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編著:田家雙</p><p>微信名:田家</p><p>博客名:田家崴子</p><p>古漢語《別名辭海》乃超過500萬言之皇皇巨制,已通過“秋霜詩社”陸續發表了200多個專輯(請在百度上搜《別名辭海》,即可查到許多),繼續刊發中……</p> <h1></h1><h1><b>端午節的別名</b></h1><h3>端午節 [ duān wǔ jié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風土記》:“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元 陳元靚《歲時廣記》:“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端,初也。故初五,即端五。歷法五月,正是午月,端五遂演變成了端午。《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燕京歲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節日。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當時已有龍舟競渡等習俗。后因楚國詩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羅,端午節遂逐漸演化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唐 杜甫《惜別行 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宋 蘇軾《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宋 陳與義《憶秦娥》:“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宋 陳德武《滿江紅》:“寒食清明都過了,看看又到端陽節。”宋 馬廷鸞《我輩小年端午給假蒲酒奉親這外日游村田間致》:“香羅細葛端陽節,絳帳青衿少小詩。”明 王紱《端午賜觀騎射擊球侍宴》:“葵榴花開蒲艾香,都城佳節逢端陽。”</h3><br><b>艾節</b> [ ài jié ]<br><h3>即端午節。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有在門上懸掛艾葉等習俗,故稱端午節為“艾節”。晉《風土志》:“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南朝 宗懔《荊楚歲時記》:“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許多古詩詞反映了“艾”與端午節的關系。宋 陸游《乙卯重五詩》:“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宋 鄭清之《謝玉泉君黃伯厚和韻》:“嘉節迫蒲艾,早計數萸菊。”宋 侯置《朝中措》:“年年重午近佳辰,符艾一番新。”宋 郭應祥《南歌子·生世逢端午》:“不用絲纏臂,休將艾插門,及時蒲黍漫登盤。”宋 文天祥《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元 舒頔《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h3><br><b>菖節</b> [ chāng jié ]<br><h3>即端午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掛菖蒲、艾葉,飲菖酒、蒲酒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因此,端午節也被稱之“菖節”。如今湖北崇陽、通城一帶還保有“菖節”這一傳統說法。唐 殷堯藩《端午日》:“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紫閣曈昽隱曉霞,瑤墀九御薦菖華。”宋 周麟之《端午貼子詞》:“太平節物年年好,又見浮菖與浴蘭。”宋 崔敦詩《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詞》:“玉斝浮菖追令節,寶箱儲藥趁靈辰。”宋 方回《仲夏書事》:“細酌浮菖酒,閑吟樹蕙文。”宋 釋梵琮《當午節偈頌》:“今朝正當端午節……角黍滿盤,菖蒲細切。”清 顧鐵卿《清嘉錄》:“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h3><br><b>菖蒲節</b> [ chāng pú jié ] <br><h3>指端午節。宋 曹勛《何季崇生日》:“瑤觴初過菖蒲節,碧海聊觀荔子春。”宋 楊萬里《初夏即事十二解》:“藏卻柿紅纓掃子,菖蒲節里放風光。”宋 周密《齊東野語·子固類元章》:“庚申歲,客輦下,會菖蒲節,余偕一時好事者邀子固,各攜所藏,買舟湖上,相與評賞。”明 釋今無《壽江若海》:“我持菖蒲節,祝君對浮丘。”清 龔鼎孳《蝶戀花》:“剛過菖蒲節,懊恨子規啼不歇,生生催就雙蓬雪。”</h3>清 徐釚《漁家傲》:“艾虎釵苻懸百結。蘭橈重泛菖蒲節。”<br><br><b>重午節</b> [ chóng wǔ jié ]<br><h3>即端午節。宋 李之儀《南鄉子》:“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宋 楊無咎《南歌子》:“落霞殘照晚明樓,又是一番重午,身寄南州。”宋 陳棣《次韻葉夢符端午》:“吾邦重午節,興目皆可寓。”宋 汪應辰《端午帖子詞皇帝合》:“喜逢重午節,共祝萬年春。”宋 劉子寰《齊天樂》:“彩鹢雙飛,水亭開宴近重午。”宋 釋了惠《偈頌七十一首》:“五月端午令節,艾人苦痛不徹。”宋 許應龍《皇后閣端午帖子》:“重午宮衣賜百工,香羅疊雪葛含風。”明 莊昶《端午食賜粽有感》:“千官曉綴紫宸班,拜向彤墀賀重午。”</h3> <p><b style="font-size: 20px;">重午 </b>[ chóng wǔ ] </p><p>指重五。宋 李之儀《南鄉子》:“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宋史·劉溫叟傳》:“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宋 佚名《點絳唇》:“重午日才過,又經四日逢華旦。”宋 韓元吉《謁金門》:“幽檻暑,又是一年重午。獵獵風蒲吹翠羽,楚天梅熟雨。”宋 吳文英《隔浦蓮近》:“一番重午,旋買香蒲浮盞。”宋 韓玉《水調歌頭》:“重午日過六,靈岳再生申。”清 王應奎《箬包船紀事》:“重午暨中秋,廟門搴靈旗。”