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編著:田家雙</p><p>微信名:田家</p><p>博客名:田家崴子</p><p>古漢語《別名辭海》乃超過500萬言之皇皇巨制,已通過“秋霜詩社”陸續(xù)發(fā)表了200多個專輯(請在百度上搜《別名辭海》,即可查到許多),繼續(xù)刊發(fā)中……</p> <h1><b>屈原的別稱</b></h1><p>屈原 [ qū yuán ](前340~前278),戰(zhàn)國時期楚國政治家、詩人,出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倡“美政”。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p><br></p><p><b>楚臣</b> [ chǔ chén ]</p><p>指屈原。南朝 鐘嶸《詩品·總論》:“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唐 宋之問《洞庭湖》:“楚臣悲落葉,堯女泣蒼梧。”唐 李白《贈崔秋浦》:“應念金門客,投沙吊楚臣。”王琦注:“屈原,楚賢臣也。”唐 韓愈《送惠師》:“斑竹啼舜婦,清湘沉楚臣。”唐 柳宗元《汨羅遇風》:“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唐 王初《銀河》:“年來若有乘槎客,為吊波靈是楚臣。”唐 王魯復《吊靈均》:“萬古汨羅深,騷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應見楚臣心。”宋 梅堯臣《石蘭》:“療疴炎帝與書功,紉佩楚臣空有意。”宋 蘇軾《次韻曹子方龍山真覺院瑞香花》:“紉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宋 李彌遜《次韻陳蹈元見和之作》:“漫逐江魚吊楚臣,風騷今見出吾閩。”清 龔自珍《辨仙行》:“周任史佚來斌斌,配食漆吏與楚臣。”</p><p><br></p><p><b>楚大夫 </b>[ chǔ dài fū ]</p><p>指屈原。因其曾為楚國三閭大夫,故稱。唐 杜甫《地隅》:“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唐 曹鄴《續(xù)幽憤》:“一逐楚大夫,何人為君雪。”唐 羅隱《杜陵秋思》:“只聞斥逐張公子,不覺悲同楚大夫。”宋 梅堯臣《書竄》:“莫作楚大夫,懷沙自沉汨。”宋 邵定《提胡慮》:“請姑提取湘江水,去飲三閭楚大夫。”宋 薛師石《漁父詞》:“神甚爽,貌全枯,莫是當年楚大夫。”宋 仇遠《書與士瞻上人十首》:“江頭盡醉唐朝士,澤畔行吟楚大夫。”宋 楊萬里《過戈陽觀競渡》:“一聲翻倒馮夷國,千載凄涼楚大夫。”元 無名氏《落梅風》:“陶元亮,楚大夫,醉和醒怎生做一處。”元 張養(yǎng)浩《沽美酒兼太平令》:“楚大夫行吟澤畔,伍將軍血污衣冠。”明 王祎《有懷陳三秀才》:“觀光上國吳公子,屏跡南園楚大夫。”</p><p><br></p><p><b>楚魂 </b>[ chǔ hún ]</p><p>指屈原。唐 王渙《惆悵詩》:“得所濃華銷歇盡,楚魂湘血一生休。”唐 吳融《溪翁》:“應嗟獨上涔陽客,排比椒漿奠楚魂。”唐 莊南杰《湘弦曲》:“繁弦響絕楚魂遙,湘江水碧湘山綠。”宋 劉筠《梨》:“宋玉有情終未識,蔗漿無奈楚魂迷。”宋 寇準《春恨》:“蜀魄不來春寂寞,楚魂吟夜月朦朧。”宋 高觀國《浣溪沙》:“楚魂須著楚詞招。”宋 馮時行《登岳陽樓》:“帝子不歸林葉下,楚魂堪吊暮鴻哀。”明 尹體震《夏漲即事》:“眼底陰晴今古事,渡江誰作楚魂招。”另,詩中言“楚魂”,多有追吊楚人之意。指楚王夢遇巫山神女。唐 李賀《巫山高》:“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又,指娥皇女英。元 錢惟善《湘淚竹管》:“翠帷塵滴不干云,湘水無聲楚魂咽。” </p> <h1><b>楚客</b> [ chǔ kè]</h1><p>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xiāng),故稱楚客。唐 李白《愁陽春賦》:“明妃玉塞,楚客楓林,試登高而望遠,痛切骨而傷心。”唐 杜甫《即日》:“易下楊朱淚,難招楚客魂。”唐 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唐 李商隱《九日》:“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宋 賀鑄《海陵西樓寓目》:“王孫莫顧漳濱臥,漁父何知楚客才。”