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城區之一的八大關,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現有三百二十余棟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別墅,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臘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風格。 如今,因二戰而被毀的德國,想看純正的的德國百年建筑,要到青島才能一睹,現將其中100多棟特色建筑拍攝、整理,一同鑒賞一下。<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部分:八大關篇</h1>一、花石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花石樓位于八大關黃海路18號。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一大批俄國人來到青島定居,這些俄國人中有的頗為富有。1930年,僑居上海的俄國著名報業商人淶比池在臨海呷角上修建了這座海濱別墅。淶比池1932年去世后,這座建筑傳給他的夫人,1936年轉賣給英國保險商埃菲哈里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樓門臺階下為花崗巖石尊,可用于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別致。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臺,側有鐵尖頂。由于樓內由大理石貼墻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樓下石階分為2層,上層6級,下層9級,有石徑通往鐵欄大門,庭園內廣植花木,是青島頗具特色的著名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解放前國民黨軍統頭目戴笠來青島在這里住過。據傳,1946年東北戰事緊張,蔣介石先生秘密飛到青島研究對策,即住在花石樓一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4月,解放軍攻克南京,蔣介石先生飛抵青島,最后一次下榻花石樓,與美國特使及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緊急會談,再一次請求美軍堅守青島,美軍進行多次商談,最終撤離青島,蔣介石先生無奈飛往臺灣。所以青島市民也稱:“蔣介石樓”。</font></h3> <h3> 解放后,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陳毅元帥第一次到青島時就住在花石樓,他還借來《膠澳志》,詳細閱讀了青島的歷史,并寫下了長詩《初游青島》,現此詩刻在五四廣場石碑上。</h3> <h3> 多年來,花石樓的建筑風格一直受到藝術家的青睞,電影、電視劇《神圣的使命》《革命軍中馬前卒》《苗苗》《白霧街兇殺案》《宋氏三姐妹》《第二次握手》《燕子李三》《茶館》《生死同行》《長纓在手》《遠離罪惡》《出生入死》等均在這里拍攝。</h3> <h3><font color="#010101">二、山海關路<br>1、高爾斯登別墅:</font></h3> <h3> 高爾斯登別墅位于山海關1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建筑,它建于1933年,原業主為英僑約翰·高爾斯登,給其女兒巴利納·李那克,由俄國建筑師拉夫夫設計。紅瓦黃墻,拱型樓門,半圓型涼臺,巴洛克式立柱。</h3> <h3> 解放后,葉劍英、粟裕等曾下榻于此。1985年,著名藝術家劉海粟曾在此下榻,為康有為墓題書墓碑,寫下《白海康公墓志銘》。</h3> <h3><font color="#010101"> 許多歐洲政要來青島特別喜歡這座小樓。可惜建筑物前面的外墻布滿薔薇、紫藤等攀緣植物,枝葉從大門低垂下來,內里看得不大清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法式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法式別墅位于山海關路3號,建于1943年,由建筑師周翱設計。建筑面積438. 73平方米,磚木結構,地上二層,有閣樓和地下室。原業主為德國機械工程師白少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鄧小平下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海關路5號建筑建于1936年,業主為丁蔚農,日本二次占領青島時由茂康建筑事務所設計,新慎營造廠施工。該建筑1939年經過一次較大幅度的改建。該別墅是當時榮成路東特別規定建筑地區較大規模的別墅,建筑面積約606平方米。</font>是現代風格的日式住宅,它沒有絲毫戰爭的陰霾,反而外型很別致,外墻用綠色的釉面磚鑲嵌,每經雨水沖洗,格外碧綠,院內的植物是紫藤,整個院子十分幽靜。解放后,鄧小平、譚震林等政要曾在此下榻。該處庭院正對著第二海水浴場正門。1957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住在這里時,每天要到對面的海水浴場游泳。</h3> <h3><font color="#010101">4、青島釣魚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海關路9號由于這里住過的賓客大都是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因此有"青島釣魚臺"之稱。這個院子有兩幢別墅,右面一幢美式建筑,由俄國尤力甫設計,建筑面積1226.22平方米,建于1943年,原業主為德僑歐萬仁,俄國建筑工程師尤力甫設計,后被轉賣給日本人三宅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5年該建筑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官邸,1947年曾作為美國駐青島總領事官邸使用。新中國成立后作為賓館接待用房,曾接待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西哈努克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王正廷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正廷別墅位于山海關路11號,建于1934年,由陳其信設計。兩層的歐式建筑,造型簡潔典雅。