</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重五 </b>[ chóng wǔ ] </p><p>農歷五月初五日。即端午節,又稱重午。宋 蘇軾《蘇幕遮》:“重五休言升最緊,縱有碧油,到了輸堂印。”宋 陸游《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宋 陸游《歸州重五》:“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宋 王楙《野客叢書·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宋 方回《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重五去未遠,重九倏已至。不論家與客,遇節必爛醉。”明 袁宏道《和伯修家字》:“京師盛重五,所在競繁華。”清 姚鼐《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萬夫呼噪。”</p> <h1><b>重五節</b> [ chóng wǔ jié ]</h1><p>即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宋 楊無咎《齊天樂·端午》:“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宋 陸游《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宋 任希夷《重五日出都門詩》:“客路逢重五,吾年已半百。顏羞彩樓紅,鬢與香蒲白。”宋 劉辰翁《金縷曲·壬午五日》:“夢回酷似靈均苦。嘆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元 程文海《青玉案》:“昌陽初薦長生醑。又好日、逢重五。”元 元好問《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p><p><br></p><h1><b>當五汛</b> [ dāng wǔ xùn ]</h1><p>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p><p><br></p><h1><b>地臘節</b> [ dì là jié]</h1><p>指重午節。臘,古稱蠟,是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即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祀神農和祖先的重大典禮,秦漢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蠟禮合而為一,臘為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祭原置于農歷十二月,此月稱為臘月。南朝時,將臘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來道教在《赤松子章歷》將其含義擴大,把全年分為五臘,全稱“五臘日”,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在《道書》中,地蠟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元 歐陽玄《漁家傲》:“五月都城猶衣夾,端陽蒲酒新開臘。”</p><p><br></p><h1><b>端禮節</b> [ duān lǐ jié ]</h1><p>即端午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宋 李彌遜《感皇恩》:“密竹翦輕綃,華堂初建。卷上蝦須待開宴。壽期春聚,芍藥一番開遍。砌成錦步帳,籠弦管。絳節近頒,丹雛重見。花里雙雙乍歸燕。重重樂事,憑仗東風拘管。一時分付與,金荷勸。”</p> <h1><b>端香節</b> [ duān xiāng jié]</h1><p>即端午節。宋 釋咸杰《偈公六十五首》:“五月五日端香節,陰云叆叇,甘雨未決。君王降賜寶香,林下祈求懇切。孚佑龍,善時節,好將一雨潤焦枯,市地清涼消惱熱。”</p><p><br></p><h1><b>端陽</b> [ duān yáng ]</h1><p>即端午節。古人通用天干地支紀年,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故端午亦稱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元 貝瓊《已酉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元 歐陽玄《漁家傲》:“五月都城猶衣夾,端陽蒲酒新開臘。”明 蔡羽《五月》:“佳期正與端陽近,莫怪榴花別樣紅。”明 陳獻章《題端陽李太守甘霖重應卷》:“嶺南名刺史,端陽有成績。端陽問為誰,長沙垂令德。”清 姚燮《汶上客店偕同人作端陽》:“抱蔓瓜黃槽酒碧,相偕客里度端陽。”</p><p><br></p><h1><b>躲午節</b> [ duǒ wǔ jié ]</h1><p>五月,古時北方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p><p><br></p><h1><b>惡日</b> [ è rì ] </h1><p>古時迷信稱農歷五月五日為惡日。《宋書·王鎮惡傳》:“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鎮惡。”</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解粽 </b>[ jiě zòng ] </p><p>剝食粽子。亦借指端午。宋 李之問《句》:“愿得年年,長共我兒解粽。”宋 李清照《端午帖子 夫人閣》:“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宋 陸游《初夏》:“已過浣花天,行開解粽筵。”宋 陸游《過鄰家》:“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粽。”宋 韓淲《重午乏酒戲成》:“解粽未忘良夜飲,研朱猶作午時書。”明 李贄《士龍攜二孫同弱侯過余解粽》:“解粽正思端午,懷沙莫問汨羅!”《金瓶梅詞話》第十六回:“李瓶兒治了一席酒,請過西門慶來,一者解粽,二者商議過門之事。”清 胤禛《午日》:“綠菖青艾絳紗囊,菰葉堆盤解粽香。”</p><p><br></p><h1><b>解粽節</b> [ jiě zòng jié ]</h1><p>即端午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有“解粽節”之稱。