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難忘三線軍工情<br><br>戰友情是生死之情,同學情是無私之情,三線軍工情是戰友情、同學情兼而有之之情!我們參加了三線建設,三線軍工之情一直在我們的生命中留存。當年,我們是懷抱著對祖國的熱愛而服從祖國的分配!當年,我們是懷抱著對祖國的熱愛而和祖國的需要共呼吸同命運!<br> <br>前不久朋友中轉貼:聶作平的《三線建設五十周年祭》,當時未細讀,僅收藏了,后來再讀此全文。作者是三線建設的親歷者,而作者在此文快結尾時寫道:<br>“我們也應該看到,三線建設的起因是毛澤東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后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這是一個誤判,即過高地估計了世界大戰的可能。當和平發展成為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三線建設便顯得有些多余。”<br>我們也是三線建設的親歷者,三線建設到底是“多余”,還是“必要”,這是兩種不同的看法。<br>我則認為:當年三線建設的核心是“備戰”,“備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備戰到使敵對勢力:怕打,不敢打,打也無取勝的把握;這就是當年進行三線建設并達到“備戰”的戰略目的。<br>為此,我曾寫過《山的追憶》(編輯在后面)表達著當年:我們是和平保衛者的無名英雄!<br>前不久我們在成都見到當年首批去貴州永華廠的幾位歐陽官等支援者,我問過他們當年三線建設的話題,都表達: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必要的,也不后悔自己參加了三線戰建(雖說現在在貴州發的退休工資比在成都當年未去的人要低一點);就此我更敬佩這些首批老職工的三線軍工情懷,把前幾年寫的在此重表,把近些年在不同的場合和三線軍工朋友們再聚的場景也編輯在這里,作為共同對三線建設半個世紀的抒懷和紀念!<br><br>又迎來“八一”,有朋友報導《軍工記憶一一三線風云》有多集,“八一”期間在央視播出,有我們親歷過的三線軍工基地的鏡頭和訪談。我們都期待央視的播出,這同樣表明,我們內心留存的三線軍工情懷是真實的,是抹不掉的記憶!<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經的另一個,我也工作過的貴州三線軍工企業(永華儀器廠),破產后僅留下當年軍轉民時在成都開設的一個窗口點,而今只有這門面的牌子依然存在,而實質內涵已由當年經辦從貴州去的龍先生買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中,這是當年從成都首批支援貴州三線的永華廠歐陽官(右一)等在成都街頭赴會三線老同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中,都是當年三線永華廠的老職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線永華人,成了一種記憶的符號!她(他)們一起走在成都的街頭仍然是自信和自豪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線軍工永華廠的幾位老職工相聚在成都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相聚是暫時的,分手又會到來,聚別在又一次餐聚中進行,再次的合影表達友情的加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5月30日在成都<br>三線老軍工人相聚,碰杯聚情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7月21日<br>一批無錫永華人在無錫迎接從成都來的三線軍工人;三線軍工情,成了一種親情友誼的符號,往昔在工廠也許設有多少私下的交往交流,而今離開三線本土,只要在任何一地相見,就會勝過親友那樣招待,這是為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線軍工情:當年目標是備戰,為國防的鞏固,而每位到了三線軍工企業的人,都有服從祖國需要的情懷,都有奉獻的忘我精神,這就是今天這種三線軍工情不衰的基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這是一個當年杭州中專畢業的班級同學支援四川廣元的大三線軍工建設,如今一少部分仍留居在廣元;這個班級當年95%都分配在大小三線的軍工企業,外省的另一部分三線軍工人前往