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四明湖</p> <p> 浙東,山海相銜,風物宜人。</p><p> 四明山,廣八百余里,西聯(lián)會稽、北擁寧紹、東臨舟山、南接天臺,林深竹茂,山青水碧,翠巒映秀,群峰綿延。</p><p> 四明山不僅是一座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名山,更是一座英雄輩出可歌可泣的紅色豐碑。它曾是全國十九個革命根據(jù)地之一,也是中國南方七大游擊區(qū)之一。</p><p> </p><p> </p> <p> 今年適逢抗美援朝戰(zhàn)爭70周年,也是我們(60師的兵,有些是兩代人)入伍50周年。值此時機,新四軍浙東縱隊“三五支隊”后代和60師子女一行十七人,于2020年6月17日至20日,沿著父輩們當年戰(zhàn)斗的足跡,走進紅色四明山。</p> <p><b>梁弄:浙東抗日根據(jù)地中心</b></p> <p> 余姚梁弄,是四明山紅色之旅的第一站。</p><p> 1942年7月28日,中共浙東區(qū)委在慈北宓家埭成立,譚啟龍任書記,委員何克希、楊思一等。8月中旬,成立“第三戰(zhàn)區(qū)三北游擊司令部”(后改名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連柏生任副司令,劉亨云任參謀長,張文碧任政治部主任。三北游擊司令部下轄第三、第四、第五支隊及特務大隊、警衛(wèi)中隊、海防中隊、新國民兵團、教導隊等1200余人。浙東區(qū)委確定“堅持三北,開辟四明”的方針,挺進四明地區(qū),43年4月解放姚南重鎮(zhèn)梁弄,中共浙東區(qū)委及三北游擊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便進駐梁弄。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開創(chuàng)抗日斗爭的新局面。</p> <p><b>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烈士紀念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東縱隊司令何克希墓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東縱隊政治委員譚啟龍墓前</p> <p><b>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b></p> <p> 位于梁弄鎮(zhèn)曉嶺街“小源和”。這里曾是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和浙東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指揮中心。1944年1月,三北游擊縱隊正式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簡稱“三五支隊”)。</p><p><b> 三五支隊,是咱們老部隊第20軍第60師前身。</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內(nè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戰(zhàn)海向梁弄新四軍研究會贈送《刀尖》一書</p> <p><b>浙東抗日根據(jù)地舊址</b></p> <p> 位于梁弄鎮(zhèn)橫坎頭村,包括《新浙東報》、浙東銀行、韜奮書店舊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使用的電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浙東報》排字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浙東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電臺工作人員"俞璽"乃"俞茜"之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俞茜阿姨是同行成員宋大原的母親</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俞茜阿姨,當年浙東縱隊"一枝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大原的母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晨芳阿姨(胡蘭兒的母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軍文工團主演歌劇《白毛女》中的白毛女</p><p><br></p> <p> 胡野擒,41年參加新四軍任6師18旅政治干事,43年5月調(diào)入浙東縱隊三五支隊,任中共鄞慈縣委秘書,南山縣政府文教科長,45年11月調(diào)入華野一縱政治部文工團先后任副團長,團長。50年調(diào)任總政文工團任越劇團團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1952年總政越劇團團長胡野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率總政越劇團赴朝鮮前線慰問演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為志愿軍副司令員楊得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三:胡野擒(胡蘭兒的父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四:著名越劇演員徐玉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右二:著名越劇演員王文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