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八一軍旗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0師的番號,存續了51年又3個月零20天的輝煌歲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1952年7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0師的番號在陜西省涇陽縣正式啟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一支賡續了紅軍血脈,在抗日的烽火中誕生,在戰斗中百煉成鋼的英雄部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筆者曾是這支部隊的一名老兵,現在請各位親愛的讀者,隨著筆者打開塵封已久的卷宗,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0師的光榮歷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炮兵第10師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在1928年陜西關中地區詢義暴動中誕生的武裝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3年3月8日,該部隊編入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劉志丹(1903年10月4日一1936年4月14日),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9月,陜北紅軍部隊同其他紅軍部隊一起,陸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陜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于1937年10月改編為八路軍綏德警備司令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主力部隊相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保衛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1939年12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八路軍綏德警備司令部的基礎上,成立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長,閻紅彥任政委,歐陽家祥任參謀長。下轄第三、第八兩個團。全旅共5337人,長短槍2441支,輕機槍149挺,重機槍16挺,迫擊炮3門,山炮3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年生(1906-1968),湖南省岳陽縣人。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閻紅彥(1909—1967),陜西省安定(今子長)縣瓦窯堡人。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歐陽家祥(1909-1980),江西省廬陵(今吉安)縣固江鎮小富村人。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5年1月,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改稱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兼任關中軍分區,高錦純任旅長兼司令員,張德生任政委,汪鋒任參謀長,牛書申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第二、第三共三個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錦純(1912-1995),陜西省米脂縣鎮子灣村人。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騎兵團政治委員,陜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膠東特委委員,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總指揮,膠東軍政委員會主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第五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八路軍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兼關中軍分區司令員、警備第一旅旅長,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警備第一旅旅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第四軍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副部長,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甘肅省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張德生(1909~1965),陜西省榆林市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轉為中共黨員。歷任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書記,中共寧夏區委書記,中共關中特委宣傳部部長兼《關中小報》社主編,中共三邊特委書記,中共陜西省委書記,關中分區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區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統戰部部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第一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甘肅軍區政委,中共陜西省委第一書記兼陜西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陜西省第一、二屆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3月16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改稱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1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9月21日,該旅改稱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警備第1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警備第1旅與騎兵第6師第1團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步兵第10師,師長高錦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7月19日,步兵第10師直屬機關和連隊共835人,由師長葛海洲、政委張午率領從銀川出發開赴涇陽,于 7月26日在陜西省涇陽正式組建炮兵第10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葛海洲(1912~2010),安徽金寨縣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炮兵第10師首任師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7年8月加入共青團,1929年5月參加紅軍,1933年7月轉黨。歷任紅十一軍三十二師九十七團戰士、副班長,紅四軍十師二十八團班長,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排長、連指導員,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醫院政委、營教導員,八路軍一二九師游擊大隊副大隊長、獨立支隊二大隊政治部主任,十旅三十團副團長、團長,新九旅二十五團團長,新四旅七七一團副團長,警備一旅三團團長、副旅長,步兵第十師副師長,總部快速先遣縱隊司令員,張掖軍分區司令員,炮兵第十師師長,高炮第四炮校校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7年明確為副兵團級。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張午(1920—2004),陜西省西安市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炮兵第10師首任政委</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紅軍。歷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安吳青訓班人事科科長、總支書記、處長,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干部科副科長,八路軍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青年營副政治委員,警備三團營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宣教科長,騎兵第六師一團副團長,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教導大隊政治處主任,第一野戰軍第四軍步兵第十師三十團政治委員,第二兵團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十師政治委員,沈陽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軍副政委、政委,沈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12月8日,炮兵第10師師部和駐東北軍區炮兵第45、46、32團,在遼寧省海城縣虎莊,按照志愿軍炮兵師編制方案進行整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3年1月,該師接收蘇制122、152榴彈炮84門(其中152榴彈炮28門,122榴彈炮56門),汽車300余臺(其中斯大林80號牽引車35臺、吉斯151型汽車90臺、吉斯150型汽車73臺、嘎斯51型汽車140臺、嘎斯67型汽車22臺)。裝備炮兵第45團為152榴彈炮,炮兵第32、46團為122榴彈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接裝后,各團于1953年3月19日分別召開受炮典禮,炮兵第10師從此正式成為現代化的摩托化炮兵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4月,炮兵第203團調歸炮兵第10師建制。炮兵第203團是火箭炮團,這是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該團二營六連六班就是第11縱隊命名的“董存瑞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3月26日,炮兵第33團調歸炮兵第10師。炮兵第10師轄炮兵第31、32、33、45、203團,至1985年9月30日,一直保持上述建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3月,炮兵第10師從旅大地區移防吉林省汪清縣和黑龍江省寧安縣,至1962年年底,全師移防完畢。師部及炮31、32、45團分別駐汪清縣大柳樹河、新興、大興溝、尖山,炮33團、203團分別駐寧安縣石頭和馬蓮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11月7日至28日,炮31、33團由原駐地汪清縣和寧安縣移防吉林省海龍縣海龍鎮、輝南縣朝陽鎮地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0年4月1日至25日,師部、炮45團、203團由原駐地汪清縣和寧安縣移防吉林省磐石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炮兵第10師的領導指揮建制有過多次調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1952年12月至1958年7月,炮兵第10師為中央軍委預備炮兵師,歸東北軍區炮兵領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7月至1982年12月,炮兵第10師奉命調歸沈陽軍區建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月1日零時,沈陽軍區炮兵領導機關撤消后,炮兵第10師劃歸陸軍第68軍領導和指揮,改為軍區預備隊炮兵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9月,陸軍第68軍撤銷后,根據沈陽軍區命令,炮兵第10師從1985年10月1日零時起,改為軍區直屬炮兵師,歸沈陽軍區司令部領導指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2年10月10日零時起,炮兵第10師轉隸陸軍第16集團軍建制。