宋 鄭獬《和汪正夫梅》:“麗賦多傳楚客才,新詩還自楚江來。”宋 黃升《酹江月》:“應笑楚客才高,蘭成愁悴,遺恨傳千古。”另,指賈誼。唐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又,泛指楚人。唐 劉禹錫《瀟湘神》:“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p><p><br></p><h1><b>楚累</b> [ chǔ léi ]</h1><p>代屈原。《漢書·揚雄傳上》:“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欽吊楚之湘累。”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累。”后因以楚累為屈原的代稱。宋 陳與義《晚步湖邊》:“楚累經(jīng)行地,處處余離騷。”宋 趙蕃《段元衡出示與晦翁九日登紫霄峰詩及手帖并及賈八十兄詩,既敬讀之,得三絕句》:“季承新寄嶠南詩,君亦南游吊楚累。”宋 鄭伯熊《清畏軒》:“紉為楚累佩,辱我幽靚姿。”宋 胡銓《家訓》:“仗節(jié)擬蘇武,賡騷師楚累。”明 黎民表《秋懷》:“叢菊漸荒元亮病,汀蘭初歇楚累哀。”</p><p><br></p><h1><b>楚厲</b> [ chǔ lì ] </h1><p>楚地的游魂。即屈原的忠魂,借指屈原。唐 李商隱《楚宮》:“湘波如淚色漻漻,楚厲迷魂逐恨遙。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馮浩箋注:“鬼無依則為厲,楚厲謂屈大夫。”</p><p><br></p><h1><b>楚靈均 </b>[ chǔ líng jūn ]</h1><p>屈原。因其為楚人,字靈均,故稱。唐 孟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舊稱楚靈均,此處殞忠軀。”五代 齊己《行路難》:“君不見楚靈均,千古沉冤湘水濱。”宋 白珽《春日重過如鏡上人房》:“鑿沼河須晉康樂,種蓀還憶楚靈均。”宋 朱翌《素馨》:“騷人尚尤楚靈均,何為不入離騷經(jīng)。”宋 薛季宣《女篇》:“蓋聞楚靈均,汩羅陳死證。”元 張養(yǎng)浩《沉醉東風》:“班定遠飄零玉關(guān),楚靈均憔悴江干。”元 馬臻《移蘭》:“哀哉楚靈均,細佩荷為裳。”明 石寶《競渡辭》:“輕舠迅楫斗繽紛,伊誰從之楚靈均。”清 于豹文《閉門》:“小草曾嗤謝安石,《大招》無奈楚靈均。”清 井在《擬陶飲酒》:“所以楚靈均,蕭然賦《卜居》。”</p> <h1><b>楚屈</b> [ chǔ qū ]</h1><div>指屈原。唐 孟郊《答盧仝》:“楚屈入水死,詩孟踏雪僵。直氣茍有存,死亦何所妨。”宋 陸游《新涼》:“奇文窺楚屈,妙理玩蒙莊。”宋 吳可《醉鄉(xiāng)詩》:“飲中境界妙四海,楚屈未知風俗淳。”宋 韋驤《洞庭即事》:“湘妃哀怨馮誰聽,楚屈英靈何處招。”宋 韋驤《李白祠堂》:“莫論楚屈與吳胥,誰有高才追彷佛。”宋 徐積《和李道源清風謠》:“賈生可與忘悲憂,楚屈猶將醒懷抱。”宋 郭祥正《送章秘書》:“更將美酒吊楚屈,離騷繼作疑前身。”清 洪繻《喜次兒十二歲能詩兼畫》:“有成作班超,無成作楚屈!”<br><br><h1><b>楚三閭</b> [ chǔ sān lǘ ]</h1></div><div>指屈原。因其曾任楚國三閭大夫,故稱。宋 歐陽修《聞原甫久在病告有感》:“誰謂文章金馬客,翻同憔悴楚三閭。”宋 仇遠《酒邊》:“卻有一尊春釀在,醉眠猶勝楚三閭。”宋 李彌遜《舟中對月》:“投老得歸隨處樂,獨醒尤笑楚三閭。”元 劉致《殿前歡》:“楚三閭葬汨羅,名猶播。”元 無名氏《喜春來》:“垂門艾掛猙獰虎,競水舟飛兩兩鳧。浴蘭湯斟綠醑泛香蒲。五月五,誰吊楚三閭?”明 懶庵禪師《題畫蘭》:“綠葉微風際,清香小雨余。湘江春水闊,愁殺楚三閭。”<br><br><h1><b>楚顏</b> [ chǔ yán ]</h1></div><div>借指屈原。《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后因以“楚顏”指屈原放逐后憔悴的容顏。亦泛指憂時憤世的愁容。唐 孟郊《退居》:“眾聽喜巴唱,獨醒愁楚顏。日暮靜歸時,幽幽扣松關(guān)。”宋 周弼《浣沙秋日五首》“自慚尸素嘗多暇,未放秋風變楚顏。”<br><br><h1><b>楚原</b> [ chǔ yuán ]</h1></div><div>指屈原。宋 陳著《甲申夏到杖錫憶戊寅秋同黃東發(fā)游》:“老禪攜手經(jīng)行處,薄采芷蘭招楚原。”明 韓上桂《當筵曲》:“病憊未蘇枚乘發(fā),夢魂長逐楚原招。”另,地名或楚地原野。