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些老照片真實、形象地記錄了清朝晚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風俗,及百姓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國人民經歷的的悲慘和苦難,更描繪了一幅舊中國社會的全景圖卷。為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留下了影相檔案,這樣珍貴的畫面如今已存世不多。</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清朝時期的正大光明殿</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統治多少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1636年—1912年,享國276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從統治者滿洲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12位皇帝在位時間列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年號:天命,在位時間(1616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總共10年,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努爾哈赤早年僅憑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隊伍最初規模只有數十人。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努爾哈赤竟然就靠這點“本錢”征戰沙場,從勝利走向勝利,隊伍規模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政權”。三年后,努爾哈赤又率領六萬八旗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了明朝的十一萬精銳部隊,從而奠定了后金在關外地區的霸主地位。</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清太祖愛心覺羅.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位:愛新覺羅·皇太極,廟號:清太宗,年號:天聰,在位時間(1626年—1643年)總共17年。皇太極出生(1592年11月28日)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真正的開國之君。皇太極文武雙全,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在眾貝勒的推薦下襲承汗位。他即位后對后金內部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實施滿漢一體的政策,從而爭取到了許多漢人對后金政權的支持。在軍事方面,皇太極在位期間征服了朝鮮、漠南蒙古,并在“松錦之戰”中殲滅了明朝最后的精銳力量,為后來的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基礎。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并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確定了官史框架,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后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就在明朝滅亡前夕,皇太極卻突然猝死,終年52歲。</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清太宗愛心覺羅·皇太極:清朝最優秀的皇帝</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位:愛新覺羅·福臨,廟號—清世祖,年號—順治,在位時間(1644年~1661年)總共18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順治皇帝,六歲繼承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在多爾袞去世之后,他在很多方面都是聽從自己的母親孝莊皇后的安排,雖說如此,但是順治皇帝在執政方面一直都十分努力的在學習。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順治皇帝主要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制定國策,完成了全國統一。</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圣祖,年號—康熙,是順治皇帝第四子。</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總共61年,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一個皇帝。</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清朝入關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皇帝創下對后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五位:愛新覺羅·胤禛,廟號—清世宗,年號—雍正。在位時間(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總共13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雍正皇帝45歲繼承帝位,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對有礙于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死于圓明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六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 寓意“天道昌隆”。在位時間(1736年——1796年)總共60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乾隆皇帝出生于(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后第四位皇帝。25歲繼承皇位,對清朝的文化經濟等各項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乾隆晚年時期,居功自傲并以十全老人自稱,不僅好大喜功還十分寵愛著名貪官和珅,曾經一次壽宴就花費了國庫八百多萬兩白銀,再加上文字獄與閉關鎖國在此刻達到了巔峰,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后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所以他才是開啟了清王朝走向急速下滑的皇帝。</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七位:愛新覺羅·颙琰,廟號—清仁宗,年號—嘉慶,在位時間(1796年~1820年)總共25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36歲繼承皇位。嘉慶親政后,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采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于貪污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八位:愛新覺羅·旻寧,廟號—清宣宗,年號—道光,在位時間(1820年10月3日~1850年2月25日)總共30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道光皇帝29歲繼位,嘉慶皇帝第二子,由于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并整頓吏治。但由于官場貪污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道光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次鴉片戰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時間【1840年6月 -1842年8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完成后,一直夢想著向廣大市場的中國輸出商品,英國人在印度大肆種植鴉片,又輸入到中國,為的就是竊取中國的白銀。當時有段話描述鴉片的危害:“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海灘公開集中銷毀鴉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39年6月3日,道光皇帝為了挽救危局,拯救陷入吸食鴉片中無法自拔的百姓,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海灘公開集中銷毀鴉片。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共200余萬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虎門銷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40年,英國以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40年6月——1841年5月爆發: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英軍路線:珠江口——廈門——占定海——天津白河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41年初,占香港,虎門之戰,5月攻占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8月——1842年8月侵略東南沿海定海戰役、鎮海戰役、吳淞戰役1842年8月,英艦抵達南京下關江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號稱擁有80萬常備軍的清軍被動防御,無法預知有效的進攻地點,處處設防,戰略上搖擺不定。在這場為期兩年的戰爭中,清朝軍隊屢戰屢敗,不是英軍的對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被迫,在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京條約》共計13條。主要內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4、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京條約》簽訂后,開啟了近代屈辱史的開端,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巨額的戰爭賠款加劇了人民的負擔。