師部由磐石縣移防延吉市河南大街,接收原守備第10師師部。同時陸軍第16集團軍炮兵旅縮編為130加農炮團,恢復炮32團番號,并由吉林市移防遼源市,重新歸建炮10師。炮31團移至吉林省圖們市,炮43團由朝陽鎮移至遼源市工農鄉黎明村,炮203團移至延吉市市區。1998年,炮45團移至吉林市九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時,炮兵第10師編制為1個師部,5個炮兵團,16個建制營,71個建制連(所、隊),1個教導隊,1個醫院,1個農場。總編制6984人,其中軍官1090人,士兵5894人。裝備各類火炮258門,其中130加農炮108門,152加榴炮108門,122火箭炮24門,100滑膛炮18門。各種車輛822臺,雷達16部,40火箭筒132具,各類輕武器4416支。炮31、43團為152加榴炮團,分別編制1287人(其中干部171人)。32、45團為130加農炮團,分別編制1307人(其中干部174人)。炮203團為122火箭炮和100滑膛炮混編炮團,編制964人(其中干部161人)。師部及直屬分隊編制為832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3年11月15日,炮兵第10師撤銷番號,整編為陸軍第16集團軍炮兵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第16集團軍炮兵旅改編為第78集團軍炮兵第78旅。炮兵203團改編為該旅五營,“董存瑞班”有了新的傳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炮兵第10師從其前身“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萌生、發展和壯大,在經過51年又3個月零20天的輝煌歲月之后,雖然又回到了旅的建制,但實現了天翻地覆的質的飛躍。部隊的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各兵種協同作戰、敢打必勝和快速反應的能力,新時期炮兵作戰方針和精干高效有力的保障體系等等,都與時俱進,達到了世界一流炮兵部隊的作戰水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此時此刻,讓我們再走進炮兵第10師的輝煌歷史,認識一下并記住炮兵第10師的歷任師長和政委吧,向他們、向所有在炮兵第10師服役過的戰友們,致以崇高的軍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歷任師長</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任師長:葛海洲(任職時間:1952年7月-1955年5月)離開炮十師后,曾到沈陽高級炮兵學院學習,畢業后,任鄭州第四炮兵學校校長。副兵團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任師長:甄秉信(任職時間:1955年5月-1955年12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炮兵副參謀長,沈陽軍區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任師長:王亞夫(任職時間:1955年12月-1960年11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炮兵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任師長:姚路(任職時間:1960年11月-1963年6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外長山要塞區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第九研究所政委,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沈陽沈陽軍區炮兵副政委、司令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任師長:黃宇(任職時間:1963年6月-1970年3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炮兵副司令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六任師長:周文禮(任職時間:1970年4月-1979年6月)在本職務上離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任師長:南啟祥(任職時間:1979年6月-1983年4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68軍副軍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八任師長:付芳春(任職時間:1983年6月-1989年7月)在本職務上離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九任師長:劉文海(任職時間:1989年9月-1994年3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遼寧省撫順軍分區司令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任師長:龐維義(任職時間:1994年3月-1998年11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陸軍16集團軍參謀長,沈陽軍區副參謀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一任師長:周東來(任職時間:1998年11月-2003年11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遼寧省軍區副參謀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歷任政委</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任政委:張午(任職時間:1952年7月-1956年5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炮兵副政委,23軍副政委、政委,沈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副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任政委:潘韜光(任職時間:1956年5月-1964年3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任政委:董崗(任職時間:1964年3月-1966年3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炮11師政委,沈陽軍區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陽軍區大連軍政干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炮兵顧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任政委:吳啟民(任職時間:1966年4月-1969年7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972年1月因公犧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任政委:梁錫東(任職時間:1970年5月-1978年9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高炮第74師政委,沈陽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白城守備區政委,赤峰警備區紀委書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六任政委:馬春娃(任職時間:1978年9月-1983年4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68軍政治部主任,黑龍江省軍區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任政委:潘志英(任職時間:1983年4月-1985年11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吉林軍分區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八任政委:劉俊吾(任職時間:1986年11月-1989年7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黑龍江省綏化軍分區政委兼黑龍江省預備役師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九任政委:李學智(任職時間:1989年9月-1996年10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陸軍39集團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聯勤部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任政委:韓廣才(任職時間:1996年10月-1999年8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沈陽軍區沈陽鐵路局軍代處政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一任政委:宋偉(任職時間:1999年8月-2003年4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16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二任政委:王群(任職時間:2003年4月-2003年11月)離開炮十師后,曾任裝甲兵4師政委,16軍政治部主任、政委,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span></p> <p><a href="http://www.xsjgww.com/2zz9q8i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董存瑞部隊的番號與代號</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305bdin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京歌:要學那人民英雄董存瑞</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z3d3wt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永遠的驕傲</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vwux1k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永遠的老班長</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ycbmga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珍貴:董存瑞僅有的兩張生前照片</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yk0oll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這段履歷,無上榮光</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霍城县|
沙坪坝区|
湖南省|
保山市|
绥棱县|
封丘县|
株洲县|
昭觉县|
宁国市|
北海市|
乌拉特后旗|
牡丹江市|
铁岭市|
云南省|
鱼台县|
桐柏县|
隆子县|
郸城县|
尼玛县|
理塘县|
徐州市|
惠安县|
农安县|
沧源|
前郭尔|
阿勒泰市|
财经|
肃北|
阳西县|
宝应县|
拉孜县|
浦江县|
客服|
德保县|
左云县|
小金县|
昌乐县|
比如县|
饶阳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