元 范梈《池館夜坐聽雨》:“更聲隨雨動譙門,頗似聽泉宿楚原。”明 王恭《經(jīng)漂母墓》:“寂寞淮陰路,荒城接楚原。”明 謝肅《韓信城》:“淮流浩蕩楚原平,嘆息英雄不再生。”<br><br><h1><b>楚逐臣</b> [ chǔ zhú chén ]</h1></div><div>指屈原。宋 陸游《悲歌》:“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明 佘翔《秋日薜荔園書懷》:“蹈海齊高士,懷沙楚逐臣。”明 李攀龍《五日與殿卿游北渚》:“青樽畫舫泊湖濱,風俗遙傳楚逐臣。”明 謝遷《再用留別韻寫懷一首寄西涯》:“扁舟隨處漫垂綸,蕭散元非楚逐臣。”</div> <h1><b>靈均</b> [ líng jūn ] </h1><h3>屈原字。《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唐 劉禹錫《競渡曲》:“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宋 蘇軾《歸朝歡》:“靈均去后楚山空,澧陽蘭芷無顏色。”宋 辛棄疾《賀新郎》:“蘭佩芳菲無人問,嘆靈均,欲向重華訴。”宋 文天祥《端午即事》:“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金 元好問《鷓鴣天》:“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另,泛指詞章之士。唐 劉知幾《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詞宗麗淫,于是沮誦失路,靈均當軸。”浦起龍通釋:“此言靈均當軸,借言以詞人當史局也。”宋 姚述堯《念奴嬌》:“興來吟詠,靈均誰謂今絕。”</h3><div><br><h1><b>屈子</b> [ qū zǐ ]</h1></div><div>指屈原。漢 王褒《九懷·尊嘉》:“伍胥兮浮江,屈子兮沉湘。”唐 戴叔倫《過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宋 王安石《次韻致遠木人洲》:“河側(cè)鮑生干尚立,江邊屈子槁將投。”宋 董嗣杲《蘭花》:“謝家毓取階庭秀,屈子紉歸澤國吟。”宋 李新《西軒》:“急求賈傅今宣室,誰賦傷讒屈子文。”宋 陸游《讀唐人愁詩戲作》:“天恐文人未盡才,常教零落在蒿萊。不為千載離騷計,屈子何由澤畔來。”明 劉基《梅頌序》:“乃效屈子頌橘之體而作頌。”<br><br><h1><b>三閭</b> [ sān lǘ ]</h1>指屈原。《后漢書·孔融傳》:“忠非三閭,智非晁錯,竊位為過,免罪為幸。”李賢注:“即屈原也,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故曰三閭。”晉 陶潛《感士不遇賦》:“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fā)已矣之哀。”宋 張舜民《賣花聲》:“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宋 毛滂《許子遇示二絕句見索亂道因次韻奉酬》:“豈有聲名到溫李,僅能楚些屬三閭。”宋 洪皓《臨江仙》:“冷落天涯今一紀,誰憐萬里無家。三閭憔悴賦懷沙。”宋 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宋 邵定《提胡慮》:“請姑提取湘江水,去飲三閭楚大夫。”元 陳草庵《山坡羊》:“三閭當日,一身辭世,此心倒大無縈系。”清 黃遵憲《將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靄人樵野丈》:“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三閭。”<br><br><h1><b>三閭大夫</b> [ sān lǘ dài fū ]</h1>指屈原。楚 屈原《漁父·屈原既放》:“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唐 劉威《三閭大夫》:“三閭一去湘山老,煙水悠悠痛古今。”宋 賀鑄《玉鉤環(huán)歌》:“彼漁丈人誤相訪,謂似三閭大夫樣。”宋 張栻《五士游岳麓圖》:“洛陽年少空白頭,三閭大夫浪自苦。”宋 仇遠《醉醒吟》:“左拍五柳先生肩,右把三閭大夫臂。”宋 陳傅良《和孟阜老梅韻》:“三閭大夫從女須,枯槁嬋娟卻并馳。”元 黃玠《稚子子蘭歌吊番禺君也》:“君不聞稚子子蘭方得意,三閭大夫沉汨羅。”明 朱誠泳《對酒歌》:“君不見三閭大夫夸獨醒,形容憔悴江潭行。”