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深厚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中陽小學四年級開展了《中國心·端午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p> <p> 活動前,班主任楊老師進行了詳細的布置,同學們任選其一完成。</p> <p> 端午節(jié)習俗圖解。</p> <p>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習俗</p><p> 1.賽龍舟</p><p>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p><p> 2.端午食粽</p><p>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p><p> 3.佩香囊</p><p>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p><p> 4.懸艾蒿</p><p>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p><p> 5.懸鐘馗像</p><p>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p><p> 6.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p><p>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p><p> 7.點雄黃酒</p><p>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jié)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p><p><br></p> <p>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p><p> 吃粽子,是慶祝端午節(jié)的又一項飲食習俗。關于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后,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里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并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吃了。今后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絲系牢,因為蛟龍最怕這樣的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p><p> 后來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大家又一傳十,十傳百,并都按此照辦,于是就產生了粽子。其實粽子的產生比屈原活著的時代還要早。據有關文獻記載,棕子最初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團狀,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龍神。</p><p> “仲夏端午,端初也,以菰葉裹粘米,以栗棗灰汁煮之令熟,節(jié)日啖,取陰陽尚包裹之象,亦曰因屈原也”則更說明端午食棕的風俗起于紀念屈原。楚人吊祭屈原,最初是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曰“筒粽”,后來為何改成了角粽呢?《湖南掌故備考》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東漢建武年間,長沙人歐回有一天看見一個人,他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對歐回說:“你們每年祭吊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吃了。以后,可以用艾葉包粽子,再用五色的絲線捆牢,蛟龍最怕這些東西。”</p> <p> 同學們搜集整理了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及節(jié)日習俗。</p> <p> 同學們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包粽子。嗯!自己動手包的粽子一定特別香甜!</p> <p> 田家豪同學和奶奶一起做五彩線。</p> <p> 同學們的朗讀作品。</p> <p> 通過活動,學生們加深了對端午節(jié)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p> <p> 編輯:楊華</p><p> 圖片及視頻:</p><p> 四年級家長、同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和静县|
景谷|
三原县|
湾仔区|
龙泉市|
浑源县|
衡山县|
全椒县|
金堂县|
化德县|
嘉善县|
潢川县|
贵阳市|
神木县|
油尖旺区|
屏东县|
平陆县|
望城县|
刚察县|
凌云县|
长岭县|
渭源县|
称多县|
关岭|
仁布县|
瓮安县|
神农架林区|
伊吾县|
永胜县|
城口县|
霞浦县|
高平市|
边坝县|
阳朔县|
大余县|
浮山县|
丁青县|
寿宁县|
定边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