四川廣元相聚碰杯,是一份同學情、三線軍工情,雙情重合,情上加情,情誼無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情,軍工情,聚匆匆、別匆匆,緊握手,友情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這又是一批貴州三線軍工宇光人,相約聚在江蘇鎮江,共憶惜日軍工情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久別老友,喜重逢,重逢在他鄉,喜從內心出,笑著握緊手,何為軍工情,全在一握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四位,四只虎都是同年出生的同生肖者,當年全從成都到貴州,支援三線軍工的第一批;數十年后,聚在一起真開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早在二年前,中間這位坐著的軍工人,急病中從死亡線上轉回來,這些三線宇光老軍工人前往南京他家中探望。軍工人,軍工情,時時聯接,時時相應問安、道祝安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對同班姐妹,昔日同分配在貴州三線,一位先回江南,另一位從貴州前來探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是三線軍工宇光廠福利區全貌!背后是茫茫群山,其實前面左右同樣也是群山,表達著當年的大環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 山 的 追 憶》<br><br> ~和曾經參加過建設三線的朋友們<br><br> 一<br><br> 山道轉過彎是山,山連著山,溝連著溝;眼前是青山,遠處是高山,更高遠處——山在雲中埋!<br> 貴州,仍然是我內心深處的故鄉,這是一個,我們當年既不是自己選擇,也不是被迫選擇的地方,是和祖國需要同命運的地方,是我們播撒青春熱血的地方,是開始走上工作崗位,是人生新歷程開始的地方,是成家立業的地方,是生命中注入和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的地方;如今離開了,她仍然是我內心的故鄉!<br><br> 還一直生活在云貴高原山溝里的朋友們,尚未遠離,也許不會有此種情懷。是這份宇光情、永華情、三線情情感的連接,才有這份山的追憶!<br> 人生走過的是時間,回首的是記憶。<br> 五十年的光陰,對大山來說,瞬隙一閃;而對于一個人的人生來說.也許她(他)就是一生的定格;對有些朋友,五十年,可能僅僅只是幾代人要在那里延續的片斷;而對于已安息在青山中的去世者,卻是一生最后的歸宿,愿他們的靈魂在那里安息!!<br><br> 二<br><br> 六十年代初,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的祖國;疆域四周敵對勢力及其同盟虎視著;尤其是在那時就握有核武器的二個大國,對中國的威脅最大;準備打仗;準備打長期戰爭!在以電子管為器件水平的冷戰時期;以大山作為天然屏障,“大分散、小集中”建設三線;使之成為理想的戰略后方!<br><br> 作為這樣的戰略后方;千余個三線大中型企業之一的宇光廠—宇光人、永華廠——永華人;083這樣的基地……參與組成了中國在世界軍事史上、在世界經濟史上:史無前例的空前規模的——偉大戰略轉移運動!<br><br> 這一偉大戰略轉移運動的歷史功績,無疑地抗衡了那個時期的敵對勢力!所以,我們這些同樣是和平保衛者的無名英雄?!<br><br> 三<br><br> 作為趕上這一偉大戰略轉移運動時期分配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和沿海支邊西南的我們,響應號召,服從分配,建設三線!奔赴這一個個正在建設中的軍工廠:爾后的幾十年中,把我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這些大山里的軍工廠;大多都在那里安了家;志在奉獻一生??!<br><br> 我們不會忘記,初建廠時住著干打壘的集體宿舍;“先生產 后生活”,拿著三四十元的月薪,工作又是那樣一絲不茍地、認真的干著!干著!從我做起,從零起步,腳踏實地苦干,忘我獻身三線建設!<br><br> 我們不會忘記親手開荒種菜,改善自己生活的清平日子!<br><br> 我們也不會忘記,雨后上山采蘑菇的拾野之趣!<br><br> 我們自然更不會忘記,回江南探親返廠時,互相幫帶大包小包的食品擠趕火車的場景!