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宋 李之問:“愿得年年,長共我兒解粽。”宋 李清照《端午帖子 夫人閣》:“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宋 陸游《過鄰家》:“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粽。”宋 陸游《乙丑重五》:“盤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猶簪艾一枝。寂寞廢詩仍止酒,今年真負此佳時。”明 李贄《士龍攜二孫同弱侯過余解粽》:“解粽正思端午,懷沙莫問汨羅。”</p><p><br></p><h1><b>龍節</b> [ lóng jié]</h1><p>上古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p> <h1><b>龍舟節</b> [ lóng zhōu jié]</h1>即端午節。端午節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故將端午節,稱之為龍舟節。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湘水英魂在何處,猶教終日競龍舟。”宋 蘇轍《學士院端午貼子》:“共傳太液龍舟穩,不似南方競渡喧。”宋 劉克莊《端午五言三首》:“龍舟閑似我,閣起向沙邊。”宋 黃庚《端午月山主人酒邊即事》:“記節何妨斟蟻酒,奪標無復見龍舟。”明 邊貢《午日觀競渡》:“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明 唐順之《午日庭宴》:“復道龍舟方競渡,銜恩共許向昆池。”<br><br><h1><b>綠蒲節</b> [ lǜ pú jié ] </h1>即端午節。民俗于端午節在門戶上插綠色菖蒲與艾以祓除不祥,故稱。清 金農《五月二日吳孝廉瀚上舍濂招飲醉成此詩》:“綠蒲節近晚酒香,先開酒庫招客忙。”<br><br><h1><b>女兒節</b> [ nǚ ér jié ]</h1>即端午節。明清時京城女子有個習俗,出嫁之女在端午節回娘家省親,故稱端午節為女兒節。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宋 陸游《豐歲》:“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嘉靖隆慶志》:“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明 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明 劉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另,指七夕。 <h1><b>蒲節 </b>[ pú jié ] </h1>指端午節。因舊時風俗端午節在門上掛菖蒲葉,故稱。宋 丘葵《雨后憶家》:“直思到蒲節,方得侍親庭。”宋 方岳《水調歌頭》:“明日又重午,攙借玉蒲香。勸君且盡杯酒,聽我試平章。”元 元好問《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明 郭之奇《秦六主后秦三主》:“蒲節初飄五丈形,草苻獨震三秦魄。”明 梁繼善《過峽江》:“作客經年重懷古,不堪蒲節又相催。”<br><br><h1><b>屈原日</b> [ qū yuán rì]</h1>即端午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雖有報國之心,卻無回天之力,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初五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在定五月五日為屈原日。唐 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br><br><h1><b>蕤賓</b> [ ruí bīn ]</h1>指代農歷五月端午節。《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結艾人,慶蕤賓,菖蒲酒香開玉樽。”《水滸傳》第十三回:“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家宴,慶賀端陽。”另,指夏歷五月。古代十二個月與十二律的對應關系:黃鐘(十一月)、大呂(十二月)、太簇(一月)、夾鐘(二月)、姑洗(三月)、仲呂(四月)、蕤賓(五月)、林鐘(六月)、夷則(七月)、南呂(八月)、無射(九月)、應鐘(十月)。律分陰陽,奇數六為陽律,名曰六律;偶數六為陰律,又,名曰六呂。合稱律呂。蕤賓屬陽律。《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征,律中蕤賓。”鄭玄注:“蕤賓者應鐘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氣至,則蕤賓之律應。”古人律歷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夏歷五月。《國語·周語下》:“五曰蕤賓。”韋昭注:“五月,蕤賓。”晉 陶潛《和胡西曹示顧賊曹》:“蕤賓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駛亦不遲,飄飄吹我衣。”唐 盧照鄰《對蜀父老問》:“龍集荒落,律紀蕤賓。”<br><br><h1><b>詩人節 </b>[ shī rén jié ]</h1>即端午節。每年端午節,也是國人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詩人節,懷念屈原,登臨山水,清流滌志,斗詩侑酒。2009年端午節,深港首屆中國詩人節紀念大會在深圳福田會堂舉行。旨在“憂國賦離騷,抱石懷沙江作證;蕩胸歌大雅,撫今追昔韻為媒。”<br><br><h1><b>天中節</b> [ tiān zhōng jié ]</h1>即端午節。天中節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宋 馬廷鸞《次韻潔堂五日》:“故國天中節,吾儕日暮年。愁心菖歜苦,悲緒彩絲牽。”宋 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五月五日天中節,百草頭上看生殺。”