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荷岙村在柳市以北,居官山之西麓。古運河帶著千年的過往從村口流過,沈海高速與104國道并肩而行,飛馳而過的喧囂拉近了小村莊與外界距離。但在數百年以前,河岙村的先祖尋得此地安家落戶時,定是看這依山畔水之勢,坳口平原可耕可種而居于此。</p> <p> 陳省齋書院早有耳聞,卻一直以為在城南蓋竹方向。此去往陳省齋書院舊址完全是一次戶外中的意外收獲。自白象去往樂清時,在104國道過柳市荷岙時每每有見一白塔隱于山間,去年夏天曾路過荷岙村本想前往一探,可從村中走到山腳也不見白塔蹤跡,加上還有其他事情就沒再尋找。近日天氣正好于是做了下攻略,為避烈日所灼,所以選擇傍晚上山。</p> <p> 做了攻略,此去倒省事了不少,很快就找到了上山的路,一排水泥臺階盤山而上,臺階高度設計的正好所以走起來不是那么費勁。石階過百有座涼亭,內有《智余亭記》。過石階約600左右見一山門,山門前有石刻德清寺指向標識。</p> <p> 陳省齋書院舊址即今天的德清禪寺,原名德春庵,在柳市鎮荷岙村,位于村東北官山山腹內,離村約三里山路,坐北朝南。原先是縣城陳省齋刑部侍郎書院,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陳入仕后舍院為寺。是目前樂清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舊址。寺掩映於叢林之中,四境幽靜,實為修行佳地。</p><p>陳璋(1470年—1541年),字宗獻,號省齋,樂清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其祖父為樂清南廓陳始遷祖,樂清南北大街原有明代牌坊24座。市頭第一座“小司寇”坊和第二座“大廷尉”坊均是為陳璋所立。</p> <p>此前一直在想一個不喜遨游之人為什么會在20歲時來荷岙官山這個腹地筑屋研讀。而后才發現原來有個傳說。據說當年的嘉靖皇帝喜堪輿之道,曾在眾大臣前夸耀其皇祖陵寢乃五龍搶珠之佳地,當時陳璋即在庭下,聽聞嘉靖帝之言,偷偷一笑,恰被嘉靖皇帝看見,更問其為何而笑。陳璋也不推脫,并說余祖上家塋乃在官山方斗巖,葬于九龍搶珠之地。皇帝一聽這還了得,朱筆一揮劃下一道朱批,當晚方斗巖便天降大雨山洪滾滾,九道山脊一下子斷了六道。這雖是傳說,但也解了陳璋為何在這靜謐之地筑屋靜心研讀之謎。</p> <p>歷經數百年損毀重建,現在的德清寺經過擴建,但依然在原址上,寺前數株老樟郁郁蔥蔥,有僧駐寺。在寺左上方建有九級浮屠一座,高達20余米,名為青峰塔。</p> <p>德清寺出來時,天色已晚。但實在是迷戀這山中之清靈。一條游步道直通山巔,讓人憑添幾分好奇。于是商定第二天再探步道。并決定從官山最西面山頭湖頭的鳳凰山開始走。</p> <p>吃過晚飯,到達湖頭前州村。湖頭鳳凰山方向的山勢較緩,均是水泥路面徒步起來也不費勁,鳳凰山之上白象茗山,白石甑峰遙將相對,景色之美不輸名山大川。約半個多小時行到荷岙山門處。再行1個來小時水泥步道到達稍矮山頭。山頂有岔路,因已晚上7點多不敢再往高處,便按攻略路線走到水泥步道盡頭,又有岔路,所幸岔路口有有心人立有“方斗巖登山徒步健身道”的牌子,逐沿牌子所指方向再行,(注:此路段為原始山路較難行),穿林而過,翻幾座小山頭到方斗巖山頂人工修筑步道約40多分鐘。在林中行走完全靠頭燈照路前行,所以較為緩慢。</p><p><br></p><p><br></p> <p>遺憾的是到達方斗巖山頭時,早已是滿城燈火,沒能拍到山上亭臺廟宇之景。一城霓虹倒是迷醉了登山客。</p><p>下一次再登官山時,希望能穿越劉公谷方向,去聆聽官山的另一段故事。不管是關乎劉默還阮放,總會有個故事在路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漂哥:祖籍江西婺源。樂游于古村落,清行于山水間,我寫樂清鄉土不僅是因為自己情衷于這方山水,更是便于國人游樂清尋故事之趣。所有文字僅為個人出游日記,不做地方村史傳志。</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丹凤县|
平谷区|
祁连县|
南召县|
明溪县|
泰宁县|
茌平县|
富蕴县|
兰溪市|
祁阳县|
英吉沙县|
鄂托克旗|
堆龙德庆县|
镇赉县|
泗水县|
布拖县|
收藏|
湘潭县|
奈曼旗|
怀远县|
周口市|
文山县|
英吉沙县|
阿拉尔市|
松潘县|
施甸县|
乌什县|
广灵县|
新民市|
灵丘县|
定结县|
精河县|
铜川市|
新干县|
来安县|
铁力市|
嘉善县|
固阳县|
定西市|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