<br><br> 這種自然、簡樸、清平的生活,那時的我們,從心而論,并沒有多大的不滿足,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國的命運聯接在一起,所以那時我們的內心是知足的,這是大環境決定的;人生其實是相比較而言;更有那時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哪樣的真切!我們從心底里還是常常想起,並懷念在大山里走過的那些歲月,經過的那些難忘的進程!而這種同亊之間、鄰里之間形成的友情,每當日后又一次次地重逢時顯得是那樣的激情和難忘!<br><br> 四<br><br> 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在以軍工產品為支柱的企業,要走向軍民結合,並繼而以民品為主的自生自滅之路;進入市場經濟;九十年代初的永華廠,當時難以為繼(后來破產了)!<br><br> 我們也都明智的自尋出路,相繼離開回到江南,并開始白手起家的尋找職業和創業!我們是無愧于那里的大山的!無愧于祖國的!走時,我們沒有帶回一片云彩!!<br><br> 更可貴的是,我們沒有欠下任何債;獻出的卻是青春的熱血和壯麗的情懷……!<br><br> 盡管今天對三線建設還有這樣和那樣的評說:是當年中央決策錯估了政治進勢?!……如果那個時期沒有實施這樣的三線戰略布局的調整,那個時期的敵對勢力又會作什么樣的行動呢?!為此,我們是應該自豪的!有了我們當年無私地獻出,國家安全了,平和地度過了那個最嚴峻的時期!這是不可否認的。我們為《東方紅》在太空唱響,我們為“遙測”提供器件……留在歷史的記憶里。<br><br> 自然,那里的,這座座大山應該是人間的天地樂園,不應該是人類戰爭的戰備倉庫;應該讓那里的苗族男女,在風雨橋上載歌載舞;應該讓那里的侗族兒女,在銅鼓樓中唱和天籟之音;讓那兒的娃娃魚,戲游在青山溪流中!<br><br> 而今,我們也都已退休;不過還是思念在這些大山里度過的歲月,感謝在那里鑄就的宇光情、永華情、三線情;大凡參與過三線建設的對三線從心底里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當我們一次次地,在離開三線的地域之外相聚;我這《山的追憶》,仍然是這份宇光情、永華情、三線情,情誼的延續!<br><br> 祝健康地生活著的三線朋友們——延年益壽! <br><br>初稿于2012.5.2在江浙滬〈永華人〉聚會上發言<br><br> 葉 波(號仙 亭)2016.夏.修改<br><br>(下圖:四十年后我再回貴州宇光廠舊址,本人坐在當年穿廠福利區而過的320國道258公里路牌上,進廠時的高坡路口;如今工廠已搬遷,廠區已荒廢,這條公路已改道,這個公路牌自然也消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這是我當年分配到三線宇光廠的廠門,其實這個廠門是很多年后才修建的,去時根本還沒有一幢正式的廠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這應該是在1969年的夏天,當年宇光廠在北京出差的五位都住在禮士路的六號門招待所,是在天安門前的合影。就我個人(后排中),這是一張三線時期最早的與同廠職工的合影。當年有黑白照相機的人很少,這張照片是后排左邊譚常仁師傅在北京的戰友為我們照的。照片的五人中有第一批支援三線的老職工,有貴州本省67年招入的青工,有67年分配到廠的大學和中專畢業生。<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五人在北京,背后是人民大會堂前的合影!<br></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當年宇光廠一個有標志性建筑的車間!</span></p>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小部份原三線宇光人在南京玄武湖旁留影!<br>這張照片中有前面近半個世紀前在天安門五人合影中當年的姑娘和我本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退休在深圳的部份宇光人,每年都會有一次深圳宇光人的聚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宇光部份老員工退休后相約一同前往各地聚游中的一個鏡頭!表達著團結快樂的三線軍工人!<br>這張照片中同樣有半個世紀前,在天安門五人合影中當年的小姑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我十年前行走在右側宇光廠第一幢臨時建筑路道上,我在這個臨時建筑的平房辦公室里工作了十三年!是水泥平瓦下輔油毛氈!