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寫在前面的話</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br></p><p> 又是一節端午到了,莆田別樣的端午“五日節”,是從農歷 五月初一便開始了,端午味特別的濃。此時大街小巷已是粽香,艾草香,午時草香,隨風到處飄蕩。如今已經是豐衣足食的人們,依然把這個傳統的節日,過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p><p><br></p><p> 這個時候,我總是會想起童年過五日節的情景。插艾葉、吃粽子、吃鴨蛋、吃面條、飲雄黃酒、洗“午時水”、看扒龍船……每一個畫面依然是那么的有趣,叫我心中一股濃濃的鄉愁,悠悠然地襲了上來,一件件往事也從記憶里一一跳躍而出。</p> <p> 這個節的關鍵詞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端午安康!</b>中國人不大擅長表達愛意,但對家人、孩子的關心,往往就在這些傳統的節日的習俗上。里面濃縮著是一點一滴的愛和祝福。是啊,小小粽子,寓意深長。尤其是今年,不知道戴著口罩的日子,還需要延續多久,但求艾草幾把,香薰幾支,可以趨吉避兇,佑我中華永遠安康! </p> <p> 要說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幾乎全國各地都在這天吃粽子、插艾葉、劃龍船。莆田人過端午節與各地大體相同,但是持續的時間更長,形式更多,從初一到初五都在過節,所以俗稱“五日節”,體現著一種獨特又濃郁的莆仙文化韻味。就像童謠唱道“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一天,初六嘴企企”。可見每一天滿滿的都是儀式感。</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一糕</b>】 </p><p> 家家戶戶都會蒸煮米糕來食用,象征家家有余糧,事事節節高。</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二棕</b>】 </p><p> 小時候的這一天,最愛看的就是母親包粽子。她雙手很靈巧,一手取粽葉,一手抓糯米,粽葉一卷一折,細藤一纏一繞,感覺是一眨眼粽子就做出來了。我每每看得入迷,母親的雙手上下翻飛,讓人眼花嘹亂,又如此神奇,她仿佛是魔術師一般,轉眼間就把散亂的粽葉、糯米、餡料、細藤變成一個個深綠色又秀色可餐的粽子。我也試著跟著學包粽子,然而看似簡單的操作,就是不得法。手忙腳亂之間不是棱角不分明,就是葉包露米,不似模似樣。倒把米粒、水珠弄得沾臉污衣,惹得旁人一片哄笑,這才知道凡事“熟能生巧”,僅憑一時的興起又如何能夠得其章法,入其門道。</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三螺</b>】 </p><p> 初三吃螺,代表著旋轉上升的意思,所以它也是一種吉祥如意的文化含義。</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四艾</b>】 </p><p> 一大早,每家每戶會把新鮮的艾葉掛在門楣上。艾草里面帶著一種特殊的香氣,自古至今,我們一直相信它可以驅除邪氣,保佑全家平安。</p><p> 不過,其中還有另外一個原由,是古時候,先人們因避戰亂從中原舉遷南下,一支農民軍的頭領碰見逃難隊伍中,有一婦女背著個大孩子,牽著個小孩子。便好奇地問這位婦女,得知牽著的是親生兒子,背著的是孤侄兒。這個頭領聽后十分感動,便叫婦人回去在門口掛上艾葉,說可保平安。婦人回家后便遵囑照做。村里的人知道后,也采些艾葉掛在門旁。第二天,頭領帶兵來到山村,見家家戶戶都掛上艾葉,不知那一戶是婦人的,就下令全村免殺。從此,全村人都把艾葉當作吉祥物,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五吃一天</b>】 </p><p> 初五這天,進入了端午節的高潮,中午家家戶戶吃湯面。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為什么,要在初五日的中午吃面條,不過,印象里這一天的面條的確非常好吃。面粉是用當年的小麥磨的,然后小白菜、芹菜仔、韭菜、洋蔥、青蔥都是自家菜地種的,再買一些“哆頭蟶”加進去一起煮,就這樣一窩端,面條新鮮,蔬菜嫩綿,湯汁清甜,那種兒時的味道至今還在我的腦子里四季飄香,叫人回味無窮。