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溫五胡亂華的歷史

Everest

<p>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一直是我們引以自豪的。在學校歷史教育中,秦代統一,漢唐文化,宋代輝煌,以至于近代中國人遭列強欺辱的歷史一直是主線。歷史課的口訣朗朗上口: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經歷過兩個最黑暗時代,和一個真正亡國時代。這幾個時代,有意無意被我們選擇性忽略了,人們似乎不愿意了解這段歷史,以至于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都很少提及。這就是十六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和蒙元。</p><p>當我面對中國浩瀚歷史時,對這幾個時代,也常常有錯亂感。漢民族強大而生生不息的氣勢,為什么有時竟如此羸弱,不堪一擊。如果說,整個中國歷史就是在亂世與盛世交替中前行的話,那么這幾個時代更可謂亂世中的亂世,堪稱人間地獄,很容易讓我想起歐洲漫漫千年的中世紀。這樣的時代,殺戮與反殺戮是主題詞,既沒有文化也沒有宗教的繁榮,人類文明的發展幾乎處于停頓狀態。</p><p>十六國時期是指西晉王朝滅亡后,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十六國”史稱源出于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為十六”,從公元304年巴氐族李雄建立成漢和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總稱十六國。由于這段時期,禍亂中國北方的主要是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少數民族,所以史上又稱為五胡亂華時期。</p><p>重溫這段五胡亂華歷史,我有以下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p><p>1.中國的內亂是造成五胡亂華的主因,是內因。西晉末年,發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立了個傻兒子司馬衷,造成了皇后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p><p>2.從東漢末年至西晉時期的移民政策——“容胡政策”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是外因。隨著漢王朝和隨后的魏國數百年不斷的擴張,北方少數民族大量被征服。漢魏晉的統治者讓這些被征服族群內遷到遼西、幽并、關隴等地,與漢族人民犬牙交錯地雜居在一起。這其中始作俑者當數曹操曹孟德,自漢朝末年黃巾起義之后,軍閥混戰,中原百姓大量死亡,造成勞動力不足,大量土地荒蕪。人口從5千萬銳減到不足1千萬,曹操就定下了移民實邊政策。曹操平定漢中后,為防止張魯東山再起,強遷三萬余百姓至長安、洛陽、鄴城,后來與劉備交戰失利,曹操棄守漢中,撤軍時又遷走八萬余人,其中就包括羌、氐等少數民族。由于人口不足,曹魏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大規模誘招胡人內遷,以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不足。錯誤的民族政策致使內地胡漢沖突不斷,民族矛盾尖銳,民族歧視嚴重,激烈的文化沖突使得胡漢無法進行和平融合。胡人內遷后,沒有將胡人部落打亂疏散分開安置,還吸收大量胡人參軍,為后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這一政策延續到晉朝建立,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許多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當時據《晉書》記載,入居內地的少數民族共達870萬,而西晉時北方人口峰值約為2000萬,少數民族比例相當高,正統漢族從此在人口比例上失去絕對優勢。</p><p>3.西晉王朝內亂時期,司馬氏引狼入室,為五胡亂華提供了契機。八王之亂,前后長達16年之久。藩王之間攻伐不休,為了打擊對手,北方藩王們不惜與胡人聯合,吸收胡人入伍,建立羯趙的石勒、匈奴王劉淵就是受成都王司馬穎之邀才南下的。公元304年(晉永安元年)七月,幽州都督王浚請來鮮卑、烏桓兩萬人組成的大軍,攻打鄴城的司馬穎。司馬穎等引狼入室的行為點燃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內遷的胡人受漢人壓迫早已不滿,于是就與南下的胡人大軍里應外合,趁中原漢人因八王之亂元氣大傷之際紛紛起兵建立政權,最終滅亡了西晉。</p><p>4.五胡亂華對漢民族造成的后果是毀滅性的。根據史料記載,五胡亂華之后,中國北方的漢族人口銳減到了不足四百萬人,漢族第一次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后來拓跋氏統一中國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積極推行漢化,強令北方少數民族改漢姓,自己帶頭將拓跋氏改為元姓,使得北方漢族與少數民族進一步融合。這也使我們慢慢分不清誰的祖上是真正漢人,誰是少數民族。經過五胡亂華,北方的漢人實際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混血,純正的漢人就很少了。因此,有人說,其實南方的漢族才是真正的漢人,也不無道理。當然,如果有人說,這種情況進一步造成了民族融合,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這場融合是以北方漢文化幾乎受到毀滅為代價的。</p><p>5.如何看待冉魏政權的殺胡令。冉魏(350—352),十六國時期漢人冉閔所建政權。冉閔原是后趙武帝石虎的養子,成為石閔。349年,石虎去世,諸王爭立,互相殘殺。石閔乘后趙政局混亂,又得到大司馬李農的幫助,奪取后趙政權。公元350年,冉閔殺掉石鑒后稱帝,建立了冉魏政權。為了穩定統治,也為了鎮壓不服氣的后趙遺民,冉閔頒發了‘殺胡令”。“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就是震驚內外的冉閔殺胡令。首先,冉閔曾親眼目睹過不少戰亂中北方匈奴及鮮卑侵略者對漢族百姓的凌虐屠殺,因而對胡人在中原大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惡深惡痛絕,很早就立志要拯救中原萬民,當然,這也為他后期對胡人軍民展開的大規模報復性屠殺提前埋下了伏筆。其次,在其奪取后趙政權過程中,遭到石虎幾個兒子為首的胡人武裝的多次暗殺,殺胡令也是對此進行的反擊。