不便提名諱),半夜里偷生產隊地里的苞米被站崗民兵發現,自知成份不好的他,怕挨整上綱上線,丟下妻兒老小離家出逃。就因那沒能背回家的半口袋苞米,在黑龍江整整當了十年“盲流”而不敢回家,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回來,還因分田時本人不在而失去了自己應得的那份土地。時代的悲哀!想來讓人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 村里還有一位鄉親,在家里長年吃糠咽菜營養不良,好不容易有機會到打虎石水庫工地干活改善伙食,吃粘豆包竟把自己撐死了。到如今,鄉親們談起此話題,仍深感隱隱的傷痛。那些凄慘往事,不堪回首。</p> <p> 現在,村里人基本上都不怎么吃自己種的糧食了。吃的都是大米白面,偶爾吃頓粗糧,那是為了養生,或換換口味。</p><p> 現在的農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有三百天是農閑時光。男人們可以搞第二產業或外出打工。女人們除了管家照顧孩子,白天打打牌,晚上廣場舞,再就是上網聊天、購物,或者什么抖音、快手、k歌、直播…。比城里人都要游閑自在。</p><p> </p> <p> 我的家鄉“塔拉沁”,鄉村還是那個鄉村,山水還是那幅山水,土地依然是那片土地,可農民不再是過去的農民,日子也遠非過去的那種日子了。 </p><p> 有詞曰:</p><p> 《塔拉沁?印象》</p><p> 暖一壟歲月,醉滿畦春光。林蔭深處啼翠,溪畔見牛羊。云影藍天寫意,彩繪紅磚黛瓦,墨染青紗帳。</p><p> 數千年,播期許,犁愁悵。沉浮須問,村北遺址古城墻。舉遍曉星晚月,碎盡夏露秋霜,倚夢與上蒼。如今蔥蘢樣,據說叫小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宜昌市|
格尔木市|
宁德市|
西青区|
天台县|
沈阳市|
井陉县|
巩义市|
威海市|
青神县|
招远市|
宝清县|
新余市|
普兰店市|
无为县|
五莲县|
新余市|
东城区|
乌拉特前旗|
忻城县|
广水市|
宝应县|
凤山县|
惠东县|
沭阳县|
湄潭县|
邵东县|
绥中县|
北流市|
托克逊县|
重庆市|
孟津县|
龙泉市|
芒康县|
疏勒县|
金乡县|
南京市|
峡江县|
多伦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