明,中共莊橋區(qū)委委員兼常備隊指導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撤前任四支隊一連指導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一江的父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執(zhí)中,慈溪龍山鎮(zhèn)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春夏之交參加新四軍浙東縱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在浙東魯迅學院學習,后任學院干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曉瑩的父親)</p> <p> 楓亭,河北涉縣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涉縣獨立營通訊員、太行五分區(qū)宣傳員、八路軍總部機要科譯電員、朱德警衛(wèi)團宣傳干事、二野七旅團作戰(zhàn)參謀、12軍31師作戰(zhàn)科長、91團團長、20軍60師副師長、20軍副參謀長,1982年離休。</p><p> 抗日戰(zhàn)爭,參加了129師攻打安陽水冶鎮(zhèn)戰(zhàn)斗,全殲駐守日偽軍。解放戰(zhàn)爭,親歷了上黨戰(zhàn)役、平漢戰(zhàn)役、轉(zhuǎn)戰(zhàn)大別山、豫西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浙贛、進軍大西南。</p><p> 解放初,參加貴州剿匪。</p><p> 抗美援朝,五次戰(zhàn)役中在電臺聯(lián)絡中斷的危急時刻,奉命深入敵封鎖線,向孤懸敵后的91團傳達上級的撤退命令,助91團突出敵人重重包圍,安全歸建。在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日夜堅守前線指揮所部署作戰(zhàn)計劃,直至取得最后勝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楓亭,原60師副師長、20軍副參謀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馮楊的父親)</p> <p> 楊元林,1929年10月出生于余姚朗霞鎮(zhèn)。1943年10月,參加新四軍三五支隊馬渚游擊隊任通信員。194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179團文書、1營見習副政指、宣傳股干事,60師組織科干事,20軍青年處助理員、組織處助理員,60師工兵營政委、60師組織科長,179團副政委、政委,60師政治部主任。1973年赴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學習。1982年1月,離休。2008年12月,因病去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元林,1955年于浙東沿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志群的父親)</p> <p> 我們還參觀了橫坎頭村文化禮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總書記給村黨員的回信</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曉瑩把父親寫的書《軍旅紀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贈送給文化禮堂(左為梁弄鎮(zhèn)副鎮(zhèn)長楊建海)</p> <p><b>石門:走出兩位共和國英雄</b></p> <p> 山道彎彎,路途險峻。驅(qū)車趕往四明山深處、紅色之旅第二站——石門。</p><p> 石門村,深藏于奉化第一高峰——大雷山中的一個千年古村。</p><p> 石門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為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奉獻出一份厚重的大禮:一群熱血青年投身人民軍隊,歷經(jīng)抗日斗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涌現(xiàn)出兩位“全國一級戰(zhàn)斗英雄”——毛杏表、毛張苗。這是軍人至高無尚的榮譽,也是軍人忠誠、無畏、信仰與犧牲的象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古村山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村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村南溪廟</p><p><br></p> <p> 石門村的歷史隱藏在一副對聯(lián)中:</p><p><b> 江山衍脈三千里,宋室開基八百年。</b></p><p><br></p><p> 始祖毛旭,是后唐(公元923——935年)進士仁鏘公的第三個兒子,跟隨父親自江山石門來明州(寧波)上任。毛旭游覽奉化剡溪源頭,見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靈,遂卜筑于此,時約北宋初年(公元960年)。為教后人不忘祖根,起名為“石門村”。迄今有千年的歷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的大樟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村干部一起座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張苗之子毛戰(zhàn)海向村委贈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刀尖》紀錄浙東三五支隊發(fā)展歷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中收錄了毛張苗、毛杏表兩位英雄事跡</p> <p><b>石門自衛(wèi)隊</b></p><p> 毛尹,石門村人,家境殷實,自幼讀書,曾任鄞西一所小學的校長。