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夫人閣》:“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好辟邪。”宋 項安世《十六弟生日》:“艾花開過天中節,桂樹飛來月上弦。” <p><b style="font-size: 20px;">午節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wǔ jié ] </span></p><p>端午節的省稱。明 李孫宸《五日憶江南》:“燕臺逢午節,轉憶故園歡。艾酒邀鄰舍,蘭舟競急湍。”明 王屋《辛酉端陽日》:“午節今朝是,開尊召酒徒。”清 焦循 《憶書》:“督家人治角黍為午節用。”</p> <h1><b>午日</b> [ wǔ rì ]</h1><p>即端午節。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晉 周處《風土記》:“午日烹鶩,又以菰葉裹粽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唐 常建《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龍,宜為吊冤文。”宋 趙長卿《眼兒媚》:“槐陰密處囀黃鸝,午日正長時。”宋 張耒《感春》:“午日步西園,繁花亂相照。”宋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清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曬干,擦小兒熱痱。”另,干支逢午的日子。宋 曾慥《燕北雜記·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須排陣望西大喊七聲,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又,中午。唐 張籍《江南行》:“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p><p><br></p><h1><b>五日</b> [ wǔ rì ] </h1><p>指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唐 馮贄《云仙雜記·靈運須》:“中宗時,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宋 姜夔《訴衷情》:“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凄涼心事,山雨打船篷。”另,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宋 王禹偁《公退言懷》:“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p><p><br></p><h1><b>五月節</b> [ wǔ yuè jié ] </h1><p>端午節的俗稱。蕭紅《生死場》:“忙亂的叫賣童,手中花色的葫蘆,隨著空氣而跳蕩,他們為了‘五月節’而癲狂。”</p><p><br></p><p><b>浴蘭令節</b> [ yù lán lìng jié ]</p><p>即端午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大戴禮》:“午日以蘭湯沐浴。”楚 屈原《楚辭》:“浴蘭湯兮沐芳華”,故稱端午節為“浴蘭節”。宋 歐陽修《漁家傲》:“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 吳自牧《夢粱錄·五月》:“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宋 真德秀《皇后閣端午貼子詞》:“記得當年夢月符,浴蘭節后恰旬余。”宋 方蒙仲《和劉后村梅花百詠》:“薜荔帷兮藥作房,芳華底用浴蘭湯。”宋 趙長卿《醉蓬萊》:“見浴蘭才罷……午日熏風,楚詞高詠,度遏云聲脆。”宋 張公庠《宮詞》:“浴蘭佳節共歡娛,亭午香飛鵲尾爐。”宋 陳著《次韻弟茝懷歸》:“斷港漫生歸棹興,流年空感浴蘭時。”</p><p><br></p><h1><b>粽子節</b> [ zòng zǐ jié ]</h1><p>端午節的俗稱。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水風吹殿送微涼,竹葉金盤粽子香。試向濯龍門上望,不教車馬勝南陽。”宋 孔武仲《銅陵縣端午日寄兄弟·寄經父》:“菖薄角粽俱如舊,何事樽前醉不成。”宋 陳義《菩薩蠻》:“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江南靖士《端午》:“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西木女士點評</b></p><p> 拜讀學習《別名辭海》之《端午節的別名》。三十一種端午別稱,引經據典,精湛詳盡,遠古近代,風土人情,真是大開眼界,增長知識!受益匪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田老師編著的《別名辭海》這部超過500萬言的皇皇巨制,填補了古漢語辭書類工具書的空白;傳承、延綿了五千年中華古文化的積累;弘揚了中華文化自信。 感恩田老師多少年來不辭辛苦,不吝汗水,獨索冥行做著一人植林,萬人乘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功德無量!它將與互聯網搜索引擎同在,受到詩詞愛好者的青睞。期盼能早日面世!</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鏈接2017年5月秋霜詩社刊發的《端午節的別名》</b></p>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xizB3k1odoyJRg4S9g6Ow" target="_blank">https://mp.weixin.qq.com/s/mxizB3k1odoyJRg4S9g6Ow</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绥中县|
项城市|
阳高县|
华宁县|
溧水县|
丹东市|
常德市|
喀什市|
乐山市|
柯坪县|
化德县|
东阿县|
凤阳县|
万州区|
宣武区|
望奎县|
枣庄市|
盐边县|
米脂县|
晋州市|
安图县|
博爱县|
龙州县|
乐至县|
馆陶县|
汪清县|
保亭|
崇文区|
陇南市|
桃园县|
巧家县|
堆龙德庆县|
扎囊县|
巴马|
镇宁|
红原县|
浙江省|
铜山县|
楚雄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