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90年9月5日,一紙命令調我到青海省玉樹軍分區政治部任主任。出師不利,報到的第50天(11月8日)從西寧返回玉樹時,車禍差點送了命。玉樹距西寧844公里,路途甚為艱辛。</p><p><br></p> <font color="#167efb">作者報到時在巴顏喀拉山口留念(海拔5082米)</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住院、養傷半年后才返回西寧,這時才得知工作有變動。高職低配當省軍區政治部組織處長的方案被蘭州軍區否定,下的是免職命令和一個到省軍區政治部幫助工作的通知。從玉樹下到西寧后,負責了一段時間的組織處工作,后來就成了“游動哨”。<div><br>在這兩年里,因為省軍區趙連臣政委交待我:老高原精神在青海叫得很響,但蘭州軍區沒有認可,你能不能在這上面想點辦法。我將這個情況告訴蘭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黨務處王啟厚處長(曾在186團服役,當過指導員、干事)后,王極力支持,并親自參加我籌備的黨委支部建設座談會。</div><div><br></div><div>在1992年3月召開的蘭州軍區黨委建設座談會上,第一次肯定了老高原精神,成為蘭州軍區四種精神之一。從此始,我用6年時間主編了《老高原精神的實踐與思考》一書,下發部隊。</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與王啟厚處長在黨委支部建設座談會期間合影</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p>1992年10月,62師(守備師)奉命撤銷。一天,省軍區方登華司令員對我說:“你跟王毓源副司令員去寧夏,接獨立營和一批干部,多弄點人才來。”在銀川,寧夏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孔瑛請我們吃飯時對我說:“皇義呀,你把賀蘭山精神變成了老高原精神了。”</p><p><br></p><p>我說:“走到哪兒,都要把娘家的寶貝帶到哪兒。”</p><p><br></p><p>部隊正處在撤銷后期,干部含淚送走了分流戰士,有不少基層干部連生活都成了問題。師領導看到這個情況,就將全師干部集中到師部,起碼可以飲食無憂,等待分流安置。</p><p><br></p> <font color="#167efb">作者主編的《老高原精神的實踐與思考》</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看到空空如也的團隊營房,聽到一些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自己真有點傷感。一個戰功赫赫的新四軍四師11旅老部隊,除184團外,就這么一下子沒有了!<div><br>聽說,在守備師撤銷前,曾有過保留守備1團(185團)的方案。如果那樣,62師就可以保留一個團(守備1團),其他團還可能保留一些連隊,特別是守備3團(189團)是張愛萍上將創建的部隊,總得給留下血脈吧。可最后方案是守備師撤銷,由守備1團1營加7連組成青海省軍區獨立步兵營,三個守備團、直屬隊各保留一個連隊到守備8團組成寧夏軍區獨立步兵團。</div><div><br></div><div>軍令如山,守備師官兵服從大局,為軍事家彭雪楓創建的新四軍四師11旅畫上了句號。</div><div><br>這是守備2團(186團)的最后一次撤銷,也不由我不想起昔日的山東戰場:</div><div><br>1947年7月24日下午,華東野戰軍主力冒雨將臨朐城包圍。城外一片汪洋,地勢開闊,城墻堅固。粟裕命部隊幾次發起攻擊,均未越過城墻。26日夜,14團(守備1團前身)再次從西門攻城,2營組織爆破成功攻入城內,1營緊隨攻入,3營也有小分隊沖入,一鼓作氣向縱深發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守敵很快封鎖了突破口,后續部隊進不去,入城部隊陷敵圍殲困境。雖勇士們越戰越勇,與敵浴血奮戰。人越來越少,城內槍聲一直響了一天。除重傷不能動者外,7個半連官兵全部壯烈犧牲。陳毅司令員說:“這個部隊打得勇猛,打得頑強。損失多少人,補充多少人。”