明 黃淵耀《飲酒》:“三閭大夫何為者,醒然獨臥滄江下。”明 何景明《對菊》:“三閭大夫不愿醉,五柳先生不愿醒。”<br><br><h1><b>騷魂</b> [ sāo hún ] </h1>指屈原。亦泛指死去的詩人。宋 劉克莊《賀新郎》:“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宋 樂雷發(fā)《濂溪書院吊曾景建》:“蒼野騷魂惟我吊,烏臺詩案倩誰刊。”宋 金似孫《雙頭蘭和吳應奉韻》:“援琴欲和春風曲,卻對騷魂費苦吟。”宋 劉辰翁《金縷曲》:“料騷魂、水解千年,依然輕舉。”宋 周密《送僧歸峨眉》:“若過三閭宅,騷魂試一招。”元 阮忠彥《追挽陳岑樓》:“欲酹騷魂何處是,煙波萬頃使人愁。”明 史謹《渡湘江》:“惆悵騷魂招不得,空依蘆葦望三湘。”清 吳湖帆《柳梢青》:“偷襲韓郎肺腑,悠然沁澈騷魂。”清 陸求可《賀新郎》:“料想騷魂千載下,波底不愁枵腹。”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生還重喜酹金焦,江上騷魂亦可招。” <br> <br><h1><b>湘累 </b>[ xiāng léi ]</h1>指屈原。宋 蘇軾《六幺令》:“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宋 辛棄疾《蝶戀花》:“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元 張鳴善《脫布衫過小梁州》:“悼后世追前輩,對五月五日,歌楚些吊湘累。”元 黃庚《端午月山主人酒邊即事》:“朱符不寫湘累恨,角黍難包楚國羞。”清 孔尚任《桃花扇·沉江》:“那滾滾雪浪拍天,流不盡湘累怨。”清 龔自珍《夜坐》:“從來不蓄湘累問,喚出嫦娥詩與聽。”另,借指因罪被貶黜的人。宋 蘇軾《次韻張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別》:“玉堂給札氣如云,初起湘累后佩銀。”王十朋集注:“舜民字蕓叟,元豐辛酉為環(huán)慶帥屬,明年責監(jiān)郴州酒稅。郴屬湖湘,故以湘累稱之也。”<br><br><h1><b>正則 </b>[ zhèng zé ] </h1>指屈原。屈原名。楚 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另,正其禮儀法則。漢 張衡《東京賦》:“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又,正規(guī),常規(guī)。《西游補》第一回:“七齡孔子,帳中鳴蟋蟀之音;二八曾參,階下拜荔枝之獻。胡為乎不講此正則也?” <br><br><h1><b>左徒 </b>[ zuǒ tú ] </h1>戰(zhàn)國時楚國官名。后人因屈原嘗為楚懷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明 佘翔《午日謝性卿招集齋中薄暮登樓賦此》:“左徒遺恨在,千載未能消。”清 陳維崧《采桑子》:“左徒弟子今誰在?只有章華,淪落天涯,忍看靈均九畹花。”清 李振鈞《五日雨》:“江頭爭集吊左徒,荊楚歲時記月午。”清 周肇《贈陸翼王》:“君是左徒門下士,朅來相對哭途窮。”清 蔡鑾揚《放歌行贈陸費春帆至自天津》:“篋中惟有夏侯經(jīng),坐上虛傳左徒賦。”</div> <h1></h1>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鏈接2017年秋霜詩社刊發(fā)的《屈原的別名》</span></p>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C9uLzbM_cgUuFAXRDO2xw" target="_blank">https://mp.weixin.qq.com/s/4C9uLzbM_cgUuFAXRDO2xw</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鸡西市|
潞城市|
尤溪县|
阿巴嘎旗|
天祝|
灵寿县|
共和县|
滕州市|
呼和浩特市|
兰考县|
巴里|
白水县|
锦屏县|
彰武县|
云龙县|
托克托县|
丹寨县|
麟游县|
阜新|
磐安县|
达州市|
苏州市|
兴安县|
高平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博湖县|
杭锦旗|
灵璧县|
永顺县|
富平县|
芦山县|
宁明县|
理塘县|
揭阳市|
波密县|
富蕴县|
深水埗区|
朝阳市|
大厂|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