早年,毛尹受大革命影響,成為具有革命傾向的思想進步的知識青年。</p><p> 日軍侵占寧波,加之匪患猖獗,為了保家守土,毛尹召集石門村民組成自衛(wèi)隊(抗日青年志愿隊)。</p><p> 1942年2月,時任浙東黨組織鄞西特派員的壽文魁,找到石門自衛(wèi)隊隊長毛尹,協(xié)商抽調(diào)人員、槍支支援我黨掌握的秘密武裝、隱藏于土頑郭清白部隊中的“林一新警衛(wèi)分隊”。</p><p> 1942年10月,郭清白的寧波自衛(wèi)總隊任命林一新為第二支隊特務大隊大隊長,下轄2個中隊,其中第二中隊是石門村拉出來的“石門自衛(wèi)隊”組建,中隊長毛尹、指導員石可民。</p><p> 正是這支十幾人的“石門自衛(wèi)隊”,后來走出了兩位共和國英雄。</p> <p><b>一級戰(zhàn)斗英雄毛張苗</b></p> <p> 1925年10月28日,毛張苗出生于奉化石門村,從小家境貧寒。父親目不識丁,卻有一手奉幫裁縫的好手藝,靠給別人做衣服為生。為了能幫自己記個賬,父親送毛張苗讀了幾年書。</p><p> 日寇侵占寧波、舟山,國民黨散兵游勇四處竄行,土匪也十分猖獗。有一次,土匪限令三日要石門村村民交出糧食,結(jié)果食不果腹的村民未能滿足土匪的要求。殘暴的土匪竟然屠村,殺害了近百名鄉(xiāng)親。少年毛張苗親眼目睹土匪的暴行,心里埋下反欺壓爭自由的種子,產(chǎn)生當兵保家的強烈愿望。</p><p> 毛張苗先是加入了縣保安大隊,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保安大隊的兵吃喝嫖賭欺壓百姓,和土匪差不多。第一次站崗,由于道路不熟遲到了兩分鐘,毛張苗被老兵扇了兩個耳光。毛張苗再也呆不下去,偷偷地跑回家。由于害怕連累家人,他只能在山洞中躲避風頭。</p><p> 后來,他聽說鄞西那邊有個“林大隊”是一支不一樣的部隊,很受老百姓的贊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張苗的舊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子里住著好幾戶人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兩間老屋十分破舊年久失修</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戰(zhàn)海探望石門鄉(xiāng)親毛公公、婆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壁是毛尹故居</p> <p> 與他家一墻之隔的毛尹,比毛張苗年長二十歲。因為有文化,毛尹很早就接受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理想熏陶。這時,毛尹已經(jīng)帶著石門自衛(wèi)隊參加由共產(chǎn)黨領導的“林一新大隊”,是“林大隊”二中隊的隊長。毛張苗碾轉(zhuǎn)找到毛尹,并在毛尹的極力舉薦下,正式加入“林大隊”。1944年,毛張苗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四支隊“林達支隊”警衛(wèi)班長。</p><p>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隨新四軍浙東游擊隊北撤。</p><p> 解放戰(zhàn)爭中歷任排長、連長等職。</p><p> 1950年11月,毛張苗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任第20軍60師178團2營5連連長。二次戰(zhàn)役古土水戰(zhàn)斗中,率領5連在冰封雪積的1355.7高地,冒著敵人的狂轟濫炸和零下30多度的嚴寒,阻擊數(shù)倍于己之敵,打退敵人連續(xù)進攻,并協(xié)助兄弟連防御陣地,首戰(zhàn)告捷,榮立個人一等功。</p><p> 1951年5月中旬,在第五次戰(zhàn)役中,5連擔任預備隊,在前衛(wèi)突擊連走錯方向的緊急情況下,轉(zhuǎn)為突擊連,穿插五馬峙阻扼敵人撤逃之路。他帶領5連一路奔襲,先后擊潰敵軍13次阻擊,打垮敵一個化學迫擊炮營和號稱“精銳之師”的“白骨團”大部,殲敵百余人,切斷敵軍兩個師的南逃之路,為五次戰(zhàn)役第二階段圍殲敵軍創(chuàng)造條件。此戰(zhàn),直接導致韓軍這兩個師被撤銷番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紀念館中陳列的毛張苗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毛尹,前排左二:毛張苗</p> <p> 穿插五馬峙,是我軍軍史上一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毛張苗因此榮立一等功,獲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5連榮獲集體一等功,獲“尖刀連”光榮稱號。</p><p> 1952年底,毛張苗出席全軍第一屆英模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1953年,毛張苗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三級國旗勛章。</p><p> 1953年1月,毛張苗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60師第178團副團長。