9月中旬,部隊休整,兵員一時難以補齊,遂將15團(守備2團前身)撤銷,2營改為14團3營,1、3營人員補充13團(184團前身),其余干部編入師教導大隊。可能7連(守備1團)曾經是15團2營一個連隊的緣故吧,在1992年12月出差北京時,我和曉音(曾任186團政治處組織股長、政治處副主任)探望守備1團前身老2團首任政委譚友林(曾任蘭州軍區政委)時,請老首長為獨立步兵營題寫了“勁旅雄風”四個大字,我裝裱后親自送達。</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1999年在蘭州軍區閱讀譚友林政委傳記(未定稿)和老首長夫婦合影</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p>目前的情景,似乎又回放了一遍1947年撤銷的畫面:2營成建制改為14團三營揮淚告別,我好象是新單位的首長,滿含熱淚伸出雙手迎接15團的戰友轉戰高原……</p><p><br></p><p>干部分流的去向好幾個,到青海的選項并不多。我和有意向的干部逐個見面,實事求是地介紹情況,也有幾個原來猶豫不決的干部找我“走西口”,共接收了42人奔赴青海。我向首長和有關部門詳細匯報了這批干部情況和安置建議。</p><p><br></p><p>1998年,55師164團改為青海省軍區獨立步兵團;獨立步兵營撤銷,陸軍預備役獨立步兵團改為青海省陸軍預備役旅。聽說青海方面想保留獨立步兵營,方案是將其編為164團一個營,有人能說上話(獨立營的原7連就出了好幾位將軍,都在位)。我思忖:蘭州軍區的司令是從164團出去的,不可能撤銷人家一個營的。如果能把獨立步兵營改為預備役旅的一個營,倒有這種可能性。因為141師撤銷后和咸陽預備役師合并,就保留了原番號;如果把獨立營撤銷,守備2團(15團二營1個連)的一支血脈也就不復存在了。青海省軍區獨立步兵營還是撤銷了。我常和一些老首長、老戰友開玩笑:我這個頭沒帶好。</p><p><br></p><p>186團(守備2團)的戰友,由我始,先后到青海省軍區的有10多人。第一站玉樹,就有郭漢民、李友明、丁志義、張學賢、桂永清、杜曉明,周華興;最后一站果洛,我任政委,王勇宣副團長成了參謀長,杜學海、郭智、張鳳陽,還有趙衛平(海西軍分區副司令員)、王啟厚(海東軍分區政委)、楊義承、文占云、曹鐵權、鄧福祥、崔文會等。</p><p><br></p><p>這些上高原的戰友們,在離開團隊的日子里,他們傳承著186團的光榮傳統,成為后備力量建設的骨干。</p><p><br></p><p>是的,15團的撤銷,戰友們奔赴新戰場;守備2團的撤銷,戰友們又在“生命禁區”創造輝煌。他們還是離別時的誓言:無論走到哪兒,我們都是186團的兵,一個勇往無前的兵!盼望人民軍隊早日成為世界一流軍隊!</p><p><br></p><p> 2020年6月20日于西安</p><p><br></p> <div><br></div> <b>后記:老政委清晰的回憶與敘述又將我拉回了28年前的那段時間,離開老部隊老營盤的那種惆悵刻骨銘心,眼看著一張張熟悉的笑臉漸漸消失,眼看著營區的一草一木離開視線,眼看著好好的部隊分崩離析。但是,這是大局,必須服從。</b><div><b><br></b></div><div><b>1992年10月,我186團(守備二團)撤銷了,62師(守備師)撤銷了。誰能想到?2017年4月,部隊軍改連21軍也撤銷了(后以21軍為基礎,同47軍和成都軍區的13軍重新組建了新的76集團軍),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局。這就和1947年9月老華野2縱5師15團撤銷、1948年1月又重新恢復一樣,都是為了大局,局部服從大局歷來是我軍的鐵規。好就好在,老團隊的作風、精神沒有撤銷,一直由我們團隊每一個戰友傳承著,有了這一點,已經足夠了。</b></div><div><b><br></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云南省|
青冈县|
溧水县|
永春县|
搜索|
阿坝县|
江华|
凉城县|
政和县|
洛川县|
华安县|
盘山县|
太湖县|
郯城县|
康乐县|
门源|
靖州|
德保县|
大新县|
蕲春县|
盐边县|
临湘市|
津市市|
集贤县|
克什克腾旗|
乌兰浩特市|
榆树市|
棋牌|
宁蒗|
贞丰县|
丰顺县|
莱西市|
讷河市|
阳山县|
延边|
光泽县|
宜川县|
勃利县|
仪陇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