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早年參加同盟會,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后留學美國,于1910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民國成立后,先后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副議長,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長、外交總長、代理內閣總理等職。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國際奧委會委員。1922年膠澳商埠督辦王正廷和山東省長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島主權,雙方正式簽訂了《山東懸案協定》,代表中國政府簽字的就是王正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韓復渠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韓復榘別墅位于山海關路13號,建于1935年,由張景文設計,建筑面積895.57平方米。韓復榘(1890—1938年),字向方,河北霸州人。中國近代史上軍閥之一,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風云一時,后投靠蔣介石,官至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因其不戰而放棄濟南并密謀反蔣,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槍斃。曾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因與蔣介石有矛盾,從南京跑來青島,曾住在韓復榘的這幢別墅里。當時,汪精衛聲稱:"與大海為友,不問政治。"但在蔣介石派人再三相邀下,又重回南京。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再次來青,舊地重游,此后,他擔任了偽"南京政府"主席。解放后江青也曾在此別墅住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葉劍英專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海關路15號是八大關街區內唯一的一座白色的別墅,建于1980年,是由建筑設計院黃中興設計。這兒的兩套總統套房,房間高大、布局合理、設施考究、華貴舒適。這座樓原先是打算為葉劍英來青時專蓋的,葉帥沒有來住過就去世了。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鵬、谷牧、賽福鼎等都曾住在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元帥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元帥樓位于山海關路17號,建于1940年,由建筑師陳瑞庭設計,日歐混合式風格,最初是高僑商會別墅。建筑面積929.53平方米。由于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中有六位曾在這里下榻過,故得名元帥樓。早在1949年,青島剛剛解放,徐向前元帥因身體不好被安排來青療養,在該樓住了一個多月。從1951年到1956年間,羅榮桓、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等4位元帥先后進住。1979年,時值晚年的葉劍英元帥視察青島時,也在該樓住過。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的前夫人賀子珍,曾連續多年在夏天來青島療養,均住在元帥樓中。"文革"開始,江青一躍成為中央領導人,她曾于一年夏天與賀子珍同期來到青島,兩人下榻僅百米之遙,但從不往來。1988年,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來青時也住在這座元帥樓中。 </font></h3> <h3>9、八大關賓館:</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大關賓館位于山海關路19號,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曾到賓館下榻工作或療養。近年來,除了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多次接待外國國家元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0、 “浴場涼亭”—1957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會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海水浴場東區更衣室前有一個涼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舊址。1957年,毛澤東主席來青島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第二海水浴場游泳時發現這個涼棚面向大海、環境清靜而且十分寬敞,于是提議大會在這里召開,工作人員便把涼棚用竹簾圍起來,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毛主席在會上作了《關于夏季形勢的報告》,后收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居庸關路<br>1、歐式療養樓 :</font></h3> <h3> 歐式別墅,建于1937年,中國建筑師王枚生設計。建筑面積1022平方米,磚石結構,地上三層,局部二層,有閣樓和地下室。原業主為沈性靜,后做療養院。</h3> <h3><font color="#010101">2、公主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也叫薩德別墅,位于居庸關路10號,建于1941年,薩德歷史資料沒有記錄,推測是法國領事館的職員或是尤力甫建筑事務所的職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別墅由俄國建筑師尤力甫設計,建筑面積721.98平方米,北歐田園風格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29年,丹麥王子乘坐“菲歐尼亞”號大型郵船來青島,由丹麥駐青島領事趙亨生陪同游覽太平灣,見風景宜人,于是令趙亨生購地筑宅,準備讓丹麥公主來這里休息。