</p><p> 1954年8月,毛張苗當選浙江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p><p> 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島戰(zhàn)役,毛張苗為步兵登島作戰(zhàn)第一梯隊最高指揮員,親自率領178團主攻2營強登北一江山島,將紅旗插上203高地主峰。</p><p> 1955年11月,毛張苗任第20軍60師178團團長。</p><p> 1956年,獲獨立自由獎章和獨立解放獎章。</p><p> 1959年3月,毛張苗率178團作為60師主力參加穿山半島“加強陸軍師渡海登陸對筑壘地域防御之敵進攻實彈戰(zhàn)術(shù)演習”三軍演練。葉劍英元帥、許世友司令員、王必成副司令員、東海艦隊陶勇司令員及蘇聯(lián)顧問等親臨現(xiàn)場觀摩。</p><p> 1961年4月至1962年10月,毛張苗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演習,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p><p> 1964年,毛張苗任20軍60師副師長。</p><p> 1969年8月,毛張苗任20軍60師(總參戰(zhàn)備值班師)師長。</p><p> 1971年7月至1972年7月,根據(jù)中央軍委命令,毛張苗率60師(加強58師172團),為防止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期間蔣軍異動,進行浙南地區(qū)戰(zhàn)備(機動)布防。 </p><p> 1975年1月,毛張苗當選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張苗立功獎狀(現(xiàn)存于北京"軍博")</p> <p> 1975年5月,20軍由浙江移防河南,60師駐防明港。8月,60師投入駐馬店地區(qū)史上最大的“垮堤泄洪”災難抗洪搶險戰(zhàn)斗。毛張苗任豫南抗洪總指揮,勝利完成抗洪搶險任務,受到黨中央和武漢軍區(qū)表彰。</p><p> 1982年,毛張苗離職休養(yǎng);1985年12月,因病逝世。</p><p><br></p><p> 從1943年參加“林一新大隊”,到1982年離休,<b>毛張苗整整四十年,從戰(zhàn)士到師長,一生都奉獻給了60師的建設成長發(fā)展,成為60師這支光榮戰(zhàn)隊的標桿與旗幟性的人物。</b></p><p> 他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榮的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塊牌匾有近70年歷史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掛在毛張苗祖屋梁上</p><p><br></p> <p> 除此之外,毛張苗兄妹四人全都是軍人:大弟毛張林與他一起參加新四軍三五支隊“林大隊”;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二弟毛張銀與妹妹毛英也參軍,分別分在60師178團和9兵團后勤。</p><p>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毛張苗、毛張林、毛張銀三兄弟一塊兒“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身血與火的戰(zhàn)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張苗與小弟弟毛張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弟毛張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妹妹毛英</p> <p><b>全國戰(zhàn)斗英雄毛杏表</b></p> <p> 1942年10月,毛杏表受同村毛瑞林的啟發(fā),奔赴鄞西,參加了林一新大隊。1944年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在部隊努力學習,逐漸懂得了革命道理,思想覺悟和軍事技能不斷提高。毛杏表作戰(zhàn)勇猛頑強,沖鋒在前,多次負傷,經(jīng)受戰(zhàn)火的磨勵與考驗。</p><p> 1948年1月,毛杏表任8團2營6連副連長。在豫東睢杞戰(zhàn)役中,八團受命攻打白凹之敵。團首長根據(jù)原先情況估計白凹守敵為一個加強連,命1營從白凹西南角突破,2營為預備隊。1營突入敵前沿,從俘虜口中得悉敵人是一個整營,團部即令2營投入攻擊。毛杏表奉命帶領6連切斷敵人白凹與邱屯間的聯(lián)系。他仔細觀察敵情,發(fā)現(xiàn)白東北角有六個地堡組成地堡群,控制著兩莊之間的交通要道,交叉火力威脅著部隊的攻擊,必須把它拔除。正待發(fā)動攻擊,營部傳令要把6連撤回去參加攻打白凹。毛杏表考慮到地堡群不拔掉,既影響突擊,也為守敵留下一條漏網(wǎng)的去路。他當即把這一情況匯報營部,建議先打下地堡群。經(jīng)營指揮員同意后,他帶領6連,與友鄰取得聯(lián)系,以神速動作,摧毀了地堡群,猛烈射擊從白凹逃出來的部分敵人。此舉,對全殲白凹守敵起了較大的作用。第二夜,攻打邱屯守敵時7團受挫,師部即調(diào)8團增援。借著敵人火力已被7團和友鄰二師四團吸引的時機,8團乘虛進入陣地。毛杏表帶領的6連,猛打猛攻撕開突破口,殺入敵陣,把敵人壓進了房子,拼上了手榴彈,后續(xù)部隊一涌而上,殲滅了敵人。接著,毛杏表帶領6連配合2連向縱深發(fā)展。在通過一片開闊地時,他被流彈擊中胸部,仍忍痛指揮戰(zhàn)士們向敵人射擊、投彈,不多時,他的右臂又中了三彈,因流血過多,昏倒在地,被同志們搶救下來,送進了醫(yī)院。</p><p><b> 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毛杏表榮立特等功,被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光榮稱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杏表立功捷報</p> <p> 1949年10月1日,毛杏表赴京參加開國大典觀禮。