</p> <p> 吃過湯面后,就準備沐浴。人們用午時日曬的水和蒲香、蛋草、番石等,放在鍋里連著雞蛋或鴨蛋一起煮水,燒煮出來的“午時水”,用來沐浴,有一股獨特的草本味道。按照傳統的說法,端午節這天戲戲水、泡泡身,則一個夏天不生痱子,不生瘡。還可以洗去晦氣、避邪消穢、帶來吉祥。孩子們用“午時水”洗過澡后,就可以滿心歡喜地穿上新衣,在脖子上“掛蛋”了。大人們還會在房子周圍噴灑雄黃水,來驅蛇辟邪,還會在孩子的腋下、肚臍和耳朵后涂上“雄黃”粉,以壯身祛病。</p> <p> 這一天,母親會把平時不舍得吃的雞蛋,用午時草煮成青色,據說吃了這樣的雞蛋會保佑家人平安。這種對生活最樸素的夙愿。我在骨子里依然覺得,從小至今,就是吃了粽子和雞蛋,才健康快樂地成長。</p> <p> 此外,在莆田沿海地區,送王船、唱“龍鼓詩”等獨特習俗,也一直沿襲至今,呈現濃濃的莆田地域文化內涵。</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結束語</b>】 </p><p> 或許是因為千百年來,居安思危的中國人,早己將避疫防疫的意識,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節氣之中,并將其上升為一種民族文化。今年更是如此,疫病當前,人們更加重視這個節日。大街小巷,處處飄蕩著粽子和艾草的香氣。希望大家平安度過這個不平常的夏天和鼠年,給人們帶來好運!想想也是,端午節的重點內涵在于驅毒避疫,它仿佛是一次盛會。以美食,以佩飾,以香薰,以沐浴,護佑家人安康,迎接盛夏的到來。</p> <p> 光陰荏苒,歲月蹉跎,不知不覺離開故土已三十多年。到現在想想,自己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節,總覺得沒有童年時的熱鬧有趣,吃的粽子也沒有母親包的可口香甜。此時此刻,就會情不自禁想起了莆田家鄉別樣的端午五日節的味道,憶起了童年的那分天真與快樂,一種思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p> <p> 我想,這一生,最美的路是回家的路,最美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我依稀記得小時候,每當母親打開炊籠的那刻便是端午節最幸福的時光,一團熱騰騰的蒸汽撲面而來,一股甜甜的香味彌漫著。此時,吃,便是最甜美的,而最美好的事,就是一家人,一起做,一起吃,一起慢慢的回味。那個時候,縱然日子過得再窮苦,也沒有打消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而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平安健康,節節團圓。</p> <p> 正所謂是萬水千山“棕”是情,石磨、院子、小狗,雖然已經漸漸淡忘,卻不能忘記每一口香甜的米糕,悠悠的棕香,都來自于這腳下厚實的土地。而今,時光遠去,滄海桑田,多么渴望在難以尋回的感動中,可以用童年的視角,去尋找那些在紅磚古厝里的歡聲笑語。</p><p><br></p><p> “五日節”,是莆田孩子成長的畫卷。習俗的傳承,在衣食住行間演繹著豐富多彩而又濃厚的情懷。時光并沒有改變什么,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我們依舊是一群歡樂的孩子,每逢過端午節,依然和家人舉行著儀式,品味著生活。我們只想傳承這一份情懷,用美好的童真,讓樸實唯美的記憶形成一幅又一幅深情的畫面,讓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代代薪火相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鱼台县|
兖州市|
榆中县|
东方市|
嵊泗县|
宁国市|
石棉县|
尼勒克县|
贡山|
嫩江县|
清丰县|
新宁县|
大方县|
定日县|
陇南市|
碌曲县|
安国市|
司法|
阳原县|
盘山县|
灌南县|
沛县|
政和县|
临泉县|
阿拉善右旗|
鄢陵县|
鸡东县|
太原市|
城市|
景泰县|
洛川县|
德江县|
茂名市|
临清市|
晋江市|
长治市|
拉萨市|
宣恩县|
公主岭市|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