但危害更大的還在后面,美國、法國借機敲詐中國,強迫簽訂了《望廈條約》《黃埔條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南京條約》簽訂場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南京條約》附屬《五口通商章程》更是開啟了“領事裁判權”的開端,近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外人不受中國之刑章,而華人反就外國之裁判”奇怪現象。英國人又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劃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關稅主權等,中國居然自己不能調整自己的關稅,海關為外國人所把持,反而成為外國侵略者用之以傾銷洋貨和掠奪中國原料出口的工具,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遭到破壞,開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南京條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乘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后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八國聯軍</span></p><p class="ql-block">第九位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清文宗,年號咸豐,在位時間(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總共11年。</p><p class="ql-block">清朝入關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20歲即位。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兩國于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俄國卻乘火打劫,蠶食中國領土。獵強來勢洶洶,迫使咸豐帝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咸豐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1月)歷時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后,英法兩國乘“太平天國運動”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腐敗落后,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60年10月初,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讓中國人民再次蒙受苦難。咸豐皇帝倉惶逃往熱河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并掠奪大量珠寶文物、后將其焚毀,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杰作就這樣毀于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誠。戰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體現了西方獵強的本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持統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太平天國運動:時間(1851——186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原因:鴉片戰爭激化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領導人:紅秀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性質:一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太平天國運動經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51年金田起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53年戰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建立政權,開始北伐,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60年連克常州,蘇州,松江,逼近上海。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斗爭,青浦大捷,慈溪戰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64年天津陷落失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十位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在位時間(1861—1875年),總共13年。廟號、清穆宗,年號、同治,清朝入關后第八位皇帝。5歲繼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死后無子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同治皇帝畫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權欲極強,他的兒子做了13年皇帝,到死都沒有真正掌握過朝廷大權。更可悲的是,對權力的爭奪嚴重影響了母子之間的和諧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主導著大清王朝的命運。她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掀起了洋務運動,培養洋務人才,學習外國技術,開辦近代企業,開啟了“同治中興”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客觀地說,慈禧太后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他守舊的丈夫咸豐皇帝。不過,她創造的“同治中興”并不是國家實力增強了,只是說戰亂后內部政治秩序、經濟發展的局部調整,大清王朝日益沒落的趨勢沒有扭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圖為慈禧太后</span></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位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廟號,清德宗,年號光緒,在位時間(1875年——1908年)總共34年。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5年1月光緒4歲,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緒帝出生于1871年8月14日北京什剎海醇王府。暴崩于1908年10月21日,享年38歲,葬于清西陵之崇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光緒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親政,此后雖名義上歸政于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載湉親政后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后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于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中間慈禧皇太后,右一隆裕皇后,左一瑾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甲午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被日軍侵占的北洋水師族順海軍基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巨額賠款,清朝因此大借外債,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不僅促進了帝國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甲午戰爭中日海上交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94年之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于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并大清帝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義和團”運動爆發</p><p class="ql-block">1899年10月—1900年9月7日</p><p class="ql-block">義和團”運動又稱“義和拳”,或“庚子事變”,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農民起義大軍“義和團”與獵強之戰</span></p><p class="ql-block">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于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并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同年10月趙三多等人在冠縣飛地蔣家莊(今邢臺市威縣)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起義”。</p><p class="ql-block">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在義和團運動中,起到了一定的打擊帝國主義列強的作用,一定程度促進了中國人民群眾的覺醒。但是其運動具有籠統排外色彩和愚昧與殘暴,加上本身農民運動的缺陷性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后被清政府拋棄,因清政府與外國聯軍的聯合絞殺,義和團最后失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實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國聯軍武裝侵華戰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時間: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span></p><p class="ql-block">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打著“鎮壓義和團”的幌子,發動侵華戰爭。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后約為5萬多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國兵力組成如下:</p><p class="ql-block">1、日本:陸軍20300人,海軍540人,戰艦20搜。