1950年5月,他出席第20軍首屆英模大會,被評為全軍一級戰(zhàn)斗英雄。9月25日,他赴京出席全國英模大會,被授予全國戰(zhàn)斗英雄稱號。</p><p> 1950年11月,毛杏表任第20軍60師179團2營副營長,隨部隊開赴朝鮮戰(zhàn)場。在二次戰(zhàn)役著名的長津湖戰(zhàn)斗中,他率部先后投入兩次反擊戰(zhàn),取得了勝利。11月28日,在乾滋開戰(zhàn)斗中,毛杏表被敵人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4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杏表烈士的祖居荒草叢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塊木匾櫛風沐雨很寂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著木匾感慨萬千</p> <p> 尋訪英雄故里,不由一陣唏噓,感慨萬端。一個小山村,走出兩位共和國英雄,放眼全國,絕無僅有。這是古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旗幟。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他們留下的印記,看到的是破敗的老屋和一塊風燭殘年的木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著崎嶇山路尋訪烈士毛杏表故居</p><p><br></p> <p>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p><p> 從保家到衛(wèi)國,我們在共和國英雄的身上看到了人格與精神、信念與忠誠的升華。沒有他們的奉獻,何來歲月的靜好!</p> <p><b>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樟村)</b></p> <p> 四明山紅色之旅第三站:樟村烈士陵園、榠楂祖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中瞻仰烈士陵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起:林朝陽、毛一江、方一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大原、戚一民</p> <p><b>榠楂祖廟:林一新大隊誕生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廟外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廟內(nèi)景</p> <p> 在浙東抗日反頑斗爭中,“林大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這是我黨根據(jù)當時斗爭的形勢,以頑軍郭清白部隊的番號作掩護,獨立自主地組織發(fā)展起來的一支人民革命武裝。</p><p> 1941年4月,中共鄞西地下黨通過鄞江區(qū)梅園鄉(xiāng)長邊春甫(大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員,國共分裂,與黨失去聯(lián)系),先后介紹林一新、沈韻芳等人打入鄞江區(qū)區(qū)長郭清白的“鄞西自衛(wèi)大隊部”政訓組。1941年夏天,鄞縣縣長俞濟民給郭部“寧波自衛(wèi)總隊第二支隊”番號。1942年3月,縣委決定組建我黨領導的獨立武裝,成立“寧波自衛(wèi)總隊第二支隊部警衛(wèi)分隊”,7月,擴大為中隊,林一新任中隊長,張拔任副中隊長。10月,縣委指示擴編為大隊,爭取到郭部“寧波自衛(wèi)總隊第二支隊特務大隊”番號,林一新任大隊長,下轄一、二中隊。第一中隊隊長王厚生、指導員王甸;第二中隊隊長毛尹、指導員石可民。不久,郭部番號改為“寧波警察總隊第三支隊”,將重機槍中隊與特務大隊合編為“寧警三支隊六大隊”。隨著郭清白反動立場的不斷顯露,中共浙東區(qū)委決定林大隊脫離郭部。新四軍三五支隊在林大隊配合下,殲滅郭清白部一部分,郭部其余逃往天臺山區(qū),整個鄞西地區(qū)獲得解放,成為浙東抗日根據(jù)地一部分。“寧警三支隊六大隊”改編為“鄞奉縣大隊”,林一新任大隊長,李明任副大隊長。以后,又編入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第四支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隊"創(chuàng)建人一一林一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隊"二中隊長毛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隊”大隊長林一新兒子林朝陽(中)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中隊毛張苗兒子毛一江(左)、毛戰(zhàn)海(右)</p><p><br></p> <p><b>龍山:南渡與北撤的發(fā)生地</b></p> <p> 四明山尋根之旅第四站:慈溪市龍山鎮(zhèn)。</p> <p> 1941年5月,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兩支抗日武裝“江抗”、“滬淞支隊”九百余人,分批南渡杭州灣來到三北(余姚、慈溪、鎮(zhèn)海三縣北部)地區(qū),與地方黨取得聯(lián)系,相機進入四明山、會稽山,開展武裝斗爭,建立抗日根據(jù)地。曾用“淞滬游擊隊”、“五支四大”、“宗德三大”、“暫三縱”、“三支二大”等番號。</p><p> 1942年7月,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大批干部來到浙東,成立了中共浙東區(qū)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由譚啟龍任區(qū)委書記兼政委,何克希任司令。