事實上丹麥公主并沒有前來,但“公主樓”的名字卻被叫了開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解放后彭真曾在此住過。</font></h3> <h3> 別墅原為某醫院使用,后來經過修繕,現已開放參觀。</h3> <h3>3、姚協甫別墅:</h3> <h3> 姚協甫別墅位于居庸關路11號,建于1940年,福生與尤力甫設計,西班牙田園風格別墅,建筑面積475平方米,轉木結構,地上二層,有閣樓及地下室,原業主為俄僑姚協甫。</h3> <h3> 這里住過許多領導人,包括陳云、彭真、徐向前、羅瑞卿、劉亞樓等人。</h3> <h3> 現修繕成《西班牙風情園》對外開放。</h3> <h3><font color="#010101">4、宋家花園:</font></h3> <h3> 居庸關路14號別墅建于1937年,原業主為曾任東海飯店經理的英僑卜雷鳴,由俄裔建筑師帕士闊夫設計。是一座美國式民居建筑。電視連續劇《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由著名女導演潘霞指導,潘霞畢業于青島一中,讀書時已是話劇團成員,她熟悉青島,在拍宋慶齡一家在美國的生活時就選在這里拍攝,這里也因此被稱為“宋家花園”。電影《第二次握手》中有關美國的場景也是在這里拍攝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函谷關路<br>1、雅爾碼特霍惟智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雅爾碼特霍惟智別墅位于函谷關路1號,建于1934年,由建筑師郭鴻文、范維瀅和穆留金設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麥酒株式會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麥酒株式會社別墅在函谷關路上建了5號和7號兩棟,如今享譽海內外的青島啤酒廠,在1916年被日本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從戰敗的德國手中買得經營權,原“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直到日本也戰敗,經營了近三十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東亞常務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東亞制粉株式會社常務別墅位于函谷關路6號。1938年1月10日青島淪陷后,日本為了壟斷青島地區糧食加工企業,用強迫手段,收購了中興面粉公司,成立了東亞制粉株式會社,所生產的面粉運往日本,供應軍用。函谷關路6號是其社山本常務別墅。解放后,別墅成了海軍聯合學校校長夏光的住所,夏光是海校第二任校長,第一任校長兼政委是張愛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東亞經理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東亞制粉株式會社經理別墅位于函谷關路8號,同隔壁函谷關路6號常務的別墅相比,經理的理所當然要氣派很多,兩層加閣樓,從樓的背后看,整棟是東西兩處單體別墅,只在門廳相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馬哈力大·安大斯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該建筑建于1939年,原業主為立陶宛僑民馬哈力大·安大斯,由中國建筑工程師黃佳模、欒延蚧設計。該建筑磚混結構,現代式設計,地上三層,局部二層,有地下室,建筑面積387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柯力司甘高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函谷關路28號建筑建于1941年,業主為俄國醫生柯力司甘高(Christenko),由建筑師尤力甫主持設計,福生設計及繪圖。</font>該建筑高兩層,建筑面積410平方米。設計風格為西班牙風格。</h3> <h3><font color="#010101">7、陸廷撰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函谷關路30號別墅建于1936年,原業主為時任濟南交通銀行經理的陸廷撰,后一度為亞細亞火油公司租用。由中國建筑師蘇夏軒、孫榮樵、翟克振設計,新慎記營造廠施工。</font>建筑高二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406平方米。該建筑西班牙風格,后來建筑經過改建,許多體現整體西班牙風格的細部設計都不復存在,只有二層裝飾著植物浮雕的花托狀窗臺保留了下來。</h3> <h3><font color="#010101">五、臨淮關路<br>1、王崇植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臨淮關路2號別墅建于1934年,原業主為曾任青島特別市工務局局長的王崇植,由俄國建筑師拉夫林且夫設計。建筑高兩層,建筑面積145平方米。建筑朝向東南的正立面非對稱設計,整座建筑依稀呈現出俄國斯鄉村木屋風格。靠南側平面略做突出,上部正中做三角形折邊山墻,突出的整面墻正中自上而下由蘑菇石砌出拱卷窗套,窗套內二層是帶有俄國木構風格窗棱的花窗,一、二層窗間墻施花式抹灰。</font>1955年夏,著名作家曹禺來青島,在此樓短暫居住,在此創作了話劇《明朗的天》。</h3> <h3><font color="#010101">2、米羅諾夫別墅:</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臨淮關路3號別墅建于1939年,原業主為俄僑米羅諾夫,后來曾轉賣給法僑艾克德。建筑體量小巧,建筑面積199平方米,高兩層,二層位于建筑高聳的坡屋頂中,俄國鄉村式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未完待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 class="ql-cursor">?</span>王巖 2016年6月23日</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洛宁县|
肥城市|
监利县|
太和县|
乾安县|
中西区|
阳谷县|
惠来县|
香河县|
延庆县|
利辛县|
雷州市|
屯留县|
陆良县|
德州市|
双江|
墨竹工卡县|
讷河市|
临沂市|
田东县|
达日县|
本溪|
越西县|
武宁县|
健康|
台江县|
凌海市|
陕西省|
绥棱县|
福建省|
蒙自县|
库车县|
南乐县|
兴文县|
西青区|
姜堰市|
衡阳市|
那曲县|
武邑县|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