</p><p class="ql-block">2、俄羅斯:陸軍12400人,海軍750人,戰艦10搜。</p><p class="ql-block">3、英國:陸軍10000人,海軍2020人,戰艦8搜。</p><p class="ql-block">4、法國:陸軍3130人,海軍390人,戰艦5搜。</p><p class="ql-block">5、美國:陸軍3125人,海軍295人,戰艦2搜。</p><p class="ql-block">6、德國:陸軍300人,海軍600人,戰艦5搜。</p><p class="ql-block">7、奧匈帝國:陸軍100人,海軍294人,戰艦4搜。</p><p class="ql-block">8、意大利:陸軍5人,海軍80人,戰艦2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發起總攻,迅速攻破了北京城。慈禧棄京出逃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慈禧與光緒此前并沒有制定首都淪陷的計劃,發現城破,倉促之間帶著極少數太監,宮女從德勝門逃出北京,身上基本沒有帶什么金銀,除了皇后外,光緒的妃子也都沒有帶。在出逃前,慈禧還讓太監將珍妃賜死,推入井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侵華的八國聯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后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后來《瓦德西拳亂筆記》中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的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被日本聯軍殺害的義和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國破民無家,受苦受害的都是百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被美國第六騎兵隊俘虜的義和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西方獵強侵華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西方獵強的爆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圖為八國聯軍侵華爆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八國聯軍功下北京后在街上勢威游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紀實,中國人沒有停止抵抗。</span></p> <p class="ql-block">俄軍入侵東北</p><p class="ql-block">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消息傳到俄羅斯,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羅斯侵略軍又先后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余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羅斯軍隊占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占領吉林,28日,占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沈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00年11月,俄羅斯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占領合法化,企圖把俄羅斯獨占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占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侵略者的真實本性</span></p> <p class="ql-block">聯軍暴行</p><p class="ql-block">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執行濫殺、強奸、搶劫、燒毀等非人道暴行。</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圍后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干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向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仆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p><p class="ql-block">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p> <p class="ql-block">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p> <p class="ql-block">辛丑條約</p><p class="ql-block">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出兵八國外,另外又加上三個國家——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西班牙帝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p><p class="ql-block">《辛丑條約》(又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年9月7日)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等十一國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喪權辱國條約,該條約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簽約現場</span></p><p class="ql-block">《辛丑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件,主要內容是:</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p><p class="ql-block">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p><p class="ql-block">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臺;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扎防守使館的衛隊,并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扎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制造軍火的材料;</p><p class="ql-block">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國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p><p class="ql-block">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p><p class="ql-block">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p><p class="ql-block">《辛丑條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確立了清政府為“西方列強”的忠實奴仆地位,從此,清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位:愛新覺羅·溥儀,廟號—清憲宗,年號—宣統,出生于(1906年2月7日)醇親王府(西城區后海北沿44號),3歲繼承皇位,在位期間慈禧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在位時間(1909年~1912年)共計3年。清朝末代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簽署的特赦令獲得特赦,后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癥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愛新覺羅·溥儀</span></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統治晚清47年</p><p class="ql-block">從1861年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到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74歲。慈禧太后統治中國47年之久。慈禧一生見證了四位皇帝,分別是咸豐、同治、光緒、宣統。</p><p class="ql-block">而慈禧47年垂簾聽政的皇帝,嚴謹的來說是同治、光緒,因為宣統(愛新覺羅·溥儀)繼位后,第二天慈禧就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慈禧太后</span></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于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p><p class="ql-block">袁世凱早年發跡于朝鮮,歸國后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歸葬于河南安陽。</p><p class="ql-block">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袁世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孫中山:漢族,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廣府人。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并成為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后,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癥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圖為孫中山: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span></p><p class="ql-block">看完了當官的在看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普通</span>百姓的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背茶葉的苦力,休息時不能把背上的貨物放下來,否則再背上去就沒了力氣。