部隊整編為三、四、五支隊,及金蕭支隊、淞滬支隊和三北、四明自衛(wèi)總隊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北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p> <p> 1945年9月,“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浙東縱隊黨政軍機關、第三支隊、第四支隊、第五支隊、金蕭支隊、張俊升部、以及地方部隊,共計一萬五千余人,分別從余姚、慈溪等地北渡杭州灣,沖破國民黨軍的大舉圍攻。10月中旬,各路部隊在青浦會合;10月下旬,陸續(xù)渡過長江,進入蘇中根據(jù)地。11月中旬,到達蘇北根據(jù)地,在漣水縣整編為新四軍1縱3旅。隨后,部隊進入山東省泰安縣,完成了北撤任務。從此,浙東游擊隊大踏步地邁入人民軍隊的主力部隊序列,并成長為一支戰(zhàn)功卓著的鋼鐵勁旅。1949年2月,在安徽宿縣改編為第20軍第60師,下轄178團、179團、180團。</p><p> 浙東兒女為民族的解放與祖國的獨立,作出了巨大奉獻:北撤時的一萬五千浙東子弟,抗美援朝歸國還剩下三千人。</p><p><br></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示意圖</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觀三北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紀念館</p> <p> 值得一提的是,60師一直延續(xù)并傳承著浙東縱隊的血脈,雖經(jīng)多次軍改,依然保留著部隊番號:隸屬中部戰(zhàn)區(qū)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p><p> 如今,當年的浙東縱隊已經(jīng)化為中原鐵拳83集團軍某合成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加建國70周年閱兵的60師老部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合成旅</p> <p> 浙東縱隊北撤時,按照浙東區(qū)黨委的決定,在三北、四明、金蕭地區(qū),分別留下了極少數(shù)地下黨員,領導當?shù)厝嗣袢罕妶猿侄窢帯?947年之后,他們依靠群眾,重建第三支隊、第五支隊、第四支隊、金蕭支隊、第二支隊、第六支隊,積極恢復和擴大四明、三北、路西、路東、路南、臺州等根據(jù)地。1949年5月,他們配合南下的大軍,解放了整個浙江省。</p> <p><b>上虞:探訪浙東縱隊金蕭支隊英雄后代</b></p> <p> 上虞,當年新四軍浙東縱隊金蕭支隊活動的地區(qū),是本次紅色之旅的最后一站。</p><p> 原60師178團團長、抗美援朝“鷲峰阻擊戰(zhàn)”英雄排長沈樹根轉(zhuǎn)業(yè)于此。十年前,老英雄去世。我們見到了他的兒子沈武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級戰(zhàn)斗英雄、鷲峰阻擊英雄沈樹根</p><p><br></p> <p> 沈樹根,諸暨市同山鎮(zhèn)人。</p><p> 1944年5月加入金蕭支隊,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p> 1951年6月,排長沈樹根帶領3排奉命堅守鷲峰制高點,連續(xù)擊退敵人兩個多營的十三次沖鋒,消滅敵人三百多人。沈樹根和3排榮立特等功。志愿軍總部授予他“一級戰(zhàn)斗英雄”和“鷲峰阻擊英雄”稱號。當年國慶節(jié),沈樹根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并一起合影。回到朝鮮戰(zhàn)場后,金日成首相親手將一枚三級國際勛章佩在他胸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國在我心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樹根(中)在朝鮮戰(zhàn)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起:唐柳黎、金玉蘭、胡蘭兒、楊志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一江、毛戰(zhàn)海、毛一江、沈武忠、宋大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一江、馮楊、茹軍、范曉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遠記憶?三五支隊后代四明山尋根之旅成員</b></p> <p><b>林朝陽:</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林大隊”大隊長(后20軍副軍長)林一新兒子</p><p><b>毛一江:</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林大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60師師長)毛張苗兒子</p><p><b>毛戰(zhàn)海:</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林大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60師師長)毛張苗兒子</p><p><b>毛建軍:</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林大隊”老戰(zhàn)士毛張林兒子</p><p><b>方一江:</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60師副政委)方明兒子</p><p><b>胡蘭兒:</b>原抗戰(zhàn)時期浙東解放區(qū)四明地委干部(后浙江省文化局局長)胡野擒兒子</p><p><b>宋大原:</b>原"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新浙東報》電臺工作人員俞茜(女)兒子</p><p><b>楊志群:</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60師政治部主任)楊元林兒子</p><p><b>戚一民:</b>原浙江省軍區(qū)獨立一師師長戚慶連兒子</p><p><b>馮 