殺胡令雖然進一步加深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不可否認,至此之后,胡人在中原大地上為非作歹的氣焰也收斂了不少。之前一度險些被滅族的北方漢人,終有一部分保存了性命,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在北方得以延續,這不得不說是武悼天王冉閔的歷史功績。</p><p>6.五胡亂華造成了東晉政權的建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匈奴人政權漢趙攻破西晉,俘虜西晉懷帝司馬熾,并將一大批王公貴族擄至北方,西晉滅亡。司馬熾的同父異母弟司馬睿慌亂渡江,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庶民也隨之而去,并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東晉建立。中原人民大規模南遷避難,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人,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東晉的建立,收攏了南方士族階層,同時也吸引了西晉不甘淪為外族人奴役的有識之士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漢文明,同時也避免了漢人政權的全面淪落,避免了漢人全面淪為胡人糧食的悲劇,避免漢人的滅亡。這些南遷的北人,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其次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大量北方漢人南遷,與南方的儒家文化一起融合,催生出新的地域文化,比如江西文化,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部分北方漢人南遷后的積累和沉淀,從而形成厚重的廬陵文化。</p><p>重溫東晉十六國的歷史,除了沉痛于中華民族的悲劇之外,幾點教訓是值得深刻汲取的:</p><p>1.一個國家,一個名族,不能內亂。《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中華民族歷史上多次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內部出了問題,各種矛盾激化,國勢衰敗,最終導致危機爆發。西晉的八王之亂像連續劇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把國家徹底折騰廢了,自己人打不過來,引來各胡參戰。胡人內遷初期,在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還能老老實實,很多胡人都自知戎狄不能當天子。但是司馬家把自己人殺的差不多了,北方變成無主之地,所以匈奴、羌、氐、鮮卑、羯一頓亂斗,中間雖有孤臣孽子,國家已經卻徹底淪喪,無法挽回了。所以,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沒有穩定就談不上發展。搞亂了,最受傷害的還是底層老百姓,五胡亂華殺得最多的還是普通民眾。</p><p>2.移民政策要慎之又慎,絕不能為了解決一時之需,而大規模接受外來移民,特別是導致人口比例發生很大變化的移民對于主體民族是非常危險的。胡人自東漢之時便已經開始大規模內遷,至西晉初年已經初具規模。在關中和涼州,外族人口比例竟然將近占據一半,漢民族主體地位受到嚴重沖擊。當一個群體達到一定數量和比例時,必然會提出自己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訴求,如果滿足不了,就會為沖突埋下伏筆,時機成熟就會爆發。因此,出于戰亂或者出于引進勞動力而進行的大規模移民,往往為日后沖突埋下禍根。唐朝的安史之亂也是大量胡人內遷的結果,最終導致唐王朝衰落和滅亡。這也是我為今日歐洲難民危機而深感憂慮的地方。</p><p>3.民族政策對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非常重要,解決不好,危機四伏。西晉時,各族內遷以后,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于編戶" 。西晉占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后趙的建立者羯族人石勒就曾是奴隸出身。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西晉末年發生的氐族--李特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模反抗,都是少數民族反抗的開始,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更是直接推翻了西晉政權,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如果不能實現民族平等,搞種族歧視,最終也會釀成歷史的悲劇。</p><p>4.民族融合過程中文化的融合至關重要,是解決民族沖突的關鍵。五胡亂華之后,最終鮮卑人拓跋氏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開啟了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逐步開始進行漢化,學習漢文化,實行漢人的統治制度。至北魏孝文帝時期,拓跋宏本人極度仰慕漢文化,加速了漢化的過程。除了把都城從遙遠的北方平城遷都到洛陽外,還帶頭改漢姓,推行儒家文化,實行胡漢通婚。這些政策的實行,使人們逐漸忘記了北魏政權是外來的少數民族政權,而儼然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所以在南北朝時期,南北方都自認為自己是中華正朔,而稱對方為“夷”,為“虜”。正是這種文化上的融合,為日后隋朝一統中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現在有時比較多的提文化的多樣性,要保留各種文化,這是對的,但不能因此排斥文化的融合。文化是有先進性差別的,不承認這一點,也是不實事求是。學習文化中的先進東西,摒棄糟粕,才是文化前進的方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云霄县| 岳阳市| 鄢陵县| 易门县| 建瓯市| 滕州市| 凭祥市| 白银市| 河间市| 仙居县| 池州市| 罗源县| 利辛县| 郎溪县| 延吉市| 河西区| 怀柔区| 河北省| 汉沽区| 清涧县| 桐梓县| 彭州市| 柘城县| 武平县| 沙田区| 萨嘎县| 泸西县| 彭山县| 定西市| 雷波县| 威海市| 苍南县| 宿松县| 伊通| 皮山县| 攀枝花市| 镇平县| 溧水县| 枣强县| 都匀市|