【四川】1908年攝</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窩棚里的難民。</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濟南,太廟里的香客。</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帶棚子的獨輪車。</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腳女人,13、4歲小腳已經被纏裹定形了,三寸金蓮。【山西】1930年,</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廣州,士兵。</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遂寧縣城街上的行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居住在窩棚里的難民婦女。</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國當時正處于內外交困之中,內有長期的官僚,封建主義的壓迫;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感覺沒有出路,前途一片昏暗。或是常年的壓迫使有的人麻木茍且,只為活著而活著,沒有理想,沒有盼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掏糞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喇嘛。</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年婦女乞丐,懷里還揣著一個孩子。</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囚犯。</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旗人婦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博/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吸鴉片的中國人。骨瘦如柴,被洋人稱為“東亞病夫”。</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個日軍在侵華期間拍的照片,他放在自己私人相冊一直珍藏,直到死后才被公開出來。侵華日軍在中國剛功下一個城市,感到十分高興。</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侵華日軍發現了地道,而且里面還有人,所以端著槍讓里面的人出來。</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侵華日本海軍在驅趕一名中國人,旁邊拿棍子的人是聯合行動的漢奸。</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日軍進村掃蕩發現幾個貧民,準備就地正法。</b></p> <p class="ql-block">總理衙門</p> <p class="ql-block">坐著獨輪車出行。</p> <p class="ql-block">皇宮城墻和護城河</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被俘的國軍士兵。</b></p> <p>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p><p>2020年8月15日,75年。</p> <p class="ql-block">選挑茶葉的婦女</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挑水工,古老的職業,他們把水挑到山上,送給有錢的人家,換一點血汗錢,看他們個個身體消瘦。</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衙差正在執行杖刑,這類刑罰一般針對犯了小錯誤的人,家庭條件稍好一些可以交罰金而免刑,選擇被打是窮苦人。【清朝】</b></p> <p class="ql-block">走街串巷的商人。</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倆位是衙門的衙役。不過都說古代衙役也是最底層的職業之一,看來此言不虛。</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清朝的王爺,外面穿了一條深色的外套大衣,從下擺能看出來,里面是龍袍。大清的王爺是可以穿龍袍的,他旁邊的妻子還是滿漂亮的。</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位船長和船夫。【清朝】</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群乞丐。1874年,【北京】</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真正的“三寸金蓮”</b></p> <p>這名乞丐站在馬路上,他正準備去乞討。當時做乞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一條馬路上的乞丐比行人還多。很多人可能不敢相信,可這就是真實的歷史。</p> <p>【逃荒的人們】從1875年開始,整個華北的降水量明顯減少,經過兩年的旱災在1877和1878年發展到頂峰,受災最嚴重的是山西、河南等省份糧食絕收,老百姓生不如死,史稱“丁戊奇荒”。</p> <p>這張老照片中老奶奶表情痛苦,據照片備注顯示,老奶奶腿腳受傷了。由于一貧如洗,看不起醫生,時間久了腿腳病情加重,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看著心酸。</p> <p>【挑夫】這是一種挑運貨物的工種,即苦力。當時交通欠發達,農村的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進過城。為了購買城里貨物,挑夫就應運而生,他們負責將農村需要的生活物品挑運到農村,賺取一點辛苦費,這是真正的血汗錢。</p> <p>【碼頭上的乞丐】晚清政府腐朽不堪,面對列強的入侵毫無還手之力。生活在那個時代,老百姓的生活無比艱難,尤其要承擔繁重的賦稅,更是讓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痛苦不堪。</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流浪孩子組成的雜耍班在表演龍頭造型,但賣力的表演也許換不回一頓飽飯。【1902年】北京</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戶包括女性成員在內的全家福照。照片約拍于1874-1875年之間。</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男子和他兩個仆人。照片約拍于1874-1875 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獄警和兩個坐著的囚犯,囚犯戴著的枷鎖重約 16 公斤。【1874年】</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內蒙古,兩個身著節日禮服的察哈爾婦女。【1874年】</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正在彈奏古琴的男人。照片約拍于1874-1875年之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母六子,一家七口,流浪乞討為生,沒有一件完整的衣衫。</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獨輪車</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有錢人的表現,必玩之物(吸大煙)</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戴木枷鎖的人犯,估記是在租借。因為后面的尋巡捕是印度人。</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流動飯攤與食客們。1874年,【北京】</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傳說中的結婚</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搖滾樂隊</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看看好心疼</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腳推石碾婆媳,也許他們是在磨面。從照片上看,清朝普通民眾的生活透露著心酸。</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早晨人們發現路邊的流浪孩子,碗筷還在地上,身上蓋著破爛棉衣,他已經被夜里的饑餓與寒冷帶走。恰似杜甫描述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洋槍隊正在加緊訓練,準備和洋鬼子一絕生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北京皇城大清門,滿漢文雙文是典型背景老城門樣式,作為皇家顏面的南大門,城墻已經破舊。【晚清】</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晚清】</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洋炮</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從照片的位置上看,坐在中間位置的輩分最大,穿的最好。</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路邊吃飯的普通民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眾多賣草鞋的賣家不期而遇,因為那時候大家只能穿草鞋。【清朝末期】</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望遠鏡</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舊社會,雨天富人有傘打,窮人就用草編織的雨衣和草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實,舊社會并不是所有人家的姑娘都纏小腳“三寸金蓮”,這張照片是1870年拍攝的福建婦女,清晰可見,沒有纏小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然而,在那個年代解放出來的雙腳承擔的更多,因為“三寸金蓮”干不了農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盡快刪除相關內容。</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泰兴市|
田林县|
天门市|
南昌县|
乾安县|
利辛县|
来安县|
股票|
宣城市|
丰台区|
大港区|
深泽县|
温州市|
开阳县|
永顺县|
济南市|
舞阳县|
松桃|
怀远县|
灵璧县|
哈巴河县|
屏边|
五华县|
合水县|
宁远县|
密山市|
泽库县|
德兴市|
河东区|
哈尔滨市|
山阳县|
汝城县|
南江县|
乌兰浩特市|
准格尔旗|
千阳县|
正镶白旗|
通城县|
秭归县|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