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訪所城,起因是尋訪護國將軍吳舜舉,而尋訪吳舜舉又因為求證圣人山。吳舜舉,永明崇福鄉吳家岡人,宋皇祐元年進士,《永明縣志》有傳。宋天圣間,吳舜舉協助狄青破儂智高,謚賜護國將軍,鄉人為之立祠。吳家岡,即今桃川鎮所城的吳家洞。</p> <p class="ql-block"> 村民口口相傳,吳舜舉的墳墓有回龍圩、蘭溪、源口、桂林等三十六處,《永明縣志》則明確記載吳舜舉墓在興化鄉(今回龍圩)圣人山。在回龍圩下巖村,村民告訴我們,吳將軍墓就在村前的圣人山麓。圣人山“混成如削,卓然一峰”,氣勢不凡,雖然不高,但主峰兩側是對稱的的小山,如同帶刀護衛,吳將軍死后亦風光無限。</p> <p> “永州郡,南楚之藩衛也;永明縣,永州之藩衛也”。永明地處楚粵襟要,明洪武四年(1371),在永明設立枇杷、桃川兩個守御千戶所,以此達到經略南嶺,以控蠻人作亂的目的。桃川所選擇設立在好鳥難飛的桃川洞中的吳家岡,軍隊強行將原住民吳家人遷移到岡下田洞,這便有民諺:“所里隔出吳家洞,不入城門是古村”的說法。</p> <p> 所城西門外的吳家洞,現有人口不足二百人。門樓是鑊耳式廣府風格,如同將軍帽。舊民居在一點點地倒塌消失,上次還在的吳家祠堂剛剛坍塌不久,一片狼藉。吳家洞的舊族譜早已丟失,村民們對家族的歷史只曉得一鱗半爪,但他們始終記得吳將軍是他們家族的驕傲,上世紀九十年代,部分村民代表還到了回龍圩下巖圣人山祭奠吳將軍。</p> <p> 桃川所正千戶、副千戶、鎮撫、百戶、總旗、小旗等有軍籍的官兵一百余人,另有民壯、殺手等無軍籍的五百余人,還有屯田兵一千余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共有朱、張、甘、王、劉、曹、錢等姓氏三十六姓。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所后,軍民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所城。因為村民剽悍尚武,土著人又稱所城為“賁園村”,桃川洞五十三村歌謠:“武勇集合賁園村”。</p> <p> 軍所,必然會形成城防,城墻是城防的最重要軍事設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桃川所千戶楊誠組織修建土城墻,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周長五百五十丈。東南西北開了四個城門,現如今只剩岌岌可危的西門,在繼續守護軍所的榮耀。四里長的城墻,也只剩下數段不很明顯的殘墻,在風雨中無聲無息地慢慢回歸大地。</p> 所城的街道成“十字”格局,無數巷道似毛細管溝通主街道,街道原來大多為鵝卵石鋪就。十字街通達四個城門,村民說門外有四條暗拱,不利所城的興旺。我們初步勘察后認為,應該是連通護城壕溝的石拱橋,與史料記載的“濠塹闊一丈四尺,深一丈五尺”比較吻合。 雖然時隔二年多,但是獅子門樓、甘家祠堂、張家祠堂、劉家大屋等桃川所城的古建筑特點鮮明、豪華大氣,仍然記憶尤深,很可惜獅子門樓邊上,那位修單車健談的莫師傅已經天人永隔。城隍廟、關帝廟、晏公廟等,更是只能永遠留在石碑的文字上。 <p> 上次沒有來得及看的大王家、小王家,讓我與祥祿先生一飽眼福。大王家的門樓為三連式,門兩旁的石鼓撫摸得如玉般油光锃亮,可見其人丁興旺。門樓里面,隨意擺放不少碩大的柱礎石。</p> <p> 門樓外邊,寬敞的大坪中,原立有高大雄偉的貞潔石牌坊,雕刻精美,端莊氣派,“文革”時期被拆除,雙龍搶珠、蹲座獅子等石構件用于里川橋建設,后被造反派推進桃水中,“女貞”成為唯一僅剩的石構件。小王家的私廳,二百年的茶樹枝繁葉茂,見證了多少弟子奮發圖強。</p> <p> 清清的沐水從上甘棠逶迤流下,在所城與社頭的中間劃出了一個幾字形,與從四壩和馬鞍山流下的溪水在此交匯,一座兩跨的石拱橋跨越溪水,溝通南北。橋名文星橋,又名三仙寨橋,長二十米,每跨七米,寬三米六,高三米七,建于清嘉慶十七年(1812),橋上原建有涼亭。</p> <p> 據人介紹,石拱橋最初跨沐水河,后河流改道。仔細查看地圖和勘查現場,沐水近四十米寬,需要二個文星橋才能跨越,沐水改道不可信,應該是溪水來水量減少,導致河床淤積收窄所致。</p> 土地肥沃,經濟繁榮、和諧幸福的桃川所城,必將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感謝桃川民俗文化研究會的盛情邀請,感謝比哥、江忠、三寶、積根等仁兄的熱情陪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安宁市|
青神县|
中西区|
涟水县|
大化|
梅河口市|
新密市|
贵州省|
耒阳市|
门头沟区|
马关县|
伊通|
民丰县|
海盐县|
凭祥市|
连州市|
镇安县|
乳山市|
凌云县|
广丰县|
高邑县|
甘孜县|
建始县|
呼和浩特市|
雷波县|
柳江县|
宾阳县|
芜湖市|
兴隆县|
廊坊市|
辽宁省|
莫力|
河北区|
抚松县|
托克逊县|
五台县|
桐梓县|
乐平市|
开化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