冬天靠生焦煤鐵爐子取暖,夏天中午常常也有30多度,油毛氈烤熱的氣味同樣充鼻而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十年前,我們三人都曾在這個門口進的辦公室一同工作,是當年宇光廠設備組的前身,數十年后,軍轉民了,我們也都相繼各自去了深圳工作;難得的是我們的友情也從三線軍工情伴隨著:同事情、同室同組情、鄰居情,凝聚成互相惦記,互相關心,無私永恒的情誼!這些年,我們每年都會選擇不同的地方見面相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們在建廠時種的,至今要合抱的梧桐樹前合影。背后是當年宇光廠的裝配樓,應該首個當時083基地內體量最大的裝配大樓。<br>這個裝配大樓的建筑方案的確定,有個趣味的笑談。這是一個三層樓,當年有“山散隱”(靠山、分散、隱蔽)政策,目標不能太大,設計院方案用平房走廊聯接。我當時也在北京,參加了方案的討論,工廠方的意見依據生產工藝要求需建三層裝配樓;就“山散隱”而言,工廠方看法主要是對空目標,裝配樓選址兩邊都是山,是一條寬只有三十來米左右的山溝,三層樓建設時就考慮在周圍植上樹,對空而言有樹的掩飾遠比平房聯接目標小,就此理由設計院無法否定;而后設計院又提出凱里無施工條件建這樣的樓,我們又例舉當年凱里有東方紅飯店就是三層,有州建公司,這樣又否定了當年北京設計總圖方人員的施工條件說!<br><br>是呵,三線建設每一個項目也都是在不斷的逐一論證,爭辯中進行的!<br><br>參加過三線建設這樣點點滴滴的經歷,現在細細想想,每一件,每一步都是回憶,都是傾情傾心而為啊!<br><br>說不盡道不完,我們參加了三線建設!無悔參與,無愧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的凱里已成為旅游的好去處!凱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當年我們只把他視作“老凱”!<br>前些日子我到威海乳山避暑,臨回前一天在一個菜市場見到有花溪牛肉粉,就坐下買幾碗,問老板那里人,說是凱里人,我再問凱里什么地方的,老板說芩鞏的,我說芩鞏不應該講是凱里的,應該是黔東南的,老板說你對那里很熟悉,我說是的,我在凱里工作了二十年;問老板什么時候來乳山的,老板說來二十年了,來這里搞建筑的,娶了這里的媳婦,生了雙胞胎女兒,已十七歲了,也在幫著經營;問現在不搞建筑了,老板說現在工程款難收,暫時不做,改行搞這個飲食店。因為緊靠海鮮市場,我說你把凱里的酸湯魚在這里打出招牌……,交談中越談越投機……,老板主動告訴我他的手機號……,姓王,并要我下次來一定找他……;這凱里,這三線情結,似乎無處不在,……。<br><br>我惦記著,我的第二故鄉凱里,愿故鄉的明天更美好!<br><br>三線廠今年是半個世紀了,永華廠破產多年了,但永華情卻在,許多永華人都打算今年國慶節后回去參加由永華人自發組織的慶典活動,這同樣充份表達著三線軍工人的活力,三線軍工人的三線情結!<br>我在各地見到的三線永華人,大多都說到時:“回去看看”,這“回去”二字表達著是始終把三線當成“家”,否則何有“回去”之說!<br></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遠山呼喚,人生夢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根立三線,史冊明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軍工情懷,心田永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無悔無愧,度享晚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謝各位,共憶三線情,在這里,我完成的是一種表達,是一種記憶的表達,是一種三線軍工情的表達,是一份人生友情的回味,是一份人生歷程重要時段的記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謝謝你的閱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6一6一16</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永寿县|
朝阳区|
南木林县|
林州市|
寿光市|
尉犁县|
黄大仙区|
肥西县|
佳木斯市|
石家庄市|
濉溪县|
开封市|
玉屏|
永川市|
双辽市|
息烽县|
永嘉县|
光泽县|
蒲江县|
凤台县|
定陶县|
廊坊市|
扬中市|
深水埗区|
开阳县|
武穴市|
石家庄市|
汉阴县|
聂拉木县|
贵溪市|
麻城市|
陇南市|
小金县|
阿城市|
津市市|
鹤峰县|
龙州县|
密山市|
司法|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