楊:</b>原20軍副參謀長楓亭兒子</p><p><b>范曉瑩:</b>原新四軍“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58師政治部副主任)范執(zhí)中女兒</p><p><b>茹 軍:</b>新四軍“三五支隊”老戰(zhàn)士(后20軍管理處長茹水根兒子)</p><p><b>李一江:</b>原60師炮團副政委李映極兒子</p><p><b>闞文言:</b>浙東縱隊第三代、原9兵團后勤部毛英(女,毛張苗妹妹)孫女</p><p>(隨行人員:金玉蘭、唐柳黎、曹令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題曲《思念戰(zhàn)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詞:陶壽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曲:尹相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演唱:閻維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風蕭瑟黃葉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送戰(zhàn)友到渡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五支隊向北撤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夜離別何年再聚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一起打日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殿前殺聲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東支隊戰(zhàn)旗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明山上并肩并肩共戰(zhàn)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是大雁南悠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念戰(zhàn)友幾多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盼你我已九十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策杖渡口老淚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一起打日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殿前殺聲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東支隊戰(zhàn)旗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明山上并肩并肩共戰(zhàn)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戰(zhàn)友永記在心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捧一壺家鄉(xiāng)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壯志未酬身先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豐碑祭臺敬戰(zhàn)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戰(zhàn)友永記在心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捧一壺家鄉(xiāng)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壯志未酬身先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豐碑祭臺敬戰(zhàn)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戰(zhàn)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輩的旗幟 永恒的記憶</b></p> <p>圖片提供:范曉瑩、毛戰(zhàn)海</p><p>主題曲提供:毛戰(zhàn)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江县|
奉化市|
岗巴县|
绥棱县|
巩义市|
科技|
喀喇沁旗|
新乡市|
林周县|
洛南县|
玉田县|
广灵县|
偏关县|
鲜城|
伊金霍洛旗|
肇源县|
巴马|
绥德县|
余姚市|
科尔|
南木林县|
门头沟区|
滨州市|
伊通|
永新县|
伊宁市|
子长县|
沙河市|
烟台市|
扎赉特旗|
柯坪县|
万山特区|
天门市|
白山市|
开封县|
垣曲县|
新乐市|
周口市|
徐闻县|
保靖县|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